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抗战初期,陕西省南部的汉中曾经存在过一所多灾多难,命运极其坎坷的大学,名叫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它存在的时间一年半都不到,十分短暂——1938年4月成立,1939年8月就解体了;其次,这所同时与著名的西南联大南北并立,举足轻重,培养了大量人才,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学,现在几乎让人感觉没有存在过一样,了解它的人真不多。是后人太健忘,还是西南联大太耀眼,又或是西北联大本身不值得了解和纪念?另外,它拆分后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如今风生水起,声名显赫,但这并没有给西北联大名声的传播增色多少,西北联大依然默默无闻,少为人知。
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热心人开始提议加强对西北联大的遗迹和史料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得到有关部门批准,于是相关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展开。前几年西北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现在汉中市唯一的大学,与西北联大没有直接的历史渊源)分别成立了西北联大研究所,后者还开办了西北联大博物馆。
可即便这样,西北联大的名字迄今还是叫不响,影响也不敢说大只能说逐渐扩大。
显赫漂泊的前身
西北联大的前身是1937年10月18日成立的西安临时大学,简称“西安临大”,存在时间不到半年,真是命如其名。如果不是日本鬼子步步紧逼,老巢平津被侵占,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三所牛哄哄的大学怎么也不会从“发达”的北平、天津逃到“欠发达”的西安。就像落难之人容易抱团取暖,经“大媒婆”教育部极力牵线搭桥,三所大学准备合建西安临大,凑合过日子。临大不设校长,以筹备委员会代行校长职权,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被指定为筹委会常委。一切本来按部就班地进行,可就在临大成立当天,徐诵明、李蒸和李书田三常委联名向教育部长王世杰递交辞呈。此前教育部刚下令把原来只是筹委会普通委员兼秘书的童冠贤,增补为常委并全面主持工作,等于把其他常委架空了,这与长沙临大的组织架构也不相同。三人不禁疑虑教育部准备动大手术进行“改组”,原平津三校很可能会被改得体无完肤,甚至荡然无存,于是心怀不满,纷纷表示自己无能为力,请教育部尽快另请高明。两天后王世杰回电挽留、解释:西安临大与长沙临大筹委会规划章程都是一样的,并且都是同时下令通知你们的……国难当头,大家努力工作吧,拜托你们了!这场风波才暂时平息。其实,跟童冠贤一样,杨振声也被教育部派到长沙临大,但杨仅被任命为“筹备委员会秘书主任”,连常委都不是,地位比童冠贤差一大截。可见,此时教育部就已经对西安临大特别“照顾”了。经过这一闹,王世杰觉得西安临大以后很难办好,徐诵明、李蒸等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当时西安并不好呆,政府本来声称教育是国家命脉,答应借钱拨款给临大继续办学,但战事紧急,计划全部落空。无奈,西安临大只能分散在三块地方,教师自己在全市各地找民房居住。部分老师上课要赶一二十里路,除了双腿再无其它交通工具,正好也没有体育馆,更别说健身房,就充分发扬乐观主义精神,把上下课的长途步行当作锻炼身体。不光这些,连图书馆也没有,活脱脱地表明西安临大就是一流亡的难民。
另外,在此10年前,组成西安临大的三所高校就曾有过短暂交集,有过第一次联合与分裂的“前科”。北平大学的历史颇具传奇色彩,1928年9月成立,初期的演变历程一如当时的北洋军阀混战那样乱糟糟,牵动着京津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格局。准确地说,北平大学最初应称做北平大学区,由原京津各高校合并组成,包括北平大学北大学院(原北京大学)、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原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原天津北洋大学)等学院。兼具学术与教育行政功能,政学合一,既当裁判员又当球员。这种行政主导的合并及背后乌托邦式的顶层设计,一开始即遭到各地学政部门群起反对。北大学生反抗最激烈,成立“复校团”、“救校敢死队”等组织誓死护校。11月29日,五百多名北大学生高举北大校旗,手持“反对大学区制”、“北大独立”的标语游行示威,到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请愿,遭拒绝接见后,怒砸“北平大学办事处”和“北平大学委员会”两块招牌,再到校长李石曾的住宅示威。12月1日清晨,数百名军警护送有关人员分赴北大文理法三院想武装接收,遭学生群起反抗……
