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松山战役中的贵州兵
2018-05-02 14:20:33  来源:贵阳文史杂志社  点击:  复制链接

  第八军被看作贵州部队倒不仅是这个军的师团主官多由贵州籍的人士担当,而是82师、103师确实是抗战初期从贵州走出去的部队,在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中这支部队都曾有过英勇的战绩。

  龙陵战役是抗战后期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大反攻中的一次重大战役,松山与腾冲战役同为龙陵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1942年,日本军队侵占了中国所有的沿海城市,相继又攻陷新加坡、越南、菲利宾、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妄图掐断中国接受国际援助的重要生命线。为了保住这条生命线,同时配合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国民政府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与当时驻守缅甸的英军一起抗击入侵缅甸的日军。由于英国政府根本没有心思在缅甸与日军作战,仅想借中国军队的力量实施英军从缅甸的撤退,致使中国远征军1942年出国作战失利。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国作战失利之后,依托怒江天险与日军形成了相持之势。险峻的松山位于怒江大峡谷畔、著名的惠通桥西岸,山上的炮兵阵地可以扼制怒江两岸60多公里范围的滇缅公路,使滇缅公路完全丧失运输功能。日军在控制怒江西岸的近两年时间里,除动用3000多现役军人在这里修筑工事外,还征用了1670名缅甸、印度民工,工事修筑后民工全部被日军秘密处死。阵地建好后,日本南方总军司令官峙内寿一大将,缅甸方面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都曾在第56师团长松山祐三中将陪同下亲临视察,他们观看了重炮和飞机对于阵地工事的轰炸试验。试验表明,数枚500磅的重型炸弹直接命中,均未使工事受到损害。河边正三在写给南方总军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足以抵御任何强度的猛烈攻击,可坚守8个月以上,声称“支那军不死亡十万人,休想拿下松山。”他们在这块土地上修筑这么一片极为隐蔽,互为侧防,交相掩护的堡垒群,早有准备要和中国军队在这里来一场血战。

  驻防松山的日军是56师团的113联队。1944年4月中国军队展开的滇西大反攻,主要目标是歼灭驻扎滇西和缅甸的日本军队。因为日本人在修筑松山工事时采取了极为严密的保密措施,中国军队对其知之甚少,只将它看作攻击途中的一个较小障碍。松山战役应该是1944年6月4日,由陆军第71军新28师第82团向松山外围的竹子坡展开攻击揭开序幕的。71军的主力此时正在龙陵与日军激战,仅派出所属新编28师第82团攻击松山。第82团在攻下竹子坡、腊勐街后向松山前的阴登山、滚龙坡、大垭口进攻时才发现,松山日军防备力量大出所料,多次攻击受挫,部队伤亡巨大,远征军司令部决定动用远征军总预备队陆军第八军接替新28师攻击松山。一场战役到了动用总预备队的时候,显然是战场上出现了异常紧急的意外情况。6月30日第八军军长何绍周接替71军军长钟彬,完成松山战场指挥权移交,7月5日第8军向松山子高地发起首次攻击。直到9月8日,两个多月内,第八军的103师307团、308团、309团,第82师245团、246团及244团的1个营,荣誉第一师的荣誉第三团,荣誉第二团的第三营先后在松山前的滚龙坡、阴登山、大垭口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阵地,松山上的辰、巳、午、子、丑、寅、卯阵地,松山脚下黄土坡上的1.2.3.4.5号阵地与日军激战,大小战斗上百场,牺牲了3226名官兵,最后将日军围歼在松山黄土坡下的马鹿塘阵地。

  第八军一向被认为是贵州部队,下属荣誉第一师,82师与103师3个整编师。军长何绍周是贵州兴义人,第82师师长王伯勋是贵州兴义人,副师长王景渊是贵州贵阳人,82师245团团长曾元三是贵州松桃人,103师307团团长文安庆是贵州松桃人,308团团长程鹏是贵州安顺人,309团团长陈永思是贵州遵义人,荣一师荣三团团长赵发毕是贵州兴义人。其实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军队已经按照现代国家的军队组织整编为统一的国防军,不再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部队。第8军被看作贵州部队倒不仅是这个军的师团主官多由贵州籍人士担当,而是82师、103师确实是抗战初期从贵州走出去的部队,在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中,这两支部队都有过英勇的战绩。这两个师不仅师团级干部,而且大多数营、连、排干部,更有绝大部分士兵来自贵州的各个州县,可惜的是这些下级军官和士兵基本上都没有留下姓名。关于松山战役的惨烈,有多种资料和回忆记载和描述。据最为权威客观的国民政府陆军大学编撰的《第八军松山围攻战史》记载,战后打扫一个战场时,有60多对中日士兵战死时紧抱对方,手指抠入对方的眼睛、鼻孔、牙齿咬着对方的耳朵,掰都掰不开。一位军事评论家在研究松山战役后感慨地说,松山是两个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中国的贵州人与日本的九州人的殊死厮杀,因为日军的113联队的军士入伍前多是日本九州的矿工。只是一个是在为自己民族的生存、为了自己的妻儿老小不受欺凌在自己的国土上用命,而另一个则是为了奴役征服另一个民族在他人的国度里施虐。

