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西南联大八百学子上战场
2017-06-14 14:13:09  来源:今日头条  点击:  复制链接

  我们是西南联大1944届的毕业生,当时国民政府征调从军,这一届的大学毕业生全部被征调2年从军当翻译,大学三年级以下、中学的不征调。西南联大咱们这一届从军的有1100人。当时在昆明成立译员训练班,重庆也有,主要目的是培训翻译,在部队就叫译员。

  西南联大就在院内立了个石碑,把所有从军同学的名字都刻到碑上,碑上有八百多人的名字,后来就有八百学子上战场这么一个说法。

  那个时候挺乱,有一些是自己亲属就在部队上当指挥官,就自己跑部队去了,这样的也有。绝大部分都是学校根据部队的需要分配。

  抗战后三个学校复员,回到北方了,原来那个校址变成云南师范学院,有好多老师还有学生留了下来,现在改成云南师范大学,那个碑也就留在云南了。

  三校复员回到北方后,北大的院内就仿制了这么一块碑,大小、高矮,尺寸、颜色,一模一样。抗战胜利65周年的时候,清华也在院内刻了这么个碑,南开也在院内刻了这么一个碑,因为他三校的学生都有啊。

  十万青年十万军指的就是这一届,全国能招了上万人。

  规定都是从军当翻译,比如这个土木系,因为有修飞机场的军事工程,美国人修飞机场,修跑道,修飞机库,因为要生活,所以还要修房子。工程上的事情,美国人负责指导,具体干活得中国人干,那么多飞机场一起修工程人员也不够用,所以正好土木系的到那去,可以给美国人当翻译,同时也干了工程,一举两得。

  但是我们还没有毕业,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一个课规定你三个学分,两个学分,还有一个半学分的,规定满135个学分才可以毕业,那么学校就规定,由于你提前从军,因为给国家做贡献,算你30个学分,如果你现在的学分够了135个学分,那就算你毕业了。

  我在学校选的课比较多,3年半学分已经超过135了。但是有的同学就不行了,

  我们土木工程系有个同学姓记,在学校里面是个运动员,成天运动,考试成绩就不怎么样,那你也得从军,他就在后方修军用工程,主要就是修机场。到1946年,他就回到北京又在清华继续念,就比我们晚毕业两年,毕业以后分配到水利部,在水力建设总局当总工程师。

  我们是孙立人直接给工学院院长施嘉炀来电报要走的,说知道国内大学生都要征调从军,希望你能够派十五个工学院的学生到三十八师来,要求土木系五个、机械系五个、电机系五个,除了做翻译以外,同时做些技术工作,部队上很需要这样的人。

  施嘉炀是孙立人在清华的同班同学,毕业后一起到美国留学,孙立人回国以后到军界工作,施嘉炀回到清华大学教书,所以他们熟悉。

  那么就把电报贴在布告牌上,谁愿意去就谁就报名。

  我是1923年生的,家在四川很小的县城,当小学生的时候就会唱“九一八,九一八”。念高中的时候,学校旁边就是流亡过来的东北大学,对东北日本人的侵略印象比较深。

  在西南联大工学院,我的学习成绩很好,一年级刚刚放暑假,物理系有个教授叫张文裕,是刚刚从英国回来的,专门研究原子能,解放以后是国家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他说你考这么好,理论上很有基础,适合学物理,现在这方面特别需要人。他就动员我学物理,还给我两本英文书。我同意了。

  没想到过了几天母亲去世了,我赶回重庆后又得了病,只好休学一年。我当时小,才十七、八岁,也没给张老师去信,说为什么我休学了。

  这个事情,在心里感觉十分的遗憾,1946年国民政府要研究原子能,派了三个人去美国,一个是华罗庚,西南联大教授、最著名的数学家,一个是化学家曾昭抡(曾国藩曾孙),一个物理系主任郑华炽带队,还要带几个学生,当时都把谁带去了?就是李政道。

  所以人生有好多事情啊,一个偶然的事件会影响你一生,我如果四三年毕业再留校,肯定会去美国学原子能了,由于耽误这一年就赶上了征调从军,最后留在了东北。

  我休学这一年,昆明、重庆受到轰炸最厉害,复学回到昆明时,轰炸不多了,因为陈纳德的飞虎队进驻昆明了,几次空战,日本飞机知道打不过陈纳德的飞虎队,就不来了。

  这个时候,美国军队当时不能公开的援华,所以陈纳德的飞虎队属于志愿军,是真正的志愿,是在美国招募,他自己招募人员,他本身就是飞行员吗,自己募集资金,捐助都不是政府拿钱,因为美国这个国家有好多人那确实是不一样,富有正义感,愿意做很多牺牲的事情来支援这些弱小的国家。

