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盐池元华工厂是陕甘宁边区一个非常有名的工厂,它在抗战期间发挥的重大作用,受到了毛主席、党中央的关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年来,元华工厂在革命老区人民心中成为永远都不可磨灭的记忆。
元华工厂建厂背景
1936年5月,为打破国民党对陕甘苏区的围剿,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红军组成西方野战军开始西征。6月21日,盐池县城解放。
其后“盐池县城市革命委员会”、中共盐池县委相继成立,全县上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发动群众,斗争恶霸,发展生产,减租减息,积极支援抗日战争,打击马鸿逵军队的侵袭,保卫红色政权。
1939年国民党颁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对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严禁法币、粮食、棉花、等生活必需品流入边区,而边区的皮毛、甘草、食盐等土特产品也被阻止输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供给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国民党的严密封锁,造成了边区军民缺衣、缺粮、缺油、缺菜、缺纸,战士缺少鞋袜,冬天没有棉被子、缺少越冬服装。
面对困难怎么办?
党中央、毛主席向全边区人民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在边区政府和盐池县委的领导下,全县生产自救的群众运动蓬勃展开,男女老少齐动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40年,处在国民党封锁中的陕甘宁边区,又遇到了严重的旱灾,民食维艰。
盐池县政府借大生产运动的东风,动员了300多民工与边区派来的军队一起到盐湖挖盐,运销边区各地及甘宁绥等地,换回小麦、种子、布匹、农具等日用生活资料。
军民的生产自救,打破了国民党的军事和经济封锁,活跃了边区贸易,支援了抗日战争。
在这样的形势下,陕甘宁边区盐池县元华工厂诞生了。
元华工厂建设与发展
1940年6月,陕甘宁边区组织三边绅士参观团到延安参观学习。
通过参观工厂、学校和商店,盐池县商会会长靳体元受到了很大启发,他萌发了在盐池县办一座工厂的念头。
由延安返回后,他向县政府提出了“公私合营办厂、政府提供资金、工具、技术工人帮助”的建议。
1941年,靳体元被选为盐池县参议会参议长、边区参议员,他辞去了盐池商会会长的职务,悉心筹措办工厂的事。
9月,他去延安参加边区参议会。在延安,边区建设厅高自立厅长与靳体元一起分析了在盐池开办工厂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听了党中央关于大办工厂的号召后,靳体元坚定了办工厂的信心,他决定弃商从工,要为边区人民和支援抗战贡献一份力量。
他与阎志遵(县长)、孙璞(民政科长)、杨华亭(商务会长)等八名议员联名提交了在盐池开办毛纺织厂的提案,并被通过。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盐池县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工厂诞生了。
靳体元以自己名字和杨华亭名字,各取一字,为“元华工厂”起了名,并自任厂长(后经董事会正式委派)。他带头入股,并四处奔波向各方集资,共筹得资金39.84万元,其中边区建设厅、三边盐务局、定边县新塞工厂、盐池县政府等出资28.24万元;群众集资入股11.6万元。
元华工厂成立后,得到了边区政府的帮助和支持,12月延安团结工厂派技术员郭云昌带领三名技术工前来支援,并带来两架纺纱机、一架打毛机,折和金额4500元入股。
万事开头难,办工厂遇到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团结工厂入股的三架机子一时用不上,更不幸的是支援来的三名技术工人,一人煤烟中毒身亡,加之没有找到合适的厂房,致使办工厂的事暂时搁浅。
1942年2月,靳体元向县委书记萧佐汉汇报了办厂遇到的困难。盐池县委和政府对元华工厂的建设给予极大关注,决定拨出厂房一处,搭起了“元华工厂”的架子,并派孙春山等四名党员干部进厂,加强政府对元华工厂的领导。
8月,调整了工厂领导,孙春山任厂长,靳体元任经理。
新班子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吸收人员、筹集资金,完善领导机制和生产组织,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工厂的经济指标有了大幅提升。
厂里设织毯、织袋、毛布三个股,生产人员50多人。
主要经营范围:擀毡、织毛口袋、裁绒毯、绒片等。除此,还兼营一些土特产生意,如收购羊毛、羊绒、甘草等等。至年底净得红利21.9万元,制成衣胎4千套,毡帽1万顶等急需物资。
1943年,元华工厂继续发展,全年获红利2600万元(法币)。
盐池县委、政府为了壮大元华工厂的经济实力,将县联社并归元华工厂,双方统一核算,联合经营,名称均在。这样元华工厂成了一个集“工、运、农、牧、商”为一体,多种经营的生产组织。
按照业务工厂分为四个生产部门:
一是工业生产,设四个生产组,即毛布组、地毯组、擀毡组、口袋组,有工人47名。
二是运输队,有运输骆驼63峰,骡子30头。
