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八千里路云与月——父辈的流亡之路
2014-03-19 14:34:44  来源:铁血论坛  点击:  复制链接

一来源,而控制谷物的囤积居奇者,把价格抬得天一样高……这些事实并不是从报章上收集得来,而是从农民嘴上收集得来的。我们曾经设法跟某些老百姓谈话。有一天晚上,当我们住在一个军司令部的时候,一群中年人来访问我们,说他们代表着当地社会。他们起草了一个条陈及一个报告书,希望我们带到重庆去。他们给了我们两份。这报告书说,全县十五万人中,十一万人已什么都没吃了,垂死的人每天约有七百,死掉的人每天也有七百左右。自从饥荒开始以来,政府发放的救济品为麸皮一万斤。我们和这群人的领袖谈了一下。他有地吗?是的,二十亩。他收获多少谷物呢?每亩十五斤。抽税要抽多少?每亩十三斤。”

   白修德一行尽可能在没有任何官员在场时和百姓交谈,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同样的话语:“停止征税吧,饥荒我们受得了,但赋税我们吃不消。只要他们停止征税,我们是能够靠树皮和花生壳活命的。” 正如《中国惊雷》一书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他们生活在如此可怕的奴役中,以至于他们除了锁链之外没有东西可以失去。”

   

  跨越日寇封锁线

  1944年5月,侵华日军为了打通由我国经越南至南洋各地的“大陆交通线”,出兵侵占了平汉铁路,致使国立第二十二中学所在地安徽阜阳陷于四面被围的境地。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师生的生命安全,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奉命向陕西的安康、汉阴一带迁移。国立中学西迁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

  “阜阳一粒粟,壮士万金躯 。临歧不忍去,来作登山呼。”1944年9月11日,父亲和他的同学们再一次踏上了向内地流亡的征途。9月12日,出发的第二天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河南夏邑县八里庄与日军作战中阵亡。

  河南的确山县,是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乡。学校西迁越过平汉铁路的位置就定在确山以北至驻马店之间。按照事前制定的西迁计划,自安徽的阜阳到河南的内乡为第一段行程,在内乡略作休整再至陕南为第二段行程。从阜阳到内乡有1100多华里的路程,而这段路最危险的是只能在夜间偷渡的平汉铁路和铁路两侧约100华里的地带。学校之所以将夜闯平汉铁路的地点确定在驻马店与确山之间,是因为驻守这一带的伪军庞炳勋部,和铁路以东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以及铁路以西高八级一位叫高国武同学的家人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经过李仙洲将军和学校做工作,都答应对过路师生给予关照和帮助。同时,学校在阜阳至内乡的路途中设立了5个联络站,而设在平汉铁路东侧的韩庄联络站是最为危险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

   韩庄是河南省汝南县西南方的一个小镇。当时的韩庄,只有南北一条街,南北两个寨门。南门外是一片长着树林的开阔地,韩庄的集市就设在这里。北门外有一条东西方向的韩溪河,对着寨门的河面上有一座小桥,过桥后南北大路的西侧有一座名叫清凉寺的古庙。1944年9月17日,经过7天的行军到达了韩庄。

  这一天的韩庄逢集,南门外赶集的人很多。父亲和同学们到指定的农户和店里吃饭、休息,准备夜间冲过平汉铁路。忽然有人喊:“鬼子来了!鬼子来了!”同学们仓皇奔出房屋和赶集的老乡一起向北门外跑去。日本兵在后面边追边开枪,一些同学当即倒在血泊中。被俘的五、六十人被集中到北门外的场地上,鬼子们端着刺刀狼嚎般地吼叫着。这时,有个鬼子在一位被打死的同学们身边的包袱里发现了一只手枪,他高声吼叫着:“谁的!八路的干活,不说统统地死啦死啦的!”旁边的鬼们也闻声跑过来,端着抢对着大家,形势十分紧张。原来这把手枪是学校联络员郭荃逢携带的,是学校送给铁路西一位抗日游击司令的见面礼。郭荃逢被俘后担心被鬼子搜身时发现,就趁鬼子不注意把包枪的包袱扔在了遇难同学的身边。在这危急关头,郭荃逢同学正想站出来解脱大家的危难,不料女生指导员段开秀却挺身而出。她用日语向鬼子说明情况:“我们都是学生,学生哪来的枪?一定是外人混进来了!”一个叫姜琳英的女同学也急中生智地指着那位已经死去的同学说:“我看见了,是他带的。”鬼子见姜琳英是一个小女孩,便信以为真。到下午四、五点钟的光景,远处不时传来枪声,鬼子们也有些慌张,喝问人群:“谁是老师?”化学老师张荫轩和王光亭、孟幕寒老师随即勇敢的站了起来。鬼子把他们捆绑后,押着他们和从集市上抢来的布匹、白糖向确山方向撤走了。所幸的是当西迁至内乡时,三位老师已经被营救出来。