1929年6月,大学区制终于被废止。8月6日,北平大学北大学院率先独立,恢复北京大学,成为此后二十年间北平城内独家冠名“北京”的学术机关;随后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也相继独立,分别改称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1931年2月,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并入北平师范大学。直到1934年,北平大学建制才趋稳定,由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法商学院和女子文理学院五个学院组成,分散在城里各处,各行其是,具有相当独立性。北平大学名义虽统一,实际俨然一个松散的大学联盟,类似美国加州大学或英国伦敦大学。
慷慨悲壮的行军
“西安临大”,校名准确但不太吉利,与南宋的都城临安神似,开始就没打算或指望能在西安长待,迟早搬家。但临大没临安长存140余年那般幸运,只过了不到半年,1938年3月,鬼子占了山西,打到潼关,还冷不防地往西安空投炸弹,搞骚扰动作,使西安也鸡犬不宁,看来十三朝古都是有缘无分了。很快临大常委会制定并公布《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全体学生由西安至汉中行军办法》,按校军训队原有大队编制,校常委、军训队长徐诵明(医学教育家和病理学家)任行军大队长,总理军务,另一校常委李蒸(教育家、哲学博士)任参谋长,各院院长、系主任及其他人为参谋,组成参谋团。大队下面分三个中队,每队约五六百人,每中队设中队部,中队部下面又设区队、分队、运输组(给养班、行李班)、设营组(前站班、饮食班)、纠察组(秩序班、收容班)、交通组(传达班、值察班)、医务组(内科班、外科班)、察卫组(白天班、黑夜班)等。
这样,1500余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和少量老弱妇孺(主要是家眷)就像变戏法似地成了一支有模有样的军队,1938年3月16日下午5点,倾巢出动,实施“破天荒的大举动”。兵贵神速,他们天黑从西安坐火车到宝鸡,再一路步行,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涉凤县,白天走在泥泞的小道上,饿了啃锅盔(西安有名的干粮),天黑在村民的茅房借宿。人烟稀少的公路上,不时有绿林好汉出没,老人车队就曾入好汉法眼:有位老太太坐在车的最后面,别人都被搜完身下车了,她却岿然不动,劫匪硬把她拽起,在她身下发现一个手绢包,包里有一大把金条,好汉发了大财还不够,要枪毙司机,经大家苦苦求情,才枪下留人。不少人也有幸和当地村民一样,体验与畜牲(各种家禽,比如牛、骡子等)同住的乐趣,连茅房也不够的时候,就住在“仰见星斗的破庙,三面敞开的戏楼”,或“周仓(关二爷的贴身侍卫、铁杆粉丝)脚前,古墓河滩”。累病交攻下,农学院周明群教授不幸于23日“出师未捷身先死”。其间种种艰苦劳累的情状,可以很好地发挥想像力。全体人员步行250多公里,历时半个多月,终于抵达汉中。
美丽忧愁的驻地
到了汉中,确定校舍就成当务之急。像样的场所已被驻军,内迁工厂、机构及难民占用,汉中城区实在无处容身,附近又没有哪个县能完全接纳整所大学,只好分散设在三个县的六个地方:校本部及文理学院在城固县城考院,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及工学院大部在城固县城文庙,法商学院在城固县城小西关外原县简易师范旧址,体育、地理、土木三系及附属高中部在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医学院在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及南郑县北部)的黄家塘;农学院在沔县(今勉县)的武侯祠。
才刚落脚,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即通过《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原联合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现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院逐渐向西北陕甘一带移布,并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4月3日,教育部电令西安临大改名西北联大。4月10日,西安临大在城固县城举行常务委员会议,“一方面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所院校合组而成”,决议自即日起遵用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名。
