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回忆抗战时期在城固的西北联大
2018-04-30 15:25:41  来源: 陕西政协 汉中市政府网站 作者:穆嘉琨  点击:  复制链接

  我是西北联大法商学院商学系1940~1944届学生。2012年是西北联大建校110周年华诞,学校拟于10月隆重庆祝,为了响应母校征文的号召,特草此文,以作纪念。

  一、我参加统考被西大录取,到城固报到

  1940年夏,我高中毕业后,到参加全国高校第二届统一招生考试,我报的是文科,考完后我就回家等待录取消息。

  9月以后,我收到一位同学从重庆来信,告诉我他在“教育部”门口张贴的榜上看到了我的名字,我将信将疑,又过了好多天,看到一份小报,印的是当年全部高校录取名单,上面有我的名字,我心中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10月,父亲特地到西安为我买了一个旧皮箱,母亲为我新装了被褥。18岁的我,带着这两件行李启程了。乘火车到宝鸡,再乘长途公共汽车(敞蓬卡车)由宝鸡经凤县、留坝、褒城抵达汉中。人们称这种卡车为“羊毛车”,因是国家用羊毛跟苏联换来的,不是烧汽油,而是在车的右前面架设了一个大铁炉,下面烧木炭,还有一架小鼓风机,不停地摇,才能将火烧旺。车速度很慢,一般15~20 公里/小时。车过了渭河,到益门镇(古称大散关)就开始爬山。先后经双石铺、柴关岭、庙台子、马道驿等名胜古迹,一天时间到达褒城。从褒城南行,不足 20 公里就到了汉中,在小旅馆住下。第二天一早,坐黄包车,用了半天时间就到城固,找到法商学院报到。

  二、抗战时期城固的概况

  在我读书的四年中,城固很少发生水灾旱灾,虽不是十分富裕之地,却也称得上当时的小康生活。此地风景绝佳,同学们没有条件,也没有空闲去旅游,但四年中我们常春游桃园,夏泳汉水,秋逛橘林,冬赏腊梅。假期有时也到汉中、洋县、西乡等地观光游览名胜古迹。

  西北大学2008年为纪念学校在城固的这段历史,立有“昭学励志碑”,其中提到“城固虽陕南小邑,然以山环水带、物阜民康,故素有乐城之名。自西大迁寓于此,一时人材荟萃,更增汉滨光华。城固八年,寓教数处,兴作艰辛之状,自非后人所易通知。然弦歌不绝。其情其景,父老共鉴,汉水永铭。”著名国学大师、西北联大中文系主任黎锦熙教授曾主撰过《城固县志》。城固是个农业县,工业毫无基础,只有一座从战区迁来的专造轻型武器的兵工厂。小县城有一条街道,两辆汽车都无法交汇,街中心有一个古典式的两层钟鼓楼,街上商店密集却无一座楼房,有一个小型的基督教堂和一个小清真寺,还有一座设有盆汤的小浴室。全县人口很少。总之,城固确实是一个有利于学习、研究学问的好地方,可称战时的小桃园。不足的是地点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北到西安,南赴成都、重庆都要翻越大山,且缺乏时代气息,对世界国家大事、学术界的新鲜信息知之甚少,这对于办好一所大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西北联大迁来之前,这里可说是十分的闭塞,相当的落后。

  三、由西安临大到西北联大,再到西北大学的演变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平津相继沦陷,为了保全国家文脉,培养人才,根据国家的规定和部署,平津两地高校大举内迁,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大;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和天津北洋工学院联袂南迁至陕西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由于当地房屋紧缺,西安临大被安置在城隍庙后街、北大街通济坊及小南门外原东北大学的部分校舍,相距较远,教学和住宿均有很大困难。西安临大下设6个学院24个系。1938年3月,日寇打到风陵渡,潼关紧急,西安震动。敌机空袭频繁,西安居民外出逃难。此时,国民政府命令西安临时大学迁往汉中。3月中旬,全校师生员工从西安坐火车到宝鸡,然后徒步 500 多里到达汉中,教职员包括眷属共300余人,学生估计有千余人,用了20余天,始安全到达汉中,实为中国教育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学校迁到汉中后,分别安置在三县六处:校本部、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设在城固,医学院设在汉中,农学院设在沔县,学校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下设6个学院23个系,成立校务委员会,由原三校校长徐诵明、李蒸、李书田及教育部特派员陈剑修任常委,领导校务。

  1938年,教育部下令,将西北联大之农学院和工学院先后独立,设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1939年,西北联大改名为国立西北大学,原联大的师范学院和医学院也分别独立设校,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以上变动仅用了两年时间(1937年7月到1939年9月),由于变动仓促,朝令夕改,很短时间就把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分解为一校五院,利弊究竟如何,值得反思。

