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报告文学丨抗战烽火中的南岳弦歌(4-6)
2018-03-31 14:37:07  来源:华声在线 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甘建华  点击:  复制链接

(南岳圣经学校全景图,摄于1938年。图片由作者提供)

抗战烽火中的南岳弦歌

作者丨甘建华

  四

  第一批到达南岳的教授共有19人,有七绝五首为证,其中四首作者是北大历史系教授容肇祖,第四首是冯友兰先生唱和,每句嵌一位教授的姓名或字号,颇饶风趣之致。

  冯阑雅趣竟如何(冯友兰)

  闻一由来未见多(闻一多)

  性缓佩弦犹可急(朱自清)

  愿公超上莫蹉跎(叶公超)

  鼎沈雒水是耶非(沈有鼎)

  秉璧犹能完璧归(郑秉璧)

  养仕三千江上浦(浦江清)

  无忌何时破赵围(柳无忌)

  从容先着祖生鞭(容肇祖)

  未达元希扫虏烟(吴达元)

  晓梦醒来身在楚(孙晓梦)

  皑岚依旧听鸣泉(罗皑岚)

  久旱苍生望岳霖(金岳霖)

  谁能济世与寿民(刘寿民)

  汉家重见王业治(杨业治)

  堂前燕子亦卜荪(燕卜荪)

  卜得先甲与先庚(周先庚)

  大家有喜报俊升(吴俊升)

  功在朝廷光史册(罗廷光)

  停云千古留大名(停云楼)

  燕卜荪是他为自己取的一个中国名字,也有说是叶公超帮他起的。当时容肇祖苦于没有办法把他的名字嵌入诗中,于是向冯友兰求援,冯友兰脱口而出:“堂前燕子已卜荪”,众人无不拊掌称妙。

  在这份名单中,没有出现钱穆、汤用彤、贺麟、吴宓、罗常培、魏建功、郑天挺、陈雪屏、陈寅恪等人的名字。前三人是12月4日结伴到达南岳的,吴宓12月7日独自抵达,可以想见容、冯诗作应在钱穆等人报到之前。前面四人和其他几个都有文字记述备查,唯独陈寅恪来没来过南岳,我也曾像有人所说陷入谜团之中。

  先是求助微信圈师友提供陈氏年谱,湖南湘潭黄苏民、浙江桐乡夏春锦相继发来蒋天福撰《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图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12-117页,所述即是陈先生一家1937年11月3日仓皇逃离北平,一路备极艰辛,于11月20日雨夜赶到长沙,借住亲戚张宅。陈寅恪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但有其妻唐筼《避寇拾零》记载:“未几,由于时局变化,清华大学临时校址又决定迁往云南,于是先生挈全家再登程南行。”恕我眼拙,没有从中看出陈先生是否曾来南岳讲学。

  拨开云雾的确切记录,在赵瑞蕻《自传》一文中(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版《离乱弦歌忆旧游》),他说:“当时临大文学院设立在南岳衡山中,在那极其可贵的机缘、特殊的环境中,我得到了这三座学府许多著名教授的亲炙和深刻的启发,其中有吴宓、叶公超、柳无忌、罗皑岚、罗庸、吴达元、燕卜荪、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陈寅恪等先生。”再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年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也有关于陈寅恪的记载:“抗战爆发后,举家南迁,在长沙临大、西南联大任文史两系合聘教授。”专事研究西南联大历史的厦门大学文学院谢泳教授,在其《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一书“文学院教授阵容表”中,两处出现陈寅恪的名字,一个是中国文学系,一个是历史社会学系,资料来源于《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三)。由此可以推知,《编年事辑》所述1937年“春夏间仍任教清华”的陈寅恪,到长沙后仍然是临大文学院教授,之后又“只身取道安南、海防,到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授课”,那么他就应该来过南岳,并在此短期授课,只不过开学时被耽搁而未能进入19个教授的诗歌名单之中罢了。

  陈寅恪、吴宓、汤用彤三人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因为学业成绩超群,故有“哈佛三杰”或“三剑客”之称,归国后都成了学术界呼风唤雨的人物。陈寅恪与钱穆并列“现代四大史学家”(另两人是陈垣、吕思勉),陈被归于专深一路,钱则归于博通一路。因为战乱聚首南岳,历史竟然如此吊诡,却也是这座千古名山之幸。