西北联大的驻地汉中,位置偏僻、封闭,孤零零地躺在秦岭和大巴山两座大山之间,交通落后,当时骆驼、骡马两类劳动模范仍大有用武之地,为汉中交通事业默默付出,任劳任怨。但这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扎实,自古就是有名的富庶地区。西北联大学生史志超后来回忆:“汉水居中流过,土地肥沃,水利发达,一年可收数次;割稻之后再种蚕豆,不必耕耘施肥,只用木棍在地上插个小洞,把蚕豆丢入,也不必掩埋,蚕豆自然能长到腰深。”这样的环境孕育出的汉中人,比较爱享受,喜吃肉,常泡茶馆,在许多历经千辛万苦逃难至此的外地人看来,简直奢靡怠惰。另一位西北联大学生高振业说城固当时到处茶馆棋布,座客满堂,大有“金鸡未唱座已满,更鼓两声客未离”之概,“一等吃,二等穿,三等住”为流行谚语。所以,虽然鬼子的飞机隔三差五投弹轰炸(耳鼻科杨其昌教授就被炸死),但比起全国其它大多数地方硝烟四起、彻底沦陷的惨象,汉中算是比较安定的大后方。
然而,汉中也有不堪入目的阴暗面。全面抗战后,各种捐税、摊派就像如今“双十一”的快递雪花般飘来,让老百姓头晕目眩,“义壮费、枪械修理费、墙城修补费、送丁费、民工代用金等,按亩多少强迫征收,人民痛感抽壮丁、纳租税种种压榨之苦”,“农民生活困苦不堪,衣不蔽体,住破屋中,四壁萧条,除了一灶一床外,什么也没有,这种人家在农村中的确不少,尤以被抽之抗属家庭为最,他们吃的是包谷稀饭,油盐菜更谈不到”。老百姓活成这个样子,联大师生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校常委(西北联大仍按西安临大旧制,不设校长,由校务委员会、常委商决校务)兼师范学院院长李蒸的两个在城固出生的儿子,一个长到一岁多,一个只有几个月,均因无药医治,眼睁睁地看着夭折了。校常委、院长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必说。
另外,早在1920年代,当地贪污腐败、失去人性的军阀为了能多收税以扩充实力,私下鼓励甚至逼迫老百姓大面积种植罂粟(果内乳汁可提取熬制鸦片),而种罂粟的收入比种粮食要高出三四倍,于是家家户户种起了罂粟,还都挑肥沃土地(面积高达耕地总面积的30%左右),勤劳耕作,施优质肥,使叶肥苗壮以喜获丰收。有位城固县出身的女作家在她写的《吞云吐雾忆儿时》中这样描述:“在我六七岁刚上小学时代,每到假日,去乡下外婆家玩,只见原上开遍了可充当鸦片原料的罂粟花,那粉红色的花朵,非常艳丽,把大地妆点成了一个极大的花园……外婆家务农,但也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不种五谷杂粮单种罂花,据说那比种五谷获利百倍。”
有种必有吸。当地无所事事、精神空虚又没见过世面的人,纷纷要尝洋烟的鲜,吸上一口,就如腾云驾雾,飘飘欲仙,顿觉精神爽快,兴奋异常,又极易上瘾,再难戒掉。于是,种罂粟、抽大烟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仅城固县城的烟民就达六千多人,占县城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专门配备烟灯(又叫鸦片灯或毒灯,吸鸦片时用来烧烟泡)的家庭,有五六百户。大小集镇上的烟土市场兴盛火爆,随处可见“闻香下马”,“瘾君子请进”,“全凭气味留知己,半借烟霞访故人”,“高卧中烟云拥护,畅谈里兰桂腾芳”之类的招牌广告。有民谣这样唱开:“三天不吃饭,困倒英雄汉;烟鬼吸口烟,无梯能上天”,“一来二去吃上瘾,吃得男子精气断,吃得女人经血干,万贯家产净净干,病饿交困死坟塬。”
学前教育家张雪门感叹自己在城固的一年,“是抗战时期中最安定最舒适的,和城固郊外的婴粟花一样美丽,可是这美丽中含有毒素应警惕”。
内外交困,五校分立,西北联大终成绝响
西北联大“联而不合”。本部所在的城固县城内考院的大影壁上白底黑字写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八个大字,入门的门楼里又高悬着“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和“国立北洋工学院”三块牌匾,学生的毕业证上都加盖原有学校公章。这些还只是表象,三所大学专业性较强,彼此互补性较差,缺乏包容、理解,存在较深的门户之见、派系之争。
主要的分裂倾向源自原北洋工学院,其前身是被誉为“东方康奈尔”的北洋大学,以办学严谨、成绩卓著而闻名于世。有浓厚“北洋大学情结”和坚强意志的精英主义教育大师李书田(早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系,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自担任北洋工学院院长起就一直致力于恢复北洋大学,抗战前夕已做好筹备计划,无奈战事一起,不但未能恢复,反被合并,但希望渺茫并未能中断他那永不停息的努力。此时,他虽是西北联大四常委之一,却久怀独立之心,他留德的同学——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的支持和纵容,更加激起他的雄心壮志。居中调和的教育部特派员、常委陈剑翛,目睹三所大学各自为政、冲突不断的局面,孤军奋战,力不能支,不久就辞职到湖北任教育厅厅长去了。1938年9月,由重庆大学校长接任西北联大校常委的胡庶华,一到城固,就发现西北联大“真像一锅大杂烩,摩擦极多,矛盾重重”。冯友兰形象地说,西北联大好比三个人穿两条裤子,互相牵扯,谁也走不动。
