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萧友梅在抗战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内涵进行简单的阐述,通过相关音乐文献进行研究,从而对萧友梅在抗战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新的认识。
关键词:萧友梅 抗战时期 音乐教育思想
萧友梅是我国近代有名的音乐教育家。他早年在德国学习期间,先后就读莱比锡大学、莱比锡音乐学院,柏林大学和私立施特恩音乐院,所学专业涵盖西方传统学科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音乐美学等学科也有所涉猎,吸收了当时西方音乐教育的系统教学。回国后,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对当时音乐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抗战时期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
“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抗日宣言”,要抱定牺牲一切的决心抗战,随后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也发表宣言支持抗战,全国上下进入了一致抗日的局面。各地抗战歌咏团和歌队的音乐活动十分踊跃,抗战音乐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相应地,音乐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萧友梅作为当时国立音乐学院的院长也跟随积极响应,提出当时中国音乐教育的途径须三方面均顾到,即“一面培养音乐师资,一面奖励音乐天才养成专家,一面鼓励集团唱歌(为音乐比赛之一种)与音乐的团体生活(小规模的合唱、合奏等)。”①
首先,萧友梅将师范音乐教育放入了国立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机构中,并占有一定教学科目和课程设置的比例②;强调了音乐教师资格的严格审定并呼吁开设中、小学音乐教员的暑期补习班,以提高现有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③。其次,萧友梅注重因材施教。重视有音乐天赋的学生的培养,关心这类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不断进步。再次,“鼓励集团唱歌和音乐团体生活”,可以看出萧友梅支持学生艺术实践。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参加音乐比赛、合唱团体等活动,支持学生参加各种抗日救亡的歌咏活动,为抗战进行的各种募捐的演出,体现了他在音乐教育方面注重学生的实践。尽管他并不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的行动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相似之处。
二、抗战时期萧友梅的音乐社会功能
1937年8月至12月底,《大公报》曾发起关于“战时教育”的讨论,首次提出“战时的中国教育要对抗战救国有直接效用,使教育适应战时需要”这一话题④,萧友梅反对颓废消沉、格调不高的音乐,提倡“能唤起群众精神”的音乐⑤。他将蒋介石的抗战政策主旨“精神国防”⑥延伸至音乐教育中,从带领国立音专师生出版音乐特刊,创作抗日救亡的《从军歌》,到广播电台做播音演讲,均透露出他以音乐艺术服务于社会的拳拳之心⑦。此外,面对当时社会民众中高涨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他积极地表明了支持的态度。1937年12月,萧友梅发表文章《十年来音乐界之成绩》,高度评价了何士德、吕展青(吕骥)等人领导的抗日歌咏运动,表扬他们作为音专出身,能分别组织歌队“这真是最近音乐界一个最好的现象。”在文章中,萧友梅还特别对歌咏的指挥者提出了三条训练歌咏队的建议,即 “要注意歌唱队员的音质,各部声音分配比例要适当,唱歌教材要认真选择,并注意其用法。”⑧由此可见他对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关注。
三、结语
在当时抗日战争的大环境下,萧友梅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音乐教育的途径,以期能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师资;倡导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精通音乐的社会功能,大力支持“抗日救亡运动”,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素质等教育思想一直贯穿于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当中。他的这些音乐教育理念和国民音乐教育思想影响着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抗战时期对当时的音乐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缅怀那些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先辈们, 梳理宝贵的历史资料, 分析和总结前辈们所创造的文化艺术经验,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
注释:
①萧友梅:《萧友梅全集》(第一卷),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680页。
②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168页。
③萧友梅:《萧友梅全集》(第一卷),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661页。
④贾晓慧:《抗战初期<大公报>“战时教育”讨论探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20卷第3期。
⑤陈聆群等:《萧友梅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第430-432页
⑥李岩:《萧友梅“精神国防”与“非常期”(1937-1945)教育政策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12年第3期。
⑦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168页。
⑧李岩:《萧友梅"精神国防"与"非常期"(1937-1945)教育政策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12年,第3期,第463页。
参考文献:
[1]陈聆群,洛秦主编.萧友梅全集(第一卷)?文论专著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韩忠岭.音乐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汪毓和,胡天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6]陈聆群等.萧友梅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7]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9]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0]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3-24 10:25:4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江北籍学生在陕北公学
下一篇:抗战期间迁入缙云壶镇的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