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兴义大操场全民抗战大会拉开兴义抗战序幕
兴义、安龙学生联合宣传抗日
抗战时期兴义老城墙及石板路
刘懏昌拍摄考察团成员
抗战胜利兴义老城场坝上为官兵表演芦笙舞
近段时间,笔者一直为抗战文化兴义陈列展的事奔忙。
走访调查中,每当讲起依托泥凼镇民国文化和新建成的木结构传统建筑建设抗战文化兴义陈列展,展示南北盘江流域抗战文化,接受访谈的老师、朋友热情,但大多笑笑,有的甚至直言黔西南远离抗日战场,仗没打过一场,如何建得起这样一个陈列展。
如果是以前,我也没有底气。201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黔西南日报》连续推出了黔西南相关抗战人物、事件,每一篇,我都认真阅读。当领导提出在泥凼建设抗战题材的陈列馆时,我知道,黔西南有底气,我也有。
很幸运,做这件事,有兴义市委宣传部、兴义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等上级部门和单位的坚强领导,有泥凼镇许多同志大力支持,有无数良师益友鼓励,有收藏家陈应秋老师积极参与,有兴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何应钦故居管理所、刘氏庄园管理所组成的团队,还有兄弟县区相关同志的无私帮助。
梳理黔西南抗战岁月,数以千万计的各族儿女前仆后继,用热血甚至是生命把大山人的血性大写,把大山人的脊梁撑起。通过梳理,黔西南这片热土在抗战烽火岁月里的点点滴滴逐渐清晰。
壮烈黔军
今年,一位研究文学的省内老师谈到抗战,言称桂、川、滇、湘等系军队战斗力强;而黔军呢,仗几乎没打,一无是处。笔者忍不住讲了一句:黔军打了松山战役。
岂止是松山战役!出省抗战的八十万贵州草鞋兵,绝没有给黔人丢脸。
淞沪会战,黔军102师9千人血战苏州河,牺牲6千将士而阻敌沿河西进,战区司令部嘉奖“奋勇克敌,显树战功”;黔军103师9千人坚守江阴要塞近2月,仅约2千人突围。
南京保卫战,黔军103师618团是最后撤出南京城的中国军队,仅剩500多人;台儿庄大捷,黔军140师8千多人接防滇军60军禹王山、王母山两高地,死守阻援,3千余人骨化苍山;徐州会战,黔军102师306团3千贵州子弟全部殉国,无一人被俘;忻口战役,黔军85师增援友军保住千军台,夺取南怀化高地,装备低劣的将士凭一腔热血死战,被日方称为铁军。
石牌保卫战、长沙会战、十战松山、湘西会战、光复桂林、禹门口拒敌、惠通桥拒敌……
缔造民国黔军的,是兴义人刘显世,其甥王文华更是黔军之魂,他的军旗,象征着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的六个团,被各方军阀称之为“独步海内”。
抗战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是一个勇士辈出的时代。整个抗战期间,两万余盘江子弟为国捐躯,谱写了一曲曲壮怀激烈的战歌!
