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年六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自贡市设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分校,并于同年十月招生开学,次年七月改名为国立自贡工业专业学校。这是抗日战争进行到第七个年头,国力衰竭,国难深重时刻,古老盐都自贡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高等学校。
一
抗战全面爆发后,沿海产盐区域相继沦为战区,海盐断于内运。1938年底,川盐产区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令增产赶运,以济大后方及处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第一线军民的淡食之需。于是,自贡盐场开始复淘旧井、开凿新井、添锅置灶、统筹燃料,提高产量,加运盐斤。生产卤井数,从增产前的57眼,到1940年的122眼,再到1941年188眼,至1945年已达505眼;制盐的锅口数,从战前的6300余口,增加到1941年13300余口;盐产量,从1937年16.39万吨,增加到1941年26.32万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自贡盐业生产技术的改进:1938年,久大盐业公司迁川,在自贡创立久大制盐厂,陆续采用枝条架、塔炉灶浓卤、平锅制盐等新工艺;1941年底,宏原公司试验真空制盐获得成功;1942年,在凉高山集成井采用电动机汲卤成功并得到推广。特别是新增的一批岩盐井和黑卤井,都以卧式炉机车汲卤取代了原生产井钻炉机车,推动了自贡盐场原来的蒸汽机车的大部分换代。从1941年起至抗战尾声,自贡盐场已能从制盐母液中提取化工产品,生产出氯化钾、硼酸、碳酸镁、碳酸钙等产品。
鉴于自贡盐场的日益发展,特别是新资源、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需要大批工科人才成为自贡盐业发展的新动力。从1942年起,时任自贡市长刘仁庵及自贡市东西两场盐业钜子等热心教育人士,特请教育部在自贡市设立一所专科学校。这些人士是:缪剑霜、曾景南、陈文村、郑福楠、张筱坡、李云湘、李秉熙、候策名、罗华垓、颜心 、颜宪阳、熊佐周、王绩良、罗筱元、胡少权、张毅甫等。1943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会同四川省政府派员,以筹设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分校事宜来到自贡,甚得地方士绅及盐业团体的热烈赞助。随后召开了两次筹备会,决定自贡方面自承筹募开办费三百万元,校址定在夏洞寺。同年六月,建校筹备委员会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筹委会主任一席,由教育部聘中央工业专科学校教务主任马杰博士担任。不久,市仁庵市长即派专车赴渝欢迎马杰至市。
1944年1月,教育部电函自贡市政府:“为谋求推进工业技术教育适应国家、社会需要,决定在自贡市筹建应用化学科学校一所,定名为“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分校”。此时,抗战方酣,教育部经费奇缺,原有院校因輾转于大后方,拨款已无多余,新增学校势无此财力。同年8月,筹委会商定,由地方捐献修建全部校舍,教育部负责常年经费。东西两场积极认捐,其中东场自流井认捐3000万元,西场贡井认捐2000万元。为此,自贡盐业界成立了“国立自贡工业专科学校地方捐助资产基金管理委员会”,并由教育部核准。盐商颜心?为委员会主任,罗华垓、李云湘、刘赢洲、侯策名、王继谦、熊佐周等知名盐商为委员。同年10月,第一批学生一百多人,在自贡市一对山盐崖井公司临时校址开启了自贡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马杰任首任校长。1946年底,自贡工专新校舍在代家坝建成,学校随之迁入。
二
自贡工专建立前,自贡只有高初级中学四所(培德、蜀光、旭川、剑南),每年毕业学生多无外出升学的可能。自贡工专开办之初就把解决自贡中学生毕业升学和培养自贡应用型工业人才结合起来,分设五年制专科部和三年制职业部。在这两个部先开设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两门学科,1945年9月在专科部又增设了土木工程学科。
五年专科制,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予以五年技术训练,前两年授以高中课程中有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后三年则将大学工学院之功课,择其大要,分别讲习,使理论与实验并重。这种学制在当时采用的学校不多,但在培养急需实用型人才方面,已为当时的教育家所重视。三年制职业部,招收初中毕业生,予以三年技术训练。
据《今日自贡工专》一文载:到1948年,职业部已毕业学生七十四人,分布各地工作,成绩颇佳。但教育部为专一事功计,已令停招职业部新生,待其全部学生毕业后,拟次第增设电机工程、采矿工程、冶炼工程等科,而宏造就。
首位校长马杰博士为工专题写了校训“公信诚爱,忠勇勤乐”,第三任校长何玉昆先生将其概括为“公勇诚乐”。从工专教授给毕业生的题词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工科特色,如“敏于事而慎于言”、“博学于工、行己有耻”、“居敬穷理”、“工者必有专业的技术而兼具文学修养者也”、“学以致用,用不忘学”、“展金刚手眼,穷造化理性,化利生事业
”、“自贡盐业正面锐意革新、诚本改质,以与落盐意存,对于机械化工人才,需用孔丞,甚盼诸君子本斯学,为桑摔效劳,发扬踏厉,努力以赴,本市盐业之复兴,有厚望焉”。1948年夏,时任校长李季伟先生在校庆感言中,更是阐明了自贡工专的办学宗旨:“故本校本此培成工业人才之宏旨,不以好高骛远为鹄的,惟期实事求是为主旨,其即‘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临春结倚,华则华矣!”。
