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和研究延安时期中央党校的历史,延安公开发行的《新中华报》是必须重视的史料来源。在1937至1941年间,《新中华报》刊发的关于中央党校的消息、通讯报道,以及校领导和学员的文章,有33篇之多,涉及党校生活的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新中华报》创刊于1937年。1937年1月上旬,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为适应全国抗战的形势,党中央决定把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的《红色中华》改名《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在1月29日发行的创刊号上,刊登了毛泽东的题词:“把新中华报造成抗战的一支生力军。”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改为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机关报。1941年5月上旬,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为中共中央机关报。5月16日《解放日报》正式出刊,报头为毛泽东题写。《新中华报》存在将近4年零4个月,在此期间,它是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宣传渠道,也是外界了解中共及抗日民主根据地(主要是陕甘宁边区)的窗口。
为《新中华报》撰稿
《新中华报》登载的来自党校的稿件共9篇,分三类。第一类是党校学员投稿,只有一篇,即1937年4月9日刊发的罗青长的文章《桥儿沟的列宁小学校成立了》。罗青长当时是党校学员兼校党总支青年委员,文章介绍了党校青年委员会筹办列宁小学校的经过及开学的情景。文中说:桥儿沟的青年和儿童大多数没有读过书,党校迁来后,“当地的青年儿童都跑来同我们玩,要求读书,于是青年委员会便决定办一个小学校,施行国难教育。”“校址在党校附近,教职员都是党校的同学担任,尽义务,时间是每日下午二至四时。课目有日本侵略中国的统计、常识、算术、识字、新文字、唱歌等等,纸笔书籍皆由党校捐助。”“到校的共有男女二十九人(党校青年的事务人员十几人在外)。”短短500字反映了当年党校学员做群众工作的情况。他们走到哪里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为他们排忧解难。
第二类是党校来信,共三封。其中有一封是1940年7月1日中央党校“七一”纪念大会向党中央委员会祝贺建党19周年的贺信,在7月9日的《新中华报》全文刊登。信中说:“党在不断地克服困难的斗争中壮大起来了,党向布尔什维克化的道路上大踏步的前进了;毛泽东同志成为我党及中国人民的胜利的旗帜!”“处在抗战严重困难的关头,全中国人民都追随着党中央所指示的光明灿烂的方向前进。”
还有一封信是1940年7月30日《新中华报》刊发的中央党校全校大会的来信。信中写道:“我们的粮食,本是仅够吃的,但为了救济十数万灾民,全体教职学员一致同意实行节省,来响应边区党政军及民众团体联合号召之‘一两米运动’,我们愿将两月节省所得捐作赈粮,救助绥德等地的受灾同胞。并希望‘一两米运动’能在边区各地广泛开展。”1940年6月下旬至7月初,陕甘宁边区各县冰雹洪水成灾,农作物和财物损失严重。边区党政军及民众团体联合开展“一两米运动”,号召延安各机关学校部队每天每人节约一两米救济灾民。中央党校师生积极响应,7月22日召开全校大会作出捐粮的决定。
第三类是校长邓发的文章和演讲,共6篇。其中讲话和报告两份,文章4篇。4篇文章为:《迎接伟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论抗战中的民生问题》《发扬“二七”精神,反对反共投降亲日派——纪念“二七”十八周年》《中国工人阶级当前的任务——为“五一”纪念》。
邓发校长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我党我军保卫、机要、航空及干部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人之一。邓发只读过两年私塾和三年初小,他的革命史也是他的学习史。从15岁参加香港海员工会到工人夜校学习开始,他就刻苦学习革命理论、文化知识,后来还自学了英语、俄语。坚持不懈地学习,使他的理论水平、文化素养与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出色的领导才能相得益彰。邓发善于演讲,长于写作。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他亲自给学员讲授《党的建设》和《抗战中的职工运动》两门课程。他讲课深入浅出,材料丰富,实例生动,深受学员欢迎。他发表在《新中华报》的文章有些内容具有研究论文的性质,如《在中共中央纪念“二七”惨案十七周年大会上的报告》一文,探讨了“二七”惨案的历史、“二七”在中国革命运动及职工运动史上的意义及经验教训。如《论抗战中的民生问题》一文探讨了抗日战争与改良民生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于改良民生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针。
