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峥嵘岁月中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2017-11-12 15:30:11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作者:高慧琳 程刚  点击:  复制链接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历史图片。

程刚翻拍

在延安抗大受训的女干部英姿飒爽。

程刚翻拍

  史料链接

  气壮山河的大青山突围战

  1941年11月,侵华日军调集3个混成旅团以及伪军53000余人,由日军侵华总司令畑俊六坐镇临沂督战,日军山东管区司令土桥中将指挥,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11月29日,抗大一分校移驻费东县大青山西侧的胡家庄、大古台一带(今属费县薛庄镇)。当日,八路军第115五师、山东纵队发起绿云山战斗,为免受损失,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115师、山东纵队等后方机关也相继转移到大青山地区。敌人得知这一情报后,连夜调集重兵,以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合围大青山。在敌人的包围圈中,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指挥,首先抢占制高点,以阻击敌人,掩护领导机关和非武装人员突围。

  突围中,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国际友人汉斯·希伯、115师敌军工作部部长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委刘惠东、蒙山支队政委刘涛等近千人壮烈牺牲。“大青山突围战”被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称为“北有平型关、南有大青山”。1997年11月30日,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和中共费县县委、费县人民政府在大青山的西北,公路东侧的李行沟建立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并建碑亭一座。碑高19.41米,正面镌刻“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碑阴碑文记载着大青山胜利突围战战斗的经过,以供群众瞻仰和凭吊。

  1935年,中央红军转战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面对中国东北等地被日寇侵占,大批日军步步逼近华北的危急形势,中共中央毛主席组织召开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决定创建一所培养抗日力量的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后来迁至延安并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从1936年至1945年,“红色抗大”在抗战中“越抗越大”,在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分校,先后培养出10余万人的革命力量,为中国反法西斯斗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石洞中“修炼”的红军抗大

  翻阅有关“抗大”的历史资料,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11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就创办了红军教导队,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干部培训机构,也可以说是第一个军校。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瑞金创建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33年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后改称“干部团”。1936年6月1日,“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杨尚昆等老一辈革命家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亲自承担授课任务。在红军抗大一期学员中,第一科是红军高级干部班,40位学员里除了两位外籍人士外,基本都是红军师团以上干部,他们平均年龄27岁,每人身上都有多处战场上留下的印记。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罗保连……这些在中国革命史上响当当的人物,都是红军抗大一期一科学员。这个班共走出了22位开国将帅。第二科225人,主要为营连干部,第三科800人主要为班排干部。

  当年6月21日午夜,一股敌人突然向中共中央驻地瓦窑堡城内发起偷袭,红军抗大的学员们立即投入战斗,掩护中央向盘龙、保安(现志丹县)一带转移。在保安县,为了尽快恢复教学任务,红军抗大的教员和学员们,克服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利用当地一处用于供奉神像的石窟继续办学,学员们把石壁当黑板,石块石条当桌椅,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学生活。毛泽东曾风趣地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你们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洞中修炼。什么时候下山呢?天下大乱你们就下山!”预言抗大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抗日硝烟中壮大的“延安抗大”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当时,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尚未举行毕业典礼的红军抗大第一期学员就奉命于1936年12月底毕业,分赴红军各主力部队。毛泽东为他们送行时,用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典故来喻示:“你们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洞中修炼。什么时候下山呢?天下大乱就下山。现在,下山拯救民族危亡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1月,红军抗大跟随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并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开始向社会公开招收抗大学员。当年1月20日,抗大二期正式开学,共设四个大队招收学员1360余人,加上甘肃庆阳的抗大步校1400余人,抗大二期学员共计2700余人。在这期学员中,既有红军中的高级干部,如陈赓、杨得志、周子昆、何长工、洗恒汉、曾希圣等开国元勋,还有许多投奔延安的进步青年和仁人志士,原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一部分爱国军人也纷纷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其中有张学良的弟弟张学诗、张学明,杨虎城将军的儿子杨拯民等。

  1937年底至1938年初,国内抗日斗争形势日趋严峻,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却频传捷报,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日决心,延安成为吸引中国有志青年的光明所在。

  1938年4月16日,抗大第四期正式开学,这一期是抗大自建校以来发展最快的一期,仅当年5月至8月,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到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达2200多人,本期共招收学员5500多人,编为8个大队,43个小队。其中,八路军、新四军干部组成的学员队有7个共900余人;知识青年编成的学员队有31个,总计4600多人,占学员总数的80%以上,其中还有654名女学员,被专门编成第8学员大队,张琴秋任大队长。由于学员空前增多,延安原来的校舍已经容纳不下。因此,除在延安驻4个大队外,还在瓦窑堡、蟠龙、甘肃的庆阳等地分驻了4个大队。

  当时,为了筹集办学经费,解决大批学员的吃饭住宿问题,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习仲勋代表边区政府号召边区群众积极发展生产,开辟财源,保障军队和党政机关的供给,支援长期抗战。也就是从那时起,原本捉襟见肘的边区财政支出中,多了一项抗大办学费用,举全党全军之力支援抗大办学。与此同时,抗大学员也不断加入到各种生产建设当中,他们在各自驻地开辟出大量窑洞,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住宿问题。当时的延安抗大,也被根据地的军民亲切地称为“窑洞大学”。

  从“圣地”走向共和国的辉煌

  1939年,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5000余人,在副校长罗瑞卿带领下,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太行根据地)迁移建立抗大分校,至1945年抗战胜利之时,中国共产党各大根据地先后共组建了10所抗大分校,延安抗大总校也辗转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1943年1月返回陕甘宁边区。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抗大已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抗日本法西斯斗争先后培养出10多万人的革命骨干力量,完成了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1945年10月,原抗大总校一部分教职学员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在副校长何长工带领下向东北进军,1946年2月底到达吉林通化,筹办“东北军政大学”。新中国建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国防大学,各个分校则组建了华北、华东、西南等军政大学。在记载抗大英杰的历史资料中,这所由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下成立的集全党全军之力承办的“红色抗大”里,先后走出了刘伯承、罗荣恒、徐向前等5位开国元帅,8位开国大将和129位少将,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刻下了不朽的篇章。(高慧琳 记者 程刚)(高慧琳系延安抗大纪念馆馆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1-12 15:30:5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军政大学:戮力同心播火种

下一篇:国仇已雪南迁耻——抗战时期的中国大学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