  五

  既然胡适先生因故没有履职南岳,那么临大文学院谁是负责人呢?外文系三年级学生李赋宁回忆说:“作为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冯友兰先生实际是临大文学院的最高领导和主持人,类似我国明清时期书院的山长,因为冯先生也是学术上最高的带头人之一。”究其实,冯友兰担任文学院院长是在云南昆明,时为1938年10月18日,胡适先生此前一个月已经出任驻美大使。

  动身去南岳前几天,文学院各系教授会主席合组院务委员会,推定清华朱自清负责召集。翌日,朱自清去南岳打前站,请辞此一职务,改推北大吴俊升继任,因他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经验。实行教授治校,由院务委员会主持日常工作,都是兼职,并不增加薪水,照样参加教学,课程负担跟一般教授相同。他们之间也无职级之分,彼此都是同事关系,不像时下的大学校园官僚气味十足。学生见了他们,一律尊称“先生”,并不像现在这样滑稽地叫“某院长”“某主任”“某科长”。

  南岳山中,大师云集,书香四溢,弦歌不辍。朱自清讲《宋诗》,冯友兰讲《中国哲学史》,钱穆讲《中国通史》,闻一多讲《诗经》《楚辞》,金岳霖讲《逻辑学》,吴达元讲《法国文学史》,魏建功讲《音韵学概要》,浦江清讲《中国文学史概要》。他们各有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师承流派,教学风格与政治倾向也不尽相同,但“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亦如梅贻琦先生所说:“夫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中文系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北大、清华,教授一般出生于1900年前后,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有的在新文学创作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因此形成重视白话文的传统。朱自清上课喜欢点名,下课布置预习作业,下次授课时检查,使学生根本不敢懈怠。闻一多讲课极为生动,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如讲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诗人生平如讲自己熟识朋友的趣事逸闻,分析内容形式又如谈自己的创作体会。罗庸讲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用声音,用眼神,用手势,把在高塔向东南西北四方外望所见的远近景物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罗皑岚擅长小说创作,尤以短篇为甚,鲁迅先生曾肯定过他的《中山装》:“来稿是写得好的,我很佩服那辛辣之处。”(《鲁迅书信集》上卷第2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8月版)浦江清的讲课风格细腻,《词的讲解》每首词都有考证、笺释和评析,详尽而且周密。他是朱自清的挚友,朱自清殁后,亲自为其撰写传略,后又主持《朱自清文集》编辑工作。由此,我想起108岁的周有光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我经历过清末、北洋时期、民国、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五个历史时期从文化上看,最好的是民国时期。国家有民气,民众有文化,学界有国际一流的学术成果,社会有言论自由,教师能教岀好人才。现在说的大师,都是那时候出来的。”

  历史社会学系有几个宗师级人物,陈寅恪懂十六种文字,人尊其为“教授中的教授”,吴宓称之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季羡林用“泛滥无涯”四个字形容他的治学范围,尤其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雷海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博闻强识,精通多种外语,是以西方史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讲课时声音特别宏亮,随手板书,从无错漏。刘崇鋐教《西洋近代史》,参考书目中竟然有《联共党史》。郑天挺教书像说故事一样。钱穆与鲁迅、胡适三人之间,一个与另一个相处不睦,学界却认为他们各以严谨学业、社会批判与自由思想,构成了30年代知识分子的三种主要形象。钱穆以研究中国文化史著称,但他的课得仔细听才能懂,学生李赋宁回忆:“有一次,钱先生讲宋朝农民运动时,提到农民中有‘吃菜侍魔’的口号,类似李自成在陕北起义时提出的‘迎闯王、不纳粮’口号。钱先生用很重的无锡口音念出‘吃菜侍魔’四个字,我好不容易才听懂,至今记忆犹新。”

