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提要
竺梅先是近代上海工商界的知名人士。抗战时期,目睹大批儿童流离失所的惨状,竺梅先决定筹建灾童教养院,在当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养育了600多名难童。
▲竺梅先
一
1938年初春的上海,满目焦土,遍地战火,竺梅先目睹此况,忧心不已:“吴淞、闸北概成焦土……老壮俱亡,间留细弱……菜色鹑衣,伶仃载道,怙恃既失,身世何依。”为此,他决定筹建一所灾童教养院,收容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童。
为了筹建难童教养院,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捐助,竺梅先积极奔走,力邀尚在沪浙地区的社会名流加入院董会,还特意邀请外籍人士加入院董会,并定名“国际灾童教养院”,自任院长。夫人徐锦华完全赞同丈夫拯救难童、为国分忧的义举,她亲任副院长,主管全部院务,成为竺梅先最好的帮手。两位院长亲自去各收容所介绍教养院,并接收难童及流离失所的学龄少儿。
为了给孩子们选择一个安全、宽敞的庇护场所,竺梅先最终选定了浙东奉化忠义乡废弃的泰清寺作为院址。从1938年7月起,竺梅先调运扩建院舍的建材,生活必需的铺板、棉被、草席、锅碗杯盆、毛巾牙刷,以及教学所用的课桌椅、黑板、教材教具、书本纸张、笔墨文具等必要物资,甚至音乐课的风琴、体育课的各种器材、图书馆的书籍、誊印教材试卷的油印机……由水路转陆路,送往泰清寺,最后二三十里小道无法车行,则由人挑肩扛,将物资运送进去。
8月31日,约400名灾童及部分教职员,在宁波旅沪同乡会整装待发。临行前,竺梅先寄语:“毋忘国仇家恨,应发奋自强,努力学识,强健身体,将来要为国家牺牲奉献。”9月2日,难童们到达泰清寺。因战事紧张,海航全面封锁,第二批灾童经烦琐的运作安排,于11月9日离沪。至此,在战火笼罩人人自危的紧急关头,竺梅先挺身从上海拯救了难童共505名。
此后,宁波地区又陆续送来抗战将士及烈士子女、当地贫困儿童数十名,加上附近村落走读学童和员工子女,达600人左右。院童年龄最小的仅4岁,最大的15岁,酌情编成9个学级及幼读班。竺梅先夫妇年幼的儿子竺培基、竺培国也在教养院和大家同吃住同学习。
扩建后的泰清寺是难童们的新家。这里设施完备,有9个教室、8个通铺大寝室,饭厅、浴室、图书馆、医务室等一应俱全。寺庙的大殿改为大礼堂,南大门前辟成了球场,寺前的琅溪修成了游泳池,小溪外侧是生产农场,内侧是大操场。院内还架设了发报机,以备对外联络之需。教养院聘请了约70多名教职员。
教养兼施、德智体技并重,始终是竺梅先奉行的办院宗旨。两位院长制定了教学大纲,初小学生以识字、计算为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学习英语。初中科目的教材由教师选编,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等都被收入国文教材。教养院还着意教授孩子们一项技能,如会计、机械、农艺、手工等,女生还要加授看护、家事等,既培养了学生们热爱劳动的习惯,也为将来的谋生自立奠定了基础。
竺梅先经常为全院师生作报告,“爱我中华”是他向学童们灌输的最核心思想,他还引用自己少年时学到的“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等古训来教导孩子们,以培养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每周一的第一课,学生们高唱院歌:“吾生多幸,值风潮鼓荡,卷入洪炉百炼千锤成铁汉……”歌声鞭策着同学们牢记血泪历史,奋发努力向上,这首院歌也镌刻在每位院童的心中,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二
竺梅先在决定创办难童教养院之时,即已做好了毁家纾难的思想准备。早在上海沦陷之初,竺梅先即严词拒绝了日寇的拉拢利诱,宁可苦心经营的实业全毁,也绝不向日寇屈服投降。1941年开始,教养院的巨额开销全部由竺梅先独自承担。面对重重艰难险阻,竺梅先曾说:“院童以教育为重,纵可使其勤劳,须无妨于学问,兼筹并顾,而后敢行。”有院童回忆道:“竺院长不止一次地向我们表示过:‘只要你们好好读书,学业进步,我梅先即使破产,也在所不惜’。”他把养育这些难童,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一封信函中表示:“独念此五百二十名之儿童,类皆勤敏力学,颇知奋勉,教之三年,粗识立身报国之道,且多亡其亲属,以院为家……梅先既当重任,岂敢爱惜精力,唯有极思尽虑,别求补救……而其实毁家不惜,早矢沉舟破釜之忱。”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竺梅先抵押了两大纸厂和轮船公司的股票,又变卖了全家所有值钱的东西,真正做到了散尽万贯家产,以“用我们的鲜血灌民族的嫩芽”。
