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外地机关、团体、学校、工厂迁怀化境内主要单位
2014-05-30 16:25:48  来源:《抗日圣地重千秋——抗日时期的怀化综述》  点击:  复制链接

  一、抗战时期外地机关、团体、学校、工厂迁沅陵的主要单位

  1938年11月,长沙大火后,湖南省政府迁沅陵,省直机关大批撤退到沅陵,加之上海、南京沦陷后的大批机关、团体、学校、工厂、迁往況陵,沉陵人口由原来的2、3万人猛增至近30万。县城附近的凉水井、乌宿、苦藤铺、郑家村、太常、沙金滩、白田等周边地区都住满了难民。计迁来沅陵的外地机关、团体、学校、工厂有:

  193S年10月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工作队一行10余人来到乌宿。组建了乌宿中心小学。

  湖南省教育厅于1938年11月下旬迁到沅陵白田。

  中苏文化协会1938年丨1月迁来沅陵县城。主办《中苏半月刊》,宣传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

  《抗战日报》社1938年11月迁来沅陵县城。在沅陵出版《抗战日报》一年多时间。

  “一致剧社”

  1938年11月珲来沅陵县城。一致剧社在沅陵公演的抗日剧目

  有《古城的怒吼》、《塞上风云》、《三江好》等抗日剧目。还教唱抗日歌曲,出墙报、壁报。

  “生活书店”、“新知书店”、“新路书店”相继在1938年11月迁来沅陵,内有中共党员5名。三家书店主要销售宣传抗战的进步书刊及在沅陵出版的各种报纸。

  雅礼中学于1938年11月底迁来沅陵,共有师生300多人。

  江浙中学于1938年9月迁来沅陵,共有师生200多人。

  福湘中学于1938年11月底迁来沅陵,共有师生200余人。

  湖滨高农于1938年12月初迁来沅陵。

  湘雅高级卫校于1938年12月初迁来沅陵,共有师生100多人。

  湖南商学院于1938年12月初迁来沅陵。

  北平艺专(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并)于1938年10月前迁到沅陵太常,共有师生近200人,内有吴冠中。

  省立南岳十二中于1938年12月迁来沅陵,有师生近200人。

  护轮中学于1938年12月迁来沅陵,师生100余人。

  湖南妇委会于1938年11月底迁沅陵,有人员30多人。

  衡光工业社于1938年11月底迁来沅陵河涨洲,有工人500多人。

  难民工厂于1938年11月底迁沅陵凉水井,有工人近1000人。

  西南运输局沅陵三渡水车身厂于1938年9月迁到沅陵官庄三渡水,有工人50多人。

  湖南省图书馆于1938年11月底迁来沅陵太常村。相随搬迁来的图书有几万册,有些珍贵图书资料得益于迁沅陵而保存下来。

  1938年春,张学良迁到沅陵凤凰山,至1939年深秋迁贵州省修文县。

  二、抗日战争时期外地机关、团体、学校、工厂迁辰溪的主要单位

  辰溪地处湘西中枢,为通往川、黔、滇之通衡,公路四通八达,水运畅通无阻,崇山峻岭,地形显要,加之能源充足,煤质优良,故成为疏散之要地。抗日战争前,辰溪县人口约五千余人,至一九三八年增至近十万人,由大路口伸延到向家园;由小路口伸延到潭湾、抱木洞;由县城东下经七里台伸延到孝坪;西下沿河两岸伸延到张家溜。临时搭盖的简陋棚舍,鱗次栉比,到处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西门柳树湾一带河中,帆樯林立,木排纵横,浆声、橹声、吆喝声日以继夜。中南门码头,待渡的汽车排成巨龙,栽客的小舟来往穿梭,沅江、锦河两岸,入夜灯光点点,如繁星密布。每逢二七场期,四乡农民云集县城,买进卖出,加之卖艺、卖唱和乞讨者杂处其间,场上挤得水汇不通。春节期间,龙灯、狮子灯、采茶灯、蚌壳灯、采龙船、高跷队四处出动,锣鼓声响彻云霄,鞭炮声此伏彼起,更显得热闹非凡。

