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属于大后方。地处贵州省东南部的榕江属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即使是经历1944年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后,这里也还不是沦陷区。因此,几所学校从外地迁入榕江。先后迁入榕江的学校有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国立广西大学、国立汉民中学。除此之外,还有德智中学、桂林儿童教养院等单位也迁入榕江,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到榕江后又迁往平越(福泉)。这些学校的师生员工有几千人,榕江一时成了学生城、文化城。
国立贵州师范学校
乡村教育家黄质夫在抗战前先后任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浙江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校长,1939年秋,任贵州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黄质夫提出乡村师范学校必须设在贫瘠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以推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亲自到黔南、黔东南选择新校址,经教育部批准,1940年初,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由贵阳青岩迁至榕江,更名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国师”)。校本部在今古州二小处,并在黎平设立分校。初期,学校招生范围包括贵州的15个县、湖南9个县、广西的6个县。学校开设7个班,有学生390人,其中三年制高师(中师)部2班107人,四年制简师部5班283人,学生中少数民族占33%。1944年高师部增至3班,简师部增至6班,另设初中部4班,师训班1班,五年简师2班,工读班2班,学生700余人。因在校生均享受完全公费待遇,除贵州籍学生外,湘、桂、川、滇等省学生纷纷慕名前来报考就读。鼎盛时期学生逾千人,教职工百余人,学校规模之大,学生来源之广,为贵州师范教育史前所未有。
校长黄质夫以“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为己任,号召学生“且耕且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兴办农场、工厂。农场有水田、旱地120亩,西门坡林地数百亩,供学生作农林生产基地。校办工厂分设木工、篾工、铁工、纺织、缝纫、造纸、印刷、理发、油漆等10余个作坊组。学生因人而异,分别编入各组参加劳动。凡在农场或工厂劳动,都有教师或技工指导。学生不仅要勤耕读,而且兴演讲、体育,以培养其全面发展的能力。“耕读一堂得天下英才而教,弦歌四野树黔南文化之基”,是学校当年兴旺发达,生机勃勃的写照。
抗日战争时期,“国师”还组织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动。书写抗日标语,举办各类歌咏、演出、集会活动,激发学生及民众的抗日热情。1944年12月初,时任广西省政府驻渝代表程思远先生(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从都匀经三都到榕江,在“国师”礼堂作抗日宣传,动员知识青年从军。当时,“国师”学生20名报名从军。
“国师”在办学过程中,注意研究民族地区文化,开发边疆教育工作。1946年,“国师”第二任校长梁瓯第创建村寨教育实验区,选择车寨小学为侗族地区教学实验基地,聘请侗族教师进行“双语”(即侗、汉)教学实验,在侗族聚居的月寨村和苗族聚居的高文村设立“国师”附小分校,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作出了有益尝试。
“国师”在榕江办学10年,为湘黔桂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教育人才,仅榕江县“国师”毕业生就达200余人,“国师”附小毕业生达500余人。1951年2月,“国师”与榕江县立中学合并,更名为贵州省榕江中学。
国立广西大学
1944年夏,日本侵略军为打通与东南亚联系的陆上通道而南侵广西。国立广西大学几经辗转,于是年11月28日抵达贵州省东南重镇——榕江。
广西大学迁入榕江后,借用部分会馆、公房作临时校舍。校长、院长及系主任办公室设在中山中路15号。教务处、训导处、总务处设于四川会馆(今盐业公司仓库)。教室则分设于县救济院、两湖会馆、江西会馆、贵州会馆、榕江县立中学等处。女生宿舍借县立中学一建筑物改建。男生宿舍则借用“国师”学生宿舍。图书馆设于四川会馆左廊楼上,化学、化工实验室、矿冶标本陈列室、显微镜室、土木系仪器储藏室、农学系实验室设于四川会馆香祠。数理、机械、电机实验室设于两湖会馆香祠。农学院的农场、牧场设于五榕山等地。兽医院及苗圃则借用“国师”数亩菜园改用。运动场与“国师”并用。教职员工全部租赁民房居住。时到榕江的教员200余人,李运华教授任校长。
12月18日正式上课。由于教室紧张,师生们经常利用教师租住民房的堂屋作临时课堂,晴天,在大榕树脚下或院坝内露天上课。当时,广西大学设有3个学院15个系,其中理工学院有数学系、化学系、土木系、机械系、电机系、矿冶系、化工系;农学院有农学系、园艺系、森林学系、牧医系;法商学院有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会计银行系。
广西大学在榕江补招部分新生,榕江籍考入广西大学的学生有段前烈、胡肇谟、陆秀韡、周光跃4人,刘志飞考取贵州大学后转入广西大学,至开学时,共有学生480人。
广西大学迁来初期,学校经费汇款未到,榕江地方父老及各界人士曾为该校和一同由桂林迁入榕江的国立汉民中学、桂林儿童教养院等单位发起募捐。当时贵州会馆和两湖会馆各捐稻谷100担,商会和其他会馆及私人共捐赠现金法币20万元,为这些单位解了燃眉之急。
