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浅谈抗大对抗战胜利的历史贡献
2017-11-11 14:28:01  来源:论文网 作者:张海宁 李可世  点击:  复制链接

  [摘要]在全国抗战前夕成立的抗大,在办学十年间,把大量不同信仰的爱国知识分子聚集起来,一方面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计划,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积极在敌后开展抗日宣传,参与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不仅扩大了抗大在敌后民众中的影响,而且粉碎了国民党污蔑共产党武装力量不事抗日、热衷内战的谎言,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抗大 抗日战争 历史贡献

  1936年6月1日,在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西北抗日红军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军大学)。1937年春,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随后校部迁至延安城内。在整个抗战期间,抗大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革命战士,此外还吸引了不少外国反战青年来到这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直到抗战胜利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抗大为抗日前线输送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

  抗战初期局势非常严峻,日寇不断发动进攻,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党中央审时度势,创建抗大,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摸索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担负起培养抗日骨干的重任。

  1.把大批青年及知识分子培养成抗日骨干。来到抗大的革命知识青年绝大多数参加过“一二?九”运动、东北救亡运动,甚至还有部分国民党将领的子弟,虽然他们大都受过中高等教育,但是思想觉悟参差不齐,因此,抗大主要措施:一是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主张,树立持久抗战的信心;二是实行产、学、战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三是在教学内容规划上,实行军事教育和政治教育相结合,特别是个人修养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四是提高教育知识青年的质量,弥补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缺陷。目的是让学员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要使思想得到净化,抹去旧习俗、旧习惯。学员除红军连、营以上干部外,大都来自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青年,还有归国的爱国华侨。他们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和一定的号召力。通过他们扩大了抗大的影响,吸引着更多的青年来到抗大,使抗大越办越大,至1945年,除在延安的抗大总校有14个大队外,分散各抗日根据地的分校有12所。

  2.实行战教合一的组织序列,培养自己的知识人才。随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敌后根据地的扩大,对中高级干部的需求量快速增加。抗大从第三期开始招收国外有志青年,许多来自海外的华侨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奔向延安。根据他们自身的不同特点,抗大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 一是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改造他们的世界观,努力把他们的抗日热情引导到为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思想高度;二是加强军事教育,实行战教合一,以适应抗日战争需要;三是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军事教育的比重,内容包括步兵战术、游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单兵和班的战术动作,排连营团战斗的组织指挥,以及队列、射击、投弹、刺杀、伏击等训练科目,力求使学员多掌握一些本领。

  3.抗大在艰苦环境中越办越好。在《抗大动态》一书中曾写道:“无论教职员、学员或事务人员,总合起来,平均计算,每人每月包括穿衣、吃饭、零用、津贴书籍、办公费用等等,只合8元左右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亦经常难以保证。”[1]p184随着抗大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各个阶层的青年知识分子大量奔赴延安,使本来就不宽裕的抗大校舍日趋紧张,加之党中央要求抗大腾出一部分校舍给陕北公学,当时主持抗大工作的副校长罗瑞卿等领导同志亲自作调查研究,并组织有关人员实地勘察,号召全校师生,发扬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挖窑洞,建筑新校舍。1937年10月22日,抗大1000多名教职学员在领导干部带领下,浩浩荡荡开上凤凰山,在当地人民群众的指导下开始挖窑洞、建校舍的劳动,经过两个星期的奋斗,共建成175个窑洞,超过原定150个的指标。窑洞里面筑有土炕,洞口设有门窗,窗棂糊着白纸。窑洞建成后,抗大的师生又一鼓作气,修筑了一条长达3000多米的盘山公路,大家兴高采烈地称之为“抗大公路”。这些窑洞的建成是抗大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完成的,为抗大解决了一大难题,成了抗大师生员工的“理想”住处。