  1、迁辰溪的驻军

  独立三十二旅,1938年4月,由旅长袁德性率领进入辰溪,旅部设城郊七里台桑森桥朱国俊家,下辖3个团,694团负责保卫常德、沅陵、辰溪、怀化各地的军工仓库和外来机关;696团负责芷江至尊阳一带的公路保卫工作。

  宪兵十一团,团长李楚藩(兼任辰溪警备司令部司令),团部设米家祠堂,负责维持社会秩序和地方治安。

  海军部鱼雷营和海军陆战队第一旅第二团,先后于1938年底和1940年初迁来辰溪。鱼雷营营长常朝干,营部设赵家巷,并于小路口、麻田一带设厂制造鱼雷。海二团团长周凯荣,团部设米家祠堂,任务是保卫地方治安,维护运输线路畅通。

  陆军独立第一旅,旅长刘振世,驻考棚,宪兵十一团1940年12月调离辰溪。刘接任警备司令。

  一0三师,师长何绍洲,该师来辰不久即他调,只设留守处于先农擅。

  工兵团(即汽车兵团)驻向家园、岩地一带。

  高射炮营,分驻花塘坪与南庄坪。

  第四方面军总司令部,司令官王耀武,驻田湾铺里桥。

  军政部第四军械库,主任库长陈洵,驻广恩寺。

  另有盟军联络站驻田湾;美国宪兵,驻花塘坪,协助警察局管理轮渡。

  2、迁辰溪工厂

  第十一兵工厂,1938年9月,湖北汉阳兵工厂(厂长丁天雄)与河南巩县兵工厂同时迁来辰溪,设厂南庄坪。一九四一年两厂合并,更合为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厂长李待琛。因日机轰炸迁厂孝坪,南庄坪与松溪口设分厂。

  华中水泥厂1938年7月湖北大冶迁来辰溪,建厂于锦河畔之陈家溪。

  辰溪电厂(湘西电厂)1938年,国家资源委员会投资法币14.3万元,兴建湘西发电厂辰溪分厂,选定況水南岸小路口为厂址,定编员工43人。1939年元旦安装竣工投产,当年发电49.12万千瓦小时。1946年,资源委员会将工厂移交荣军生产事务接管。

  江东纱厂(力生纱厂)1940年,原湖北汉口第一纱厂工程师喻惠孝及上海新裕厂厂长李延光来辰溪江东开办万利、力生纱厂。1943年6月后,万利、力生两纱厂从抗建纺织机械厂购进纱锭、织补布、压布等机械,产品销往湘黔边境。抗战胜利后,万利、力生两厂合并,称利生纱厂。

  国民政府第一兵工厂1938—1939年,国民政府第一兵工厂迁入辰溪。在南庄坪设铸造工房,浇铸手榴弹壳体。

  自强机器翻砂厂1941年,由湖北江口迁来辰溪县城,浇铸加工碾米、弹花、轧花等机体及其配件。

  建国印刷厂1937年7月,益阳张仲虞经营的建国印刷厂,从津市迁入辰溪下麻田复业。在县城中南门设产品销售门市部,从业10人,有圆盘机丨部,石印机1部,手摇石印机4部,资本7000元,招揽和承印布告、商标、票证、账簿及其它业务。

  国民党政府军政部汽车修理厂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军政部汽车修理厂迁花坪,专业修理军车,抗日战争胜利后迁离。

  长沙宝华玻璃厂抗日战争初期,长沙宝华玻璃厂迁辰溪麻田,有员工40人,租民房为厂房,开工生产日用玻璃制品,改名为复兴玻璃厂。于1945年迁回长沙。

  中国胜利油厂建于潭湾,厂长向邦杰。

  中国植物炼油厂建于肖家坪,厂长邱亦高。

  制革厂建于潭湾三甲塘。

  3、迁辰溪的学校及文化单位

  江苏失学工读服务团1938年8月5日,江苏失学青年工读服务团,师生300余人,由武汉迁入辰溪境域江东寺(原属沅陵)。师生有共产党2人。11月,江苏难民纺织厂工人500余人,也由桃源漆家河迁入江东寺旁,与工读团会师,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救亡团体。