这些勇士,在各部队、各战场为国献身:新四军著名抗战烈士罗会廉、台儿庄战役代理团长陈大川、第121师抗战阵亡最高级军官霍世才、回民烈士孙国桢、年轻的上尉排长孟可澄……这些,只是我们有幸能够找到照片的烈士。两万多英烈仅有300余人留下姓名。
言黔军抗战无力的同志可能没有注意,依靠追剿红军全面掌控贵州的蒋介石不让贵州25军独自成军,而是将黔军5个师混编到其他各系部队参与抗战。加之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一生不建派系,抗战中的黔军只能是突前断后出死力,邀功领赏无门路。甚至在徐州会战时接到“砀山不必守,砀山不可失”这样无所适从的军令。黔军如此处境,却在之后的长沙会战获得蒋介石和薛岳盛赞,获得松山一战的功勋战绩……
抗日烽火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黔西南各族同胞对国家遭受侵略还不十分了解,没有意识到“存亡之生死关头”的中华民族危机。一支队伍的过境,让抗日的声音传遍黔西南大地。这支军队,就是长征中的红军。
“九一八”事变不久,中国共产党就提出抗战口号。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向日本宣战。红军过境黔西南,到处书写抗战标语,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最终传到了黔西南。
红军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深受各族群众欢迎,其抗日宣传对黔西南各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地方实力派人物曾济光送红军过境后,响应抗日主张,将自己的队伍组建为“西南抗日联军第一旅”,受编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元担任司令的“贵州抗日救国军”。过境红军让青年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七七”事变暴发后,黄俊、倪萍、魏万祥等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延安,奔赴抗日最前线。
除了长征过境的中央红军,黔西南还活跃着一支红军队伍——红七军卡法连队。从1933年3月起,卡法连队与地方实力派人物王海平等紧密联合,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八年之久。1937年1月,中共黔桂边委领导的武装改编为右江上游抗日义勇军第一联队第一大队。当年夏,黔西南抗日义勇军成立,王海平出任司令。当年冬,王海平与黔桂边委委员黄德光等共产党人组建了一支一百五十余人的民族抗日志愿连,开赴抗日前线。
铁血行动
抗战中,黔西南子弟还以铁血行动,阐释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客精神,壮怀激烈地抒发出中华好儿郎的血性。
1935年,曾向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出卖具有战略意义情报的国民政府外交部常务次长唐有壬卖国行径大彰。12月24日下午6点,枪声响过,唐有壬倒在其上海寓所后门石阶上。
湖北省主席杨永泰与日寇异常亲近,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里明确指责其汉奸行径。1936年10月25日,杨永泰遇刺身亡。
杨永泰被刺,举国震动,给派系纷争的国民党高层造成巨大影响。蒋介石责令尽快破案。不久,秘密侦查厅宣布破案,称凶手陈燮超真名谭戎轩,系受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庐隐指使,刘在上海被捕并判处10年徒刑。朝野却风传此案实际为与杨永泰积怨颇深的CC系陈氏兄弟一手策划,嫁祸于胡汉民系的刘庐隐。
1984年,《黔西南文史资料》《中国政协报》先后刊登了陈有光的《关于唐有壬、杨永泰被刺杀之谜》一文,在国内引起轰动,中华青年抗日锄奸团浮出水面。《辞海》编辑部和国家文史馆馆员沈醉先后给陈有光来信,认可他提供的史料。
陈有光原名杨其真,兴仁杨泗屯人,黄埔军校第6期毕业,对国民党内战政策极为不满,公开扬言“内之不安,由于外之不攘;若能攘外,内则自安”,1935年在上海与龚柏舟、刘镇南等爱国青年成立“中华青年抗日锄奸团”并担任负责人。
出手刺杀唐有壬的刘镇南、裘积玉于1936年在上海被捕并被当局处决。但锄奸活动依然继续,刺杀杨永泰,出手的是龚柏舟、陈燮超。
龚柏舟与陈有光是同乡,刺杨当日,杨永泰赴日本领事馆宴后在江汉轮渡码头下车,携妻子走向码头石阶。龚柏舟、陈燮超箭步上前连发数枪,杨应声毙命。陈燮超与龚柏舟先后被捕。1938年日军轰炸武汉,龚、陈被押解至四川途中,龚柏舟夜间跳江逃脱,辗转至香港,于1946年返乡。
抗战大后方