  毛泽东为抗大规定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无论教职学员职务多高、资历多老、贡献多大,都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2]p266。对于触犯法律的,一律依法从事,绝不姑息迁就。黄克功事件,使学员们懂得了必须正确对待恋爱、婚姻、家庭问题,必须培养树立无产阶级思想和高尚情操。1938年3月5日,毛泽东为抗大同学会成立题词:“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毛泽东的题词使抗大的教职员工深受鼓舞,他们相信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够办好抗大,这为以后培养知识青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提高抗日前线基层人员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

  1939年6月20日,根据敌后抗日斗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抗大总校深入华北敌后,校级机关和4个大队会同陕北公学于翌年2月抵达晋东南地区,随后在山西黎城和河北邢台浆水一带继续办学。在这里,由于教育对象发生了改变,这对抗大原有的教育方式形成了挑战,促使他们开始新的探索。

  1.抗大教育对象的转变。这时候的抗大与延安时期相比,无论是办学条件、办学环境还是新招收的学员和以前大不相同,这就要求抗大在继承和发扬延安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敌后实际,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创造新战法,形成自己办学新特色。第六、第七、第八期学员先后在这里生活学习,3期共招收学员4900多人,里面有八路军、新四军,大多是部队的中低层干部,并且是本地土生土长的,知识分子学员的数量比以前也大幅度减少,大部分学员是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并且自学和理解能力较差。但是这些学员大多数经过武装斗争的考验和革命工作的锻炼,素质较高。这种情况给抗大教学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2.教育方针的落实。随着抗日形势的变化,招收学员的质量和以前大为不同,抗大针对学员的现实状况教学规划进行了切合实际的调整。军事教育方面:一是从敌我双方现实情况,对出发,研究攻、防原则,目的是探究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法。二是实行课堂讲授与实地演习相结合,平时训练与实战讲评相结合,目的是丰富实战经验。此外,还实行军事课与养成教育相结合,领导干部言传身教。政治教育方面:为了促进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一是让政治教员下队任副政治指导员,向教育对象作调查研究,了解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看法和要求;二是政治教员随队参加各种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三是大队对党中央有关指示及时进行传达,并组织讨论,领会精神,扩宽理论联系实际的路子。此外,学校政治教学内容、课程的安排各期有异,教学方法力求灵活多样,发扬教学民主,注意启发式教学。文化教育反面:抗大在敌后血与火斗争中,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一是丰富学员的文娱生活,政治教员经常下队教歌,按时召开文娱晚会;二是重视学员体质健康,学校经常开展体育活动,组织篮球赛、拔河比赛。同时,还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密切军民关系,这样,学校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抗大通过军事教育来培养学员与敌人作战的战略战术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敌人作战;通过政治教育培养他们过硬的政治素质,使他们懂得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的解放;通过文化教育丰富学员的文化生活,实现他们多方面发展,使抗大的学员成为真正的抗日战士。

  三、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为打击八路军、新四军,在占领区采取两面手法,一面积极地对国民党集团实施政治诱降,一面把主要兵力放在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奴化宣传,妄图摧毁我中华民族的抵抗意志,这促使抗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1.抗大在敌后的政治宣传活动。滕代远任副校长期间,强调要对干部、教员和学员进行党的路线政策教育,为此,抗大把学习现代军事科学技术和党的路线政策教育联系起来。在教学上一是要求全体干部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二是设立指导员制度,要求他们及时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做好学校、教员和学员沟通的桥梁;三是建立政治教育工作,使学员受到思想教育和党性锻炼,以适应严酷的战争环境。抗大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消除了部分同志对抗日和革命前途的忧虑,使他们相信党有充分力量击败日寇和国民党亲日派的阴谋,以争取继续团结抗日的局面。