  惨案发生时,大家都跑散了。有的顺着韩溪河往西越过平汉铁路逃荒要饭到了南阳,有的跑到庄稼地里躲了起来,而大多数女同学则被鬼子堵在了老乡家。在一家店主叫王世清的店店里,有十几位女同学被鬼子堵在了店里,多亏店主人的妻子把他们藏在一间小西屋里,用烂柴破衣将门堵上,才没被鬼子发现。有一个小同学,听到枪响被吓懵了,别人向北跑,她却向南跑,幸亏被一位妇女拉到家里藏起来,还叮嘱说:“如果被鬼子发现了就说是她的家人。”为了不漏破绽,这位妇女用洗碗布把小同学的脸擦得又黑又脏。

  鬼子走后,经过一天多的时间,绝大多数跑散的老师和同学才集中在一起。韩庄惨案,父亲的同学有11人被日寇开枪打死或用刺刀刺死。他们是14岁的祁恒雨,15岁的张猛、申景琦、刘玉栋、朱日痒,16岁的燕世华、陈永伦、褚光铮、田义兴,17岁粟福真、宋育寅。第二天,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同学们买了棺材,依次将他们安葬在清凉寺的东侧一个长长的墓坑里。在墓前,同学们献上一束束黄色和白色的野花和一幅幅流泪泣血的挽联:

  恨日寇,人面兽心,杀我同胞,多好友生命,今日竟成永诀。

  忆往昔,寒窗共度,切磋琢磨,创锦绣前程,此刻苦duan肝肠

  白发爹娘依闾望,关山万里,骨肉儿女今何处?

  兄弟姐妹盼团圆,天涯海角,手足同胞在梦中。

  9月19日深夜,父亲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胜利穿越了日伪控制的平汉铁路,奔往西迁中转地南阳和内乡方。

  青春温暖着另一个心房

  青春,春天也。《楚辞?大招》里讲:“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青是东方春位,其色青。青春,又指年纪轻。西晋文学家潘尼在《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中感慨:“予涉素秋,子登青春。” :“青春,喻少也。”青春,是一种酒名。 有明朝徐渭的《挽陈君之配蒋》为证:“ 陈君辖我饮青春, 焦革贤闺酿绝伦。”青春,是人生的“黄金”。80年代,我初做青年工作时,有一句诠释青春的经典话语,“黄金是宝贵的,但比黄金更为宝贵的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春天也好,年轻也罢,酒也好,黄金也罢。而这一切,与父亲和他的同学们无关。纵然抗战岁月的春天,依然万物复苏,一片青青的葱色。

  日寇的侵华战争改变了父辈们原本美好的青春岁月。每餐每人一个杠子馍和一碗油花青菜的生活,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忧虑国家命运的情愫,思念家乡亲人的心结,孕育了父亲这一代人特有的忧国思乡、激情悲愤和渴望关爱的青春心理。

  在阜阳抗战中学,父亲第一次读到了李大钊的名篇《青春》:春日载阳,东风解冻,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俾以青年纯洁之躬,饫尝青春之甘美,浃浴青春之恩泽,永续青春之生涯,致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而我第一次知道李大钊先生的《青春》,是在故乡莱西二十三中(现莱西四中)读书时的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大学中文系毕业,原在山东《大众日报》社当记者,文革期间被赶回故乡。放学回家提及此事,父亲竟脱口背诵出:“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的名句。

  在菡萏待放的季节,

  我离开了第二故乡。

  胸怀凌云壮志,

  张开了翱翔的翅膀。

  希望的种子萌芽了,

  散出芝兰的幽香。

  一颗闪亮的心,

  温暖着另一个心房。

这是我看到的父亲的同学们当年留下的唯一描述青春与爱情的诗歌。父亲校友的回忆文章里说是王鼎均写的,后来与远在美国纽约的王老先生取得联系,王老在2009年3月16日回复我:“诗是程明光同学写的,《怒目少年》(王鼎均回忆路三部曲之一)有交代。” 《怒目少年》在台湾出版,大陆买不到,我至今也没读过。经王老点拨才知道,诗中“散出芝兰的幽香”的“兰”,是指他的同班女同学、国立二十二中才艺双磬的校花于允兰。于允兰,是于学忠将军的千金。这首诗,是同为国立二十二中学生的程明光写给于允兰的。程、于之恋,自1948年徐州一别,天各一方,于允兰去了台湾

责任编辑:admin 最后更新:2014-03-19 14:35: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安徽流亡学生在湘西

下一篇:收容东北流亡学生的主要学校之辗转流离的东北中学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