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自然科学院校门
2015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回溯历史,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中心,深深影响着全国抗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诸多领域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奇迹。
1940年,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院校——延安自然科学院,暨北京理工大学前身,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宝贵人才,为抗战救国和边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服务抗战烽火之中孕育诞生
1939年初,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陕甘宁边区的军民生活遇到了极大困难。
时任中央主管经济工作的李富春同志,深感要提高生产力,迫切需要一批专门的科技力量。于是,他向中央提出成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建议。中央决定筹建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由李富春兼任院长,留德科学家陈康白任副院长和筹建小组组长。
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迅速集结了边区最强的科研队伍,其中不少人具备留学背景和博士学位。同年6月,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专门科研机构——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
12月,党中央召开了首次陕甘宁边区科技盛会——自然科学讨论会,与会人员共同建议党中央在边区创办高等学校,把自然科学研究院改为自然科学院。1940年3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学校诞生。
延安自然科学院分为大学部、高中部和初中部。大学部设化学工程科、机械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农业科、林牧科,学院着力为抗战救国和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革命通人,业务专家”。
左图:延安自然科学院招生启示;右上: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学生在做实验;
右中:延安自然科学院学生在进行铸造翻砂操作;右下:延安自然科学院研发的马兰草造纸法
科技报国抗战生产贡献卓越
延安自然科学院集中力量破解边区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军工、民用和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服务边区经济建设和抗战救国需要。
粗呢为裳,始解边区穿衣难题。延安自然科学院专家深入延安难民纺织厂生产一线,与工人一道建厂房、调设备,科学筹划生产流程,不仅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并提高了生产能力,也使产品也从粗糙的疙瘩布,发展到粗呢和毛线,使工厂成为边区最早、最大的纺织工厂,极大缓解了边区军民穿衣难问题。
草纸为介,传扬中共抗日思想。在国民党的封锁禁运下,延安出现纸张短缺,严重影响了各项工作开展。延安自然科学院华寿俊、王士珍夫妇开始大胆尝试,在边区寻找造纸新原料。他们利用边区常见的马兰草造出了完全能满足报刊印刷要求的可用纸张。正是马兰草纸的及时出现,使边区《解放日报》等报刊和《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得以迅速传播,这一发明为党领导抗战、宣传抗日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
慧眼识田,发现“陕北好江南”。延安自然科学院师生组成“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考察陕甘宁边区的森林自然状况和植被分布情况。师生们发现并上报了一处非常适合农垦和屯兵的“烂泥洼”。这一重要发现,最终成就了大生产运动中最成功的典范——“南泥湾开发”,永载党史。
盐田之利,振兴边区经济生活。延安自然科学院专家深入盐田一线,艰苦勘察,科学分析,勘定了一批地下高含盐涌泉位置,俗称“海眼”,迅速提高了出盐量,使得盐田规模迅速扩大,盐产量提高了五、六倍,边区盐业生产迎来辉煌,促进了边区经济建设。
筑造礼堂,修建中共七大会址。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和中共中央办公楼是今天到延安的游人必到的景点,这两座建筑的设计者和建设指挥者就是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教师杨作材。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如今,七大会址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已成为延安最为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火炮为器,矢志军工支援抗战。延安自然科学院充分运用科技优势,与边区工厂紧密合作生产军工产品。研制出了灰生铁,改善了手榴弹的生产工艺,提高了破片杀伤力;成功研制出二硫化碳,直接用于炸药生产;试制成功了硝化甘油、硫酸、硝酸、盐酸等火炸药原料,使边区能够生产出系列的火炸药产品,为抗日前线提供了有力的军品支援。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
贡献卓著弘扬科学人才辈出
抗战烽火中的延安,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却形成了民主、科学的良好氛围,延安自然科学院成为边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力量。
延安自然科学院在1940到1945年(1945年后辗转华北办学)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这既是延安自然科学院的重要办学方针,也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办学过程中的生动体现。具体到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在努力造就“业务专家”的同时,延安自然科学院致力培养“革命通人”。重视政治理论课学习,使广大师生、学员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知识并确立起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是延安自然科学院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领导、前线将领成为学院形势政策报告的常客,亲自讲授政治理论课。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师生既是抗战先锋,又在新中国建设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
回首校史,在北京理工大学75年的发展历程中,延安精神薪火相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北理工大学文化和精神气质。北京理工大学75年的历史是与祖国同行、以忠诚报国、以科教兴国的历史,政治坚定、家国情怀已内化为北理工人的精神血脉。进入21世纪,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把学校的学科建设目标和解决国家需求(尤其是国防建设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在服务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前行不辍。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09-03 10:06: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镇海小李家烽火中办教育
下一篇:西北联大:不可忘却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