  我曾两次去过松山,松山抗战遗址管理所的陈院峰先生领着我走遍了发生过激烈战斗的各个山头。陈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松山当地人,他告诉我,他从小听老一辈的人摆龙门阵,他们当时躲在一旁看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激战,亲眼看见冲在前面的中国士兵扑在日军设置的铁丝网上,让后面的士兵踏着自己的身体、最后是踏着自己的尸体越过铁丝网。一名中国军队的排长在攻打阴登山阵地时,用自己的胸口堵住日军碉堡的枪眼,让自己的部队冲上日军的阵地……这些场面,我们在许多歌颂英雄的战争影片中,在许多歌颂英雄的读物里都似曾相识。可在这里,为了民族生存英勇阵亡的中国官兵,在那么长久的年月中没有人提起过他们,以至我们现在无法找到他们的姓名。他们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只是伴随那悠悠的怒江水,在怒江峡谷的荒野中一年又一年地默默流淌。我曾听父亲曾元三对我说过,长沙会战之后,他回贵州松桃征募新兵,带了好几百年轻士兵回到部队,不久这些新兵就随他开往云南。《第八军松山围攻战史》记载,父亲的245团1309名官兵,有442人牺牲在松山,这442人里有多少是他从家乡带出来的子弟呢!从松山下来去到山脚下怒江上的惠通桥旁,我久久地站立在怒江边上,望着桥下湍急的江水,仿佛看见60多年前的那个傍晚,怒江边上聚集的那片黑压压的中国军队,整个江岸寂静无声,只有滔滔的江水在这群军人的脚下咆哮着向东南流去。这是大战前的沉寂,我仿佛也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就是被父亲从家乡松桃招募来的年轻新兵,紧紧握着手中的步枪,心里紧张、激动而又不安,甚至还有些害怕,望着江那边黑森森的大山,等待即将到来的战火轰鸣,不知前面的命运将会是些什么?但晓得退路是没有的,要么跨越那座大山,要么就永远地留在那里。和我们一样,这些军人也有他们的父母、妻子、子女,他们当年也在翘首盼着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早日回归,但或许也就永远就没有了消息,永远不知自己的亲人尸葬何方。

  张羽富老人当年是第八军工兵营的战士,参加过松山大爆破的作业,曾作过我父亲的下属,以后留在了滇西的陇川军垦农场,我曾好几次去拜访过他。他告诉我,实际上第八军很重视阵亡军人的安葬,在战后曾派出300多名军士在战场收殓阵亡将士的尸体,张羽富就是这个队伍里的一员。他说,善后的队伍分为两类,一类专门收集尸体,一类收集遗留的炸弹,大都由工兵们来担任。他们在收集尸体和炸弹时,一个卖云南耳丝的小贩挑着担子来松山上叫卖,一位年轻的士兵想来是饿极了,扔下手中刚捡到的一枚迫击炮弹想去买碗耳丝吃,不料迫击炮弹触地爆炸,这名士兵当场被炸死,他恐怕是在松山战场上最后牺牲的一名中国士兵。

  松山战役后,第八军军长何绍周后改任云南省保安司令,在他的主持下,在昆明圆通山上建有松山抗战死难烈士纪念碑。第八军副军长李弥升任第八军军长,由他主持,在云南保山修建了另一座松山抗战死难烈士纪念碑。张羽富老人对我说,保山纪念碑修建的经费,还是由出售松山缴获的日军废钢铁所得,这是李弥军长在全军军人大会上宣布的。103师的熊绶春师长则将103师烈士墓修建在松山上,82师松山战役后即撤销了番号,没有单独修建82师阵亡将士墓碑,但所有碑上都曾刻有阵亡烈士们的姓名。可是几经风雨,纪念碑早被捣毁,昆明圆通山上的纪念碑只剩下一个残缺的基座,这两年基座上还放了一架不伦不类的报废飞机。保山的纪念碑已经重建恢复,可是碑上已寻不到阵亡将士的姓名。松山103师阵亡将士墓碑虽也从深埋的地下挖出重立,但墓碑上所刻的牺牲军人姓名经风雨侵蚀,已无法分辨。而82师的阵亡军人更是连块墓碑也没有。当时我许下一个心愿,要为82师那些牺牲的将士立墓碑,哪怕是块简单的石碑,也好让这些漂泊的灵魂得以安息,让后来祭奠的人能有个烧纸磕头的地方。为了立碑的事情,我与龙陵县委宣传部和龙陵县委统战部进行了联系,龙陵县的同志告诉我,龙陵县政府已计划在松山修建一个战争遗址国家公园,将要立一块松山阵亡将士纪念碑,整个松山将要统一规划,个人不好再修立墓碑,这当然是件好事,我也非常感激他们。龙陵县的朋友向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协助他们收集在松山牺牲的贵州籍将士的名单和资料,这自然是不可推辞的事情。我想,当年国民政府也曾向阵亡的家属颁发过阵亡军人阵亡通知书,当时的县政府理应保存有相应的纪录,在贵州各县的档案馆寻得到部分阵亡将士的姓名不该是太难的事。可是我前不久借回松桃老家扫墓的机会到松桃档案馆查询,得知民国档案早已破损、凌乱不堪,加上“文革”的破坏,很难查到这种资料。零零星星通过一些个人的回忆资料查得几个烈士的姓名,但这对于松桃在松山牺牲的青年数量来说简直是凤毛麟角。当年这些士兵和军官大部分是受了抗日宣传,自愿怀着保家卫国的满腔热血从军的,即令有一些是按当时三丁抽一的政策被迫当兵,但经过部队的教育,也都知道自己是在为国家效命,可在为国捐躯后怎么连姓名也没有了呢?反倒是自己的对手、那些日本军人的姓名进了他们的神坛,年年受到参拜祭奠。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5-02 14:23: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我所知道的郎岱抗日救亡工作(有删节)

下一篇:黔人抗战历史:黔军浴血拼杀 保卫徐州武汉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