1938年,发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宜昌大撤退是中国的敦刻尔克奇迹,是民族救亡的生动体现。围绕大撤退形成的档案资料是珍贵的档案文献遗产。为介绍这段历史的重要意义和档案文献的重要价值,笔者从事件经过、档案现状和开发成果3个方面分述。
气吞山河的壮举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尽管中国军民顽强抵抗,但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仍连连丢城失地,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局。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将四川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重庆作为国民政府驻地。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迁都宣言后,华北、华东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等,以及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千百万难民,背井离乡、扶老携幼,纷纷踏上了西进入川的道路。1937年下半年,沿长江向大后方涌去的人流,装运西迁厂矿设备和故宫南迁文物的物流,源源不断地来到有“川鄂咽喉”之称的宜昌。由于船少人多,在宜昌城里,拥塞的候船者和堆积如山的货物成为一道史无前例的难题。
难童离开武汉转运宜昌(宜昌市档案馆馆藏)
1938年6月,日军突破马当防线,形势日渐危急。7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紧急命令留汉各政府机关人员,须在5天内全部移驻重庆。18日起,大批在汉军政人员纷纷来到宜昌候渡。当时,武汉会战正酣,湖北省政府各机关西迁也成为压倒一切的大事。8月1日,省政府机关各单位开始由武汉迁往鄂西,大批人员、档案、器材等来到宜昌。同时,从前线退下来的大批伤兵一批又一批来到宜昌,准备入川。仅有两平方公里的宜昌古城住满了人,找不到住处的只能露宿街头。武汉会战期间,难民拥宜达到高潮。随着战事吃紧,为增强持续抗战力量,避免企业落入敌手,国民政府决定拆迁多地厂矿。至1938年夏,紧急待运的物资堆积在宜昌江边码头上绵延数里,仅军工器材就有12万余吨,航空油料1万余吨,各类公物6万余吨。
1938年10月下旬武汉失守,此时尚有3万余待运人员、9万余吨待运器材在宜昌拥塞着,全国兵工业、航空业、轻工业的精华滞留在此。按常规计划,需到第二年冬天才能运完,如果到了枯水季节,大部分船只不得不停航,后果不堪设想。此时,城内人心浮动,运输秩序混乱。23日,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从重庆飞抵宜昌,在船上召开紧急会议处理危局。此时,枯水期日近,川江水位只能维持较大船只航行40天左右。于是,卢作孚提出以40天为限作出运输计划,由各机关据此分配吨位,各自选择重要器材,配合成套,次第起运。
民生公司的第一艘轮船“民生”轮(宜昌市档案馆馆藏)
大抢运以民生公司为主力,联合招商、三北等轮船公司并租用外轮,集24艘轮船和850余只木船于宜渝之间分段转运。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通过中共海委水路各基层支部广泛动员,鼎力相助。滞宜爱国民主人士和抗敌演剧队也热忱响应,全城数万码头工人、海员、船工和纤夫以命相搏。经过40个日日夜夜的抢运,滞留在宜昌的10万人员全部脱离了险境,积压的器材抢运出了2/3。到1940年6月宜昌沦陷前,共转运人员150余万人、各种货物100余万吨。正是这些撤退到四川的工矿企业生产了大批枪炮,为前线的将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整个大撤退运输中,民生公司有16艘船被炸残炸沉,116人牺牲、61人伤残。被敌机炸毁的厂房、仓库、机器设备,以及被损坏的码头、趸船、货栈等也为数甚巨。民生公司和宜昌人民谱写了一曲全民救亡图存的壮歌。
同仇敌忾的记忆
记录这段历史的档案文献现主要保存在长江沿线主要城市的档案部门内,除位于大撤退发生地的宜昌市档案馆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长江航务管理局档案中心等均保管着有关档案。
宜昌市档案馆藏宜昌大撤退档案形成于1937—1940年,共计201卷(件、张)。该批档案主要包括抗战爆发以来,国民政府宜昌地方党政机关、企业、商会、银行、邮政、航务、学校、民间社团等在救亡宣传、救国捐募、劳军慰问、防空消防、轮船输运、难民赈济、过境迎送等方面的函件、代电、通知、公告、会议记录、通令、名册以及一批宜昌抗战老照片等,真实反映了抗战大撤退以来,撤退洪流拥塞宜昌、抗敌后援云涌宜昌、惊天抢运闪耀宜昌的壮阔场景。
