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一中的前身“湖西中学”的创办背景
湖西抗日中学的创办,是为了适应湖西抗日根据地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湖西抗日根据地从1938年开始创建,到1939年底,这块根据地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为建设和保卫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需要一大批知识分子从事各方面的工作。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带的教育比较落后,为了根据地建设的长远发展,必须自己创办学校,为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培养知识人才。
1940年秋天,湖西区在专员李贞乾同志主持召开的湖西各界代表会议上,对于创办湖西抗日中学问题,进行了协商。李贞乾专员在会上说:“为了抗日的需要,延安办了抗日军政大学,我们湖西也办个抗日军政中学。”会上一致赞同李专员的提议,同时商定不称干部学校而称为抗日中学,以便于吸收敌、顽占区的青年来根据地学习。
决定创办抗日中学之后,就指定刘尹斋、聂补吾、李超然三位同志具体负责筹建事宜。为了能够很快把湖西中学建立起来,湖西地委和湖西专署决定把鱼台、丰县、金乡三个县的抗日宣传队撤销,合并成为湖西中学的第一批学生。
湖西中学的创建
1941年初,宣传队集中和编班等工作完成以后,陆续从机关、部队调送来一批年龄较小的同志来学习,还有从根据地的自强小学、建国小学等毕业的学生以及从敌占区的学生报考学校。与此同时,湖西地委和专署给学校陆续调配了一部分教职员工。1941年3月,在湖西参议会上正式商定创办湖西中学,随之于3月12日在单县城东南的一个叫石坡楼的村上举行开学典礼。
开学那天,湖西区专员李贞乾同志到会上讲话,他说:“我们所以决心在这困难的环境里创办湖西中学,就是希望你们成为我们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这就要求大家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还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大家互敬互爱,相互帮助,把抗大的校风作为湖西中学的校风,把我们湖西中学办成一个抗大式的革命学校”。筹建阶段,专员李贞乾兼任校长,正式开学以后,李贞乾为名誉校长,杨经元为校长,刘尹斋为副校长,郭怀信为教导主任,张剑华为总务主任,张学清为政治指导员,王晓天为队长,仇绍俊为副指导员,分管女生队工作。那时根据地内虽然各方面都很困难,但是还是从敌占区买来了一部油印机,调来了一位刻钢板的同志,给学生印些必需的讲义。
湖西中学建校一开始就提出了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为榜样,以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作为自己的校风,并提出“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的口号。郭怀信、张学清、王晓天三同志,都是延安抗大毕业的,他们到湖西中学后,带来了抗大的好风气,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是按照延安抗大的模式来办的。
湖西中学的教学和生活
湖西中学正式建立以后,即开始了全面的教学活动。课程设置首先考虑的是政治教育,其次是基础文化课,军事课和体育课由王晓天队长负责,主要是进行和军事活动有关的项目。军事课除了讲军事知识外,还十分注意操练和实战学习。例如在1941年“五四”青年节全分区军事操练学习竞赛时,如何挖掩体工事,如何利用地形地物隐蔽前进,如何侦察敌情等,都进行实地训练。
湖西中学虽然开了学,但没有固定校址,在战争环境下,敌人随时都可能到根据地来,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要经常转移,在一个地方不能久住,最多住两三天,有时一夜转移两次。行军到一个村以后,由管理员到老百姓家里商量借房子,将借定的房子分配给学生和老师住。住在农民家里没有足够用的床铺,就向房东借谷草、豆秸等打地铺,全班睡在一个通铺上。上课是在露天里(夏天在树荫下,冬天在较大的院子里),借群众的门板作为课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因为行军疲劳而不上课的,更没有因为环境条件不好而影响学习,老师孜孜不倦地授课,学生集中精力听讲和记录,认真讨论和做作业,都完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湖中仍然保持着抗日宣传队的传统,既是学校,又是文工队,还是象抗日宣传队时一样,积极参加各项抗日宣传工作。