  湖南大学1938年10月下旬,湖南大学陆续由长沙迁入辰溪龙头垴。该校原有一个中共支部随校迁入辰溪,有党员3人,11月建立党支部。1945年10月下旬迁回长沙。

  桃源女子中学1938年11月底,由桃源迁入辰溪潭湾。

  沅醴中学(私立)1938年秋,沅醴中学迁入辰溪雍和乡石牌村(今属潭湾镇)。

  湖南大学附属云麓中学1938年秋,湖南大学附属云麓中学迁入辰溪时和乡龙头垴(今属锦滨乡)。1945年迁走。

  青江中学、霞峰中学、国立十一中高中部1942年,私立青江中学、霞峰中学、国立十一中高中部先后迁入辰溪。

  《中国晨报》于1945年春夏之间从晃县迁辰。社长李宗理,总编辑冯英子,文艺副刊编辑主任蒋牧良,社址设于桐湾溪,县城中山路设有营业所。编辑大多为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如诸安平、严怪愚、康德、黄达三、吴希之、姚家积、周艾从等坚持团结、进步、抗战的办报方针。发行量达3000余份。

  《中华时报》

  1945年从桂林迁来辰溪,社址设米家滩,在马路上设有营业所。社长李运鹏,总编辑刘鹰扬,文艺副刊编辑吕亮耕,还聘请当时迁辰溪的湖南大学教授杨树达、陈嘉猷、李祖荫等组成“主笔委员会”。

  新知书店1938年12月,由桃源迁来辰溪。华应元(江苏无锡人)任经理,在县城杨太祥纸店旁边临时挂牌营业,销售《联共(布)党史》、《堆物辩证法入门》、《论游击战争》等马列主义著作及宣传抗日等进步书刊。1939年夏,新知书店被查封,经理华应元被捕。后经周恩来电请翦伯赞营救获释。书店恢复营业,岳中俊任经理。同年底,复遭查封。

  抗敌演出八队1941年4月中旬,抗敌演出八队在队长刘斐章率领下到达辰溪,在县城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演出活动,上演《国家至上》、《杏花春雨江南》、〈〈刑》等话剧。

  4、迁辰溪的医院和民间诊所

  中心卫生站设七里台,站长葛本杰。

  十一重伤医院设板溪口,院长郭鑫斋。

  第一陆军医院设立文庙,院长马馥庭。

  四十四后方医院设潭湾,院长樊登峰。

  第四后方医院设马溪,院长姓钱。

  海军南京医院赵家巷,院长吴清松。

  冀鲁医院,院长辛鹏云。

  同德药房,经理郑学诚。

  惠民药房,经理贺志雄。

  5、迁辰溪的银行

  中央银行分行设现城关镇处。

  中国银行分行设现菜市场。

  交通银行分行设上南门万家大层,张毅仲任经理,承办中央机关业务。

  农民银行分行设欧家巷,现水电处,经理吴豪(树勋、湘阴人),专办农贷。

  湖南省银行分理处设现县招待处,经理王若虚,办理省属机关业务,县政机关汇兑。

  金城银行设中山街杨家巷对门,经理姓叶,专办商业、工业方面的货款手续和汇兑工作。

  6、旅社、饭店、商号

  由于辰溪人口骤增,旅馆、饭店、商店亦应运而生。旅馆有衡阳、大观园、交通、浙江、凤風等处;酒店有长沙、银宫、华北、梁园、小桃源等店;照相馆有“艺光”、“青年”、“太平洋”、“大都会”、“镜影”等;普园有同泰、老同兴等店;京果店有元泰和、元源长等店。是时钟胖子的鸡丝面,米茂盛的牛肉粉,梁园的糖醋鱼、炖鸡和面包鸭子,小桃源红烧牛肉,华北的清纯牛肉,望江楼的夹心糕,张森茂的社饭,玉露春的香茶,均为达官贵人、庶民百姓所乐道,每日顾客盈门。

