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1937年17000箱国宝文物在战火下迁移 时长10年
2016-11-09 09:31:46  来源:江南时报  记者:王梦然  点击:  复制链接

  “你们的报道非常不错,我都收藏了,这段历史,南京人要牢记,中国要牢记。”近日,《江南时报》集中推出12·13公祭日的重磅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报合作伙伴腾讯大苏网转载后,许多读者真挚留言,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分子抗战的钦佩与震撼,更有读者给报社打来电话,认为百万文物大迁徙的报道有深度、有故事、权威性强;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沉钩,不蔓不枝、徐徐道来,让人读来时而激动、时而紧张。这段历史值得所有人铭记。

  这个奇迹,在报纸上首次看见

  1937年,日本发动全国侵华战争,南京危在旦夕,转移国宝迫在眉睫。后来,来自北京的国宝连同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前身)等单位的馆藏珍品一起,近17000箱,分中南北三线在日军炮火下紧急西迁,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万里西行。南迁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代的宫廷收藏,堪称国宝,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东坡肉等。在10多年里,上百万件文物不停地在移动,穿越了大半个中国,没有一件丢失,没有太大毁坏,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读者在微博互动上激动地表示,还是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如此详细权威的报道,配上专家的点评后,对这段尘封的历史算是第一次有了清晰地认识。

  报道像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

  爱好摄影的许先生通过网络评论感慨,时报的报道很有保存价值,既是一部历史白描,却又写得惊心动魄。读完后,总是有种脑海里放电影的感觉,崎岖的山路中,一行瘦弱的知识分子,小心翼翼地护送着文物前行。头顶上,不断有飞机盘旋扔下炸弹。故宫博物院职员朱学侃晚间查看舱位大小时,一脚踏空,失足跌入未盖的舱口内,脑部严重受伤,来不及营救,重伤身亡。他是为保存文物献身的第一人。

  许先生说,这部历史,不仅要让南京知道,让中国知道,今后还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虽然每个知识分子,都只是历史上的“小人物”,但是小人物,却蕴含着一种民族情怀,有着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东西。

  “脑子里总是不断重复那段历史”

  来自南通的徐先生,作为一位老科技工作者,在采访中向记者表示,在看了报道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因为深知文物的价值,在所有人心目中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在徐先生看来,文物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遗存,同时又都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表现。作为历史的见证,它真实性强,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百闻不如一见,它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往往比文字的、书面的教育收效更大。其次,文物是直观的、形象的物质遗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种直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别的任何教育手段不能代替的。

  透过时报的报道,徐先生又看到这些文化背后蕴藏着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故事。“不容易啊,一想到这些文物,都是躲着飞机大炮过来的,我心里就感觉有点后怕。”徐先生说,这些文物一旦毁坏,就是永久不可以再生了,对我们国家文化脉络绝对是个重大的破坏,这全靠着当时默默奉献的一帮知识分子啊。

  徐先生说,看完报道后,脑子里总是不断重复想象着那段历史,“绝望的时候,知识分子都是全靠一种信念在支撑,这就是‘中国不能亡!中华文化不能亡。’有着这样的信念,还有什么样的事情能难倒我们中华民族?”

  因为报道想再去看看这些文物

  更多的读者则通过电话、微博、微信表示,看完《江南时报》的这篇报道,有种想要立即走出家门,去看一看这些文物的冲动。

  还在上大学的小刘说,以前只是模糊的知道有个文物迁徙的故事,但是《江南时报》第一次完整、权威、多角度报道了出来。“我是一口气看完的,看完后,就感觉这些文物保存下来实在太不容易了。”小刘说,以前看文物觉得只是关注,它们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历史价值。现在他知道了,文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本身属于什么历史,还在于,历史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

  小刘说,学生时代的他们课余时间也比较宽裕,因为《江南时报》的报道,让他和同学萌生了出去走走、看看这些国宝文物、追思历史,缅怀幕后英雄的想法。

  要牢记保护文物的知识分子

  时报记者发现,在许多读者的反馈中,尤其以知识分子为主,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中小学教师。他们一个普遍的感受就是,没有中国知识分子,就没有战争的胜利。

  来自苏州的一名教师告诉记者:“以前只知道抗战,就是上战场、拼刺刀,万万没有想到,还有这样一段传奇的历史。这些幕后英雄功不可没,没有他们,我们那么多文化毁于一旦的话,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断了。”

  正如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经盛鸿所说,这些文物保护、运输工作者是中国抗日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这些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价值,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保护这些文物就代表保护国家的尊严。抗日知识分子,也包括许许多多的普通群众,而他们也都知道文物是民族精神所在,所以才会拼尽全力誓死保护这些文物。我们是打不倒的民族,更有着摧毁不了的文化。这些文物保护者,具有浓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没有中国知识分子,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11-09 09:33:2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的重庆南开中学

下一篇:日寇铁蹄下的抗日游击小学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