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期间迁入缙云壶镇的学校
2018-03-30 14:45:20  来源:丽水乡土网 作者:浙江缙云陈渭清  点击:  复制链接

  民国26年(1937)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火逐渐向南延伸。不久,浙江省政府迁往永康方岩。12月,杭州沦陷,浙江省主要铁路、公路沿线及港口城市的学校、单位、工厂、商店纷纷向内地迁移,各行各业知名人士避难乡间。

  壶镇地处浙南山区,远离浙赣铁路和刚建成不久的(1934年通车)寿温公路,东、南、北三面皆是崇山峻岭,西边是低丘缓坡。当时壶镇主要道路有壶镇到永康石柱(20公里)、壶镇到缙云县城(30公里),而小道崎岖,只有人力独轮车可以通行,去仙居、台州的婺台州际道只能徒步。另外,壶镇还驻有相当的部队和规模不小的地方武装,在军队担任的少将,单单吕赵二姓就有十几人。这些都使日寇铁蹄没有践踏壶镇的原因之一。

  壶镇垟是处州府下的第三大盆地,直径十余里,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民风剽悍,既耕读传家,又重商尚武,人杰地灵之地遂成为抗战时期理想的避难天堂。先是有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长朱献文(义乌人)迁到了金竹。后在他的指引下,陆续迁入了七个知名学校,现能回忆的有:

  一、杭州安定中学

  民国27年(1938)9月,杭州私立安定中学(初中)从象山县樯头迁到壶镇溪头,租用吕氏总祠及中社、萃英小学的校舍招生开学,有初中六个班。本县特别是壶镇,一批渴求学习,又无力赴远地求学而失学的学生,获得就学机会。其余学生来自全省各地乃至广西、福建。

  次年2月,开设高中部,在后塘赵氏宗祠(原燕翼小学)招收二个班,同年秋,初中部增设简易师范班,培养了许多小学教师,并协助乡村办起了民众夜校。有高初中、简师班共21个,学生800多人。

  安定中学的校训是“崇学敦教”。校长孙信(北大高材生,是抗战前《辞源》编委),提出“生活适环境以创造,训练依时代而设施”的办学主张。秉承培养学生“出当无负其所学,升学而精研学术,事业而致力成功,从戎即杀敌致胜,保乡即厚生卫民的抗战建国之旨意。”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训练都纳入抗战救国的教育主旨。

[转载]抗战期间迁入缙云壶镇的学校

  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和教师为避战乱而寄居乡间,孙信校长千方百计罗致人才。来校任教者有:北大历史系教授包仲修、浙大化学系讲师王时才、日本留学生吴晓初与周祖远、春晖中学校长江翼时、海宁中学校长朱潜圆、民生中学校长干人俊(近代方志专家),陶王也回到母校任教体育,少林寺和尚、上海“八一三”作战机枪连连长徐锦昌来校任教国术。

\

  安定中学校风严谨有序;教师教学认真负责;学生学习顽强刻苦。

  是时学校条件简陋,课堂只一块黑板、六张方桌,一桌八个人。夜自修八个人围着一盏桐油灯。吃饭八个人一桌,菜是一个大缽头装的青菜豆腐汤或咸菜豆腐汤,粗粮米饭还夹着砂子。睡的是地铺。

  因课室紧张,当时的黄沙墩坟园(现轻机厂与壶中操场)于晴天设林间课堂,用于上音乐课。在晨间与下午自修课和考试期间,坟园的坟石上到处可看见学生孜孜不倦在背诵、复习。清明时节把飘在坟上的白纸捡来用作数学草稿纸。

  这期间提心吊胆怕日机轰炸。民国31年有一日,警报响起来了,日机要轰炸壶镇,师生们就避到水口村,白天到南宫寺上课,晚上回水口,待警报解除才回学校。

  虽是战时,但文娱和体育活动丰富多样,经常到乡下演出、宣传抗日救国。体育无场地,利用好溪学习游泳,至有城市女生下河游泳,而招边远山民回观之事;用保安堤练长跑;括苍山搞爬山比赛。

  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盟军常派飞机轰炸日本,一次美机因故不能返回原机场,就在我国台州某海边旷野冒险降落,得到当地群众的援救,将飞行员护送到内地,翻越苍岭,途经壶镇,受到安定中学师生的热忱欢迎(英语教师给以对话),并于夜晚举行一场篮球友谊赛,赛后转送衢州第三战区司令部,再赴重庆。