  7、难民收容所

  当时辰溪设有两个难民收容所,第一所由夏泽均主持,第二所由周禄容主持,收容难民甚多。

  8、中共湘西工委机关

  1939年7月,湘西工委机关(联络点)由沅陵迁辰溪,设柳树湾。9月,迁装粮埠,1940年6月,湘西工委机关迁沅陵。

  三、抗日战争时期迁溆浦的主要学校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单位及学校为躲避灾难,迁入溆浦,他们是:

  民国学院抗战开始后,民国学院由北平迁往湖南长沙。武汉失守后,又迁至益阳马迹塘。1938年10月迁至溆浦城郊大潭村。1940年暑假前后迁走。

  省立九中抗战开始后,日机轰炸沅陵,省立沅陵中学(省立九中前身)被炸,遂于1939年10月举校迁入溆浦。1941年2月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九中学,建国后,易名为溆浦第一中学。

  国立十一中学1944年上半年,国立十一中由武冈县竹篙塘(今属洞口县)迁至溆浦龙潭。1945年4月又迁至辰溪。

  华中高级艺术师范1944年秋末,学校由湘潭迁到溆浦龙潭,1945年春天又迁往溆浦城郊大潭村,抗战胜利后又迁往长沙。

  国立师范大学1938年由长沙迁至溆浦马田坪陈家垴,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走。

  江西赣风中学1940年由新化蓝田迁溆浦县城,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蓝田。

  四、抗日战争时期驻芷江的主要军事单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中国及同盟国军队云集于芷江。民国26年(1937)7月至民国34年(1945)9月,在芷江驻扎过的各种军队及大小军事单位多达220个其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所辖的5个,军政部分辖的28个,后勤部所辖的15个,空军指挥部所辖的33个,第六战区所辖的3个,第一集团军所辖的5个,苏空军1个,美军13个,其它中央军,地方军连、营以上单位66个。现将一些较大的单位简述如下:

  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第十五师,师长粱祗六少将,于1937年入芷江,驻扎黄甲街一带。

  军政部第三补训处,处长毛炳文中将,1938年由南京来芷江,驻扎城北学宫坪(现人民会场处)。

  军政部荣军第一教养院,院长石振南上校,1938年由武汉迁入,驻扎中杨溪一带。全院军医59人,护理人员及荣军970人。

  军政部荣军第六教养院,院长胡静波上校,1938年由长沙迁芷,驻扎在岩桥四方圆一带。全院738人。

  军政部第四重伤医院,1938年入芷,驻扎在西正街60号。

  军政部第三十二后方医院,1938年入芷,215人,院长罗守诚,驻扎在北街一带。

  军政部伤兵管理处一十一临时残废院,院长陈性敏中校,于1938年入芷,驻扎在麻缨塘一带。

  陆军独立工兵第一团,团长傅博仁上校,于1938年进驻芷江,驻扎在县城小北街一带。

  陆军第一二一师,1938年春入芷江,师长牟廷芳,驻扎在南门外、黄甲街一带。

  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1938年入芷江,司令部机关70人(其中军官20人,兵士50人),司令陈步云中将,驻扎在罗旧巴洲一带。