此外,地委和专署还经常抽调学生参加根据地的中心工作,如曾参加过减租减息、动员参军、征粮、消灭农作物病虫害等工作。参加这些中心工作,有时抽一部分学生去,有时全校停课,全力以赴。师生们不避艰险,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在战争环境下,全体师生都实行供给制度待遇,每人每天一斤杂粮和7分钱菜金,有时候连规定的供给数量也吃不到,只得以榆钱、树叶、野菜来补充。大班的学生除背长枪站岗放哨外,全体师生都要在天不亮的时候集合上早操,跑步半小时以上,晚上睡觉前由行政队长或政治指导员主持晚点名,讲讲与当天学员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的事情,或者是同当地群众有关的问题。
艰苦抗日岁月的湖西中学
正在湖西中学走上逐步发展健全之时,1942年12月,日寇对我湖西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铁壁合围大扫荡,李贞乾专员等同志壮烈牺牲。由于专署、军分区领导机关通知,湖西中学分散转移,才没受到损失。但在这次大扫荡之后,敌人在根据地的中心区进行反复“清剿”,到处修筑碉堡,挖封锁沟,把整块的根据地割裂得象格子网一样。学校领导提出经专署批准,实行分散教学。于1943年春节前后开始执行,把老师和学生分散在单东、金南、丰北等地。这三个分散教学区的距离有30多公里,遍及20多个村庄,在敌人分割的环境下,相互联系极不容易,各个教学区基本上是一个独立单位。学生吃住都在各农户家,老师巡回到各村去上课,环境好一些的时候就集中附近几个村的同学一起上课。课后,以村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学生各自做作业。为弥补教师的不足,学生就互教互学,高年级辅导低年级。
1943年四五月份,冀鲁豫行署决定湖西中学改为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简称二中,但人们习惯上仍称湖西中学。
湖西中学大转移
湖西中学的分散教学虽然获得较好的效果,但这种教学方法毕竟是临时性的权宜之计。时间稍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因是不同班级的学生混编成学习组,教师难以按班级进行系统化教学,学生不能学到应该学到的完整知识,也就不可能实现原定的教学计划。还有可能遭到敌人的破坏和袭击。根据上述情况,湖西专署于1943年5月经请示冀鲁豫行署,决定湖西中学转移到鲁西南地区,与那个地区的冀鲁豫边区第三中学合并为二三联中。
湖西中学遵照上级指示,立即进行转移的准备工作。当时,学校领导经反复研究决定,分三步到达鲁西南地区:第一步由单(县)东北、金(乡)南出发,通过金(乡)单(县)公路封锁线到达金(乡)西;第二步由金西到巨(野)西;第三步,再由巨西通过三道封锁线进入鲁西南地区。
1943年6月下旬,湖西中学的全体师生200多人在金乡县以南的李固堆集中,在副校长刘尹斋的率领下出发去金西。为了师生的安全,在出发前决定,对外不使用湖西中学的名称,取用地方军队的番号,称为中队,学生区队为分队。副校长刘尹斋为队长,总务主任张剑华为政委,教师刘继武为副政委。第一天出发的晚上,全体师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冒着倾盆大雨,急行军穿过金单封锁线,顺利到达金西。
这时,正是青纱帐起,敌伪没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学校抓紧这一有利时机,恢复和建立了各种制度,全面开展教学工作,学生积极紧张地学习。
学校在金西活动了两个多月,于1943年9月上旬,在一个夜间绕过大田集日伪据点到达巨西。休息了一天便接着上课,一方面抓紧教学和学习,同时积极进行去鲁西南的准备工作。大约在巨西活动了20多天,于1943年10月初开始继续往鲁西南去。
这次出发是跨地区行军,要经过100多华里的敌占区,还要通过三道敌伪封锁线,中途不能停留,必须在一个夜间到达目的地。为了保证这次安全转移,上级派一个骑兵连护送。在夜里急行军,比较顺利地通过第一、第二两道封锁线,但在通过第三道封锁线时碰上了阻碍。因为这里的封锁沟太深,不易翻越,必须从敌伪据点的碉堡近处通过,为此骑兵连政委和教师刘继武向碉堡里的敌伪喊话,他们不同意通过,天将黎明,时间紧迫,于是骑兵连立即调集机枪、小炮、组织火力,准备强攻。为了能够和平通过,最后又向伪军喊话,讲清反日爱国、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道理和执迷不悟的下场,驻守伪军终于同意借路。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急行,天亮时刻到达鲁西南的菏泽以南地区,完满地实现了转移计划。