  安定中学狠抓学生的全面发展,会考成绩在浙江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在金华地区举行的运动会上获得总分第一。

  民国34年(1945)5月,孙信校长因心力劳悴、积而成疾,未看到抗战胜利的曙光,遗憾地病逝在壶镇,师生们为其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

  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学生分批回杭(后改为杭州第七中学),留下二个初中班及校产交与续办的崇正中学(即现壶镇中学)。

  抗战八年,安定中学坚持在壶镇一带以优良的学风培养出一批不甘作亡国奴的莘莘学子,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抗战期间在安定中学毕业,解放后在壶镇中学任教的有:吕光庭(后调浦江中山中学)、吕耀周(后调浙师大)、朱延春(后调丽水师专)、吕思龙、吕廉土、吕德暄(后调新安江电站任线路总工程师)。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吕德森,北大教授。吕德炎,核工业专家,秦川核电站总经理。吕积川,金华农校教师。张昌贤,东阳人,金华师范教导主任,历史学家。沈光远,湖州人,物理博士。洪信涛,浦江人,儿童文学家。苏寿桐,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骆承祥,博导。郑竺英,研究员。丁文瑞,丽水师专教师。屈中原,原缙云中学校长。

  二、杭州浙江蚕桑职业学校

  民国29年(1940),杭州浙江蚕桑职业学校先迁姓汪的行常祠堂和其第三子季常祠堂,后迁前路应胜二公祠,设高初级蚕业班,其中,初级三个班,高级一个班,共131人,校长徐淡人。民国34年(1945)9月抗战胜利后迁回杭州。后并入浙江工业大学。为解放后杭嘉湖地区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

  三、慈溪省立锦堂乡村师范

  民国30年(1941),浙江省立锦堂乡村师范,从嵊县长乐石下阳辗转迁到壶镇湖川赵敬十六公祠,部分教师宿舍租在附近五笕头村于民国27年(1938)建成的陈良相房下十三间。后因校舍紧张设分部于沈宅沈氏总祠。锦师有乡师班、简师班、师训班、高中补习班,总计14个班582人,教职工47人。沈宅为简师六个班,其余在湖川。

  锦堂师范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在东阳籍郭人全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树立了抗日救国、同仇敌忾、尊师重教、战胜困难的优良校风。记得当时沈宅发生大火,锦师学生拿着脸盆奋不顾身英勇扑火,在沈宅一带一直传为美谈。

  锦师成为当时浙西南战后教育的一面旗帜。抗战胜利后迁回慈溪。

  当时缙云在锦师就读毕业的有:胡爱丹、李长福、赵樟松、宋兆枝、赵苍松、吕以勋、赵文华、陈显尚、应良、应设球、马飞熊、胡洛川、蔡世轩、麻爱莹、李泳雪等。解放后,大部为缙云教育的骨干。

  锦师学生念念不忘母校的培育,九十年代末期,集资在沈宅狮子山建有“郭人全纪念亭”。

  四、省立浙江金华中学

  金华中学于民国30年(1941)迁到壶镇金竹村朱大宗祠,校长为金华人方豪,设高中三个年级六个班。在唐市朱茂梓公祠设管理部和初中,也有三个年级六个班。学生总计600多人。学生主要来自战区和沦陷区的金华、永康、东阳、杭州、义乌、浦江、缙云等地。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后迁回金华,解放后成为金华第一中学,当时有著名国画家陈松平在此校任教。

  金华中学在唐市和金竹共办学五年,有七十多名学生成长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其中黄文虎、金国章、吕秉玲三人还成为中国、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同时,他对唐市金竹一带人口素质的提高,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谓是宋元明时期美化书院的复兴。

  五、浙江省立绍兴中学

  民国29年(1940)冬,浙江省立绍兴中学,从嵊县廿八都流亡到缙云壶镇金竹办学,称省立临时中学第一部。30年(1941)8月,并入在金竹的金华中学。

  六、省医药专科学校和高级护士学校

  民国29年(1940)一起迁入湖川赵聪公祠和赵廷彩公祠,但不久转迁到丽水,并入国立英士大学。

  内迁壶镇各名校的事渐渐远去已经有七十多年了,在当时可谓是空前绝后,他使整个县境及其周围的教育事业达到了巅峰,自此缙云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至今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3-30 14:45: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萧友梅抗战时期音乐教育思想

下一篇:报告文学丨抗战烽火中的南岳弦歌(1-3)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