  第六战区司令部特务团,1938年入芷江,全团官兵937人(其中军官37人,兵士900人),团长李铁如上校,驻扎在罗旧花山寨一带。

  陆军第三十二旅第六九六团,1938年入芷江,全团官兵965人(其中军官45人,兵士920人),团长龚玉贤上校,驻扎在县城西郊的五里牌一带。

  宪兵司令部,1938年春入芷江,司令部机关官兵143人(其中参谋以上军官78人,兵士65人),司令官谷正伦中将,驻扎在县城的沅郡中学、孔庙一带。

  宪兵第九团,1938年入芷江,全团官兵丨009人(其中军官82人,兵士927人),团长李辉钧上校,驻扎在县城的捕衙巷、东紫巷、火神庙一带。

  宪兵教导第一团,1938年入芷江,全团官兵203人(其中军官5S人,兵士145人),团长龙涤波上校,驻扎在便水乡。

  宪兵学校,1938年入芷江,教育长谷正伦中将,由南京迁来。全校共有教官75人,学员1065人,校本部驻天后官,学校驻土桥一带。

  航空第九总站,1938年秋来芷江,总站长章斌。全站官兵800人(其中军官125人,士兵675人),由武汉迁驻芷江机场附近。主要担负机场的通讯联络及防空信号的传递等任务。

  航空第二修配厂,1938年秋由南昌迁来芷江。厂长汪枉成,全厂759人(其中军官80人,兵士74人,工人605人),驻扎在机场北端的小塊坪一带。主要负责军用飞机的检修及一些简单配件的制作。

  航空委员会特务旅第一团,1938年冬入芷江,团长高赢山,全团官兵1301人(其中军官78人,兵士1223人),驻扎在竹坪铺,五里牌一带。

  鄂湘川黔绥靖公署,1938年,由中将宪兵司令谷正伦遵蒋介石之令,在芷江县城宏济中学处设置。全机关配有军官112人,护卫士兵55人,主要负责鄂湘川黔四省边境的“绥靖”工作。

  鄂湘川黔绥靖公署政治舒,主任李登澜少将,官兵170人,(其中军官146人,护卫兵士24人),在县城北端大四方井院内,负责鄂湘川黔四省边境抗战期间“绥靖”任务中的政治工作。

  湖南省独立保安旅,官兵2924人(其中军官84人,兵士2840人),旅长李善后。1938年进至芷江,驻扎在学宫坪一带。

  军政部特务第二团,团长熊之鸿少将,全团官兵1323人(其中军官87人,兵士1236人),1939年进至芷江,驻扎在城西的黄甲街及竹坪铺一带。

  军政部军粮处,官兵59人(军官31人,兵士28人),处长韩宗高,1奶9年进至芷江,驻扎在县城东紫巷一带。

  军令部测量总局,局长张湘屏,全局官兵55人,(其中军官29人,兵士26人),1939年进至芷江,分驻于黄土坡、南正街、桃花溪等处。

  陆军大学,教官及学员904人(其中教官124人,学员780人),校长蒋方正,1939年由南京迁至芷扛。驻扎在城北端的文庙等处。

  四、抗日战争时期驻芷江的主要军事单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中国及同盟国军队云集于芷江。民国26年(1937)7月至民国34年(1945)9月,在芷江驻扎过的各种军队及大小军事单位多达220个其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所辖的5个,军政部分辖的28个,后勤部所辖的15个,空军指挥部所辖的33个,第六战区所辖的3个,第一集团军所辖的5个,苏空军1个,美军13个,其它中央军,地方军连、营以上单位66个。现将一些较大的单位简述如下:

  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第十五师,师长粱祗六少将,于1937年入芷江,驻扎黄甲街一带。

  军政部第三补训处,处长毛炳文中将,1938年由南京来芷江,驻扎城北学宫坪(现人民会场处)。

  军政部荣军第一教养院,院长石振南上校,1938年由武汉迁入,驻扎中杨溪一带。全院军医59人,护理人员及荣军970人。

  军政部荣军第六教养院,院长胡静波上校,1938年由长沙迁芷,驻扎在岩桥四方圆一带。全院738人。

  军政部第四重伤医院,1938年入芷,驻扎在西正街60号。

  军政部第三十二后方医院,1938年入芷,215人,院长罗守诚,驻扎在北街一带。

  军政部伤兵管理处一十一临时残废院,院长陈性敏中校,于1938年入芷,驻扎在麻缨塘一带。

  陆军独立工兵第一团,团长傅博仁上校,于1938年进驻芷江,驻扎在县城小北街一带。

  陆军第一二一师,1938年春入芷江,师长牟廷芳,驻扎在南门外、黄甲街一带。

  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1938年入芷江,司令部机关70人(其中军官20人,兵士50人),司令陈步云中将,驻扎在罗旧巴洲一带。

