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八千里路云与月——父辈的流亡之路
2014-03-19 14:34:44  来源:铁血论坛  点击:  复制链接

们不准跑过日本人的孩子,可参加比赛的同学不管那一套,硬是把日本人拉在了后面,我们在场下的同学激动的都跳起来了,心里那个解气!”

  可面对凶残暴虐,烧杀掠夺,奸淫妇女,惨害无辜,无恶不作的日寇,少年的父亲和他的同学们纵然胸中溢满一腔的怒火,可也只能是一名“怒目少年”而已。因为,父亲他们手中握的是笔,而不是枪。

  “不当亡国奴 ,到敌人后方去。”家乡的许多热血青年在战火硝烟中,跋涉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奔赴抗日的后方,有的求学,有的参军。他们个个“苦无苦相,饥无饥色,穷无穷酸,险而无惧”,以期喋血化泥,回击日寇,打回家乡,报效国家。

  父亲选择了去后方求学。开始踏上了从故乡经江苏到安徽阜阳,再由阜阳经河南至陕西安康、汉阴、汉中,长达10年的流亡生涯。

  杨柳青青江水平

  汉阴地处秦巴腹地,北依秦岭,南接巴山,唯有沿月河川道的地带是平坦的田地,在解放前有安康地区的“白菜心”之称,意思是地理条件最好的地方。月河自西向东,奔流不息,轻似清风,静若月色;月河之畔的汉阴古道似男人的脊梁,阳刚宽阔,坦荡光亮。月河与古道,相伴相依,一左一右,像一对情人,走向遥远的前方。

  国立二十二中的新校址就坐落在这安康最具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的月河川道上。当年,沈氏三兄弟,沈尹默、沈兼士、沈士远就是沿着月河川道走出去,成为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和享誉国际的文化艺术大师。沈尹默先生原名沈君默,为讥讽国民党政府不许老百姓谈国事而将君字的口部去掉,变成了沈尹默,足见先生的勇气与智慧;沈兼士先生痛恨特务、侦探进入学校监视学生和教师,对特务行为嗤之以鼻,不畏强权,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斗争;沈士远先生不畏官府,被打得头破血流,生命危在旦夕亦不畏惧,他接受并信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以文字表达其革命意志。三位先生的高洁人品与爱国情怀,感召着父亲和同学们。

  这里居民多是明、清两代从江南的移民而来,各种地域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沉淀,形成了独特的端午节习俗打露水:端午节的那天早晨,人们起床后不洗脸,到田野水草茂盛、干净的地方打露水,用干毛巾在青草上吸露水,再用吸湿露水的毛巾洗脸、擦头。在安康,父亲和同学们打过露水。直至回到胶东老家工作,还保留着这一习俗。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在端午节的早晨,带领我们兄妹去打露水。不同的是,我的故乡称端午节叫“当午节”。

  在远离战火的安康,父亲和同学们的首要任务还是学习。西迁后学习的课程安排和阜阳时期基本相同,“每周国文五节,英文四节,数学五节,物理三节,化学三节,历史二节,地理二节,生物两节,公民两节。每日六节课,上午四节,下午两节,其余两节为劳作、体育、自习和自由活动。”从早到晚,井然有序地学习。上课时,全神贯注,认真听讲;课余时间,认真做作业或阅读。尤其是晚饭后或星期天,学校附近的月河边和山坡上,同学们三三两两,手捧书本,或寂静地默读,或琅琅地朗诵,在当地人眼里成为一道怡人的风景。

  教与学,永远是不可分离的。经过西迁,在阜阳用的石印课本丢失较多,课本远远不够分配。因此,老师讲课在口授的同时,辅以大量的板书。“五米斗,五车书,十分师表;一颗心,一支笔,两袖清风。”老师们渊博的学识根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尚的敬业精神,受到了学生和当地人士的称赞和爱戴。二十二中在当地的声誉甚佳,一些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弟能自费进二十二中插班就读。

  父亲和同学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同甘共苦,情同手足。可由于校风校纪严格,加之都自幼受到封建社会的旧礼教约束,所以男女之间虽然多年同校同班,但彼此之间除非在文娱等活动中少数人有必要的接触外,基本上男女同学不太互相交往,甚至有的连一句话都不说。女同学平时上街,散步,进出教室,多是两人以上结伴而行,很少单独行动。师范部有一位叫何方平的女同学,在平梁铺不慎落入月河中,被一位男同学救上岸来。后来,何方平见到这位救她一命的男同学,尽管内心充满感激之情,但也只是羞涩地红着脸一笑而已。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我曾多次乘火车路过汉阴,每每透过车窗遥望着如飘带的月河,就情不自禁想起唐朝刘禹锡的《竹枝词》。这含蓄宛转、朴素优美、清新自然的词句,宛若月河的清流,从我的心底缓缓地淌过。