另外,与西南联大主要是教授治校,自由、民主风气较浓厚不同,西北联大混入大量国民党的“党混子”,勾心斗角非常严重。例如,西北联大教授许寿裳(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鲁迅挚友)工作兢兢业业,德高望重,被学生誉为在外侮与内争并列的年代,“一座进步自由的灯塔,使在暗夜海上的船舶有所归往,不致汩没于风涛”,但因为坚持宣传鲁迅的思想,积极参加救亡座谈会,而深受排挤。本来,西北联大已任命许寿裳兼任法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陈立夫却越过校常委,暗中下令“主法商院长须超然而接近中央者”,并强行任命亲信张北海担任。在西北联大教俄语的翻译家、散文家曹靖华,因“不可靠”被解雇。校常委徐诵明不满陈立夫派张北海给学生发手枪、煽动学生闹事、派特务驻校监视,以及干涉学校人事,愤而辞职,到重庆接受审查时气愤地说:“中国的教育不能由教育家来管,是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国民党以党治校的恶劣做法影响和制约了西北联大的健康发展,也加速了西北联大的解体。
1938年7月,教育部颁发西北联大各院系调整办法,农、工两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东北大学工学院及私立焦作工学院,分别合并改组为西北农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联大第一次分立。1939年8月8日,“鉴于过去的教育政策之错误,使高等教育酿成那种畸形发展的状态”,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改西北联大为西北大学,同时“按其性质,分类设立”,将西北联大师范学院、医学院各自独立设置,分别改称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至此,五校分立,西北联大不复存在。
汉中与西北联大的母子情
西北联大的到来,让当地的年轻学子近水楼台先得月。部分师生也创办中学,到周围的中小学兼课或做专题报告,有的学生毕业后在当地担任中小学教师。师生人数的增加催生了旺盛的图书需求,开明、新生、正中、大汉、义兴隆和欣欣等书店陆续出现,陕西省立西京图书馆城固分馆也于1939年下半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汉中教育水平陡然提升,思想文化氛围空前浓厚。
此前汉中本地的普通人无论男女,多穿土布衣服,上衣下裳,平面剪裁制成,宽松有余,身材线条则衬托不出。西北联大师生穿着从平津等大城市带过来的时髦衣服,让这里的中老年人侧目而视,感觉古怪不成体统。然而好奇、爱美的年轻人则羡慕不已,争相模仿。比如女生夏天流行穿短裤,大胆的当地姑娘也换下长裤穿上短裤。对此,老年人开始骂说是“伤风败俗”、“不知羞丑”,慢慢也就接受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西北联大维持不到一年半就解体了,独立的五所大学继续留在汉中,也曾合作办学,后又陆续离开,抗战胜利后全都迁出,走得彻底,留下一堆残墙乱瓦。十几年后(1958年),汉中创建了自己唯一的大学——汉中大学(1978年改名汉中师范学院,现已并入陕西理工大学),汉中大学与西北联大及后来独立的五所大学没有任何直接关系。西南联大至少还给昆明留下一所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至今较好地保存着西南联大的旧址,而西北联大的绝大部分遗迹已成空地,或被掩埋,留下的史料极少,连口述史都在抢救。
在送别这些大学时,汉中这位饱经沧桑的慈母也许曾经一次次想说:“接纳与爱护了你们就够了,缘分已尽,来去自由,你们都走吧,去兰州,去西安,回北京和天津,去中国的其它地方,那里有你们的广阔天地,一路平安!”语气中透着一种不舍与无奈交织的低沉,又透着一种包容和祝福汇聚的气度。
汉中与西北联大,传统文明根深蒂固的老家与现代文化青春激荡的先锋,乱世相逢,患难与共。这种非凡际遇注定也确实是昙花一现,然而花落了,却结出累累硕果,从此改写了陕西、西北乃至中国的现代教育史、文化史、文明史。
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各自的领域成就斐然,他们的校史上都已镌刻汉中与西北联大的名字。那个曾经遭受蹂躏、践踏,濒临灭绝的国家和民族正以新的姿态创造新的文明,汉中也散发出勃勃生机,年轻而美丽。专家、学者也正在加紧研究这段“母子情”,越研究越充满敬意,也越觉得亏欠:恨没有早点对遗迹进行保护,早点研究,研究得还远远不够……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3-06-05 10:21:5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夏声戏校:抗战中诞生于西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