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潼关古城旧址港口镇。
当年保卫战的见证人沈钧海为本报“抗战在陕西” 题字“铁血守土”。
1937年,日寇进犯华北,北平、天津等地先后沦陷,继而太原失守,敌人南犯,至晋南风陵渡,与潼关隔河相望,敌企图进而越过潼关,占领陕西,进军西北。
守住了潼关,就守住了陕西、守住了西北。从1937年11月7日,第一次被轰炸到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潼关顶住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轰炸,成了日寇无法逾越的雄关!
走访历史见证人,远眺风陵古渡口,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炮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太原失守潼关首次遭到轰炸
1937年,中国被笼罩在日寇发动的侵略战争的阴影里。
为了达到北占太原,确保平汉线、津浦路沿线,迫使中国屈服的战略意图,在上海作战期间,日本军部下令华北日军向太原进攻。
10月初,日寇攻陷崞县,原平。10月13日,进攻忻口。中国守军28万人与日寇激战于忻口以北的龙王堂等地,歼敌约2万人。10月中下旬,日军攻陷娘子关,沿正太线西进,陷阳泉、寿阳、榆次等地,直逼太原。腹背受敌之际,11月,防守忻口的中国军队全线撤退。8日,太原失守。
太原失守,致使山西抗战形势越发严峻,同蒲铁路陷入敌手,晋南几乎被日寇全部占领,日军兵临黄河岸边的风陵古渡准备渡河,潼关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
就在太原失守的前一天,即1937年11月7日,潼关遭到日寇的第一次轰炸,从此,潼关就陷入了日寇长达七年多的轰炸当中。
潼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发生的战事多不胜数;潼关还是日军轰炸重庆、西安、汉中等地的必经之路,这不仅说明了守卫潼关的重要性,也让潼关遭受了日寇更多的炮火袭击。
当年轰炸的见证者沈钧海说:“潼关人可怜,中国八年全面抗战,这其中,潼关挨炮弹就挨了7年多,一拨又一拨的军队走了来了,来了走了,全是潼关人供应粮食草料、架子车、树木、门板!”
见证历史 无数生灵被炸身亡
沈钧海老人是日寇轰炸潼关的见证者。
1937年,16岁的沈钧海因家贫从西安的中学回家闲居,当时就住在港口镇的老屋,家里有祖母、父母和一个弟弟,父亲在县政府财务科干事。沈钧海经历的第一次轰炸是在1938年二三月间,敌机轰炸的目标是西关火车站。当时大家对轰炸根本就没有意识,听到飞机“轰隆隆”地飞过来,许多人还跑到街上看新鲜,结果敌人的炸弹就扔下来了,许多人都被炸死,其中有很多都是外地人,有商人,也有游客。当时沈钧海躲在房子和城墙间的缝隙里,幸免于难。
在沈钧海的记忆里,1939年或1940年阴历的6月13日,是日寇轰炸最厉害的一天,飞机不多,一次三架,轮番轰炸,从早上七八点过来,一直轰炸到下午6点左右,死的人最多,人数没有统计下来。
鬼子还投放毒气弹,当时一个姓胡的保安队长带着老婆和五六个百姓躲在一个防空洞里,但敌人的毒气弹投下来,几个人全都死了。
在日军的轰炸中,沈钧海40多岁的姑父王连续也被炸死,留下妻子和三个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只有七八岁。
当时一轰炸,大家就都躲在防空洞里,没人敢吭一声,连狗都是大张着嘴,悄无声息地喘气。
沈钧海比画着说,当时最坏的就是汉奸,当敌机轰炸时,汉奸就拿着镜子照着太阳给敌机发信号,一辆小汽车停放在树底下,也在汉奸的指引下被敌人炸了。“汉奸不少,但我知道被抓住枪毙的只有一个”。
到了后来,大家对敌人的轰炸都“疲”了,你轰炸你的,我该干啥还干啥,没被炸着,幸运,炸着了,算自己倒霉。
日寇的炮弹让很多潼关人陷入了难关,为求生,很多穷苦人就拣拾敌人的炮弹皮,装在麻布袋里,花两个半银元的车费,乘坐晚上的火车到西安的民乐园鬼市卖,一袋能卖七八十元。
快起来/莫慌张/鬼子已到咱陕西边上/看看这田地/看看这村庄/我们能扔掉那样?/(重复)我们的祖宗他们艰难把业创/我们的子孙也要存这个地方/同胞们/摸胸膛/想一想/若逃亡不抵抗/对不起爹和娘/大家起来保卫家乡(重复)