“七七”事变暴发,当时中国综合国力远远弱于日本,许多重要城市迅速被日军相继攻陷。由于地理条件,除了遭受轰炸,黔西南一直未发生战事,是为抗战大后方的一部分。虽然没有直接战事,但黔西南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如粮食、武器、兵员等。
卢沟桥事变消息传到兴义县,兴义中学大操场召开了民众大会,会后万人集会游行示威。之后相继建立“各界抗日后援会”,办起《兴义抗日周报》,组织开展募捐、欢送抗日部队等活动。当年9月,兴义县城乡学生46人(女学生2人)投笔从戎,县城万人欢送。
国家遭受侵略,军队就得上前线。此时,军队就是国家的脊梁,是挡在人民群众之前的盾牌。对于抗战军队,黔西南各族人民群众给予最大协助。
1938年7月,滇军第58军3万人过晴隆,晴隆县共征食米65石、柴禾1600挑、马料(包谷)10石、马草500挑,征用力夫800名。1939年5月,滇军182师万余人过晴隆,晴隆共征食米3万斤、马料2万斤、柴禾2万斤,草料1万斤,征用民夫27人。1940年10月,国军第6军49师转战桂南后至安龙整训,安龙妇女救国会组织全县妇女,赶制布鞋2千双交到抗战官兵手上。
……
处于抗战大后方的黔西南上空,也成为了中国盟军空军飞虎队与日本空军的战场。为了预防突发事件,保证盟军空军安全,黔西南境内修建了兴仁陆关、安龙白泥山简易机场。
此外,1944年至抗战胜利前夕,先后有盟军飞机坠毁于安龙、望谟、册亨、兴义,跳伞逃生的美军飞行员均得到各地群众和政府的帮助,安全返回部队。
历史的弯道
由于中国的沿海港口全部落入日军之手,陆上交通也受制于日军。中国的抗战急需开辟一条新的国际通道,连接昆明和缅甸的腊戍,使中国抗战能够得到来自东南亚的国际援助和华侨援助,这条公路于1938年8月建成。1945年1月,又胜利打通从印度雷多,经缅甸密支那联通昆明的中印路。再往东,黔滇公路、黔渝公路联通战时陪都重庆。这条交通大动脉上标志性节点就是二十四道拐。相信读者对二十四道拐及晴隆盘江铁桥都很熟悉,这里不再赘述。
除二十四道拐,在黔西南还有其他抗战公路,虽然默默无闻,但也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南龙公路起自晴隆沙子岭,经兴仁至安龙,全长134公里,连接黔滇公路至广西,为抗战时期境内重要物资运输线,所经线路多属荒山野岭,修路时天寒地冻且缺医少药,修建中有242人病亡。
1939年11月,安龙、兴义、兴仁、贞丰、册亨5县民工4.1万人开工修筑安龙至册亨八渡公路,1943年2月16日竣工验收通车。该路为南龙公路延伸段,全路称沙(子岭)八(渡)公路。抗日物资运输经黔滇公路到达安龙,便可直接到达广西前线。
1941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电令整修云南罗平至贵州兴义公路,1943年春完工投入使用。自此,由黔滇公路到广西等地的抗战物资运输,可直接从兴义下安八路,不仅增加一条运输线路,运输里程也大为缩短。
1943年,兴义县奉令修筑兴谢公路,全长78公里,由县城至县境南端之打谢进入广西西林,进而可直通云南广南等地,为抗战备战公路。兴谢公路标志性路段为泥凼马路坡段,修建任务异常艰巨,共征集石工262名,1944年4月1日开工,1945年初竣工。建成后的马路坡路挂绝壁,气势雄险,使用至今。
虽然公路建设突飞猛进,但在全民支前抗战的大后方,人民群众耕种、上粮、献柴草等活动均是人挑马驮,依靠的路大多还是古老的茶马古道及乡驿。某些铺石路段宽不过1米多,却是抗战时期后方支前活动中对公路交通的有力补充。
文化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各种报刊对宣传抗战起到巨大作用。
《中央日报》是中国国民党机关报,“七七”事变暴发一年后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出版。1938年武汉失守,安龙人王亚明带《中央日报》社部分人员至贵阳,创组《中央日报》社贵阳分社,继续进行抗日宣传报道。
《大刚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比较有影响的报纸,“七七”事变后迁至贵阳、柳州继续出版。该报以坚持抗战、反对投降为编辑方针。曾任晴隆县长的耿修业曾任贵阳《大刚报》发行人兼社长。
在兴义,1943年5月创办了报刊《新兴义》,八开四版,主要登载宣传赋税政策及有关抗战的文章。1945年5月,《胜利晚报》又隆重登场。至9月,因日本投降而停刊。
在安龙,妇女救国会于1939至1941年发行抗战刊物《三八特刊》。国家危亡时刻,国民政府十余位军政大员为十八先生墓祠题词并拨款建设摩崖、碑刻,掀起文化抗战高潮。
在贵阳,兴义人王伯群为他所创办的大夏大学奔走呼号,保住了我国一所著名大学,危亡时刻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
转战南北
黔西南虽然地处抗战大后方,但在抗战期间,四万余将士奔赴疆场,转战南北。这些将士不乏一个家族的叔侄,如兴义赵氏:赵显伦、赵发笔、赵元寿、赵显微、赵明哲、赵显威……
参与抗战工作的,也不乏同村共寨的布依同胞:吴炯心、查启祯、吴可夫、吴尚章、吴照芙、查成良、吴照雪、吴玺帮、吴照旭、吴照立、吴尚昆、贺溪洪、黄会鹰……