  陕南的第一个冬天

  1944年11月底到12月中旬,西迁的队伍陆续到达目的地陕西南部的安康和汉阴一带。

  陕南的民风淳朴厚道,抗日情绪高昂。李仙洲将军的二十八集团军司令部就设在汉阴县城西,凭借老校长的声誉威望,在选定校址时,安康、汉阴当地政府及开明士绅,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协助,把当地的三处小学校址让给校本部、二分校和师范部办学,而把原来的小学搬到了偏僻的乡村庙院。二十二中的四处校址顺着汉(中)白(河)公路和汉江或其支流月河,自东迄西一字排列,长约140余华里:校本部设在汉阴县城以东20华里的涧池铺,一分校设在安康县城内的文庙,二分校设在汉阴县城东35华里的蒲溪铺,师范部设在汉阴县城西10华里的平梁铺。这四处校址除一分校条件较好外,其它校舍基本上都是因陋就简,特别是住处成了大问题。同学们有的就住在庙宇祠堂,有的住到附近居民家中,有的住进早已废弃的碉堡里。因为当地的蛇多狼多,同学们的起居生活总是担惊受怕。二分校一位同学曾被蛇咬伤。所以同学们夜晚走路,多提根木棍或竹杆,边走路边抽打,这真是名副其实的“打草惊蛇”了。校本部的一位同学夜间出来小便,腹部被狼咬伤,并与狼展开一场生死较量,最后狼仓皇逃走。为此,同学们都按照防狼的常识,在宿舍的墙上画些白圈,让狼望而生畏,不敢偷袭。

  父亲和同学们在安康安顿下来已是冬天,尽管陕南的气候较皖北温和,但在冬季仍是寒冷。在古庙里、民房里,在潮湿的地面上,大家铺些稻草,垫上布单,就地而卧;早晨洗脸刷牙要到旁边的小河沟里破冰取水。在阜阳出发时,为了轻装行军,同学们多把被子的棉絮取出来卖掉,到了汉阴,只能盖条夹被御寒。寒风雪花从破旧的房顶上、瓦缝里吹落下来,同学们被冻得彻夜难眠。许多同学都两人睡在一个被筒里,彼此以体温御寒。更可怜的是衣物在西迁途中丢失的同学,只能身着单单衣来抵挡刺骨的寒风。直到1945年元旦,李仙洲将军才设法从二十八集团军司令部调来一批灰粗布旧棉军装发给大家。

  连年的战争,导致国力剧减,物资匮乏,物价急増。在阜阳,穿不起布鞋还有草鞋可穿;可刚到汉阴时,因物价飞涨,连草鞋也买不起了,不少同学都光着脚板走路。父亲向当地老乡学会了打草鞋,才勉强度过了冬天。

  伙食还是每天二餐,每餐约三、四两米饭,菜里见不到什么油水,大多数同学吃不饱。更甚者,由于烧柴供应困难,父亲和同学们还得在课余或星期天上山背柴。近者十多里,来回得几个小时;远则二十多里,往往是一早出发,天黑十分才归来。为了不耽误学习,同学们每次进山背柴,都尽量争取多背一点,以求减少进山的次数。有的同学一次要背上百斤,一般的也都背上五、六十斤。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上,一双双稚嫩的肩膀,一条条瘦弱的身躯,扛着、背着重重的木柴,在步履艰难地行进,不时有“呦呦”的声调响起,那景象宛如当地的“背二哥”。有时实在走不动了,就把柴扔在路旁,换一口气,直一直腰,再背起柴捆继续前进。身强力壮的男同学尚能勉强完成任务,而女同学和瘦弱的男同学则往往天黑了还背不回来,只好由体壮的男同学回去接应。

  国难当头,安贫乐道。而在父亲和同学们看来,经过数年的艰苦抗战和漫长的西迁之后,仍能有这样的读书环境已是难能可贵了。

  1945年元月8日,父亲所在的校本部首先正式复课,一分校、二分校和师范部也陆续复课。在离开阜阳五个多月后,父亲和他西迁流亡的同学们,在陕南又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在陕南的第一个冬天里,父亲和同学们青春的年轮、激情的理想,与祖国母亲的躯体一样,被寒凉的风雪抽打着。可冬天已经来临,春天就不会遥远。

  父亲的生物老师说:“麦苗一定要挨冻,小麦才丰收。”

  乘着歌声的翅膀

父亲喜好音乐。在阜阳读书的时候,尽管学校音乐设备十分简陋,但因有声乐博士李杰民教授等名师的执教,父亲和他的同学们还是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并学会了许多以抗战为主题的经典歌曲,诸如《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思乡曲》、《延水谣》和《二月里来》等

责任编辑:admin 最后更新:2014-03-19 14:35: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安徽流亡学生在湘西

下一篇:收容东北流亡学生的主要学校之辗转流离的东北中学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