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入近现代中国的短短数十年间,法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散到精,产生了诸如吴经熊、蔡枢衡、史尚宽、谢怀栻、潘汉典、王名扬等有着广泛国际影响力等一批饱学硕儒,更是当下学者不能望其项背的学术典范。上述学者之所以成功,不可不谈及当时的法学教育之功。翻阅中国的法学教育史,民国时期的法律教育严格而高质高效,民国法学家严谨而博学多识,更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盛况令今人羡慕不已。但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对法学教育真正起到实质推动作用主要依靠大学和大师的作用。正所谓大学之大,在于大师。特别是在“西南联大”这一特殊时期中,虽条件艰苦,法律系的大师先生们时刻不忘教书育人之天职,创造了中国法律教育史上一大奇迹。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平津沦陷。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湖南长沙,开始先是在长沙组织临时大学。由于清华和南开没有法律系,因而西南联大法律系基本上就是原北大的法律系。长沙临时大学期间,法律系教员仅有戴修瓒、蔡枢衡、陈瑾昆、赵凤喈、李祖荫、张守正、王化成七名老师,其中戴修瓒任法律系教授会主席。一年后,也就是1938年学校迁往云南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成立后,当时的法商学院院长周炳琳先生,对于法律系的发展尤为担心,他曾在给胡适的信中特别强调法律系教授太少,不能满足治学之需。后经蒋梦麟校长等多方的努力下,法律系师资欠缺的局面逐渐得到缓解,燕树棠、芮沐、费青、罗文干、赵鸣岐、钱端升等名师逐步加入到法学教育的行列中来。想来,西南联大时期的法学教育能够在学术独立自由的氛围下开展,同北大一直崇尚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当时法学大师们所秉持的“乃是不使你仅仅造成一个判罪的阶级,乃着意在养成一个法律头脑,进一步形成研究法理的学者。”方针便是最好的诠释。
燕树棠先生长期担任联大法律系主任一职,他笃信法律和法制,只讲国家和社会,绝不讲党派,所以一贯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法律,以便实现以法治国。他这种坚持,同他拥有独立的人格,为人正直大有关联。但是他治学特别严谨,从不轻易行文撰书,在其一生中除了撰写过部分民法章节以及参加编审六法全书以外,只发表过几篇论文,不同于当下有些学者们著作数百篇,但是却毫无价值。燕先生对学生十分严格,从来不苟言笑,一副严肃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听课都有点怕他,但他上课很认真,又讲得好,没有废话,教学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们都喜欢听他的课。因此,燕先生备受学生们尊重。在他的主持下,法律学系形成了一种崇尚公正廉明、以法治国的良好学风。他对于法学教育,有着自己的观点,他在其论文《法律教育之目的》中,谈到法政学生必须拥有法律头脑的主张,“法律头脑”即是一须有社会的常识,二须有剖辩的能力,三须有远大的思想,四须有历史的眼光。把法律教育更具前瞻性地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他看来,法学教育应从世界法律发展的最新趋势着眼,以现实批判的精神,来反思当时的法律教育与学术研究,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和实际改进方案。
燕树棠卸任系主任后,戴修瓒先生继任。在戴先生看来,西南联大这几年的法学教育是有进步的,他说“长院以来,多所兴革。学生风纪及在学成绩,已较昔年为进步”。确实,他这样的评价实不为过,在战乱纷纭的年代,仍有追求进步的法律学人投身中国法学教育事业,为其发展花心思、流血汗,这种难能可贵的努力让在下的我们充满敬意。西南联大法律系前后九年时间,积极借鉴东西方的法学教学经验,改良法学院各系的课程设置;积极筹集经费支持教师出国学习;教授学生专心于学术研究,学术氛围浓厚;聘请著名学者来法律系任教。这在战争年代里,俨然成为世外桃源,因此也成为大师和学生们所梦回牵绕的地方。
在学生们看来,倘若以性格和教学来对“我心目中的老师”进行评价的话,当选者则是费青教授,费青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弟弟。学生们常说,他像春风般温和,也像秋风似的严肃。但是这位“双面人”先生却一点不含糊,他精通大陆法,也烂熟英美法,是难得的双法系皆通的教授,他会讲深奥难懂的法理知识,也会讲平凡有趣的真实例子。然而,一位老师的学识固然重要,但其身上的品格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精髓。在西南联大的几年里,费青先生用独特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不肯盲目走极端,不肯用血气来论断,而是谨慎地求得最妥善的调和,用理智来寻求公平与正义。对此,他的学生们曾感慨道“北大的缺点是老气横秋,联大的缺点是‘松弛散漫’,自先生来后,不但使我们变得更年‘青’,而且教我们多‘费’一点功夫去检点和振作自己。”
西南联大时期的法学教育自然不是民国法律教育的全部,但当下法律学人谈及民国法律教育及其成就时,似乎从来不吝溢美之词,对当时的法学大家也毫不吝敬仰之情。毫不讳言,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法学教育得放首位,它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法学教育强,法治中国之梦就不在遥远。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8-04 16:57: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西南联大如何解决经费问题
下一篇:抗战时期主要大学迁移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