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王峙榆中金崖文化站站长
金崖镇内三圣庙
宝鸡的工合合作社借用寺庙生产
1941年,宝鸡的合作社生产网兜的情形
抗战时工合的宣传画
一个小镇,一座早已消失的作坊式工厂,曾在抗战时参与了百万条军毯的生产。这个小镇就是兰州近郊的金崖镇,工厂就是抗战期间工合在小镇上开办的作坊工场。
时至今日,小镇人并不知道,他们曾为百万条抗战军毯的加工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大片国土沦陷,民族工业遭受重大损失。为了支持前线抗战,1938年8月5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汉口成立,联络组织小手工业,为抗战生产物资,最多时在全国设立3000多个合作社,有纺织、造纸、机器等20余种工业产品。1939年,工合在甘肃的兰州、天水、平凉等地成立了事务所,建立了棉毛纺织、皮革缝纫等38个合作社,采取“社员集资、民主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充分动员民间力量,为抗战前线生产各种用品。
1939年冬天,在兰州工合办事处700名职员的努力下,生产出了14万条军毯。产品上交后,国民政府军需总署又委托他们加工100万条军毯。这个任务主要由兰州、平凉、天水三地的工合合作社完成。这百万条抗战军毯是如何完成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这段抗战往事。
第一批军毯,令人们吃了一惊,这怎么能行?
看到工合合作社刚制作出来的毯子,乡亲们的嘴就咧开了!你那叫呢子?军毯?差不多跟筷子粗细,中间还有大缝隙,怎么能保暖?看上去无法折叠,似乎也用不成。这能算军毯吗?
乡亲们对工合合作社的产品充满了怀疑。这是金崖工合合作社留给金崖老人们最初的印象。
当时,工合合作社就设在金崖镇内三圣庙,被称为第四合作社。为何工合要将合作社选在金崖,这还得益于我们金崖镇的地理位置和物产。那时,金崖是兰州往东第一大站,也是西北国际交通线的必经路之一。当时,金崖镇四周乡镇都有丰富的物产。榆中北山出产羊毛,青城一带种植棉花,这些都是纺织加工的前提。自然,金崖相对发达的交通,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是有力的条件。这样路易·艾黎就将工合合作社选址在了金崖。
镇子上的三圣庙是最好的地方。这座寺庙兴建于光绪年间,金崖一带的群众又把它叫做老爷庙,占地面积达千余平方米。前面是临街戏楼,里面则有过厅,献殿。最早的大殿建于光绪二年,而比较晚的献殿则到光绪三十一年才建成。可见当时建设多么不易。庙内的建筑沿中轴线分布着戏楼、献殿、大殿,而在戏楼之间则是左右两排厢房。从建成至今,三圣庙就是金崖镇上最热闹的公众活动场所。
抗战时期,还在这里成立了中国童子军榆中县金崖小学校战时后方服务团,开展宣传抗战,募集抗日资金的活动。解放后,这里成为榆中县第五区区政府所在地。著名作家高平曾写了一副对联:“古庙沧桑,军政工学均用过;今人聚会,舞演弹唱更精神。”
工合设在这里时,正是1940年。当时,日寇飞机对兰州等地狂轰滥炸。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一些重要的学校企业就被搬出兰州。甘肃工业合作社的一部分机构就搬迁到了榆中。他们借用了三圣庙,不仅将其第四社设在三圣庙内,还在庙里设立工合金崖通讯处。
老人们回忆说,“工合”在金崖开设工厂主要是纺织,制作军毯。这个活可不好做。为啥?金崖以前会纺织的人比较少,但在抗敌救国的气氛中,参加工合合作社的金崖小伙子们还是努力学习纺织技术。现在看来,工合组织充分利用了中国农村广大的优势。他们大多选定相对繁华的集镇,然后将分散加工集中生产。这样既扩大了生产,也团结了广大民众抗敌。
人们在三圣庙的左右厢房和献殿下面,大殿四周,摆放了织机。至今镇子上的一些老人还记得庙内写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标语。当时,置办的机器分为两种,一种是铁织机,一种是木头的,自然铁织机的效率要高一点。除了在三圣庙内摆放织机外,合作社还在一些村民家里也设了点。
那段时间,我们金崖镇上很热闹。合作社将收购来的羊毛和棉花,分给愿意捻线的村民,于是捻线就成了镇子上的一道风景。不少人手里都提着一个纺锤,极速转动,细细的线就慢慢捻出来。为了提高效率,有人站到了房顶上。有的几个人合作,一个手提着纺锤,另一人手拿羊毛越走越远,线也就越来越长。最后,缠绕到纺锤上。
线纺好后,自然就是纺织。结果,第一批呢子就令我们金崖人大失所望。这样粗的军毯根本没办法使用啊!