  外文系教授集中了三大名校的精华,最初有叶公超、柳无忌、罗皑岚、吴达元、杨业治,还有燕卜荪,都很年轻,33岁的系主任叶公超都已经算是年长的了。叶公超牛津口音纯正典雅,遣词造句幽默秀逸,讲授生动妙趣横生,学生普遍反映听他的课实在是一种享受。他经常与学生座谈,鼓励学生选修外系的课程,认为学术是人生的写照,人生是整片不可分的,大学分系只是为了学习方便的权宜措置,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所以学生们选课不但不应该有系别,而且应该从各方面吸取知识。这也可从哲学心理教育学系四年级学生任继愈的回忆中得到印证:“那时我们有个什么好处呢?就是三个学校过去,北大在城里,清华在城外,很少接触。现在清华教授讲课,北大学生很愿意听,清华的学生也愿意听北大的教授讲课,学生有个交流的机会,在南岳的时候开始感觉到合到一起的好处。”北大四年级学生照例是要写毕业论文的,叶公超却极力主张免了,理由是战时参考书不易得到。他穿着一件米黄色风衣,衔着烟斗山上山下地来回奔走,给学生们留下了特有风度的印象。他还善于写字绘画,尤擅画竹,曾说“喜画兰,怒画竹”。有一次,他和穆旦、王佐良等同学开诗歌讨论会,阐述诗与时代的意义,极力主张写新诗,还让会抽烟的同学抽“哈德门”牌香烟。

  柳无忌主讲《英国文学史》《英国戏剧》《现代英国文学》,“这三门功课我在南开都教过,但离开上海时匆忙间未带任何书籍与笔记。幸好当时年轻,记忆力强,又不知何处弄到了几部书,如《剑桥英国文学史》《金库诗选》,与好几本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颇有帮助。学生读书不易,既无课本,亦缺少参考书,教室内一块小黑板还是后来才搬进来的。考试成绩不差,大概是死记笔记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未可非难。”学生赵瑞蕻的印象中,“那时他刚刚三十七岁,胖胖的,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讲解慢慢的,一字一板,很容易记笔记,特别是他说英文,抑扬顿挫,很好听”。

  吴宓甫到南岳,“与外国语文系主任叶崇智(公超)君接洽功课。宓授三门:(一)《西洋文学史》,每星期三小时。(二)《欧洲名著选读》三小时。(三)《欧洲古代文学》二小时。共八小时。比在故都时,空闲暇逸多矣。”他讲课根本不用看讲义,就能准确、熟练地叙述历史事实,恰如其分地评论各国作家及其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再就是把西方文学的发展同中国古典文学作些恰当的比较,例如但丁和王实甫、马致远,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他上课喜欢点名,点到漂亮女生的名字时,总要夸一句“Very beautiful”(非常美丽),弄得整个课堂气氛都很轻松。

  教授们在从事教学著述紧张繁忙工作的同时,亦不失文人的幽默与风趣。中文系教授闻一多曾赋打油诗一首,调侃哲学心理教育学系和外文系的几位教授:“惟有哲学最诡恢,金公眼罩郑公杯,吟诗马二评‘红袖’,占卜冗三用纸枚。”金公是金岳霖,因患眼疾怕光而经常戴着一副眼罩。郑公则是郑昕,平日喜好杯中之物。马二是冯友兰,“红袖”暗指外文系吴宓写的“相携红袖非春意”诗句。停云楼旁边有几株腊梅,其时含苞欲放,风中多姿。闻一多与冯友兰笑侃吴诗,随口吟道:“每饭不忘‘红袖’句。”冯友兰接上:“凭栏唯见腊梅花。”冗三是沈有鼎,其时正在研究周易占卦的方法,用纸枚替代蓍草。近年校勘、编撰《衡阳诗词三百首》,但是否将这首诗收录,我一直颇费思量,在此请读者诸君有以教我。

  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战前中国文化界的精英人物,此时有几十人麇集南岳山中。虽然山外烽火连天警报不断,但在这个相对封闭、独立自由的精神家园,30年代学术界形成的学术传统得以保留和延续。冯友兰后来在其所著《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其时正处在我们民族的严重灾难时刻,这里有佛祖的‘怀让磨镜’和南宋理学家朱熹、张栻讲学论道的遗迹,而我们也正遭受与晋室东迁和宋朝南渡的同样历史命运。可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环境,这么多哲学家、文学家住在一栋房子里,遭逢世变,投止名山,荟萃斯文,如此‘天地人’三合,使这一段生活格外地激动人心,令人神往。”

