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实施全面侵华战争,至1945年9月3日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止,我国艰苦抗战,达八年零两个月之久,时间之长,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尤有过之。而且战争壮烈之惨,波及土地之宽,财物损失之大,人口伤亡之众,出战兵员之多,可谓史无前例。八年全面抗战,中华儿女节衣缩食认捐献粮,抛妻离子勇赴疆场,矢志不移前赴后继,终以必胜的信念取得了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最后胜利。八年全面抗战,对于僻处西南一隅的贵州,同样遭受了巨大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根据民国时期贵州省有关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对贵州在抗战期间的贡献与损失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
(一)战时贵州概况
抗战期间,贵州僻处西南,交通阻隔,地瘠民贫。政治、经济、文化诸项建设均较其他省份落后。但面对外敌入侵,全省在兵、工、钱、粮方面仍然尽其所能,发挥至极,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贵州人民的抗战功绩同样彪炳千秋,永载史册。
战时贵州省面积17万平方公里,占当时全国面积的1.53%,居全国第20位。各县市面积,自1937年至1945年,经过了三次调整:1937年至1940年,面积较大者为威宁县9115平方公里,正安县6403平方公里,遵义县6257平方公里,大定(今大方)县4857平方公里,黔西县4350平方公里;较小的青溪县(后并入镇远、天柱)526平方公里,长寨县(后并入长顺)534平方公里。1941年至1942年全省开始整理各县面积,原则上规定每县至少须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经调整后,面积较大者为遵义县6257平方公里,威宁县6077平方公里;较小者除贵阳市外,贞丰县831平方公里,望谟县936平方公里。1943年至1945年仅少数县面积微有变动。
1937年起,贵州在全省编整保甲,全省人口统计数字开始较为准确可靠。1937年全省人口数为1,797,718户,10,302,507人。各县人口数最多为遵义县,计96,700户591,301人。最少者为都江县(后与三合合并为三都县)仅19,066人。1938年以后,全省各县重新划分,设县标准人口须在5万人或1万户以上。1939年全省计1,889,872户10,255,909人。1945年全省人口计1,910,809户10,602,405人,占当年全国总人口2.2%,人口数居全国第18位。
在了解抗战期间贵州土地及人口状况后,本文将从出征壮丁、各项征工、征募公债、征集粮食四个方面介绍贵州的战时贡献。并从人口伤亡、财产损失、难民疏送与救济介绍贵州战时损失。
(二)战时贵州贡献
1、出征壮丁
1937年贵州省师管区筹备处设立,1938年3月1日成立贵州省军管区司令部,办理全省征训壮丁工作。抗战期间,全省实征640,500名,1937年47,149名,1938年64,939名;嗣后各年逐有增加,以1940年97,449名为最高额,1943年59,819名为最低额。平均每年出征壮丁占全省壮丁4%。
各县历年所征壮丁,以绝对数论,遵义县最多,每年出征壮丁在4500名以上;次为大定县,每年平均2500名以上;施秉县所出壮丁最少,每年330名左右;贵阳市人口众多,而每年平均仅1000余名。
2、各项征工
贵州因地处战时大后方,因军事及经济关系,对于公路、铁路、机场等工程,均征调民工修筑,自1937年至1945年,先后共征调工人696,167人,总人工数25,512,240天。其中道路工程征工360,300人,机场工程征工325,人867人。全省除老弱不能工作外,平均每百人中有33人被征调工作。
3、征募公债
贵州在抗战期间征募的公债有:1937年的“救国公债”,1941年的“战时公债”,1942年和1943年的“同盟胜利公债”以及1941年发行的“节约建国储蓄券”,1945年“人民献金”。各县市历年公债征募数,以贵阳市为最多,实收数达10,398,100元。全省总计历年公债实收数为578,070,504元,全省平均每人负担58元。
4、征集粮食
在战时征集粮食的方式有:田赋征实、军粮征购、县级公粮和人民献粮四项。1941年,国民政府财政部设立贵州田粮管理处,办理田赋征实。规定田赋征实税率为每元折缴稻谷两市斗;在边远县份,因运输不便,规定应征稻谷回征法币,每市斗折价6元。1941年实收稻谷870,130市石,嗣后各年递增,1945年略低,达753,734市石。五年中全省总计纳赋5,376,080市石。1941年贵州全省配征军粮876,678市石,1945年为580,001市石,五年总计配征军粮数为稻谷5,154,704市石。
县级公粮为津贴县级公务员款项,随田赋附征。1941年征收435,081市石,1945年为234,790市石,五年征收1,860,566市石。
献粮为人民捐献,1945年共献稻谷29,859市石,各县以开阳县4,968市石献粮为最多。
在1941年至1945年的五年中,贵州全省征集粮食总计为稻谷12,421,209市石,平均每人约为1.2市石。
抗战八年,贵州人民每25名壮丁中即有1人为国家流血,在战场杀敌;每3名壮丁中即有1人为国家流汗,在后方做工;每人担负战争费用58元,贡献稻谷1.2市石。贵州各族儿女,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贡献至巨,光耀中华。
(三)战时贵州损失
1、伤亡人口
抗战初期,贵州地处大后方,幸未蒙受任何有形损失,除兵、工、钱、粮征纳多于平时外,其它因抗战而起的间接损失,没有发生重大影响。至1939年2月4日,敌机突然轰炸省会贵阳,人民目睹伤亡破坏之惨状,始知现代战争之残酷,已不因地域遥远而侥幸避灾。1944年冬,敌陷黔南,先后窜扰三都、荔波、丹寨、独山等县,虽时仅九日,因当时政府人民均在逃乱中,人口物资损失也较巨大。贵州各地据1944年国民政府行政院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订定的调查办法及查报须知进行了战时损失统计。全省遭受人口伤亡的有贵阳等14县市,共伤亡28,452人(因抗战出征而伤亡的本省士兵未计入)。其中伤亡于敌机轰炸的占15%,伤亡于敌人直接杀害者占85%。伤亡比例,又以死亡为多,约占90%。
2、财产损失
全省受财产直接损失的有贵阳等14县市,间接损失的有贵阳等37县市。财产直接间接折合1945年度价格,共计2077亿元。以1945年秋季全省人口分摊,平均每人损失约19,590元。其中直接损失约占87%,计1810亿元,每人损失约10,713元。
3、难民疏送和救济
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难民疏送和救济,贵州为此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应纳入抗战损失当中。抗战结束,善后救济总署在贵阳设有难民疏送站,截止1946年底,该站所疏送的难民,仅终点到长沙即达12,909人,发车401辆。疏送经费以独(山)都(匀)区1,841,712,865元为最高,以毕节区20,065,565元为最低。抗战期间,救济过境难民,以1944年110,530人为最多,因当年有敌陷黔南之变。1938年68人为最少。就救济金额而言,1937年仅370元,1944年则达到149,557,447元。大量流落民间的难民,为善良的贵州人民收留和接济,各地无法统计。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09-12 11:22: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烽火中的黔东南人
下一篇:抗战中哪有恶战,哪就有贵州草鞋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