  第六战区司令部特务团,1938年入芷江,全团官兵937人(其中军官37人,兵士900人),团长李铁如上校,驻扎在罗旧花山寨一带。

  陆军第三十二旅第六九六团,1938年入芷江,全团官兵965人(其中军官45人,兵士920人),团长龚玉贤上校,驻扎在县城西郊的五里牌一带。

  宪兵司令部,1938年春入芷江,司令部机关官兵143人(其中参谋以上军官四、抗日战争时期驻芷江的主要军事单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中国及同盟国军队云集于芷江。民国26年(1937)7月至民国34年(1945)9月,在芷江驻扎过的各种军队及大小军事单位多达220个其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所辖的5个,军政部分辖的28个,后勤部所辖的15个,空军指挥部所辖的33个,第六战区所辖的3个,第一集团军所辖的5个,苏空军1个,美军13个,其它中央军,地方军连、营以上单位66个。现将一些较大的单位简述如下:

  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第十五师,师长粱祗六少将,于1937年入芷江,驻扎黄甲街一带。

  军政部第三补训处,处长毛炳文中将,1938年由南京来芷江,驻扎城北学宫坪(现人民会场处)。

  军政部荣军第一教养院,院长石振南上校,1938年由武汉迁入,驻扎中杨溪一带。全院军医59人,护理人员及荣军970人。

  军政部荣军第六教养院,院长胡静波上校,1938年由长沙迁芷,驻扎在岩桥四方圆一带。全院738人。

  军政部第四重伤医院,1938年入芷,驻扎在西正街60号。

  军政部第三十二后方医院,1938年入芷,215人,院长罗守诚,驻扎在北街一带。

  军政部伤兵管理处一十一临时残废院,院长陈性敏中校,于1938年入芷,驻扎在麻缨塘一带。

  陆军独立工兵第一团,团长傅博仁上校,于1938年进驻芷江,驻扎在县城小北街一带。

  陆军第一二一师,1938年春入芷江,师长牟廷芳,驻扎在南门外、黄甲街一带。

  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1938年入芷江,司令部机关70人(其中军官20人,兵士50人),司令陈步云中将,驻扎在罗旧巴洲一带。

  第六战区司令部特务团,1938年入芷江,全团官兵937人(其中军官37人,兵士900人),团长李铁如上校,驻扎在罗旧花山寨一带。

  陆军第三十二旅第六九六团,1938年入芷江,全团官兵965人(其中军官45人,兵士920人),团长龚玉贤上校,驻扎在县城西郊的五里牌一带。

  宪兵司令部,1938年春入芷江,司令部机关官兵143人(其中参谋以上军官78人,兵士65人),司令官谷正伦中将,驻扎在县城的沅郡中学、孔庙一带。

  宪兵第九团,1938年入芷江,全团官兵1009人(其中军官82人,兵士927人),团长李辉钧上校,驻扎在县城的捕衙巷、东紫巷、火神庙一带。

  宪兵教导第一团,1938年入芷江,全团官兵203人(其中军官5S人,兵士145人),团长龙涤波上校,驻扎在便水乡。

  宪兵学校,1938年入芷江,教育长谷正伦中将,由南京迁来。全校共有教官75人,学员1065人,校本部驻天后官,学校驻土桥一带。

  航空第九总站,1938年秋来芷江,总站长章斌。全站官兵800人(其中军官125人,士兵675人),由武汉迁驻芷江机场附近。主要担负机场的通讯联络及防空信号的传递等任务。

  航空第二修配厂,1938年秋由南昌迁来芷江。厂长汪枉成,全厂759人(其中军官80人,兵士74人,工人605人),驻扎在机场北端的小塊坪一带。主要负责军用飞机的检修及一些简单配件的制作。

