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1944年陇原知识青年掀起抗日从军
2017-09-19 14:36:46  来源:央广网 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王文元  点击:  复制链接

讲述人:尚季芳历史学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

青年远征军穿越秦岭

蒋介石视察青年远征军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师大校园

  抗战时期,为抵抗日寇,中国人喊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里,“十万知识青年从军”的运动,让一大批学子投笔从戎,慷慨报国,加入了“中国青年远征军”。

  说到中国远征军早已众所周知,而“中国青年远征军”至今仍不为人所关注。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故事呢?

  1944年9月,为储备中国的战略反攻力量,准备组建一支以知识青年为主的现代化武装部队——青年远征军,口号就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按照筹划,青年远征军要在全国各地招募,各省都有分配名额。甘肃分配到征集知识青年从军的名额是1000人到3000人之间。然而,为抗敌报国,陇原学子踊跃报名,最后有1.5万人报名,经过体检有6000多名知识青年合格,仅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就有133人从军。自1945年1月起,甘肃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的学生们向陕西汉中集中,编入青年军206师,也有部分学生到了重庆等地。

  中国青年远征军的番号也有很大象征意义。中国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甸战场牺牲,为表达中国青年远征军继承先烈抗敌报国的决心,故而中国青年远征军各师的番号,依次编为201师至209师。抗战结束后,青年远征军成员逐步退役,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陇原学子投笔从戎、立志抗敌的故事。

  西北师院,率先响应从军号召

  虽然青年远征军的组建完成是1945年,但号召知识青年从军则由来已久。究其缘由,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当时中国军队基层普通士兵的文化程度不高,受过中等教育学生所占的比例很低。这种情形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为何这样说,因为当时从美国运送来的武器,很多属高科技产品。没有知识,哪能操控?别的不说,单单炮兵计算所用的三角函数,就难住了不少人。还有一个原因是,积蓄反攻力量。

  因而,在1942年10月,就有政策,学校适龄学生必须依法抽签服役。这实际上就是学生从军的序幕。

  当时,兰州有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抗战局势是当时学生们最为关注的。尤其是,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老师学生,很多人都是一路从北平辗转来兰州的,数千里西撤,让他们备受煎熬,因而抗敌报国情绪非常高。读书不忘救国,这是当时师生们的普遍思想。

  1944年9月,“知识青年参军”的运动全面铺开后,师院的气氛尤为热烈。院长李蒸非常支持,他专门发表讲话,号召学生参军报国。1944年11月3日的《西北日报》还专门刊登了李蒸院长的谈话。

  按照要求,甘肃省成立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委员会,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的谷正伦任主任委员,李蒸院长是四名委员之一。不久,李蒸院长牵头,联合了兰州的各大专院校师生,给蒋介石上书,说明兰州教育界支持学生们的从军愿望。兰州教育界支持学子们从军报国的决心也得到了各地关注,同时受到全国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指导委员会的嘉奖。

  自然,政府也给从军学子很大的优惠条件。保留学籍,原单位继续发工资,复员后依旧可以回到原单位等等。还有一条,知识青年入伍,还有5000元的奖励金。这些条件对寒门学子还是有相当的诱惑力。

  这样,在多方面的努力下,知识青年从军,逐渐形成热潮。

  师生从军,一份请缨书,一个从军志

  这些年,我和学生们所作的调查表明,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的很多学生都写了请缨书。

  在师院,第一个写请缨书的人叫曹成贵,是师院的老师。他在11月8日就给李蒸院长写了《请缨书》,内容慷慨激昂,有班超投笔从戎时的气概。他写道:“心存杀敌之心,志且报国,久有从军之志……”曹成贵和另一位师院文书参加了青年远征军。

  立志报国的,不仅有学生,也有老师。当时师院史地系教授张云波先生,也积极响应号召,准备从军报国。面对老师从军的事情,甘肃省征集委员会似乎吃不准了。因为,张云波教授已经38岁了,已经超过青年远征军征召年龄上限35岁的要求。然而,老家在河南荥阳的张教授,从军态度非常坚决。万般无奈中,李蒸院长只好给全国征集知识青年从军委员会致电。

  我们在查阅当年档案的时候,看到了这份电报。从电报中,既能看到一个教授从军报国的决心,也能看到李蒸院长爱护教师的心情。

  没有一个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上战场,然而在民族危亡之时,到了知识青年必须做出牺牲的时候,老师们义无反顾地送学生从军杀敌。