  我1940年秋入学时,西北大学有文、理、法商三学院。到校后不久,看见西大中文系教授黎锦熙先生所做的西北联大的校歌,用的是文言文,古色古香,典雅高尚,一般人很难看得懂,但有古汉语基础的人仔细琢磨也能大约懂得。可是这首歌始终没有请到名家谱曲,所以歌曲也唱不起来。直到我毕业那年,在第五届毕业生通讯录纪念册上,我才看到黎老这首歌的全文及文字说明。1944年5月,黎老又以歌词为纲,写了一部简明的西北大学校史。西大校训“公诚勤朴”,这四个字就来自黎老的歌词中。1938年春夏,发生过一次学潮。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却未看到任何历史文件作过详细报道。2009年我收到老学长孙绳武寄赠一本名为《伏牛山的儿子----曹靖华传》(是曹的儿子与媳妇写的),其中说到:曹靖华是这次学潮的亲历者,又是被解聘的教授之一。事件过程大致是:“1938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校常委聘请历史系主任许寿裳继任法商学院院长,师生们拍手称快,国民党党团分子却大为不满。欢迎新院长大会上,一些三青团分子对许恶意攻击,遭进步学生驳斥,双方爆发冲突,几至动武……教育部即电令,任命张北海为法商学院院长,引起全校进步师生强烈反对。曹靖华及沈志远、彭迪先、章友江等十余名教授联名挽留许寿裳,反对张北海,并以‘快邮代电’分送全国各报社、各大专院校、机关团体,反对教育部破坏委任程序,要求‘收回成命’,得到师生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张北海恼羞成怒,会同胡庶华密谋策划,疯狂反扑……陈立夫亲临西北联大处理学潮,指责法商学院开设马列主义的社会科学课程及俄语课‘宣传共产学说’,引起师生公愤。……由于汉中偏僻、闭塞,联大进步势单力薄,当局有恃无恐。教育次长自重庆赶赴汉中‘整饬弹压’,给曹靖华等十余名进步教授扣上在学生中‘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帽子,予以解聘,并通令全国各大学‘不得聘用’。另外,还撤销了许寿裳法商学院院长职务。……曹靖华等十余名教授被解聘后,联大学潮实际上已被压制……”

  西北联大压制学生正义行动、悍然解聘进步教授、扼杀学术自由,促使西北联大成为短命大学,迅即瓦解,甚至影响了以后西北大学的发展与提高,使高教事业受到严重的挫折,其教训十分深刻。

  四、四十年代前期西北大学办学及教学情况

  (一)领导管理体制与领导人的变动情况

  西北大学的领导管理体制分院、校、系三级,设立教务长、训导长为首的两大职能机构,还有一个学生军训处,辅助训导工作,有一名上校级军官任总教官,下有两名营连级军官辅佐。此外,学校有国民党区党部和三青团分团部,大都由教授、讲师、党团骨干的人担任负责人。虽不是行政机构,但在学校对一些重大问题上有较大的发言权,兴风作浪,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我在校读书四年,西大机构人员经常变化,外人很难知道实情。1940年秋我入学时,西北大学没有校长,据说教育部曾委任湖南大学校长皮宗石为西大校长,但皮氏并未到职视事。10月,教育部就任命部首席参事陈石珍为代理校长,陈,江苏江阴人,南京东南高师毕业生,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学教育,归国后到教育部任职。陈办事能力很强,教育部特派他来西大,收拾一年前因解聘一批教授而造成的混乱局面,认真办好西大。岂料到职后不久,国民党区党部少数成员借口发学生贷金有问题而闹事,包围校长办公室,吵闹甚至把校长乘坐的黄包车烧掉了,这些闹事学生又发起“驱陈运动”。结果两名带头闹事学生被开除,陈校长很快就离职。

  抗战胜利后,陈石珍被任命为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解放后曾在上海市政协全体会议上被聘为特邀代表。陈石珍走后,续任校长是赖琏,留美学工科,是李书田校友,国民党CC系头面人物,也是陈立夫掌控国家教育的膀臂。赖原任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后调任西北大学校长,共六年之久,后调任教育部常务次长。国民党到台湾后,被派驻联合国任秘书处中文组组长。

  1943年秋的一天,汉中警备司令部派了一批军警特务来到城固,会同学校当局制造了一起镇压中共与进步学生的活动,逮捕了中共地下党员学生李可风、桂奕仙、王致增三人,在便衣特务捕捉另一地下党员学生王升堂时,王抗拒,幸有围观同学保护,始得脱身。此外,当局向西大提出几十个学生的名单,作为“共嫌”,发出警告信,其中有陈方澜、马洪庆、马遵德、钱琳等,陈方澜被勒令不写悔过书就不准毕业离校。这四人都不是地下党员,只是思想进步罢了。

