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贵州省众志成城筑抗日战争大后方坚强屏障
2017-09-25 11:21:11  来源:贵州日报   点击:  复制链接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实施全面侵华战争。面对日寇侵略,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方面积极抵抗。8年全面抗战,贵州虽位于抗战大后方,也未能幸免战火的摧残。面对日本侵略者,贵州人民知难而进,无怨无悔奉献,默默无闻担当,强有力地支持全民族抗战,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抗战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时光流逝,岁月不居,转眼70年过去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日传奇,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追求民族复兴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1937年,随着战事巨变,大片国土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后,抗日战争中贵州的战略地位也日益重要起来。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自古与重庆山水相连。起伏绵延的大娄山、武陵山、乌蒙山、老王山和苗岭5大山脉,构成了贵州高原的骨架。易守难攻的独特地理地貌,使得贵州成为陪都重庆的天然地理屏障,是战略持续阶段展开游击战、运动战的最佳场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多线作战,逐步陷入被动,为扭转战事,其企图向重庆进攻,结束在中国的战事。贵州作为日寇进攻重庆的南大门,在物资运输、救治伤员、传递情报、补充兵源等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人力支援:

  军民武装抗日

  坚守后方战略稳定

  贵州省面积17万平方公里,占当时全国面积的1.53%,居全国第20位,地域面积不大,但总人口不少,1937年为10447330人。在血与火的八年全面抗战中,贵州虽身处抗战的大后方,但贵州籍的将士和各族人民群众毫不退缩,积极上阵杀敌。

  在正面战场上,许多黔籍官兵纷纷开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起至1945年,共有贵州籍将士639631名奔赴战场英勇杀敌,约占全省常年人口的6%。先后有第82师、85师、102师、103师、121师、140师、新编第8师、独立第6旅、新编第28师,预备第2师、贵州补充师等11个黔军陆军师参战。先后参加了中条山战役、洛阳激战、淞沪抗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台儿庄战役等,尤其是第一○二师全师,9000余人血染沙场,壮烈殉国。

  其实,早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经过贵州时,贵州各族人民就按照红军的指引,积极发动广大各族人民,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作了准备。毕节地下党以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中共贵州省工委成立后,在省工委的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号召组织贵州人民为抗战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如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先后输送了新四军的张云逸、叶挺等人,还安置了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

  而对于未参与前线作战的贵州籍军人,亦牢牢坚守住大后方的战略重地,与日寇誓死血战。1944年日寇从广西北上进入贵州境内,贵州军民纷纷拿起武器,在独山等地奋起抵抗,打破了日寇北上夹击的梦想。贵州地区的广大青年、学生勇担使命,也纷纷投笔从戎,请缨杀敌。

  贵州各族群众踊跃支撑前线,帮助承接伤员、运送物资,在抗战大后方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1年6月1日到3日,日寇对国民政府的抗战“生命线”——史迪威公路贵州境内的盘江桥实施轰炸,企图切断物资来源。轰炸导致桥身、桥基损毁严重,无法正常使用。2014年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贵州革命史话·黔西南卷》记载,“住在北盘江两岸的村民(多为布依族)200多人不顾自己家房子被毁的情况,主动来到江边,协助部队将隐藏在王家沟的机动渡轮推下北盘江,开到渡口轮渡车辆过江,同时与部队协力抢筑一座相对稳定的水上浮桥。村民们卸门板,砍大树,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支援筑桥。经过一天一夜轮班修筑,水上浮桥得以完成,使被阻碍在盘江东岸3公里长的运输车队得以顺利通过北盘江,保障了运输线的畅通。”

  交通动脉:

  建设战时路网

  畅通抗战生命线

  在贵阳交汇的川黔、湘黔、滇黔、黔桂4条公路,是抗战时期连接四面八方的大动脉,其是否畅通,关系到抗战后方是否稳固。

  为保障补给线的畅通,贵州组织民工积极开展战时路网建设。全省军民齐心协力,1937年8月动工修建晴隆县盘江钢索悬桥,1939年进行改造;1938年修筑兴仁至兴义的公路,连接云南罗平通昆明;又修筑玉屏至铜仁的公路,以连接湘黔线;1939年修筑遵义至绥阳公路,以扩展川黔线;1940年修筑陆家桥至三都、三穗至星子界、遵义至凤冈、兴仁至贞丰、兴义至江底的公路。同时还兴修安顺至普定、平越(今福泉)至马场坪的公路;1940年还在晴隆修筑了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中缅公路贵州段;1942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又陆续修筑威宁至晴隆沙子岭、铜仁至松桃、郎岱(今六枝)至黄果树公路。