三是农牧场,计牛36头、羊450余只、耕地120架(每架5亩),年产粮46石(每石700市斤),各种瓜果蔬菜1万余斤,牧草1.9万斤。
四是供销合作社,设营业组、跑乡收购组、食品合作社、盐业合作社、油坊、磨坊等,百货门市部收购羊皮、羊毛、羊绒、甘草等土特产品,并将其运往西峰镇、榆林、吴忠等地,换回小麦、犁铧、毛织机、梭子、案板、风箱等生活生产资料。
1944年2月10日,元华工厂召开第一次股东代表大会,4月10日第一次董事会召开,这两次会议标志着元华工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达到了全盛时期。
此时私人投资猛增到1119.9万元,资本达到了4171.7万元,是建厂时的347倍,到年底总资金达9454.9万元。
1947年3月,马鸿逵军队配合胡宗南派兵侵犯三边和盐池县革命根据地。盐池失陷后,元华工厂遭到国民党军队抢劫和破坏,除厂房以外,所有设备和财物皆被洗劫一空,毁之殆尽。
1946年靳体元任盐池县第三届参议会议长
元华工厂的历史作用
元华工厂自1942年建立,1947年被迫停产。
期间,该厂对粉碎国民党的军事、经济封锁,活跃边区贸易、支援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军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坚强后盾,也是老区人民的骄傲。
在陕甘宁边区经济处在极端困难的1942年,盐池人民创办的元华工厂开始投产。
从1942年到1945年,元华工厂用羊毛为边区干部和八路军将士制作出衣胎、被胎、绒帽(毡帽)、毛毡、毛毯等,共计12万余件,还有大量毛袜、手套、军鞋等等。边区的干部、战士们许多人,头上戴的是元华工厂做的毡帽,身上穿的是元华工厂制作的毛衣胎或皮袄,晚上盖的是元华工厂制的毛被胎。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当毡帽送到中央的时候,有些人嫌难看,帽壳平塌塌,帽檐往下吊,都不愿意戴。
当警卫员将毡帽拿给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把毡帽转过来掉过去看了又看,然后笑着说:“这帽不错呀,没人戴我戴!”说着就把毡帽戴在头上,还有意到院子里走了一圈,惹得大家都笑了。
以后毛主席常常戴着这顶毡帽出外开会、作报告。
至今,在延安博物馆还留着几张毛主席戴毡帽的照片。
1944年7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接见边区合作社英雄模范人物时,向靳体元详细询问了工厂情况后,毛主席说:“元华工厂办得好。”
7月9日,《解放日报》刊登《盐池靳体元先生创办元华工厂》,介绍了该厂创办及发展情况。
元华工厂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盐池妇女参加大生产运动的积极性。县政府和抗联协助元华工厂组织发动妇女纺线。
世纪八十年代盐池县全景
1943年,政府发放贷款10万元,制作纺车200辆分发给各区,参加纺毛线的妇女达到500多人,纺毛线1700多斤。
1945年,参加纺线妇女达到1000余人,纺车也增加到820辆。
纺线活动不仅解决了元华工厂的毛线供应,而且增加了群众收入,调动了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元华工厂的建立,带动和促进了全县的手工业发展,其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工作效率、经济效益、管理模式、融资方法和渠道等方面都远远高于手工作坊,因此对全县手工业起到了一个全方位的引领作用。
工厂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资金作为股份,使其经济利益互相挂钩,互惠互利,壮大了地方经济,增强了实力,改善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收入水平。采取发放贷款的办法,组织群众捞盐、挖甘草、搞食盐运输。
政府收购食盐、甘草,商人组织外运,人来车往,川流不息,既增加了资本积累,又解决了群众生活困难,支援了边区建设。
盐池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的元华工厂和盐池人民一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抢时间、争速度,加快生产战争物资,为抗战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受到毛主席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
盐池人民不惜流血、流汗,捐钱赠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将永远留存人们的心中,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上世纪六十年代盐池县群众植树造林场景
文章转自2015年8月《宁夏日报》
图片源于《中共盐池县历史图鉴》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9-14 16:01:4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盐池,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支柱
下一篇:那种“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