  校长赖琏在学校排除异己,压制民主,悍然引进军警到校逮捕进步学生。中共地下组织和进步师生遭受了严重破坏与迫害,部分同学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校的学生地下党员仅有支部书记韩维彩,宣传委员王升堂两人。赖琏之后,代理校长为杨宙康,据说来前是国民政府教育部社教司司长。

  1944年我毕业后,秋季,教育部派原河南大学校长刘季洪任西北大学校长。1946年春,学校又爆发一次规模大、斗争激烈的反对刘季洪的学潮。具体情况不详。

  (二)系科设置,在校学生规模

  西北大学成立后,设立文学院,含中文、外语、历史、生物系;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系;法商学院设政治、法律、经济、商学、四个系。全校12个系。每系一般每年招生30~40人,年共招360~480人,四个年级共约1440~1920人。经济系是大系,四个年级200人左右,1940年入学近100人,而商学系新生只20余人,校方决定经济系学生调一部分到商学系,大家都不愿调系。商学系增到40人,经济系减到 80 人。商学系入学一年前以学俄语为主课,实际成了俄语系,有三位俄语专家教学,除曹靖华先生被解聘外,还有徐褐夫、李毓珍两位,培养了许多俄语人才。我知道的有苏农官,1950年初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访问苏联,他随行担任俄语翻译;还有刘辽逸,是俄文翻译大家,曾翻译托翁《战争与和平》;还有李之柱、于桂林、陆绍楹、陈文芫等人,分别在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大连师范学院教授俄文。

  (三)师资配备法商学院经济系与商学系在一起,多门课相通、相近。那时大学教授都喝过“洋水”,拿过学位,教学经验丰富。法学课由法商学院院长杨兆龙担任,杨为留德博士,著名国际法专家,在校时西装革履,文质彬彬,极具学者派头,解放后在上海任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文革初期被摧残致死,后平反。其学生沈立人编过一本《杨兆龙先生纪念集》。教经济学是罗仲言教授,就是我国早期的共产党人罗章龙,在经济史研究方面颇有权威。教货币银行学的季陶达教授,他上课的内容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上课不带粉笔或纸片,娓娓而谈,出口成章,且引人入胜。教财政学由曹国卿院长,曹是留德博士。教统计学是系主任孙宗钰,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硕士,有统计学专著,是英汉词典的编纂人。教社会学是王守礼教授。会计学由一位留美的青年教授刘溥仁讲授。教英语课是刘北茂,刘出身燕京大学,与刘半农、刘天华并称“江阴三刘”,是著名的二胡作曲家、演奏家。商学系除了上述主要课程外,还开了国际贸易、市场学、工商管理、商事法、经济地理、投资数学等课程。有些是选修。学校规定四年修满132学分才能毕业。

  法律、政治二系的教师阵容也较强。法律系有王治焘、施宏勋、刘鸿渐等教授,在教学活动中常开法庭辩论课,进行直观讲解示范,外系同学也常去旁听。政治系有许兴凯教授,是个日本问题专家,经常作中日战争、世界大战的战局报告,对战局了如指掌,指点江山,评判战役,强调我们必胜,鼓舞听众信心,受到同学们欢迎。政治系有卿汝楫教授。还有一位专门研究边政、少数民族问题的回民教授杨兆钧,埃及大学毕业。除教学活动外,学校还常开展一些学术性的活动,邀请海内外名流学者来校讲学讲演,一般都在校本部礼堂或城固剧场举行,全校师生到场听讲。法商学院学生也愿意听自然科学专家的报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二、三次来校,但他很少做大报告,而是和学生讲故事、聊天,我在法商学院就听他讲到甘肃游览鸣沙山的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四)校舍及教学设施

  文理学院设在城固城内文庙考院学宫等处,除图书馆几次扩建外,因经费紧张其他房舍很少改建。

  法商学院设在城固小西门外,利用一所旧简易师范的校址办学。一进校门,是一座东西略窄,南北略宽,长方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上层有走廊,二楼全是教室。还有院系办公室,一个小图书室,有一间专为学会计的同学用的打字机室。大的集会要到城内举行。楼的东院是盥洗室、洗浴间、厨房及两座食堂,可供全院住校生用膳,有桌无櫈,站着吃饭。楼的两边是教师宿舍、女生院、男生院。男生宿舍大部分是砖墙或土墙草顶房,小间住一二十人,大间住三四十人,双层木床,中间放桌子,共有三排六幢大宿舍和几个小间,可容纳二三百人。许多三、四年级同学住学校附近村庄农民的房子和小西关的民房,上年级毕业了,由下一年级同学继续租用。院墙外的西边,有足球场和几个篮球场、排球场。