建立二三联中
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到达鲁西南后,就与当地的冀鲁豫边区第三中学合并,建立二三联中,简称“联中”。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和学历,设立中二、中三、中四、中五四个级。教学工作基本上是继续贯彻湖西中学时期的教学计划。联中成立后,鲁西南地委书记张承先、副书记戴晓东曾先后来校,向师生们作形势和任务的报告。
联中准备正式上课的时候,接到上级指示,要联中到菏泽、齐滨县参加秋征工作。联中组成10多个工作队,分别下到上述两个县的部分地区。工作队刚入村,便遇到敌人的秋季大扫荡。日伪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对鲁西南地区进行“拉网”扫荡过后,接着反复合围、清剿。联中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特别是原二中师生远离家乡,又刚到一个新的地区,自然遇到更大的困难。但由于有1942的反扫荡的经验,再加上有原三中师生的帮助,采取了“跳圈子”的对策,白天隐蔽,夜间突围,转到敌后,躲过敌人的合围、清剿,在这次反扫荡过后,联中师生在菏泽南部地区集中,于1943年11月初复课学习。为了学校的安全,对外取消了联中的名称,代以自然村为番号,即以各班班主任的姓加上“庄”号命名,中二、中三为赵庄,中四为刘庄,中五为魏庄。
1944年1月份上旬,日伪又对鲁西南地区进行规模较大的冬季扫荡。为了避免损失,联中师生跳离鲁西南中心区。由于情报准确及时,准备工作比较充分,整个学校经南华县(位于菏泽、东明之间),行程百余里,顺利转移到昆吾。这里是黄河故道,敌情也较严重,就以班级为单位隐蔽教学。为了安全,师生们实行了高度军事化,除了加强军事训练外,学生们加强了站岗、放哨、侦察敌情等活动。为了防止敌人突然袭击,根据敌情的变化,进行了极为频繁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们仍然坚持教学和学习。1944年2月初,敌情不但没有缓和,反而越来越紧张。为了缩小目标,师生们化整为零,分散到群众中去,这年的春节就是在老百姓家度过的。3月初形势有所好转,联中师生集中起来,返回了鲁西南的中心区。
1944年3月中旬,中二级毕业,一部分到冀鲁豫行署分配工作,一部分回到湖西地区。
湖西中学奉命回湖西
1943年冬至1944年春,湖西根据地军民不断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并且拔除了许多日伪据点,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湖西专署经请示冀鲁豫行署同意,令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回湖西。
1944年5月下旬,二三联中分开,恢复两校各自的名称,湖中师生在副校长刘尹斋率领下,途径湖西地区的巨西,应巨西县政府要求帮助麦征,这次麦征的地点是日伪据点南鲁集一带的敌占区。为了完成任务和同学们的安全,巨西县大队组成若干小分队,掩护麦征工作队。到了麦征地点以后,县大队在前边监视和阻击敌人,麦征队的同学就进村征收麦子。常常是边打仗边征收,非常紧张而又危险,可说是枪炮声中完成任务的。
1944年6月下旬,湖西中学师生回湖西中心区途经金西时,上级要学校抽调部分年龄较大的学生支援嘉祥县的麦征工作。学校派魏以伦同学带领30余名学生,连夜到赶嘉祥,在县长贾明元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十多天的努力,突击完成麦征任务。在这次麦征中中四级的同学朱增荣在征粮时与敌兵遭遇,进行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惨遭杀害。
1944年7月上旬,湖西中学回到了湖西的中心区,到达金乡城南的鲍楼。湖西中学回到湖西中心区,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根据地相对巩固,形势比较稳定,就有条件开展比较正规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同时也参加了许多社会工作。
1944年冬,整个抗日战争形势好转,湖西根据地扩大,为了把新区的知识青年吸收到革命队伍中来,地委和专署决定湖西中学在新区设立二分校。二分校设在沛县,主要招收苏北地区的知识青年。在创办二分校的同时,在砀(山)北设立三分校。当时砀山解放后,接收了一所残缺的砀山中学,约有师生近百人,湖西中学派教师和干部接管了这所中学,命名为二中三分校。
