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
出陕西西安市区向北约一小时车程,跨过渭河,就能到咸阳市泾阳的安吴镇,知名的安吴堡吴家大院即坐落于此。这里曾经是抗战初期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领导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培训青年干部的所在地,上万名毕业学员由此走向晋西、走向华北,走到中国抗战的主战场,被赞誉为“中国青运史上的丰碑、抗日革命青年的熔炉”。笔者曾经多次参访安吴堡吴家大院,瞻仰青训班旧迹。如今,经过一番修缮,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重新布展开放,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似乎又将人们带回到那段充满了青春理想的峥嵘岁月。
1931年日本反动统治者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5年,又制造了华北事变,进一步扩大侵略。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率先擎起抗日救亡的大旗。当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积极争取和团结社会各界力量,筹备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挽救民族危亡。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东北、华北以至大半个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受重创,广大青年面临失学失业,甚至无家可归的境地,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的抗日主张,立刻受到青年人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投身抗战事业。当时,很多青年人获知陕北公学等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学校教授抗战知识与技能,纷纷要求赴延安学习,但延安的学校一时无法满足接收条件。陕北公学负责招生的同志曾专门发布公告,称来信询问“陕公招生”的人是太多了,“本处实答复不暇”。
1937年秋,时任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主任的冯文彬,与中共中央组织部委派前来的胡乔木等人聚在泾阳县的云阳镇,共同商议创办一个短期青年学校,以鼓励广大爱国青年的抗日热忱,训练他们投身抗战的本领,同时解决青年们无法去延安学习的问题,很快就确定了学校的经费、名称、组织系统、教育内容、开办的时间和地点。同年10月,名为“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的青训班第一期就在泾阳县斗口镇附近的村子开学了,学校临时借用了泾阳的一家农场,并将农场内的一些房舍作为学员的寝室。青训班第一期原计划招生100名,结果一下来了150人,虽然有校舍狭小、教育经验不足等问题,但首期青训班的效果却异常好。因各种原因,斗口镇的地方无法继续借用,之后的青训班迁到云阳的一座旧庙宇,冯文彬等带领学校工作人员又进行了修葺打扫,等到第二期开班时,听闻消息的各地青年来了300多人,并且还不断地前来,生源数量比第一期更多。到了第三期,学员更是增加至500多人,用作校舍的旧庙宇更显局促,临近寒冬,露天教室几乎难于支撑,粗纸糊的窗户和草扎的宿舍墙壁门也摇摇欲坠。然而,前来学习的各地青年,却未因物质条件简陋而沮丧,不仅不嫌艰苦,还主动要求学校延长训练时间到20天。
主持校务的冯文彬等眼见旧校舍难以为继,又多方联络,终于在青训班第四期时,将学校再迁到云阳北的安吴堡,主要预想那里的房舍比较多,能容纳越来越多的学员。到了安吴堡才发现,实际情形并不乐观,房屋并不多,更重要的是,各地来的青年还在迅速增加,第四期已经突破1000人,以后人数一直有增无减,至第七期已经达数千人,其中有青年学生,也有文化水平不高的青年,有产业工人、贫农,也有店东、小贩、军官士兵,甚至还有留学生,以及从国外归来的华侨,青年们的抗战救国热情可见一斑。随着校址的稳定,以及教育教学的逐渐正规,青训班的学制也逐渐延长,第四期延长到一个月,第五期增加到两个月,第七期更增加了三月班。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青训班的教员们帮助青年克服政治理想的分歧,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将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青训班安排有政治、文化等多门课程,向青年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等,以及抗战建国纲领在中国的适宜性和必要性。更重要的是,青训班以多种形式对青年学员进行适宜于抗战需要的军事技能教育,从武器弹药到行军宿营,再到战术战略,特别是围绕着当时还不太受重视的“游击战”,开展了简明扼要又富有成效的教育训练活动,在推动全民抗战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安吴青训班仅仅存在了两年多,但它的发展壮大,见证了党对青年培养工作的重视,也见证了一代青年人的家国情怀,面对民族危机,青年们走出了个人悲戚伤怀,勇敢地承担起救国的重任,为抗战胜利注入了青春的力量。正如毛泽东为安吴青训班二周年纪念的题词:“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宝贵的……”青年不仅是革命、解放的主力军,更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生力军。
责任编辑:林京燕 最后更新:2022-12-10 15:43:1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白皮红心”的伪装书
下一篇:抗战时期浙东地区的教育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