  我们住的宿舍是嵌在大宿舍与院墙之间的草顶房,40㎡大小,八张上下铺床,打通成的大通铺,共可住20人,中间一个通道摆几张书桌,几条板凳。晚上要到大教室在汽灯下做功课。战时上大学,这些简陋的条件大家都不十分在意。由校方会计部门按名册和伙食标准交办伙食的学生组织,办伙食校方并不参与,由学生推举合适人选“民主办伙”。每天早晨稀饭,中晚米饭馒头,菜肴很简单。学生管理伙食,很少发生贪污现象。回族学生有专门的饭桌。四年间,我从未遇到吃不饱、吃得太苦的情况。

  (五)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西大各种社团组织林立。学会、系会、同乡会、中学同学会、基督教团契、回族同学会、读书会,全校性的文艺团体如话剧、京剧、秦腔、歌咏等团体,是积极分子参加,宿舍中常有人唱京剧,拉胡琴。京剧演过“生死恨”、“奇双会”等。话剧演过“日出”、“原野”、“家”、“长夜行”等名剧,学生演出水平不亚于专业演员,曾组成“新生剧团”到西安上演,得到广泛赞誉。还有诗社,经常编出期刊,用壁报的形式发表,壁报交错刊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吸引人。

  当时西大、西师拥有一批国内体育名师,如袁敦礼、董守义、王耀东、徐英超等,体育系学生有国手牟作云等,蓝、排、足、垒,球类运动水平很高。校与校之间、院系和院系之间经常举行比赛,常举行对抗赛或友谊赛。每次比赛都吸引两校及当地中学生到场观看助威,十分精彩。

  城固文化底蕴深厚,秦汉古迹名胜多。法商学院西面一二里处有汉博望侯张骞墓,我们及外地游人常去拜谒与祭扫,其他如霸王寨、汉王城、樊哙墓,同学们也都去过。

  五、西北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西北大学是最早开发大西北的高等学府,是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西北大学在陕南城固办学八年,1940年7月首届毕业生毕业,其后在城固毕业的为二至七届,共九届毕业2395人(国立西北大学城固时期校友通讯录编入不足1000人)。

  学生毕业后出路如何?一般由学校向用人部门和单位推荐聘用,或自谋出路。通过家属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同乡等各种关系找工作。有的是干本专业,有的是改行。当时,我国东部以及中原地区早已沦陷,国民政府一面打仗,一面搞国计民生建设,并未产生“毕业即失业”情况,都能找到自己的饭碗。大学毕业生就业门槛还是比较广泛的,分别进入国家地方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厂、商业公司、大中专学校,成为公教人员。我们法商学院经、商二系40年代学生毕业时,分配到各省、市、县税务机关当税务员,川、陕两省很多县市都有西大的毕业生在直接税局工作。抗战胜利后,接收上海市时,成立直接税局,是由陕西直接税局派人员组成的。

  西北大学城固八年中培养的人才。西大《校友通讯》上刊登千里青所写的《西大校史上的“国”字号人物》中有著名老师二位:一位是国师黎锦熙,一位是国手王耀东。这两位都是海内外皆知的有名人物。还有两位城固时期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位是国嘴齐越,在校时就追求进步,参加地下党,1946年学潮时成功逃脱,后到延安担任播音员,我党我军许多重要的文告和新闻包括开国大典,就是通过齐越之口传播出去,传遍全中国、全世界,是中国广播事业的元老级功臣元勋。还有一位国使申健,1937~1939年在西大法商学院就读,在校入党,离校后与熊向晖等一起打入胡宗南部做秘密工作,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我党隐蔽战线的“后三杰”,解放后曾任驻印和驻古巴大使,中联部副部长,是中国一名卓越的外交官。

  西大乃藏龙卧虎、人才济济之地。我收到已过90岁的老学长陈方澜《九十忆往》文章,引发我们几个西大校友的同感,遂决定编一本《九十老人母校情》,2008年编出,印数百本(参编者:孙绳武、陈方澜、韩维彩、王升堂、马遵德、马瑞玉、刘淑端、钱琳、王扬、李英才、杨清桂、田盛文、李鸿超、刘善述、穆嘉琨)。

  《九十老人母校情》出版后,博得西大有关同志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认为这本书出自众人之手,虽然形式内容殊异,但贯穿一条主脉,大家都是有志之士,志在爱国、救国、建国,为我们的伟大民族作出了力所能臻的奉献。这本书写的是“母校情”,包括了“师生情”、“校园情”、“革命情”、“亲人情”、“事业情”以至“城固情”等等,但反映更充分的是“同窗情”,这是十分难得的。江苏省著名学者、曾任中央社科院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立人为此书写了序,名为《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之声》,在文中他给这本书以很高的评价、衷心的赞赏。(穆嘉琨 著名教育家,原西北大学法商学院1944年毕业生)

责任编辑:王广建 最后更新:2018-04-30 15:28:2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东北大学:颠沛流离中的艰难办学

下一篇:“西北联大”因何名声甚微 存在时间仅一年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