  航空委员会特务旅第一团,1938年冬入芷江,团长高赢山,全团官兵1301人(其中军官78人,兵士1223人),驻扎在竹坪铺,五里牌一带。

  鄂湘川黔绥靖公署,1938年,由中将宪兵司令谷正伦遵蒋介石之令,在芷江县城宏济中学处设置。全机关配有军官112人,护卫士兵55人,主要负责鄂湘川黔四省边境的“绥靖”工作。

  鄂湘川黔绥靖公署政治舒,主任李登澜少将,官兵170人,(其中军官I46人,护卫兵士24人),在县城北端大四方井院内,负责鄂湘川黔四省边境抗战期间“绥靖”任务中的政治工作。

  湖南省独立保安旅,官兵2924人(其中军官84人,兵士2840人),旅长李善后。1938年进至芷江,驻扎在学宫坪一带。

  军政部特务第二团,团长熊之鸿少将,全团官兵1323人(其中军官87人,兵士1236人),1939年进至芷江,驻扎在城西的黄甲街及竹坪铺一带。

  军政部军粮处,官兵59人(军官31人,兵士28人),处长韩宗高,1奶9年进|至芷江,驻扎在县城东紫巷一带。

  军令部测量总局,局长张湘屏,全局官兵55人,(其中军官29人,兵士26人),1939年进至芷江,分驻于黄土坡、南正街、桃花溪等处。

  陆军大学,教官及学员904人(其中教官124人,学员780人),校长蒋方正,1939年由南京迁至芷扛。驻扎在城北端的文庙等处。

  陆军第一二一师第二团,团长王谷仙,1939年进至芷江,驻扎在河西的黄甲街,下菜园等处。

  陆军第一二一师补充团,全团官兵453人(其中军官26人,士兵427人),团长隋肇基,1939年进至芷江,驻扎在县城北的大四方井、东紫巷等处。

  宪兵第七团,团长周启铸上校,全团官兵724人(其中军官84人,兵士640人)。1939年进至芷江,驻扎在县城南部一带。

  宪兵第十团,团长郭文灿上校,全团官兵667人(其中军官85人,兵士582人),1939年进至芷江,驻扎在城隍庙、前街马路等处。

  空军第二大队,大队长徐康良,于1939年进驻芷江机场,担负对日作战任务。

  联勤辎汽第十九团,团长金榜航,全团官兵1682人(其中军官175人,兵士1507。人),1939年进至芷江,驻扎在县城三义宫、宫川路等处。

  海军陆战队第五团,团长周凯荣,全团官兵526人(其中军官26人,士兵500人),1941年进至芷扛,驻扎在县城东北部的黄土坡一带。

  辎重汽车第十九团,团长许德新,全团官兵1929人(其中军官172人,士兵1757人),1941年进至芷江,驻扎在三义宫,前街马路、七里桥等处。主要担负由昆明至芷江一线的节战军用物资装备及芷江基地弹药、油料的运输任务。

  海军陆战队独立第一旅,全旅官兵625人(其中军官138人,兵士487人),旅长林秉周少将,1942年迸至芷扛,驻扎在河西天后宫等处。

  芷绥警备司令部,司令王时中将,司令部设置于县城北部的大四方井等处,共有官兵52人(其中军官34人,士兵18人)。

  军委会工程管理处,全处官兵184人(其中军官139人,士兵45人),处长郭友仪,1943年进至芷江,驻扎在南门口、北正街一带,主要担负芷江基地有关军事设施的维护及管理等任务。

  陆军第二〇二师第一旅,旅长少将李楚藩,1943年进至芷江,驻扎在罗旧巴洲一带。

  美空军第十四航空队,第十四航空队战斗机队和中型轰炸机队540人(其中飞行员120人,技师420人),在少将队长陈纳德率领下,于1943年由昆明巫家坝机场迁驻芷江机场,担负华中,华南地区的对日空战任务,封锁日军交通运输线,摧毁其兵站基地及支援中国陆军作战的任务。自美第十四航空队和随后而来的中美空军混合大队、美军特种战勤部队进驻芷江后,在机场附近的七里桥和垅坪一带山场中,修建大批鱼鱗板式的美式营房,供美空地勤人员住宿;距城十余里的竹坪铺则大兴土木,修建美空军仓库和招待所,数千名美军官兵在此屯住。当时被称为“美国街”。  