这是一首叫《保卫家乡》的歌曲的歌词,当85岁的沈钧海嘶哑着嗓子唱起这首60多年前学唱的老歌时,仍然慷慨激昂,这种激昂,充实到老人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节,记者看到,在沈钧海老人的扇面上写着:“莫忘记炮火中生长的岁月”几个字,他希望听自己讲爱国主义教育课的孩子们勿忘国耻,奋勇向上。
宣传演讲 潼关民众踊跃抗日
尽管远离被日寇占领的东三省,但潼关民众的抗日活动从未停止过。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与东北相隔数千里的潼关震动了,各界纷纷行动声讨日寇入侵东北;11月1日,城乡举行反日运动大会,救国宣传队10余人,携带宣传品在灵村一带演讲,听众两万余人;11月6日,省教育厅第二电教队抵潼;7日晚在苏家村利用扩音机播放歌曲,动员民众抗日救亡,并放映《热血忠魂》影片,观众200多人,次日到乡(镇)巡映。
1932年9月29日,各界群众 万余人在大市场举行仇日救国运动大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关外的山西、河南等地逃过来的难民越来越多,从他们的口中,潼关人知道了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兽行,这更加坚定了潼关人的抗日决心,一听说部队要挖战壕,年轻人都扛着铁锨去帮忙,都想着绝对不能让日本鬼子打到潼关来。
1937年,潼关县成立了社会训练队,1939年改为义勇壮丁总队,1939年河防大队成立。1939年12月21日,日军发炮袭击,铁路运输受阻,华阴经潼关到阌底镇的军需、民用物资开始驿运,同年,潼关县战时动员委员会成立。
1940年1月,华县咸林中学学生张克家、牛守道等10人回乡组成抗日救亡宣传队,在桃林、汾井、太要等乡演唱歌曲、戏剧、召开座谈会,宣传抗日。
1941年5月7日,战时动员委员会同各界成立日货检查站,抵制日货。1941年,开展“一元献机”运动,城乡人民捐献法币7496元。
狂轰滥炸 繁华潼关满目疮痍
潼关过去是个水旱码头,主体街道上最多的就是盐店,山西运过来的盐从这里转运出去,另有河南的铁、铜、染坊等以及山货行、火纸摊等。当时的潼关商贾众多,其中山西人占到七成,本地人只占一成。
日寇隔河从山西的风陵渡对古老的潼关城狂轰滥炸,昔日繁华的县城遭到重创,满目疮痍。在八年全面抗战中,潼关县人口经历了一次大变动,抗战前县城有居民2.6万人,1938年全县总人口为6.08万人,抗日战争中迁出约三分之二以后,据陕西档案馆珍藏《陇海沿线经济调查》资料叙述,潼关时有各业机构七八百家,后城内仅存有酱园数家,城南苏家村的小摊小贩三五十家,居民人口仅6658人,到1941年,全县人口减至4.59万人,比抗战前减少了1.49万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潼关的局势相对稳定,到1945年,全县总人口仍保持为4.58万人。
1938年,日本鬼子盘踞风陵渡,城镇遭敌炮炸弹袭扰,大商号纷纷西迁,安徽人程祝三等投资一万元在县城西关开设的棉花机器打包厂,每年代客轧花1万包左右。受日寇威胁,也迁往外地;另有百余户迁往西安、华阴、兰州等地,迁城南苏家村的有粮行、中西药店,诊疗所,杂货铺等。自此潼关人民颠沛流离,市面萧条,手工业行业也日渐衰退,有的迁往外地,有的停产,散居农村开业的有五六十户,不到百人。
商民、市民除了迁往外地的,有的就迁往原上和潼洛川一带,贫困居民穴居苏家村至南刘村的8条沟岔,在两旁的土崖上凿洞穴居,躲避日寇的轰炸,时称“难民沟”。时至今日,一些老人仍称这些沟为第×沟、第×沟。城镇驻军和少数商民还在麒麟山、象山及城墙下挖防空洞,地道、堑壕。
老县城在八年全面抗战当中饱受袭扰,日本鬼子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守军借修工事,拆毁建筑物,西城门楼箭楼被焚。
防空报警 机智军民奇招制敌
1938年1月,潼关县政府派员赴陕西省防空人员训练班受训。2月间,在城东高地设防空监视哨。配有望远镜一架,电话机一部,架设专线与邻县联络,哨所人员轮流“监空”,击钟报警。防空报警以击钟为令。讯号有三种:空袭警报击钟节奏缓慢,表示敌机已被发现,告诉人们躲避,紧急警报击钟节奏快,表示敌机进入潼关上空,立即迅速隐蔽;解除警报节奏很慢,表示敌机离境,可恢复正常活动;在敌机施展诡计,飞去霎时复回时,直接使用紧急警报。钟被日寇炸坏后,就由警报员穿着红马甲,骑着自行车,满街飞奔,喊叫着给大家报警,后来才有了汽笛。1940年,哨所迁陶家庄,人员增至5人,抗战胜利后撤离。
