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中国众多高校先后内迁,师生们以爱国情怀和学术坚守书写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财富在当代中国文化传承、大学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精神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各大学都加强了抗战时期的学术史研究。记者近日在采访中注意到,校史寻根、文化反哺、学术铸魂成为近年来许多中国大学的文化精神传承“三部曲”。
寻根研史:为保留文明血脉而奋斗
有学者研究提出,无论在规模、时间还是影响深远的程度上,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内迁都是世所罕见的,但除了常被人称道的西南联合大学,其他高校的具体情况则知者不多。
武汉大学档案馆馆长涂上飙介绍,当时武汉大学西迁师生和教师眷属共约1200人。1938年3月10日,第一批办理迁校的教职员十余人从武汉出发赴川,到6月下旬全部师生先后抵达四川乐山,历时三个多月。1938—1946年,在战乱的艰难岁月,武大人秉持学术至上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理念,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危亡紧密相连,在最艰难的时刻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和文化火种而艰苦奋斗。
当时大学内迁的地点除了昆明、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等距离大城市较近,其他多在较偏僻的县城或乡镇,如李庄、三台、夏坝、小龙坎、城固、湄潭、澄江。这些至今仍显得遥远和陌生的地方,在抗战中分别是同济大学、东北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西北联大、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坚持办学的地点。近年来这些大学(或其后续学校)先后踏上了校史寻根之路,校领导或各校支教团常去探访,建馆立碑,以示不忘。
抗战烽火中的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据河南大学出版社介绍,为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该出版社决定出版《抗日烽火中的大学》系列丛书,选取一批西迁的高校,分别撰写著作予以出版。
文化反哺:校地合作传承光荣传统
各大学当年内迁乡镇相对偏僻,有的至今仍属欠发达地区,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各大学在寻根的同时都加强了文化反哺,加强校地合作,在教育方面对当地院校提供学术援助。
华东师范大学1951年成立时以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为基础,在大夏大学原址创办。抗战中,大夏大学内迁到贵州省赤水办学,2011年起华东师大师生到赤水河畔寻根,自此学校与赤水联系日益加强,2013年双方签署《华东师范大学与赤水市人民政府合作意向协议书》。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寻根赤水河时曾感慨道,赤水人民当年把最好的资源给了大学师生,华东师大现在应该继承和发扬赤水人民尊重学术的光荣传统,为赤水的文化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同济大学对四川李庄的文化反哺则更为典型。近年来,同济大学参与帮助宜宾编制城市规划,培养青年人才,建设李庄同济医院,援建同济大学附属李庄中学等。李庄目前正筹建李庄古镇博物馆,对于抗战时期李庄的文化学术事业将有深入展示,也得到同济大学等单位的支持。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章华明介绍说,他们正进一步进行同济大学在李庄时期的相关人物与事件线索收集,推进相关专题研究。
涂上飙向记者介绍说,2012年乐山师范学院纳入教育部“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由武汉大学对口支援,三年来在本科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师进修、干部挂职锻炼等方面展开支援,取得了较好成效。
学术铸魂:在当代发扬爱国精神
英国学者李约瑟抗战中曾访问昆明、成都、重庆、李庄等地,称赞浙江大学是“东方剑桥”,称赞西南联大为“东方牛津”,并撰写系列文章,用英文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学者抗战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学术事业。
校史、校风、校训是一个大学文化建设的灵魂,熔铸而成的精神文化力量更应传承光大。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认为,抗战中中国大批大学内迁,其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分,较容易看到的是保存学术实力、赓续文化命脉、培养急需人才、开拓内陆空间,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民族精神及抗战的坚强意志。
抗战时期中国大学内迁呈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对学术本位的坚守,在当代大学建设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北大学教授姚远透露,他们策划出版《发现西北联大丛书》,希望通过研究西北联大的历史,进一步传承和光大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精神传统,为21世纪的大学文化创新提供历史借鉴。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则认为,满腔的爱国情怀,国家与民族至上,家国天下,以民族复兴、富强文明为己任,这正是中国的大学精神,也是西北联大的精神。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3-21 11:42:2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东北大学:一路求学 一路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