  在机场建设方面,1937年,扩建遵义老卜头机场;1938年,扩建清镇机场(第115航空站);1939年6月,兴建思南塘头机场(第62航空站),同年8月修建遵义龙坪机场(第16航空站);1940年修建黄平旧州机场;1944年修建独山机场和兴仁机场;1945年4月,修建安龙机场,6月修建天柱机场。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至1945年,贵州兴修公路2285公里,组织民工近1300万人次,进行道路抢修和基本建设。几乎每3名男丁便有1人在后方服役,为大后方向前线输送军需物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贵州也是抗战后方通往滇缅线、滇越线及中印线的必经之地。1939年以后,桂越和滇越两条国际交通线相继被日寇切断。此后在中印公路通车前,滇缅公路遂成为我国西南大后方唯一的国际交通命脉,美英等国的援华物资绝大部分都要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我国出口的农矿产品也要从这条公路运到海外,甚至苏联的援华物资也有的要经过此线转运。

  作为大后方的贵州,为前线及时输送军需物资。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贵州抗日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在组织归国参战的华侨担任驾驶员的同时,也吸收部分国民党西南运输的司机担任运输、修理工作。在“晴隆24道拐”这条被称之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的道路上,仅在1938年2月至1942年初的近4年的时间里,西南运输处一家就投入800辆卡车,将22万吨抗战物资运输到前线。到抗战中后期,平均每天约有3000多辆汽车运送抗战物资到重庆。8年全面抗战中累计将45万吨国际援华物资运抵抗日前线,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资保障。

  财政发展:

  支撑战时经济

  保障前后方供给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战略大后方的一部分,“贵州以贫穷小省,总人口仅千万,而纳税不下百亿,征兵派夫不下百万之众”,以其经济全力与四川、云南等省一道,支撑着抗战后方的经济,增强抗战实力。

  据档案资料统计,8年全面抗战中,贵州征募公债历年总计公债实收数为5.78亿元,平均每人负担战费58元。在1940年至1945年5年间,我省征集粮食总计稻谷1242万石(1石约为60公斤),平均每人贡献粮食1.2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贵州积极捐物纳粮,使国家在战时得到兵、工、钱、粮四大方面的源源补给。

  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我省各族群众同内迁同胞一道,促进战时经济的发展,对抗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据了解,抗战爆发后,随着沦陷区的日益扩大,一些厂矿企业纷纷内迁。据《贵州财经资料汇编》统计,仅1938年至1939年,由长沙、汉口、衡阳、桂林、南京、上海等地迁到贵阳及附近的工厂就有101家。由于厂矿、学校的大量涌入,使得贵州人口急剧增长,市场需求增大,为贵州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上个世纪中叶,贵州的工厂由1937年的55家,资本总额2132800元(法币),发展到1947年的154家,资本总额140478700元(法币)。在工业发展鼎盛时期,全省公营、民营大小工厂,如酒精、橡胶、麦粉、卷烟、水泥、印刷、造纸、酿造、陶瓷、化工等工厂有数百家。与此同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手工业也空前发展。贵州一时成为抗战大后方中一个有力的工业生产重地。工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对于支援抗战和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供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内迁的军工企业通过生产大批军需用品,直接支援抗战。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战备需要,消费需求量的增加,我省商业也随之繁盛起来。以贵阳为例,持有开业许可证的商号,1937年为1420户,资本总额为180万元(法币),营业额为928万元。1944年增至4931户,1945年商业资本增至21亿元(法币)。蓬勃的生产和源源不断的供应,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也稳定了后方。

  战地服务:

  接纳全国同胞

  成为救护中心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省公开招考军事战地救护人员。省立男、女师范,省立高中、贵阳女中、达德中学、毅成中学等校的男女青年学生,以及部分社会青年积极报考战地救护人员培训班,第一期共录取140余人,从1937年9月起,在省立医院训练半年。