  的确如此,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即成书于集贤峰下,钱穆的《国史大纲》也发韧于停云楼中,闻一多在此继续考订《周易》,冯友兰撰《新理学》《诸子哲学讲义》,金岳霖著《论道》,冯、金二位先生共同完成了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多年以后,燕卜荪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你能想象牛津与剑桥全部搬到英格兰西北僻乡,完全合并成一所学校而不争不吵吗?”中国知识分子的敬业合作,给这位外籍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学生们对于那段岁月充满了感激之情。李赋宁曾说:“生活在这样的学术气氛中,耳濡目染,受到不自觉的熏陶,这对我们选择今后的生活道路无形中也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没有家室拖累,大家朝夕相处,切磋学问,探索疑义,的确是以前在北平时所不曾有过的。钱穆回忆:“一日傍晚,冯芝生来余室,出其新撰《新理学》一稿,嘱余先读,加以批评,彼再写定后付印。约两日后再来,余告以:中国理学家论‘理气’必兼论‘心性’,两者相辅相成。今君书,独论理气,不及心性,一取一舍,恐有未当。又中国无自创之宗教,其对‘鬼神’亦有独特观点,朱子论鬼神亦多新创之言,君书宜加如此一节。今君书共分十章,鄙意可将第一章改为序论,于第二章论理气下附论心性,又加第三章论鬼神,庶新理学与旧理学能一贯相承。芝生云,当再加思。”这个意见得到了冯友兰的赞同,并在后来做了切实的修正。金岳霖当时在写《论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用这个陈旧的名字,他说要使它有中国味,哪怕是一点中国味,也是对抗战有利的。他与冯友兰互相看稿,互相影响,《论道》序言说:“无论如何,我深知我缺乏运用文字的技能,在这方面,我要对冯芝生表示谢意。他看过全部原稿,经他随时指示,太过意不去的地方或者没有。”这些互相砥砺的过往情形,都成了西南联大的风传佳话。

  抗战后方的南岳,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教授们都能安之若素,踔厉风发,乐观进取。朱自清的印象中,“南岳市与海淀有几分相似”。除了饱览山光水色,他成了镇上南岳图书馆的常客,每隔两三天即下山搜集资料,撰写《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说》。南岳图书馆藏有商务印书馆新出版的《四库珍本初集》,钱穆《师友杂忆·西南联大》中说:“专借宋明各家集,为余前所未见者,借归阅读,皆有笔记。”他一生对朱子情有独钟,幼时读朱子,开启懵懂心志;年青时教朱子,传播先贤思想;中年和晚年时写朱子,解剖和阐发新儒家真谛。而在南岳“每周下山易借新书”,“是为余此后治理学一意归向于程朱之最先开始”。

  说到南岳图书馆,就要说一说康和声先生,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了,临大文学院师生的回忆文章中,也找不到有关他的只言片语。康先生原本是前清秀才,不但文章写得好,书法也相当了得,有“江南一枝笔”之誉,现在南岳大庙正门“嶽廟”二字,就是他的遗墨。他做过湘军总司令赵恒惕的秘书,参加过北伐战争,1932年回到家乡,创办南岳图书馆,开馆时省府主席何键主持剪彩。1935年5月,蒋介石来南岳召开第一次军事会议,并郑重举行祭祀南岳圣帝的活动,这是几千年来,国家元首第一次祭祀衡山神祝融,祭文即由康和声拟写。1944年2月,蒋介石来南岳召开第四次军事会议,他参与陪同游山,并呈上自己所撰关于船山学的研究著作,蒋介石“赠书仪五百元致敬”。这个图书馆前后存在了18年,是当时湖南省第二大图书馆,馆内藏书8万余册,其中珍本善本甚夥,今天湖南省图书馆古籍书库大部分来源于此。我想临大文学院的教授们大都应该与他有过交集,起码朱自清、钱穆、柳无忌应该是认识他的,但为什么没有提及他的名字,可能既有年代久远记忆失联的关系,也不乏现在京城文化人不屑于谈论外省学者一样的心态吧!

  顺便说一句,1951年7月,经黎锦熙先生推荐,周恩来总理特聘康和声为政务院文史研究馆馆员。

  (原载《书屋》2016年第2期、《湖南报告文学》2016年创刊号)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3-31 14:37:4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报告文学丨抗战烽火中的南岳弦歌(1-3)

下一篇:报告文学丨抗战烽火中的南岳弦歌(7-9)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