  美国战备情报局芷江支部,1943年秋,美军上校史密斯由重庆来芷江设立战略情报机构,全机关共有官兵77人(其中军官32人,士兵45人),驻扎在福音堂内。

  陆军总部调查窒,主任李人士,调查室全体人员350人(其中军官300人,士兵50人),1944年由昆明进至芷江,驻扎在县城北部的小北街一带。

  第四〇二团,团长黄健上校,全团官兵1335人(其中军官85人,士兵1250人),1944年春进至芷江,驻扎在北衡、柳树坪一错。

  第四兵站司令部。司令官张乃恒,官兵465人(其中军官200人,士兵265人),1944年进至芷江,驻扎在上河堤一带。

  宪兵第二十四团,团长易希棋上校,官兵1035人(其中军官85人,士兵950人),1944年进至芷江,分驻在县城南街、五里牌等处。

  空军第一路司令部,司令张廷孟,1944年,进驻芷江。司令部设置于柳树坪的张氏宗祠,1945年抗战胜利后撤离芷江,移驻南京。

  空军第一大队,又名轰炸机队,1944年在第一路司令官张廷孟率领下进至芷江,驻扎于机场东端的七里桥一带。

  空军第四大队(又名中美空军混合大队),1944年,在大趴长张唐天的率领下(全队官兵455人,其中中美飞行员134人,兵士131人,技师190人),进驻芷江机场东南端的木油坡一'带。

  美国驻中国空军司令部,司令官陈纳德,机关人员364人(其中飞行军官124人,士兵240人),1944年进驻芷江机场东端七里桥一带。1945年撤离。

  美军驻中国后勤司令部,1944年春,由云南移驻芷江,该部机关共有官兵274人(其中军官54人,士兵220人),驻扎在县城西的竹坪铺一带。

  美军驻芷空军司令部,司令邓宁,于1944年春入芷江,机关全体人员215人(其中军官75人,士兵140人)。

  陆军第十三后方医院,院长王绍泰,全院人员596人(其中军医120人,护理及伤病员476人),1945年春进至芷江,驻县城北端的荷花池一带。

  陆军总部前线指挥部,1945年4月初,湘西会战前夕,上将总司令伺应钦率领前线指挥部官兵263人(其中参谋以上军官129人,士兵134人),由昆明进驻芷江,驻城北的宏济中学校园内。负责对湘西会战的前线指挥。

  陆军总部炮兵指挥部,1945年春,指挥官彭孟辑中将,率军官35人,士兵40人,设指挥部于县城东的岩路街。

  陆军总部第一军法监部,1945年春,少将军法监长金查壁,率官兵58人(其中军官26人,士兵32人),驻芷江雄溪花园。

  新编陆军第六军,1945年5月,在湘西会战期间,少将军长廖耀湘奉命率领全军官兵3万余人,由昆明空运至芷江,作为湘西会战之预备兵力,分驻在县城、岩桥、罗旧等处。

  陆军第二十六军四十四师,1945年4月,湘西会战期间,少将师长蒋修仁率领全师官兵进至芷江,分驻于荷花池,北街等处。

  陆军第三十七师,师长王东原中将,1945年进至芷江,分驻于五里牌及县城西的黄甲街等处。

  宪兵第二十一团,团长李敦愈上校,官兵975人(其中军官85人,士兵890人),1945年进至芷江,分驻于竹坪铺及县城的沅郡中学等处。

  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上将,军官50人,护卫兵士24人。1945年8月20日,由昆明飞抵芷江。驻扎在机场东南端的木油坡,全权负责接受日军投降事宜。

责任编辑:赵丁言 最后更新:2014-05-30 16:31: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伤员在黔阳

下一篇:前仆后继修建芷江机场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