潼关当地的老人告诉记者,潼关最初只有两架高射炮,在东山等制高点打,击中的敌机不少,被打伤的敌机不断降低,冒着黑烟往回逃窜。后在城南的段铭村,设了炮兵阵地,晚上准备射击前,总在阵地上泼水,因为不泼水,发炮激起的灰尘很容易暴露炮兵阵地的目标。其中有一次,我军将一发炮弹直接打到敌人的炮筒里,当时就把敌人的炮给炸了,敌人的阵地因此烧了三天三夜,当地人叫做“一炮定乾坤”,敌人的大炮就再也不嚣张了。
为防空袭和炮击,西北村至吊桥开拓了10公里长交通沟,为了保障运输,西潼公路潼关段改线原上。
敌人轰炸的另一个目标就是来往在陇海线上的火车。为了安全通过,火车司机跟敌人斗智,每当火车开到洞口或东关后沟,就轰隆长鸣或放气,敌人一听见就放炮,待敌人的炮响后,火车便急速闯过潼关,潼关人称之为“闯关车”。当时闯关的客车车厢上都加固了铁板或枕木,以保障乘客的安全。为了保障运输不受影响,铁道北侧筑有一道高4米,宽约2米、遮挡敌人视线和炮火的土护墙,那是潼关百姓在敌人的轰炸中垒起来的。
提到闯关车,记者听到这样一段惨痛的回忆:1944年,河南难民纷纷扒乘闯关车西逃,连车顶上都坐满了人,但当时位于潼关东关后沟的17号隧道被敌人的炮弹炸坏,为了加固,就用枕木在顶部支撑,仅可过去火车,结果满载乘客的火车钻洞,将车顶300多名不了解情况的乘客挤死,幸存者也大都四肢残疾,惨不忍睹。
当时曾有一位叫张胜义的老人编了顺口溜,控诉日寇暴行:“小日本,真可恶,大炮扎在风陵渡,大炮打的震天响,火车照样常来往,不管炮弹打多少,闯关车夜夜照样常来往……火车跑的不停点,气的鬼子干瞪眼。”
从1937年11月7日开始到抗战胜利前夕,敌人对潼关的轰炸从未终止过。持续的轰炸在潼关人看来成了家常便饭,对于不时响起的爆炸声,潼关人有句顺口溜说“不是敌机来轰炸,便是大炮炸河坝”。
日寇到底朝潼关打了多少炮弹?据文献记载,潼关当时有敲钟报警者,1938年钟被炸坏后,敌人每打一发炮弹或扔一颗炸弹,打钟人就朝盆里扔一粒豆子,抗战胜利后,一数豆子,竟然有14800多粒!
7年死守 不教胡马度过雄关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陕西、山西为第二战区,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朱德、卫立煌。
1938年阴历二月初六,继1937年11月7日第一次轰炸后,日军再次轰炸潼关,董钊率第28师紧急驻防潼关。在随后的日子里,轮番守关的中国军队在潼关百姓的帮助下,在县城北的黄河沿岸修筑了钢筋水泥防御工事。刚开始,大炮炸弹真是让潼关人害怕,但过了一段时间,轰炸在潼关人看来就是家常便饭,老百姓冒着炮火抢修工事,有的木料要从南山运,老百姓也按时按任务送到,经常是男女老少运沙石、砸石子,铁锨把用秃了一把又一把,没有人退缩。尽管敌人多次偷渡、汉奸“卖渡”,都被我军民一次次击退,看着敌船在河里转圈圈,“下饺子”,大家不知有多高兴。
在保卫潼关时,中国军民并没有坐守雄关,而是经常夜间主动出击到黄河对岸的风陵渡、赵村等地,袭击日寇。从1938年7月到1940年10月间,中国军队东渡黄河,挺进中条山,与守卫潼关的军民遥相呼应,共同阻击日寇西犯陕西。在坚守中条山的日子里,粉碎日寇的11次“扫荡”,毙伤日军两万多人。可以说,中条山抗战有力的支援了潼关守军,减轻了潼关承受的重压,若中条山失守,敌人过黄河进入陕西,潼关的侧翼势必受到威胁,守关将变得无比艰难;反过来,如果潼关落入敌手,中条山守军也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
7年守关,雄关未失。
抗战胜利60年后的6月,潼关古城旧址港口镇酷热难耐,有农妇团坐一起闲聊,有小儿在树阴下嬉闹,悠闲适意充溢着整个街镇,战争的疮痍已随时间地推移而平复,但潼关军民为抗战的付出,正如于右任先生近百年前写的“河声岳色无惊句,写出秦人血战功”诗句那样,历史不会忘记,后人也决不会忘记!(本文采访得到潼关县政协的大力帮助,谨此致谢)文/图 记者 雷县鸿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9-11 10:05:3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