1941年4月宁波地区沦陷,泰清寺周边不远就有日伪军驻扎,教养院也曾屡遭日寇袭扰,皆被院长和师生们机智化解。当时国民政府曾派员前来调查,向上呈报的调查报告中写道:“该院规模宏大,设备完美,教养并重,管理严密。灾童均能刻苦读书,成绩尚佳……竺院长夫妇热心救济……其精神毅力殊足以励末俗而裨抗战。”
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使竺梅先的健康严重透支。1942年,他终于倒在了筹粮的途中。弥留之际,他叮嘱夫人徐锦华:“一定要好好把这些孩子们抚养下去,直到他们能自立为止。”竺梅先逝世时年仅54岁。
竺梅先辞世后,教养院的经费、物资更加困难,师生们的生活也愈加艰难,但大家没有一天停止过学习。院童们早已把教养院当作温馨和睦的大家庭,大家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徐锦华发誓要完成亡夫的遗愿,严词拒绝了汪伪接管教养院的企图,说:“我宁愿忍痛解散,也绝不叫一个我的小囡做汉奸的工具。”这句极具民族气节的话,在以后海峡两岸院童的回忆录中被多次提及。苦苦支撑一年后,徐锦华对每个难童进行了妥善安置,孩子们被安排去四明山加入抗日武装,去各类学校深造,去后方工厂务工,请家长领回……之后,徐锦华即着手结束了教养院的各项事宜。
三
竺梅先是近代上海工商界的知名人士。他13岁在上海同乡开设的何元通五金杂货店当学徒。辛亥革命时参加同盟会。后受革命党派遣,在长春开设均益呢绒店。回沪后自办民生工艺厂、一新印刷所等。1925年“五卅运动”时担任虹口六路商界联合会会长。1929年入股大来商业银行,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30年、1931年创办嘉兴民丰造纸厂、杭州华丰造纸厂,任经理,首创生产国产卷烟纸等。1932年联合多家造纸厂,在上海成立国产纸版联合营业所。其间创办上海丰余公行、宁波大新军服厂,兼任宁绍轮船公司总经理,并曾任上海大沪银行董事。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组织第34伤兵医院、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创办第17伤兵救护医院,分别救治伤兵250余人和923人。目睹大批儿童流离失所的惨状,他又作出了一个决定:筹建灾童教养院。竺梅先夫妇养育的600多名难童,没有辜负长辈们寄予的“下之使其立身,上之乃能报国”期望,成长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而竺梅先的幼子竺培国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幸牺牲,长眠在烈士陵园。
院童中有一位叫彭长根的孩子,出生在上海浦东,当年“被日本鬼子的刺刀尖,逼离了家乡,孤苦伶仃地流浪在上海仁济堂门前的街檐下……与死神作着最艰苦地挣扎”,他在教养院这个大家庭中“享受到人间最真切、最温馨的慈爱”。为感恩竺梅先给予他的新生命,改名为彭竹予。如今他定居在中国台湾,由于“始终忘不了两位院长赐予我的恩泽”,曾6次专程来到教养院旧址拜谒。他将这里视为“生命发源地”,他评价竺梅先:“将短暂的一生,赤裸裸地奉献给国家,慷慨地遍撒在苦难的大地上。”这发自肺腑的心声,足以证明海峡两岸的人们对爱国的认知是同样的。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竺梅先、徐锦华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义举,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标题为编者所加)
《团结报》2024年1月18日6版
作者:李 瑊 盛晓娜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4-02-27 11:39:2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文物故事|星华妇女筹赈会向战时儿童保育会捐款汇票单
下一篇:湖南战时儿童保育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