自贡工专建校于战时,边建边教,其教学设备也逐步充实。秉承务实的办学理念,在战时边学边教的条件下,自贡工专的教学设备也彼具特色:到1948年,学校的理化实验室除供各科学习理化试验外,还能满足化工科室定性定量分析及工具分析等实验。铁工实习厂,有车、铣、钻、刨等机械设备二十台,和焊工、模型、铸工、钳工等全部设备。还配备有各式经纬仪、水平仪、平板仪,可同时满足八十名学生实习的需要。
自贡工专的学生多为自贡本地及周边地区子弟,少数来自流亡到重庆等地的沦陷区学子。传统工业文明的耳濡目染和现代科学特有的理论训练,使这批学生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据1945年入学的化工科学生钟恒山回忆,为增加一般工业生产的感性认识,学好专业基础课,1948年底专科部化工科三年级同学自发组织了一次赴乐山考察活动。这批由学生提出,校方同意,不派老师,班级自行组织的考察团,共22名学生,徒步三天从自贡抵达乐山。在佳乐造纸厂,初步了解了麦草蒸煮、打浆,机械抄纸工艺;在美亚丝绸厂,对蚕丝的织造过程尤其是对狮、象、虎、豹等图案的自动织机感到新奇不已;在乐山碱厂,了解了用当地芒硝掺入碳粉进行煅烧,出去SO2后再于池中浸出碱液的化学工艺流程;在沱江水泥厂,了解了立窑生产方法;在肥皂厂,了解了植物油、动物油等与碱的化学反应;在酱油厂和黄海化学研究所,学到了酿造学原理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等等。这次活动历时20天,同学们对当时乐山的化工生产有了基本了解,增强了学习信心。
另据钟恒山和李梦华同学回忆,他们两人在学校合伙创办了天工化学工业社,拟搞些化学小工艺产品,走自谋生活之路。并攻克了兰黑墨水的生产工艺,生产出兰黑、纯兰、红墨水,其色泽与当时市面上销售的美国派克和鸵鸟牌墨水相差无几,后来天工牌兰黑墨水在自贡顺利上市,供本校和蜀光中学、旭川中学等学校师生使用。还在市内两个书店设置了销售点,其价格大大低于进口墨水。即改善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又成功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了生产实践。同时,校园生活也丰富多彩,办板报、搞社团,涉及文艺、体育、音乐、话剧、讲演等等。学生们还通过选举成立了学生自治会,举办了理发部、贩卖部等事宜。学校由一对山迁到代家坝新校区后,运动风气特盛,如职教部化工科全班同学集资购买了一个篮球,“每逢篮球比赛,几无不到者”。在这些不多的历史资料和回忆文章中,“自贡工专”理性、务实、严谨、活泼的校风凸显出来。
三
从1943年6月,教育部批准自贡工专建校筹备委员会成立,到次年10月开学,仅一年时间一批知识精英集结于此,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边教学边建设,把这所在西南大后方新建的工科学校办得极具特色,并为今后川南地区的高等教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历史不应忘记自贡工专的老师们。笔者仅手头资料,将其中的代表介绍如下:
第一任校长马杰博士,号景森,自贡工专建校筹委会主任,生于1901年,河南罗山县人,青年时期,半工半读,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改读理化专业,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后,历任南京金陵大学教授,中央工业专科职业学校教务主任兼化工科主任。抗战爆发后,随中央工校迁往重庆,1943年6月奉命筹建自贡工业专科学校,8月任校长。“本校创设全由马氏擘划。”他采用college模式办学,设五年制专科部和三年制职业部,在教学和课程设置上,将高中课程和高校工科基础课紧密结合,减少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在教学与实践结合上,充实试验与实习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他利用在教育界的影响力,为自贡工专请来了刘光文,蔡铭芳、王仲哲、李绍德、王冠英等一大批知名教授;他利用各种关系,从抗战胜利接手的物资中,得到各种机床、工具、设备,甚至飞机发动机,在学校建立起了实习工厂。这种快速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的办学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赞誉和重视。1946年3月,马杰奉命担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署专而离开自贡工专。
代校长王冠英,号蕴三,河南巩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任河南大学物理系教授兼主任,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教授,中央工业学校电机系教授兼主任。
第三任校长何玉昆,四川南充人,清华大学毕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硕士,曾任广西大学教授,上海大用橡皮厂厂长,自贡工专教授兼化工科主任。马杰、王冠英辞职后,教育部任命其为自贡工专校长。
第四任校长李季伟,名嘉秀,号子蔚,四川彭州人,1919年8月自费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在格罗诺布尔大学工业学院和里昂大学理学院、里昂市工业学校、巴黎大学学习。回国后在多所高校任教,1946年参与创办私立川北农学院。1948年被聘为自贡工专校长。
教务处高承志教授,广东人,美国霍布金大学化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重庆大学教授。