  1938年3月,我省组建“贵州省战地服务团”,随即离开贵阳取道长沙、武汉开赴前线参与伤员救护。参加鲁南会战,在开封失守后,退至长沙,慰劳灾民和伤员。

  1939年,贵州省战地服务团扩大组织,分设3个救护班,代表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视察战区各野战医院及伤兵收容所。其时,第二期贵州战地服务团共计200余人也经桂林到达长沙。在这个服务团中,由30名女青年组成的贵州妇女战地服务团第一小队,其中年龄最大者30岁,最小的仅15岁。她们在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积极开展战地服务。

  抗战中后期,由于大片国土沦丧,沦陷区大批难民、灾民、伤兵不断涌进贵州。贵州各族人民以开放的姿态、民族的情怀,积极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胞。1938年,贵州省农工商各界成立贵州省伤兵之友社,以“从事慰问及护理、救济负伤将士并鼓励重新上前线”为宗旨,招募青年,组成伤兵服务训练班,训练结束后,派赴各后方医院为负伤官兵服务。该社还经常组织募捐,救济、慰问负伤将士,激励伤愈后的战士重返前线。当时驻扎在贵州境内各军事系统的医院及贵州各地的伤兵、新兵中的伤病员,不少人都曾得到过伤兵之友社的帮助。

  1938年5月,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贵州分会在贵阳成立,开始收容由前方转移到贵州的难童,并负责监护、安置、养育和实施文化知识抗战教育。该分会在贵阳、定番(今惠水)、遵义三地附设有保育院4所。到抗日战争结束,该分会仅收容安置由河南等省送来的战区男女儿童,就达1000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贵州省接收外来和本省难民767684人。除此之外,贵州还根据日寇空袭带来的破坏,先后设立“贵州省灾民救济处”、“贵州省会非常时期紧急救济委员会”,并制定《救济办法》,为各地灾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坚定了各族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念。而当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迁到贵阳图云关后,贵阳更是成为当时全国的救护中心,为各战区源源不绝培训并输送医护人员,对中国抗战并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与此同时,迁到贵州镇远的第二日俘收容所(和平村),成为一所改造日本战俘的机构。收容所管理人员用真情感化日俘,用事实说服日俘,用真理教育日俘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改造好的日俘在宣传和平思想、揭露战争罪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援华医疗队和镇远和平村,成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支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人文荟萃:

  保护国家文化精英

  开展战时教育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吸引着许多国家机构、社会团体、高等院校和文化名人来到贵州。8年全面抗战中,迁入贵州的就有浙江大学、大夏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湘雅医学院、中华民国海军学校等学校。一批堪称国宝的专家学者也随之而来,他们中有物理学家夏元瑮、张永立,化学家李宗恩,内科学专家张孝骞,外科专家沈克非,血液病学家杨济时,矿冶学家丁道衡,地质学家乐森璕,气象学家竺可桢,桥梁学家茅以升,数学家苏步青,社会学家吴泽霖,教育专家马宗荣、邰爽秋,文学家谢六逸、李青崖,国学大师钱望新、张汝舟,历史学家朱敖、姚薇元,经济学家李光宗、刘行驿等。他们来到贵州后,积极为抗战开展宣传教育,强固了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增强了党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贵州各族人民十分支持和爱护这些院校机构和文化精英,为他们提供校舍、办学地点,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提供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为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内迁贵州的还有一批珍贵的国家文物。1938年1月31日,北平故宫博物馆的80箱文物精品由湖南运抵贵阳,先后保存在毛公馆、贵阳南郊观音洞内。3月,浙江省立图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运抵贵阳,保存于贵阳北郊地母洞内达6年之久。此外,南京故宫博物院也在抗战期间在贵阳、安顺等地存放许多重要历史文物。

  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大量高级人才的迁入,为贵州的抗战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抗日救亡高潮中,大中学生首先奋起,于1937年成立了贵州学生救国联合会,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内迁大学来黔后,与本地学校的进步师生一起,进一步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大夏大学来筑后,曾建立半公开的读书会,讨论热点问题,其歌咏队经常到闹市广场演出街头剧,教唱抗日歌曲,为前线伤亡将士募捐。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的以大中学生为主的筑光音乐会和沙驼话剧社,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抗日救亡团体。社员们从街头走到舞台,从城市走到农村,以音乐和戏剧为武器,组织演出、宣传、慰问、募捐、游行,唤起民众支援抗日前线。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09-25 11:22: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黔南事变” 黔籍大员聚会贵阳阻击日寇

下一篇:大后方的贵阳 战时的避难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