这批档案的抢救保护情况较好,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修裱整理,近些年全部完成全文扫描,可提供电子查阅。档案内容也较为丰富,不少档案从不同侧面见证了宜昌大撤退历史事件。
1938年1月13日的《宜昌怡和洋行关于装运故宫博物院古物致宜昌交通银行函》记载,“近值非常时期,每次酌量少数搭客,以应付时艰。但下次起,装运政府故宫博物院古物,只能搭少数押载人员,其他搭客一概谢绝,以策安全”。此件档案说明故宫文物西迁曾经宜昌水运,这与史料中记载的故宫南下西迁文物大部分走中线、经宜昌转运四川的情况相符。
1938年1月13日的《宜昌怡和洋行关于装运故宫博物院古物致宜昌交通银行函》(宜昌市档案馆馆藏)
1938年4月19日的《宜昌县民众抗敌后援会为征集伤兵衣物召集机关学校谈话会议记录》记载,第一伤兵管理所报告:“第一是衣服问题,第二是洗濯问题,再就是剃头、洗澡问题,要请各位此次作大规模之劝募,因为前方血战激烈,恐怕有不断的负伤同志运送来宜昌。”这与武汉会战开始后的情况一致,从徐州和武汉前线退下的大批伤兵,一批又一批来到宜昌,迫切需要抢运入川。枣宜会战打响后,大批伤病员又不断涌入宜昌。
1938年4月19日,宜昌县民众抗敌后援会为征募伤兵衣物召集机关学校谈话会议记录(宜昌市档案馆馆藏)
1940年3月15日的《湖北邮政管理局办事处关于运川汽油致邮政总局代电》中记载,“查由浙省入口循赣湘鄂运川汽油,系由湘鄂水道运宜,再由民生公司派轮由宜接运入川,业已由东川管理局与总公司订有运油合同”。说明大抢运后一直到1940年6月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还在转运重要的战略物资汽油入川。
1940年3月15日的《湖北邮政管理局办事处关于运川汽油致邮政总局代电》(宜昌市档案馆馆藏)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资料中,有“由沪、汉迁渝的设备一般由江海轮船先运宜昌堆放,然后换装可航川江的小轮、驳船或木船”“这是战时中国大动脉长江上出现的原始而动人场面”等记载。在湖北省档案馆民国档案中,有关于卢作孚任水道运输管理处主任、湖北省政府在宜昌成立筹备临时办公地址、轮船在宜按指定地址停靠、调查武汉至宜昌段水上交通工具、开办宜巴航线租赁轮船等档案材料,见证了省政府西迁鄂西的运作过程。重庆市档案馆有宜昌疏运旅客及器材办法的训令、关于部分存宜不重要器材以民船转运的函件等。还有部分民生公司的宜昌大撤退档案现存于长江航务管理局档案中心,尚未系统整理。
奋发图强的丰碑
宜昌人民对这段历史格外珍视,多年来社会各界不遗余力地挖掘宜昌大撤退档案史料,通过各种形式的编研宣传,形成了一批颇有影响的开发利用成果。
一是出版了一批书籍。主要有专著《宜昌大撤退图文志》(2005年),涉及大撤退内容的有《宜昌抗战图集》(2005年)、《图说宜昌两千年》(2012年)、《宜昌城市社会变迁史》(2016年)、《触摸宜昌史迹》(2019年)、《千年宜昌》(2020年)、《宜昌城史话》(2023年)等。二是建造了一个雕塑。2008年10月22日,宜昌大撤退纪念园举行了开园仪式。该园地处宜昌市滨江公园夷陵长江大桥侧,占地约5000平方米,主体雕塑长15米、高9米、厚3米,采用数字和铁锚组成,外形取船和长城之形。钢筋混凝土骨架外贴红色花岗岩浅浮雕,通过定格时间、大撤退浮雕表现了1938年10—11月宜昌大撤退的历史场面。修建纪念园是对先辈英灵的告慰,也是留给后人的永恒纪念。此后,这里成为宜昌经常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三是推出了一篇专稿。2018年,《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地:国运决定城运》在《新华每日电讯》整版刊载,随后被多家媒体转载,阅读量一夜之间超过了10万。四是拍摄了一系列影视作品。2005年前后,宜昌市配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和《人物》栏目,利用相关史料和实地场景,拍摄了“宜昌大撤退”专题节目。2019年湖北卫视《大揭秘》栏目制作播出了“铁血西迁——宜昌大撤退”。在影视剧制作方面,2016年,宜昌全力配合36集电视连续剧《宜昌保卫战》在宜昌实地拍摄,宜昌大撤退是两个历史背景之一。
这些基于宜昌大撤退档案史料的开发利用成果扩大了宜昌的影响,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接下来,宜昌市档案部门将继续深化宜昌大撤退档案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的存史资政育人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档案局、宜昌市档案馆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4-08-22 08:56: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立马九岭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