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从抗战烽火中的陕北公学到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红色基因
2023-05-25 16:30:1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点击:  复制链接

 

1937年11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举行开学典礼。 (中国人民大学 供图)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

  85岁的中国人民大学,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从陕北公学成立之初就鲜明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培养“万千建国干部”,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再到新时代提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

  读懂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也就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百年进程的缩影,看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广阔前景。

  “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这儿是我们祖先发祥之地,今天我们又在这儿团聚,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抗日救亡要我们加倍努力……”

  这是陕北公学的校歌。在那个救亡图存、争取民族解放的年代,由校长成仿吾作词,教员、著名音乐家吕骥作曲的《陕北公学校歌》,激励和鼓舞了一大批热血青年,直到今天,人大人依然时常唱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地区、南方多省的高校或沦为日军兵营,或毁于轰炸,幸存下来的高等院校寥寥无几,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重大打击。全国各地、海外华侨华人中的许多先进知识青年和爱国人士把希望寄托在延安,纷纷涌向这座陕北小城。

  熊熊燃烧的烽火中,中国共产党率先认识到了抗战教育的重要性。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组书记。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汇聚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为着点燃熊熊的革命烈火而携手奋进,成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分子。“陕北公学”四个字,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力量所作的卓绝努力。

  1937年11月1日,在陕北公学的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强调:“我们要造就大批的民族革命干部,他们是有革命理论的,他们是富于牺牲精神的,他们是革命的先锋队。”“只有依靠成千成万的好干部,革命的方针与办法才能执行,全面的全民族的革命战争才能出现于中国,才能最后战胜敌人。”

  成仿吾回忆,毛泽东特别关心陕公的教学工作,他规定政治局委员都要来讲课,他自己第一个带头来讲,主要是讲时事和形势。“每逢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就到陕北公学来做报告,帮助学员及时掌握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脉搏。”

  据校史记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陕北公学讲课。此外,任弼时、李富春、王若飞等也到陕北公学作过讲演。

  “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这是毛泽东对这所新生学校的最高评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陕北公学既没有充足的粮食,也没有宽敞的校舍,但在中共中央的关怀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下,点燃了一簇又一簇年轻的革命星火,绽放了足以燎原的万丈光芒,也掀开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教育的全新篇章。

  成仿吾回忆,开学典礼后一个月,1937年12月,陕北公学培养出了第一批毕业生约二百人,这些革命的火种撒到华北各个战场上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点燃了全国全民族抗战的烈火。

  “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随着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1939 年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这所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被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在日军的炮火和国民党军队的“扫荡”中,华北联大辗转阜平、平山、唐县、张家口等多地,师生们白天行军,途中休息时就聚集隐蔽在树林里上课,颠沛流转,备尝艰辛。

  即便办学条件如此恶劣,在党的领导下,华北联大始终坚持向着革命化、正规化、知识化方向发展,逐渐探索出一条既适合战争需要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有效模式,成为当时全国高等教育领域一所令人瞩目的高等院校。

  “民族的儿女们,联合起来,到敌人后方开展国防教育,为了坚持华北的抗战……”正如校歌中唱的那样,在抗日战争严峻的形势下,华北联大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往敌后,进行国防教育。

  这一时期的华北联大,源源不断地为革命输送人才。抗日战争期间,华北联大培养了近8000名干部,其中政治、经济、行政干部3000多人,教育干部3000多人,文艺干部1000多人,短期培养的干部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当中,有的在残酷的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更多的在斗争中锻炼成为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骨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军投降后,华北联大进入张家口复校。然而,随着内战全面爆发,华北形势骤然紧张,华北联大由张家口撤出,前往河北省中部平原办学。根据中央部署,1948年8月,华北联大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

  在近一年半的办学时间里,华北大学共培养各类干部近2万名。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室研究员王学军看来,无论是陕北公学、华北联大还是华北大学出来的学生,都有着共同的特质:“他们不仅能把所学运用到实践当中,更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

  华北大学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孕育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批各具特色的高等院校。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华北大学各部院或发展成为新型的独立院校,或与别的单位合并组建成新的院校,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

  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不仅见证、参与和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宏伟历史,而且在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为新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正如1941年《晋察冀日报》所评价的那样:“和中国旧教育正相反,联大是实行抗日的、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兵团,是自由幸福的乐园。”

  “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过的大学”

  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华北大学、革命大学和政治大学三校合并,创建新中国第一所以社会科学为主的新型综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1950年10月3日,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院内,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开学典礼上,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刘少奇说道:“这个大学是我们新中国办的第一所新式大学,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过的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的重要意义。

  “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培养万千建国干部”,这条标语出现在一张人大老照片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仅有200万名知识分子,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0.37%。这一人才数据与当时新中国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距甚远。1950年1月,党中央下发《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指示》,指出“人民大学的创办,是一件大事”,要求各地党委必须保证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圆满成功。

  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克服了种种困难。中国人民大学的首任校长,是原华北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校的系科设置、教学方法等都作出了重要指示,刘少奇更是全程一一过问,亲自参与事务处理……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为当时的青年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能够在此安心地学知识、长本领。

  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状况和课程建设,集中地体现了新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的全新性。校长吴玉章从始至终都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都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人大建校初期,就以培养“专才”为目标,所设学科都是与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联系非常紧密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中国人民大学还向工农学员敞开大门,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为缺少教育环境的广大工农群众打开了一扇窗户,帮助他们提高知识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在教材编写、学生培养计划制定等方面,新中国并没有一套拿来即用的标准。中国人民大学一方面借鉴苏联的办学经验,另一方面根据新中国的实际情况由本校教师共同讨论摸索。由此,中国人民大学引入了苏联的“教研室”概念,至今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广泛使用;率先设置政治理论课程,在全国高校的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中发挥了规划设计、组织领导、教研示范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由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亲手创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思考和展望,是实施新中国建设战略、发展新型高等教育的创举。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党支部书记、老校区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任宪伟说。

  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并在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军人才。

  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历史进程的缩影

  中国人民大学走过的这段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历史进程的缩影。

  回顾党创办和领导高等教育百年历史,从革命、建设、改革到今天的新时代,高等教育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脉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重大战略决策。

  “在过往85年的发展进程中,人大的教育工作始终服务和适应国家的需要,这个是大家都认可的。学校未来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代发展的主流和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契合,才能对得起‘中国人民’这个名字。”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对此深有感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人民大学正以崭新的面貌,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铭暄告诉记者:“我个人虽已过鲐背之年,但仍要老骥伏枥,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党创办的大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一路走来的实践,正是最生动的回答。(记者 李云舒)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3-05-25 16:32:4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烽火中的一段传奇——西北联大

下一篇:身居窑洞,心怀中国——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成立始末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