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大刀从甘肃到抗日前线的风云往事
讲述人:周建睿甘肃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兰州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
当年,拿着大刀的抗日将士
周建睿表演迎架左砍式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抗日战争期间民众最喜欢的曲子之一,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军民的抗敌决心。
1933年3月9日,日军两个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驻遵化西北军二十九军宋哲元部一○九旅旅长赵登禹派王长海团急往救援,西北军官兵们组织了大刀队,夜袭日军,此战西北军大刀展现神威。由此西北军大刀队名扬全国。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著名音乐家麦新写下名扬全国的《大刀进行曲》,开头就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如今,时光虽然过去了70多年,但这首歌还在传唱,人们对大刀的喜爱之情依旧。而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也被尘封了70多年,曾经在抗日前线名扬全国的抗日大刀,就是从西北的甘肃走向全国,而参加长城抗战的宋哲元部队中有不少的甘肃人血战沙场,以身报国。
4月5日,兰州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周建睿先生讲述了西北大刀如何从甘肃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
宣侠父笔下的手枪队
抗日战场的大刀队也就是西北军的手枪队,队员都是从西北军各个部队中抽调的精锐人员组成的。早在冯玉祥在北洋军阀第十六混成旅时,就已经有了手枪队的设置。手枪队的成员,既是骁勇善战、武功高强的勇士,又是忠心耿耿的壮士,平时负责司令部安全,关键时刻就是一支突击力量。
说西北军大刀队,就不能不说宣侠父。宣侠父是著名的共产党人,他亲历了冯玉祥的国民军第二师刘郁芬部从张家口长途跋涉到兰州的远征,更是亲自到前线,目睹了刘郁芬部手枪团战士同围攻兰州的张兆钾、黄得贵等部的作战,他对西北军中的手枪队比较了解。
1925年9月,刘郁芬部从驻地包头向甘肃进军,10月初进入宁夏,10月下旬进入兰州。不久,刘郁芬部就受到了甘肃一些地方军阀的围攻。首先发动进攻的陇东镇守使张兆钾,他的军队打着修路的旗号,翻过了六盘山,袭击定西,同驻守在此的国民军梁冠英旅展开激战。张兆钾实力比较强,国民军并没有击退张兆钾,相持不下,为解开僵局,刘郁芬将国民军第二师各部的手枪队都集中起来,组建了一个手枪团。
宣侠父给我们详细记述了国民军手枪队队员的情形:手枪队战士除了匣子枪外,还有一支步枪、一把大刀、一杆长矛,再加上子弹、工作器具,整个人就是一个兵器架。出发时,刘郁芬曾经称过他们的装备,全部下来有64斤(当时的秤,一市斤为十六两)。
手枪队队员不仅装备众多,而且善于长途奔袭。刘存简被任命为手枪团团长,他们从晚上十二点出发,第二天晚上十二点就到了定西县城。今天,兰州到定西的公路距离是99公里。在民国年间,路况不好,路程也比现在长,兰州到定西翻过车道岭的里程是120多公里。可见,手枪队不愧为精锐之旅。
手枪团到达定西后,很快就将张兆钾一部包围了,准备在晚上发动袭击。这时,在阿干镇的黄得贵一部叛变,导致国民军在兰州外围的各部处于被分割的境地,而兰州城内则兵力空虚。刘郁芬不得不命令刘存简率手枪团撤退到榆中响水子。此时,驻守兰州的国民军以两旅人马对抗着两万人马的围攻。刘存简率手枪团充当了救火队,频繁奔波在东线和南线之间。
以上所述是为数不多的对冯玉祥国民军手枪队的记述。有人说,或许是这次战斗中手枪队展现的惊人突击能力和远程奔袭能力,因此西北军才非常重视对手枪队的建设。
甘肃子弟被大批征入西北军
刘郁芬击败甘肃各地军阀对兰州的围攻后,便开始扩充军队。最初刘郁芬从张家口率部远征甘肃,只有一个师,数千人马而已。到了第二年秋天,冯玉祥、刘郁芬等在甘肃就组建了第十三师(师长张维玺)、第十一师(师长佟麟阁)、第十七师(师长戴靖宇)。原第二师(此时师长为孙良诚)也得以充实,共有官兵4万余人。大批甘肃(其时,甘肃尚未分省,指甘宁青三省)子弟都被征兵入伍,成为西北军的一分子。刘郁芬被任命为国民军驻甘部队总司令。
1927年,北伐战争开始,冯玉祥将驻甘部队整编为第七方面军。刘郁芬任总指挥,余嘉培任参谋长。后来,再度扩充,最后达到5个军,部众达5万余人。还有一种说法:冯玉祥在甘肃征兵超过10万。后来,因参加抗战而闻名的佟麟阁、吉鸿昌、赵登禹、张自忠等人,都长时间在甘肃境内带兵,赵登禹曾在省政府内擒获李长清,吉鸿昌曾转战甘肃陇南各地,在天水等地举办武术比赛,至今天水的武术家还保存着他颁发的矛头等奖品;张自忠的部队也曾在天水驻防,不少甘肃子弟在张自忠部。
1930年冯玉祥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等对抗蒋介石,为反蒋的主力。当时,冯玉祥驻甘部队除留守雷中田一个旅外,大部分调到中原参加中原大战。这也就是著名的蒋、冯、阎中原大战。初期吉鸿昌等率部杀得陈诚大败,但因为阎锡山的“晋军”支援不力和张学良入关支持蒋,最终失败。冯玉祥下野隐居。西北军被蒋介石、张学良等解散收编,各部被缩编为宋哲元的29路军、孙连仲的26路军、吉鸿昌的22路军、梁冠英的25路军等。
西北刀术成抗日大刀的根本
可以说,在西北军中的大批甘肃子弟,他们把甘肃本土武术带入军中。甘肃本土武术经过西北军武术家提炼,逐渐形成了以实战为主、招式简洁的军旅刀术。
其实,在上个世纪中叶,自动化武器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军队一直处在冷兵器和热兵器的混用时期。当时,部队中很难实现人手一杆枪的目标,大刀、长矛经常和步枪同时在战场上出现。所以,各个军队都比较重视冷兵器的训练。为何只有西北军的大刀名扬天下呢?