1945年4月初,讲授《中国通史》的黄现藩教授带领广西大学学生组成的黔桂边民考察团到榕江县大有乡苗族村寨进行社会调查。参加调查的师生对当地少数民族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十分同情,考察结束返校后立即在校园墙报上发表了同情少数民族的漫画,马上招来国民党榕江党部的严厉警告。5月19日,广西大学学生自治会邀请黄教授作公开演讲。黄教授不顾个人安危,在演讲会上痛斥国民党榕江当局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历数贵州官府迫害少数民族的罪行。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两次上台阻止。黄教授置之不理,照讲不误。事后县党部与县政府官员召开联席会议,意欲将黄教授逮捕,后考虑到抗战期间逮捕进步教授影响不好,加之县长不敢承担逮捕后果,只得作罢。
当时的榕江,因涌入难民较多,市场物资奇缺,通货膨胀,教职员工收入微薄,生活苦不堪言。纵然节衣缩食,亦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子女多的教师,常常变卖衣物首饰来补充生活费用。电机系主任裘献尊教授贫病交加,裘夫人只好在宿舍门口卖汤圆。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已断绝经济来源,靠公费伙食勉强充饥。
1945年7月,学校送走第十四届毕业生79人。另外,同级学生参加知识青年从军的有23人。
国立广西大学迁入榕江期间,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及一些进步书刊传入榕江,学生运动纷纷兴起。师生们课余时间,组织话剧演出、出壁报办画展、社会调查、民俗民族考察等活动。学校总务处自设无线电收音机,深夜秘密收听新华社电讯,收集国内外新闻,编印本校日报,报道各地战况及学生运动消息。1945年5月25日,400余名进步学生在两湖会馆召开广西大学学生民主大会,会议就国内形势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通过由学生起草,经中共地下党员黄焕秋(时任校长室秘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修改的《广西大学全体学生民主宣言》,要求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等。8月10日晚,广西大学学生剧团在国师礼堂(原三义宫,现在二小宿舍)公演话剧《雷雨》,演出尚未结束,突然台上走出一人报告:“顷接电讯,日本帝国主义已发出乞降照令,接受投降!”顿时,台上台下,欢呼雀跃,一片欢腾。当晚全校师生员工燃放鞭炮,上街游行,尽情欢庆。8月13日,山洪暴发,古州、车江一片汪洋,洪水过后,古州城断垣残壁,满地泥泞,师生们无处安身,生活十分困难。8月15日,学校决定离榕返桂,直到翌年春季,历时半年多,才全部搬迁完毕。
国立汉民中学
1944年10月底,国立汉民中学由桂林迁至榕江。同学校一起来到榕江的教职工有72人,学生400多人,许多教师家属也随同而来。
汉民中学校长任中敏先生是一个爱国教育家,1937年11月,他创办了汉民中学。他说“我正当中年时,日寇侵华,国难日亟。我欲以培养三千救国青年,壮大御侮力量。”任中敏坚持爱国主义、坚持民族气节,并善于把这一教育贯穿于教学、娱乐、生活之中,严格要求,训诲不倦。汉民中学校门的一棵大树上挂着“抬起头来,挺起胸膛”的大标语,使人感受到“勿忘国耻,勇抗敌冠”的气氛,置身于“卧薪尝胆”的意境。汉民中学注册时,首先是检查学生是否备有“锄头、画板、小凳”三件(锄头用于劳作,画板、小凳用于在室外学习),缺一件就不准入学,体现了任中敏校长独特的办学精神。
汉民中学迁到榕江后,“国师”马上腾出了西门坡天后宫(原为旅居榕江的福建同乡会馆)下面的一排教室作为汉民中学的教室,天后宫(旧址在现在榕江民中教师宿舍)作为汉民中学的学生宿舍。汉民中学的学生百分之九十是流亡学生,多来自浙江、皖赣、两湖、两广,贵州榕江有龙光沛等人。汉民中学是公费学校,伙食费基本上由国家负担,又实行奖学金制度,因此,各地学生慕名来考的很多。
汉民中学除课堂教学外,还开设各种学术活动。每个月都要请广西大学的教授来作专题学术报告,没有大会堂,同学们就在天后宫前面的榕树下草坪上席地而坐听讲演。学校还经常利用星期天开展演讲比赛、英语演说比赛、作文比赛、解数学物理题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
汉民中学迁到榕江时,一批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忠诚教育、学识渊博的教师随校来到了榕江。这些教师亲历战乱流离之苦,将一颗爱国之心,寄托在教书育人和抗日救亡工作上。汉民中学师生在榕江经历了极为艰苦的境遇,然而始终弦歌不辍,坚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汉民中学的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做了许多工作,师生们演出了《一心堂》《大学生》《心狱》等抗日救亡话剧;学生演唱《黄河大合唱》《大路歌》《毕业歌》《大刀进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等抗战歌曲。在演出中还开展募捐布鞋、袜子活动,支援前方抗日将士;话剧团还同广西大学、国师的同学同台演出大型话剧《原野》《日出》。1944年12月,汉民中学有22个学生报名从军。行前任中敏校长召开欢送会,沉痛讲述国家危难,勉励学生发扬前辈爱国精神,不负严正做人的校训。
1945年10月,汉民中学迁回广西桂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建为桂林市第一中学。
广西大学迁入榕江后,两湖会馆曾用作教室和数理、机械、电机实验室。图为两湖会馆内景。
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校徽
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校庆
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村寨实验区员工师生合影
国立贵州师范学校运动会
责任编辑:智轩 最后更新:2023-06-26 08:55:2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