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回荡在塔子山下的抗日战歌
2015-12-11 11:50:52  来源:雅安日报   点击:  复制链接

  70多年前,在荥经县塔子山下,一支由中共地下党所领导的,先后以“国立西康学生营”和“国立西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冠名的青年学生队伍活跃在荥经城乡,他们在广大民众中公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演出抗战题材剧,传唱抗日题材歌曲,被荥经广大民众誉为红军办的学校,共产党的队伍,受到荥经民众的赞誉和欢迎,这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开展抗战文化宣传的特殊队伍,扩大了党的抗日主张在荥经的影响。

  11月初,荥经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刘泉兴整理出一份资料,记录了在抗战时期党领导的“西康学生营”(后改名“国职校”)的活动情况。

  转移后方

  到雅安办学

  11月10日,塔子山下,在荥经县民建彝族乡新建的新村里,茶叶飘香,村民安居乐业。

  也许这里的人们,不会想到,早在70多年前,这里曾有着一群抗日后备队伍。

  “到荥经之前,他们在雅安活动。”刘泉兴说,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节节失利和沦陷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大批敌占区的学校相继向四川大后方迁移,大量不甘心当亡国奴的沦陷区青年纷纷逃出敌占区,奔向大后方投入抗日救亡和求学。

  1938年夏,江苏省教育界知名人士和慈善团体在汉口发起建立教育界师生难民收容所,中共地下党员江标、董德鉴、范任宇等人四处奔走,寻求各方支持,在得到中苏友协、救济总署等单位负责人协助后获得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以收容流亡学生为主体,仿效苏联办的学生营模式,建立了名称为“国立西康学生营”的学校,学校直属于国民政府教育部边疆教育司。

  1938年10月,武汉战事吃紧,学生营奉命进川,在重庆作短暂休整和招生后,1939年3月搭船西上,辗转宜宾、乐山,步行抵达雅安……

  4月中旬,学生营入住金凤寺开始上课。

  学生营在雅安期间,利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学生三五人为一组,下山到姚桥一带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与农民座谈,向农民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在节日期间,组织学生到雅安城开展抗日演讲和抗日题材的文艺演出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

  学生营原定的办学计划是在西昌冕宁建校和在拖乌建立垦区,以“开发边疆培养建设人才”为宗旨,国民政府在批准建立学生营时应允,学生营到冕宁后,由军委会按吸纳难民学生3000人的规模为学生营配备枪支3000条及弹药和两万元的垦荒经费。由于学生营在雅安的活动使刘文辉已探知学生营实际上受中共地下党所领导,所以便以“拖乌为汉彝杂居之地,去冕宁学生安全无保障”为由,不同意学生营去西昌,学生营组建垦荒大军和配置枪支事宜遂化为泡影。

  在学生营与刘文辉交涉过程中,时任荥经县国民政府县长的曹善群闻知学生营景况和在雅安的活动后,派人到金凤寺与董德鉴、江标等人商谈,表明欢迎学生营迁到荥经建校和办学。

  塔子山下

  抗日歌声嘹亮

  “在刘文辉的协调下,学生营到达荥经办学。”刘泉兴说。

  1940年4月,江标携学生范允武到荥经筹办建校择址事宜,受到曹善群及荥经地方开明士绅的欢迎和大力支持。

  经两个月的简单修缮和准备,学生营于1940年6月正式迁至荥经县花滩坝,师生分住普惠寺和堡子坝四圣祠。

  “学生营的学生们,由国民政府提供包括伙食费、医药费、学习用具费在内的一切生活费用”,刘泉兴说,每个学生都有军大衣一件、军人外衣制服两套、内衣白衬衫两件和肥皂、牙刷、毛巾、草纸、笔、墨、作业本等生活和学习用品,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和半工半读教育学习方式,半天课堂授课,半天参加农、工科劳动实践。

  当时,国民政府在塔子山划拨了100亩荒地由学生营开垦作为农场,同时又在堡子坝四圣祠后面为学生营划拨了属于庙产的两亩地及一亩多地,供学生营开垦作为农科实验园地。学生营组织学生在农场和农科实验园种植了从美国和东南亚引进的良种玉米、番茄、缅甸朝天椒、墨茄等稀有蔬菜。工科学生则参加学习制作酱油、肥皂、牙粉、墨水等日常用品的实践活动。

  学生营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还以附近农村农民及其子女为对象,举办了校外民校和夜校,吸纳成年农民和儿童参加学习,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抗日救亡的道理。

  在地下党员江标、董德鉴、范任宇等人的领导下,学生营在开展教育的同时,把向民众宣传抗日主张唤起民众抗日作为重要内容,学生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剧、街头剧、花鼓、秧歌、金钱板、莲花落、双簧等文艺演出形式,广泛对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抗日歌曲如《松花江上》、《流亡曲》、《复仇曲》、《当兵好》、《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等在荥经民众中广为传唱……

  学校改名

  迁往汉源办学

  在塔子山下,刘泉兴介绍说, 194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国立西康学生营”不符合中国教育制度为由,指令撤销学生营改名为“国立西康实用职业学校”,简称“国立康职”,俗称“国职校”。改名后的“国职校”仍直属于国民政府教育部边疆教育司,学校校长一职由董德鉴换为江标,一切学习教育活动依旧。

  1941年,学生营师生曾在花滩大漩口铁索桥头,用泥石砌筑了一座高五米,外用石灰糊成白色的学生营纪念碑,纪念碑下端用黑色油漆书写了学生营营史,上端绘制了外圆为蓝色十二角,内为红色镰刀斧头组成的图案,象征“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学生营建校办学宗旨,记录和见证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全民族抗击日寇侵略的抗战历史和岁月。

  如今,这块纪念碑已不知所踪,让刘泉兴有些遗憾。

  到1947年,“国职校”奉命迁往汉源富林镇四大地(今市荣乡),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学生营从成立起在荥经办学历时八年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中共地下党员江标、董德鉴、范任宇等人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冒着巨大的风险,面对国民党“中统”、“军统”特务组织的严密监视,利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领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向民众进行全民抗战文化宣传,以学生营为中心建立起巩固的抗日宣传阵地,为全民抗战文化宣传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刘泉兴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倍加珍惜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和平环境;以史为鉴,发扬抗战中前赴后继、不屈不饶、团结奋斗、反抗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像当年学生营中的地下党员那样,做唤起民众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传播者和耕耘者。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12-11 11:51:5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苏州曾有一所抗战遗族学校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下一篇:什么才是西南联大最好的遗产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