1945年春,当时全国各抗日根据地都在轰轰烈烈开展大生产运动,湖西中学全体师生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学校在单县的黄堆集建立了一个农场,师生轮流参加劳动。
1945年春,为了进一步办好湖西中学,提高教学质量,地委调刚从平原局学习归来的朱煜如同志来湖西中学任副校长,他曾在湖西中学当过教育科长和讲授政治理论课,对办教育有较丰富的经验。
庆祝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湖西中学师生群情振奋,热烈开展庆祝活动。
抗战时期“湖西中学”珍贵徽章(复兴抗战馆馆藏)
1949年8月平原省宣告成立,金乡属平原省湖西专区,决定成立“金乡中学”,并任命杨经元校长带领原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大部分教职员工和学生返回金乡城,又招收一些新生,办起了“金乡中学”。从此,湖西中学这所抗大式的干部学校,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949年建国前后,中共平原省“金乡县委”珍稀徽章,中间为建党日“七一”标志。(复兴抗战馆馆藏)
平原省简介:
1949年5月,华北完全解放。华北人民政府于1949年7月25日至27日在北平召开第三次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变更华北行政区划及关于河北、北平、天津、山西、平原省人民政府组织机构与人事任命等重要决议,于鲁西南、豫北、冀南衔接地区,在原民国河南省的基础上再次设立平原省。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宣告成立,省会新乡市,由中央直接领导。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等6专区,共56县、1矿区、5城关镇。平原省所设的湖西专区,专署驻单县;辖金乡、单县、鱼台、巨野、成武、嘉样、复程等7县及单县城关区。
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销,将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划归河南省;菏泽、聊城、湖西3专区划归山东省。
建国初期金乡一中“平原省金乡中学”毕业证书,由校长杨经元和副校长赵勉签发。(复兴抗战馆馆藏)
杨经元校长简介:
杨经元(1893-1970)金乡县鸡黍镇杨瓦屋村人。抗日期间,杨经元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先后任湖西专署民教科科长、湖西中学校长。1949年6月,湖西中学迁至金乡县城,1949年8月平原省宣告成立,金乡属平原省湖西专区,改称为“平原省金乡中学”,其后称“山东省金乡第一中学”,杨经元一直担任校长。他有着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在环境最恶化时和国民党军队占领湖西区时,他都担负着湖西中学校长的职务,领导着学校的全盘工作。
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先进集体,并派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还培养了雷锋式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建国后,杨经元先后担任湖西地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会长、平原省工会委员会委员、金乡县工会主席、金乡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
副校长赵勉同志简介:北平中国大学毕业,曾任苏鲁豫区党委秘书长,来湖西中学后讲语文课,讲课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勤勤恳恳贡献于党的教育事业。他平易近人,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起师生间的浓厚情谊。
“金乡一中”六七十年代改名为“王杰中学”。下图为 “王杰中学” 毕业证书和毕业合影照片(复兴抗战馆馆藏)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07-29 09:47:1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什么样的书让蒋介石如此重视?
下一篇:抗战时期的新闻出版(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