训导长刘朴,号伯荣,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爱阿华州州立农学院,历任湖南通俗教育报馆主笔,成都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文学主任,东北大学敬业学院、华西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教授,陆军大学教官,军事委员会外事局少将专员,教育审定正教授。
机械工程科主任刘润身教授,号德心,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曾任河北省工业学院高职部机工科主任兼学院讲师,新昌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厂厂长。
土木科主任李绍德教授,江西万载人,清华大学毕业,美国普度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密西根大学市政工程硕士,曾任南昌市土地局测绘科长、江西省立专门学院土木科主任、国立浙江大学教授兼高级土木科主任等。自贡工专代家坝校区大部分校舍皆由他设计。
据《国立自贡工专校刊》四周年校庆特刊载,到1948年,历任自贡工专的教授有60人,这是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教育界知识分子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于抗战方酣之际,汇集于盐都,为国家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而披荆斩棘。正如李季伟先生校庆四周年感言:“查人才有劳心与劳力之分,介乎二者之间,则为基干人才,司承上启下之职,为百业之基本干部。我国不患无劳心与劳力也,而引以为大憾者乃基干人才也,基干人才之重要,乃有专科学校之创设,而本校因以应运而兴焉。”截止1948年的统计,从自贡工专毕业或肄业的学生共462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做了机械、化工、土木工程专业“基干人”,他们走向社会,在教学、科研、国防建设、交通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域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毕业后留在自贡的同学,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了古老盐都在新中国工业现代化中的骨干力量。
自贡工专在自贡存在了六年。自贡解放后,1950年自贡工专随川南行政公署迁往泸州,与泸州高级工业学校合并,更名为川南工业专科学校,增设了建筑和机电两个专业。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川南工专的机械和机电专业并入重庆大学;土木及建筑专业与其他院校相近专业合并,成立重庆土建学院,即后来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化工专业与其他九所院校的化工和化学专业合并,成立了泸州化工学院,在1952年的第二次高效调整中,泸州化工学院与四川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了成都工学院,即后来的成都科技大学。
几十年后,自贡工专的学子们仍没有忘记母校的培育之情,虽然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但在沈阳、北京、成都、重庆、泸州、自贡都成立了校友会。1994年,在纪念建校五十周年的时候,北京、广州、乌鲁木齐等地校友专程来自贡参加校庆,北京、天津的校友也在自贡驻北京办事处相聚纪念母校校庆,东北地区的校友在沈阳与蜀光校友联合庆祝了两校校庆,成都、重庆的校友也分别召开了庆祝会。
1995年,在马杰校长逝世20周年及其夫人王世宝教授逝世30周年的时候,自贡工专的部分同学缅怀老校长的文章被收录在国立中央工校校友会编印的专刊中,为后世留下了珍贵史料。
2004年是学校建校六十周年,这些学子已是耄耋之年,是年4月18日在自贡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室举行了国立自贡工专六十周年校庆大会,成都校友在代家坝母校旧志的教室和办公楼上镶嵌了刻有“国立自贡工业专科学校创建于1943年”等字样的黑色花岗石石匾。
1999年5月,自贡市人民政府根据校友们的建议,批准了由校友捐资修建的“国立自贡工业专科学校纪念亭”,坐落在学校最早的校址,现在一对山的红旗乡小学内。
历史匆匆。作为行政和经济管理最高当局的行政官员和盐政官员,把提升盐都职业教育,作为促进井盐增产赶运,以适应自贡实业技术发展的远见之策,当为后继者尊重与启迪;作为实业家的自贡盐商,为自贡盐业和自身持续发展而捐资办学培养人才的务实之举,仍值得后继者钦佩和效仿;作为抗战西南大后方,中国教育事业人士缩影的自贡工专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国培养工科专门人才的贡献和人文精神,将永远是自贡历史上的光荣篇章。
参考资料:
1、《自贡市盐业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自贡市教育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国立自贡工专校刊》(四周年校庆特刊)1948年
4、《国立自贡工业专科学校1947年毕业纪念册》
5、《缅怀马杰、王世宝教授专刊》国立中央工校校友会(1995)
6、自贡市档案馆有关档案
7、钟永新 《国立自贡工业专科学校史料补记》
2015年5月13日于自贡
责任编辑:王笛 最后更新:2016-08-29 14:54:5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抗战期间费巩教授在浙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