这和西北军处境有关。甘肃当时偏远落后,自然环境恶劣,部队给养极端困难,枪支更是不足,只能从冷兵器中挖掘潜力。这就是西北军特别重视刀术的原因,当然这一挖掘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著名武术家马凤图先生,在冯玉祥部驻防哈察尔省张家口时,就携其弟马英图投军,在军中从事士兵训练工作。1926年刘郁芬部队经宁夏入兰,凤图先生在西北军中任军法处长。先生提取了民间的武术精华,将苗刀和劈挂单刀中的外丁膝磕劈式、跪膝外砍式、轮盘展旗式、左格右洗劈山式以及迎推惯刀式等八种刀法技术融入到军队的训练中,在军事训练科目上统称为破敌八刀,此刀术八法在民间也有人称之为破锋八刀。先生长子马广达曾在西北军中任团长,后随宋哲元部参加长城保卫战,英勇杀敌,为国捐躯。这套刀法至今依旧在兰州的武术家中流传。
宋哲元率佟麟阁、赵登禹等部人马依附东北军张学良后,西北军的主力构成依旧是西北各地人士。1931年,著名武术家李尧臣应佟麟阁邀在军中任武术总教习。此时,宋哲元部在北京及其外围长期驻防,李尧臣在西北军刀术中又融合六合刀法,从此西北军大刀队如虎添翼,威力无比。有人曾说:西北军大刀队在和日寇的搏杀中屡屡占据上风,是李尧臣将他创编的无极刀法融合在西北军的刀术中。从这些事迹中,我们能体会到马凤图、李尧臣等一辈老武术家的爱国热忱,以及他们做出的贡献。还有一种说法是,佟麟阁将军是在山西阳泉编练了大刀队,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客观情况。前面我们说了,冯玉祥在混成十六旅时,就比较重视集中精锐力量的使用,就在军队的编制中有手枪队,只不过当时并没有打出大刀队的旗号。
西北军在长城抗战中使用的大刀,就是西北人所说的大刀片子。这种刀一般七斤重,宽的地方达到13厘米,可单手,也可双手使用。这种大刀普遍流行在西北等地,不仅西北军中使用,陇东的红军和赤卫队中也普遍使用,至今庆阳一些赤卫队员的后人手中还保存着这样的大刀。
临阵对敌,两招毙敌
两军相遇,勇者胜。由于众多武术名家的打造,使西北军中的刀术逐渐形成了朴实无华、一刀毙命的特点。
据前人讲述,西北军在对抗日军刺刀的作战中,使用的刀法,只有简单的几个招式。如日军刺刀刺过来时,战士们将刀背向敌,猛然磕砸日寇刺刀,然后趁敌枪被磕开之际,反手用刀刃劈向敌人。这种技术就一个快字,看谁快,而且立分生死,正如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述:“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简言之,白刃相加,不是敌死就是我亡。长城抗战喜峰口罗文峪战斗中,日军伤亡了2000多人,其中死亡1500人,可见大刀的威力。然而,西北军也有一大批将士为国捐躯,其中就有不少甘肃子弟。战后,媒体采访了二十九军参谋耿德星,他对记者说:“在我二一七团九连,有个甘肃籍战士老毛子(姓名已经忘了),敌人机枪挡路,老毛子匍匐近敌,力握敌机枪,尽力一拉,墙倒枪出,然后不顾伤痛,反枪毙敌,扫清前进道路……”
杀敌报国,甘肃男儿自古不弱于他人,而源自于甘肃的抗日大刀,日益被人淡忘,实令人痛惜。
本版图片由讲述人提供,记者翻拍 文/本报首席记者王文元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0-17 09:38: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国难时期成县与抗战相关的几件史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