  李蒸院长的电报写得很恳切:“张云波先生,志愿从军。虽已经逾年龄,惟因学有专长,可否特准从军并指派专门工作。”电报中还提到张教授的擅长方向。李蒸院长的想法是,希望张教授到部队去,能够从事古代军事地理和边疆少数民族的问题研究。最后没有批准张教授的从军申请。但这些书生报国的故事,却给我们留下那个时代热血青年的慷慨记忆。

  实际上,还有些人是隐姓埋名参加了中国青年远征军的。据我们的调查,当时在师院至少有6人化名从军。虽然学生爱国热情高涨,但家中有各种原因干涉,为避免家人拖后腿,报名从军的学生不得不用化名。学生李志刚化名李子刚,孙及人化名孙恕等等。为此,师院还专门给教育部打了报告备案。以便落实这些学生服役期满后回到学校后的待遇问题。尽管学生们为避免家庭干扰用了化名,但也不能对家长苛责,毕竟这是人之常情。

  1944年冬天,陇原学子掀起了从军报国的抗日热潮,他们慷慨激昂,热血报国。许多当年的材料读起来,令人感慨万端。师院学生王丕仁曾在当时的《西北日报》上撰文叙述自己的从军心情。这是我们在图书馆翻阅当年旧报纸时发现的,王丕仁的文章《我投入了为祖国而战的十万青年军》。王丕仁的家乡被日寇占领了,他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考入师院后,才算是相对安稳了一点,他自己也希望能在师院学习工作,但是国家的要求超过了个人的私欲,国家要求拿起枪杆,他就下决心投笔从戎。

  汉中集训,目标远征缅甸印度

  当时学生从军也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对于从军学生,先让他们宣誓,还要写保证书,保证书必须有保证人,这样学生如果犯错,就要牵连到保证人。这样做似乎很奇怪,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其实是抓壮丁方式的延续。因而有保证人出现,可见当时中国的兵役制度还是非常落后。

  学生入伍后又是如何集训的呢?出发,自然河西各地学子们都在兰州集中,欢送仪式非常盛大。

  1944年12月18日,在师院礼堂,学院举行规模盛大的欢送大会,欢送从军的有120多名学生,3000多师生参加。后来,这些学生进入军营时,又举行了更大规模的欢送会。1945年元旦,甘肃的第一批从军知识青年共计1260人,乘坐60余辆大卡车出发了。

  师大的教授就是和当年众多的学生一样,加入了中国青年远征军。他曾给我们讲过当年他的从军经历。

  1944年冬天,张翔正在临洮师范读书,在听了动员后,毅然投笔从戎。起初,家里人还是比较反对,但后来看他意志坚决,也就不了了之了。他的不少同学也都报名从军了。他们先到兰州集结,尽管头一次坐汽车,但送行时妈妈的痛哭,让他心情比较沉闷。在张翔的记忆中,车队在冰天雪地里穿行,一路走走停停,跋涉近十天才抵达汉中。到汉中后,他们被编入了206师,严格训练随之而来。

  吃得比较简单,每天早饭八个人一碗黄豆,主食是稀饭和馒头。没有桌子,就用画地为桌的办法。由于水土不服,很多人都拉肚子了。

  条件虽苦,他们还是努力训练,完成各个训练科目。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远征缅甸、印度。因而,许多同学都努力学习英语。张翔跟着秦安人康仲翔学英语。新兵训练一段时间后就分专业了,有人去炮兵,有人去学开车,然而张翔进入了重机枪连,不是他喜欢重机枪,而是里面的临洮人多。

  就在张翔他们新兵训练结束后一个多月,就传来日本人投降的消息。八年全面抗战结束了。消息传来,人们拼命欢呼,他们先后三次在汉中游行庆祝抗战胜利。

  此时,加入青年远征军的学生们要求退伍。学生们的理由很充分,当初组建中国青年远征军是为了进入缅甸印度参战,现在日本人投降了,任务自然取消了,也该让他们退伍。学生们闹了好几次,总算批准了退伍。有几个出路,继续留在部队,提升为少尉排长;或到十堰青年中学继续读书;或回家。张翔在十堰的青年中学待了一个月,可学校一无所有。最后,不得不返回汉中,要求回家。

  一辆卡车把他们送到了兰州,不久他考入了西北师大附中。后来,他加入了师大的地下党组织。

  这段知识青年投笔从戎的往事,虽然早已被岁月尘封,但故事背后流淌着学子们的抗日激情,却至今不息。

  文/图 首席记者 王文元

  (资料图片由记者翻拍)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9-19 14:58:3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陇原史话 抗战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

下一篇:特稿:甘肃籍将士在抗战中的贡献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