  2.抗大在敌后的文化教育活动。1940年秋冬之交,抗大胜利地粉碎了日寇对晋东南地区的“扫荡”,校址从山西黎城迁至河北邢台浆水一带,抗大作为“我党唯一无二的军事最高学府”,党又赋予了它更高的使命。一方面,抗大派遣干部及教员到各个抗日根据地建立分校并传授经验,使抗大遍地开花,并且吸收当地有志青年积极投入抗日根据地建设,例如太行中学、太行联合中学、淮北中学,这些学校为扫除文盲、半文盲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党中央还要求抗大及其分校积极帮助当地人民解决实际问题,用教育改变农民思想,举行各种文艺演出,下乡帮助困难家庭,进行思想引导,让他们明白穷不是天生的,要敢于同地主作斗争。此外,还对孤寡老人进行照顾,给他们挑水劈柴。抗大的这些行动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民文化素质低的问题,而且还密切了同他们的鱼水情。

  3.抗大与根据地人民共同作战。1942年5月21日,日本帝国主义调集重兵,采取“铁壁合围,捕捉奇袭”的战法,对敌后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其中抗大也是他们“扫荡”的主要目标。抗大根据日寇以往“扫荡”的特点和企图,从自身干部多、战士少、军备差的实际出发,快速制定了反“扫荡”的策略。抗大采取有步骤的分散游击办法,积极领导和组织群众进行游击战争,寻找有利时机打击和消灭敌人。在这个策略指导下,抗大的人员在“扫荡”即将到来的关键时期,先做好迎战准备,进行思想总动员,与人民群众密切合作打击敌人。有一次日寇“扫荡”,由于浆水的群众对这次“扫荡”的规模和企图不太清楚,当时有很多群众提出到镇东的朝子寨浅山沟隐蔽,面对这种情况,抗大民运工作委员周兆平同志配合镇长做群众工作,阐述了到深山一带转移的道理,在统一了所有人的思想以后,他们帮当地群众转移粮食等重要物资。在反“扫荡”的作战中,抗大学员和当地群众充分发挥灵活作战的优势,利用敌人在“扫荡”行动中的弱点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搅乱了敌人的进攻部署,保护了敌后根据地的重要物资和人民群众,这也是抗大与根据地人民协同作战的一大胜利。

  实践证明,抗大为巩固根据地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不仅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而且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抗日前线输送了大批军事人才。

  四、坚定敌后根据地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抗大初到浆水时,正赶上华北一带发生自然灾害,加上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杂牌军的骚扰,条件非常艰苦。首先面临居住问题,抗大所有人员自己动手,把破庙、残院和一些牲口棚进行清理打扫,这些地方成了他们的最佳住处。其次是衣食问题,糠、菜、粗粮是他们的主食,衣被鞋袜都供应不上,行军打仗打赤脚,滕代远副校长也不例外,他却幽默地说:“打赤脚好哇,如来佛就打赤脚嘛!赤脚能当神仙,还能练出铁脚板,打仗行军都方便。”[3]p122面对困难,抗大师生开荒山,发展生产,有时甚至到几十里外开荒,中途有时会遇上敌人,还有同志为此而牺牲。再次,学习和生活用品也非常匮乏,抗大发扬延安精神,自己发明学习及生活用品的替代品,用树枝做笔,在地面上写字、做练习,用炭棒做粉笔,上课用背包做小凳、膝盖做课桌。抗大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根据地的军民深受感动。尤其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来到抗日前线,一面坚持抗战,一面办学,这不仅使前方部队和人民群众对抗大有了进一步认识,使他们从抗大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而且也为中国革命与教育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抗大在抗日战争时期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迅速发展壮大,创造了中国军政教育史上一大奇迹,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总结抗大的办学经验,大力弘扬抗大精神,继承和发扬抗大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今天军事现代化学习的一面旗帜。

  参考文献:

  [1]谷瑞雪.抗大总校在敌后的办学特点及评价[J].教育与职业,2007(24).

  [2]北京抗大光荣传统研究会.抗大精神永放光芒[M].北京:长江出版社,2003.

  [3]王宪志,张明远.抗大炉火照千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1-11 14:28:5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湖南大学在辰溪

下一篇:抗战时期主要大学迁移图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