全面抗战暴发以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缅北滇西战役……只要你数得出名字的战役,都有黔西南子弟的身影。这其中有忻口战役中被日军称为铁军的14军85师参谋长、副师长谭本良;至今在桂林家喻户晓的抗战英雄“饶团”饶启尧;先后转战徐州、忻口、豫南诸会战的第37集团军副总司令、第80军军长王文彦等等。
奔赴疆场的黔西南子弟,无论官兵,都做好了以身报国的准备。
普安桂灿出征前,与身怀六甲的妻子合影留念,诀别诗悲壮激越:
生命诚然可贵,爱情价值尤高。救国热血涌波涛,两者甘心抛掉。马革裹尸沙场,黄泥掩面荒郊。收复江山锦绣娇,不求青史名标。
兴义吕传镛踏上抗战征程,在奔赴上海的列车上,以诗铭志:
投笔原非觅封侯,学军只为报国仇。
今朝已遂平生志,倭奴不灭誓不休。
……
功勋战绩
1930年至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的1949年,国民政府颁发青天白日勋章191枚,其中166枚是因抗击日寇。由此可见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同时反映了中国人民面对外侮的不屈抵抗!
青天白日勋章获得条件十分苛刻,贵州全省仅4枚,获得者是:何应钦、何绍周、赵发笔、王光炜。除王光炜外,其他3人均为兴义人。西南小小一县,所获抗战殊荣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罕见的。除何应钦外,其他3人因残酷、惨烈的松山战役立功受奖。贵州人抗战取得许多辉煌战果,攻克松山,更是这些辉煌战果中的功勋战绩。
松山战役发生于滇西,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拉开了抗日战争中国大反攻的序幕。以战役级投入和牺牲,赢得战略级目标,是中国抗战“战略反攻”转折点的著名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
攻克松山的部队是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8军,战前,贵州省第三行政督查区(黔西南地区及盘县)6千兵源编入该军。攻打松山,指挥官是第8军军长、兴义人何绍周;取胜最关键的爆破计划提出者为第8军第82师师长、安龙人王伯勋;啃下松山主峰的是第8军荣誉1师第3团团长、兴义人赵发笔。发起冲锋时,赵发笔率官兵1600多人啃下主峰,仅200余人随团长下山,足见此战之惨烈。
特殊工作
除了大后方的全力支前、战场上的冲锋与呐喊,黔西南人还为抗战作了许多特殊工作,意义重大。
1941年初,国民政府成立“缅印马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军事考察。回国后编写了《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根据报告书编制出1942年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的作战计划。兴义下五屯人刘懏昌有幸入选考察团,并留下了考察中的珍贵照片。
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何应钦代表中国国民政府接受日军投降。
1945年底,美、苏、中、英等战胜国组成远东委员会,成立之后曾就日本战后经济、政治、赔偿战争损失等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诸多议案。其中《归还劫物案节略》阐述了作为委员会四强代表之一的中国对此问题所持主张以及办理案件经过,从中既可略见日本战时疯狂劫掠中国等受害国财产、文物的状况,亦反映出美国战后出于战略考虑的偏袒,维护战败国日本之情。《归还劫物案节略》现保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撰拟者为中国对日和约委员会专员、兴义下五屯人孙慎经。1947年,孙慎经又作了《归还劫物案节略》的说明。
铭记历史
1938年3月,南龙公路伤亡员工纪念碑在晴隆沙子岭建成。
1938年7月,安龙县在马场坝公祭抗日阵亡将士,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标。
1941年兴义建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标于县城街心花园;1943年改建于今街心花园北侧;1949年4月撤除。2017年夏,重树于泥凼。
以上,仅是黔西南抗战故事的点滴,也仅是黔西南抗战文化的冰山一角。或许,读者朋友们知道的更多。那就到泥凼去吧,把你所知道的融入进抗战文化兴义陈列展里去,让更多的人缅怀先烈、告慰英灵、记住历史!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5-02 14:37:3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