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诞生于永城市李寨镇麻冢村的抗大四分校,是新四军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所培养抗日干部的学校。后经数次更名和迁址,成为今天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简称南京陆院)。当年的抗大四分校,对招收的学员有哪些特殊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有何独到之处?如今,它又留下了哪些可以窥视其风貌的珍贵照片和印记?
保存较好的学校遗址
目前,河南省档案局正在举办“中原壮举——河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档案史料展”,展出的300余张珍贵照片中,有几张抗日军政大学第四个分校(以下简称“抗大四分校 ”)的照片。
1940年3月18日,抗大四分校在永城市李寨镇麻冢村的寺庙大殿里举行了开学典礼,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任校长,吴芝圃任副校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抗大四分校在麻冢村共办两期,直到今天,该校旧址仍保存较好。
在这座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小院中,矗立着一尊彭雪枫将军的塑像,室内陈列有当年抗大四分校学员们使用过的已经锈迹斑斑的大刀和带有补丁的被子等物品。
麻冢村东北角有一棵千年古银杏树,树干周长6.5米,要4人合抱。当年抗大四分校的学生曾在这棵银杏树下上课。
如今,抗大四分校校址和银杏树等遗迹,已经成为河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第一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9月3日将对外开放。
抗大四分校诞生前后
抗大四分校的创建人是彭雪枫。1907年,彭雪枫出生于镇平县雪枫街道办事处七里庄村,18岁那一年他踏上了革命道路。
抗战爆发后,彭雪枫曾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对外以八路军参谋处少将处长名义开展统战工作。后来,他组建了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司令员兼政委。
1938年11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河南杞县傅集建立了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彭雪枫兼任校长。
随营学校从抗战实际出发,授课内容包括步兵战术概则、游击战术等训练科目,以便为抗日前线输送素质过硬的指挥干部。
1939年,彭雪枫带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永城,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部队驻扎到地处豫东平原腹地、豫皖两省交界处的李寨镇。在李寨镇麻冢村,他们对一所破庙进行了维修,使之成为新四军第六支队随营学校所在地。
1939年4月,经过6个月训练学习的第一批学员毕业。不久,又从永城、夏邑、肖县、宿县等地招收了第二批学员。
随着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壮大,经支队党委研究决定,按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方针,将原支队随营学校扩编命名为抗大四分校。
1940年3月18日,在麻冢村,抗大四分校举行开学典礼,并在大殿南约1公里处,建起土坯墙茅草房的小礼堂。
学校的招生广告
2011年去世的林连章,曾担任抗大四分校政治教员。
后来,他先后在南京炮兵学校、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现为南京理工大学)任职,学校是他一生的“战场”。
那时,抗大四分校的名气很大,很多进步青年前来报名,林连章也是学校唯一一位从马列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学员们很喜欢听他讲课,林连章也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
为了扩大招生范围,抗大四分校也在新四军创办的《拂晓报》上刊登招生广告。
记者从这则招生广告上看到,抗大四分校对学员的要求是,年龄在18岁以上30岁以下,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或具有同等学力,经审查合格者即可入学。学员除了自备文具外,服装以及学习资料包括食宿等,均由学校免费提供。
彭雪枫组织人员编写统一教材,组建临时补习班,边学边教。彭雪枫指示:“抗日斗争形势严峻,不允许空谈政治,必须强化军事教育。”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实战第一,教练结合的原则,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军事理论,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野战现场教学。
在抗大四分校学习两年后,林连章被调到新四军四师十一旅独立大队,任副教导员。
南京陆院的血脉
抗大四分校在麻冢村有一年多时间,后来随军迁往他处。
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春天,共产党决定重建新四军,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后,师部驻在洪泽湖西岸的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集。10月27日,抗大四分校第三期在半城集以西的祖姚庄开学。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彭雪枫调整了教学组织,把学校干部、学员和后勤人员整编为3个工作团,分别随第四师师部、第十旅、第十一旅活动。
1942年12月30日,根据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抗大四分校对外称“独立团”,校部称“团本部”,训练部称“参谋处”,校长称“团长”。
1944年9月,彭雪枫在夏邑县八里庄壮烈殉国。为了纪念英雄,1945年3月,抗大四分校更名为“雪枫军政大学”,由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兼任校长。
1945年11月,雪枫军政大学与华中野战军随营干部学校合并,仍称为“雪枫军政大学”。后来,又更名为“华中雪枫大学”、“华东军政大学”、“第三高级步兵学校”。
1952年2月,该校改建为现在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抗大四分校从成立到抗战胜利的几年间,共培养了近5000名干部,是新四军中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所培养抗日干部的学校。
如今的李寨镇,仍流传有不少有关彭雪枫的故事。
在李寨镇李寨村西1公里处,有一条蜿蜒流淌的沟渠,这条沟渠被当地群众称为“雪枫沟”。
当年,这里因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庄稼受淹,农民饥饿困苦,彭雪枫带领军民共同开挖了这条沟渠排水。当时群众立了两块石碑以作纪念。
由于时间久远,石碑上的好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彭雪枫的爱民事迹却在当地群众中口耳相传。
责任编辑:雷攀 最后更新:2015-12-24 17:11: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湖滨抗日学校
下一篇:抗日雄鹰—马尾海军学校学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