消息记载史实
《新中华报》关于中央党校的消息有14条,客观地记载了相关史实。如1937年7月下旬,延安各界热烈募捐,援助二十九军将士英勇抗战,中央党校捐五十六元九角八分,为各机关学校团体之首。
1937年10月下旬,由西北青年救国会和妇女各界救国会发起,动员边区各界织毛袜、手套八万双,支援八路军冬季抗战。中央党校应完成的任务是手套袜子各150双。11月29日《新中华报》公布第一次统计结果,中央党校已上交袜子188双,手套199双,还有卫生衣一套,超额完成任务。
1939年春天大生产运动开始。开荒期间,党校完成任务情况居中,排在中直第七位。开荒终结,党校完成任务情况上升为第三位。后来,中央党校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还帮助鲁艺和统战部完成了开荒任务。
1940年12月初,中央党校礼堂建成。12月9日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五周年,中央党校俱乐部在礼堂公演苏联四幕话剧《破坏》……
透过这些消息,不仅得以窥见当年中央党校师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也可以对当年党校某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新中华报》关于中央党校的通讯报道有10篇,大部分以当年中央党校的大生产运动和学习运动为内容。其中较长篇的报道5篇,生动详细地描述了中央党校开荒、春种、秋收等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如刊发在1939年4月13日的长篇通讯《党校在突击中》,记叙中央党校从3月21日开始开荒种地,240多名男子强劳力组成4个拓荒大队,每个大队都分成3个小队,轮换挖地,人歇工具不歇。垦荒队天蒙蒙亮就出发上山,3天内就把附近300多亩荒地开垦出来了,又转移到离校10多里地的荒山上。女生们分成3个队:送茶饭队、洗衣队、烧水队。送茶饭队每天上午要翻山越岭为240多人送茶水和菜饭各一次,下午送茶水二到三次。洗衣队十来天共洗衣1400多件,补衣700多件。烧水队每天要挑七八十担水,烧热了供开荒的英雄们回来洗脸洗脚。大家劳动时你追我赶,不怕苦不怕累,休息时痛快地娱乐:“在绵延五里远的山坡上,悠扬的音乐和悦耳的歌声,随着温和的春风传播到各处。”“有时在山坡上出现了谢副校长和生产委员会主任的影子,那时,在各队里的欢呼声便一时震动了山谷。”劳动间歇大家还“研究讨论各类问题。学习与生产联系起来”。
1939年10月6日的长篇通讯《秋收突击在党校》,记叙了中央党校第一次秋收的情景。其中还记载了学员们在劳动中讨论的问题:“小队长拿出教务主任为秋收突击而出的三道题:1.在你们收割中可想到一条自然规律,这规律是恩格斯说过的。2.在你们秋收的过程中可想到一条社会规律,这规律是马克思说过的。3.……学员们谈到了自然改造人类,人类改造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劳动中改造了自己。”文中还写道:“原定12天完成的收割600亩黄米的计划3天就完成了。当晚学校加餐,并召开慰劳会。”
1940年3月22日的通讯《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产运动开始了》,介绍了中央党校的春耕生产动员大会。文中写道:动员大会开始前,“大家围在山沟里的广场上,看那才下乡宣传回来的‘三八’秧歌舞队跳舞,欢呼与歌声交响在山谷。”动员会上,校务部部长方仲如报告了去年本校生产情况、今年的生产任务和生产组织办法。邓发给大家讲述生产的意义,指出:生产运动在边区,由于共产党的领导把口号变成实际,胜利地粉碎了日寇的经济封锁。为了坚持抗战,改善生活,不仅边区进行生产运动,全国也应进行。生产运动对年轻的党员是一个很好的考验,在困难面前,是否有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最后,动员会在“努力生产……努力苦干……”的歌声中结束。通过这个报道,可以了解到在1940年初,党校便已经有了秧歌队,而且还下乡开展宣传活动的史实。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12-10 09:48:2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白皮红心”的伪装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