谁知,合作社的人却不慌不忙,从容地进入了下一道工序。
铁刷子刷一阵,军毯就好了,乡亲们惊叹这样也行
面对金崖镇乡亲们的质疑,合作社的人按照他们的工作程序一步步进行。先按照规定尺寸,将织成一匹匹的粗呢子,裁成一块块的。然后,用布在外面包边,以防脱线。完成这些工作后,就进入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洗染。
一些老人回忆说,合作社的工艺并不复杂。工合组织很完善,他们用的人基本上都是我们本地人。但是,对于我们而言,纺织还是比较陌生的工作,虽然有些人家曾织过布,但多是家庭妇女,而对于参加合作社的小伙子而言,纺织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
无论如何,粗呢子算是织出来了。人们继续下一步工序,先架起了一个大锅,准备煮染。这也是土办法。将锅里的水烧开,放入紫花、槐籽、五贝子等东西,再将裁好的毯子放到里头。负责煮染的人,要不停地搅动锅里的东西,让它们受热均匀。煮好后,粗呢子就呈现出一种灰绿色。当时,中国军队军服的颜色也是五花八门,这也算是和中国军队的部分军服颜色基本接近。
此时,人们看上去,粗呢子的品质依旧,缝隙依旧很大,或许是煮染的结果,好歹软和了一些。乡亲们关注的能否折叠、大缝隙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怎么办?
接下来,还有一道工序。等染过的粗呢子干了后,人们把它放在案子上,然后拿出一件钢丝滚子。这个滚子和其他的滚子不一样。一个粗大木头上,如同刺猬一般,布满了钢丝。其实,就是个圆滚状的钢丝刷。工人不停地用滚子在粗呢子上滚动。把粗呢子的绒毛全部疏松了,将原先留下的缝隙都填满了,而呢子也渐渐软和了。用钢丝刷刷完后,还有一道工序,工人师傅又拿着一个圆形的木头坨坨,后面有个把,在已经钩起绒毛的粗呢子上,不停地碾压,这样原本钩起的绒毛,就渐渐地压了下去,粗线也看不见,缝隙也没有。乡亲们看不上的粗呢子,渐渐变得美观了,好看了。
这样也行!原先,对军毯不满意的乡亲们说,嘿,你看!这毯子还不错。
百万条军毯,运往前线,为抗日杀敌出大力
说起工合,自然就要说到路易·艾黎。路易·艾黎(Louis Eli)是著名的国际人士,也是甘肃省荣誉公民。1938年8月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咨询“工合”工作的技术顾问。1940年在陕西宝鸡凤县创建培黎工艺学校。人们称他为“中国的十大国际友人”。
最初,工合的第一个地区办事处——西北办事处。第一家合作社是7名铁匠组成的。“工合”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先后建立机器、造纸、制革、纺织、供销等17个合作社。甘肃工合开展比较好的是天水和兰州两个地方。天水的工合合作社发展直接受到了陕西的辐射。当时,天水事务所不仅组织了机器、火柴、面粉、油墨等工业合作社,而且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在秦安、甘谷等地开设分厂;在清水、张家川、甘谷等开展毛编织。
1939年3月,兰州工合事务所在兰州市东稍门下东关街路北(今庆阳路东段)设立。兰州事务所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优势,极力向四周辐射。不仅附设了军毯管理处、工合实验厂、毛毯纺织厂等机构,还在费家营、刘家堡、穆柯寨、盐场堡、岸门街、中街子、下东关等地设多个点。将一大批失业工人和不能维持生活的小手工业者吸引进合作社。我们金崖合作社可以说是兰州众多社中发展比较好的。路易·艾黎也曾到我们金崖镇合作社视察,鼓励人们努力生产,支援抗战前线。
我们金崖合作社生产的军毯,虽然没有大型工厂生产的军毯那样漂亮,但在中国大量工厂在敌后失陷的情形下,能生产出这样的军毯,已经算是很不错了。这也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甘肃人能为抗战前线所做的最大努力。
军毯加工完成后,人们就把他们打包,或者用骆驼,或者用马车,源源不断地往抗战前线运送。工合在甘肃的38个合作社不断地努力,为前线后方生产各种物资。有资料上说,当时,国民政府军需总署看了甘肃工合合作社生产的军毯后,对他们的质量感到非常满意,就下达了生产100万条军毯的任务。这100万条军毯就由兰州、天水、平凉三地的工合合作社完成。
可以这样说,我们金崖镇的工合合作社是第四社,自然也承担了其中一部分任务。可惜的是,至今许多参加生产军毯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所生产的军毯就是这100万条军毯中的一部分。
1944年后,合作社活动就少了,再后来散了。不过,乡亲们依旧在收益,工合不仅让他们得到了收益,也让他们有了一技之长。无论如何,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我们金崖人为抗战出了一份力。
文/图本报首席记者王文元
(资料图片由记者翻拍)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9-15 15:40:4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烽火,陇原大后方功不可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