  陈香梅是西南联大学生,就是在昆明当记者采访他,以后就越来越熟悉,后来结婚了。

  当时不知道陈香梅,她是外语系,是后来才听说她的名字,学校太分散太大了。我们工学院在单独的一个地方,外语系属于文法学院。

  陈纳德的空军来后,要修很多飞机场、很多航空的设施,还不单纯修跑道,美国飞行员进来后,生活上需要住房,吃饭,娱乐,都要在飞机场旁边建房子,飞机库也需要大量的土建工程,做这些事情当然我们这些学土木工程的学生是责无旁贷,所以那个时候干了大量的建筑。

  当时我们在昆明,像这类的情况很普遍,边念书,边出去干点活挣点钱,度过那段困难的抗战年代,帮地方干了生产建设,学校也能得点补助,很有价值一个事情。

  1942年5月,我们正在大理测量洱海,一大湖水,从山口流出来形成一个瀑布,正好在那底下造个水电站。测量完要回昆明时,听说在印缅的中国军队打了败仗,日军打到怒江边上了,形势很紧张。但日本人打到怒江就被堵住了,怒江惠通桥被我们炸坏了,日本人过不来怒江天堑,这下子才算是安全了。

  又过了一年多,我们放三年级暑假时,已经遍地修飞机场了,我们学土木工程的有大量军事工程可以参与。美军进来很多,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才对日宣战,宣战以后,美国出台租借法案,大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交给英国用了,分配给中国的据说只有零点几,但是这一点儿给中国就了不起啊。

  陈纳德的飞虎队基地就设在昆明,好几个飞机场一起修。我和一个同学被派到滇池旁边的呈贡飞机场,当时跑道已经修完了,就帮着机场修房屋建筑,。

  报纸上宣传要反攻缅甸,要修中印公路,还要复建中印油管,这是两个大工程,中国工兵和美国工兵一起修,需要技术人员。当时我心里想,如果能参加这两个工程就太好了,可以直接支援抗战,打通中印公路和中印油管,可以进来外援了,中国一点油也不出,全靠外援,所以当时就有句话叫做一滴汽油一滴血。驼峰航线的飞机运油飞到昆明,它载的油本身就得用掉一半,效率很低,油管就是命根子一样。

  我们听见这两个工程都十分的兴奋,这时已经三年级毕业,要考虑将来上哪就业了。

  但是突如其来,全国征调大学毕业生从军当翻译。

  史迪威到中国以后,就跟重庆政府商量,要逐步帮助中国反攻,计划成立三支部队,初步计划在印度培训中国军队10万人,反攻缅甸,在云南境内装备培训中国军队10万人,反攻云南这边的滇缅路,和缅甸的10万部队合力把中印公路打通。还计划在桂林培训十万人,打通北部湾的华南通道。都是美国援助美军培训,美国对日宣战以后,出台了租借法案,这个租借法案有很多很多钱,大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给英国用了,分配给中国的据说只有零点几,但就这一点儿给中国就了不起啊。

  所以在1943年开始,就需要大量的翻译人员。在这个形势下,国民党外事局专门举办译员训练班,先在昆明成立,后来在重庆也成立。昆明译员训练班的主任是西南联大外语系主任陈福田,他是美籍华人,当时动员好多外语系学生来当译员,第一次缅战就去了不少。

  成立译员训练班是便于统一分配,大学不知道哪里有需求,政府才知道,译员训练班归外事局管,外事局受军方的统销,哪需要就分配哪去。

  这时孙立人带着三十八师,正在反攻缅甸,得到信息了,就直接发电报给他的同学、联大工学院院长施嘉阳,工学院把电报贴到布告牌上,谁愿意去就到学校办公室报名。

  我从小就受到抗日的教育,抗日因素在当时年轻学生,包括我在内确实很浓厚的,牺牲不牺牲这个当时确实没想,二十来岁,干脆就没考虑这个事情,就感觉是,一个为国家做点事情,一个为自己就业。我们一共十五个同学报名。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22-12-22 16:46:4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国最有骨气的大学 没出过一个汉奸 出书揭露日本狼子野心被炸毁!

下一篇:西南联大: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大学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