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贵阳曾建立过战时儿童保育会和战时儿童保育院,这是贵州各族民众对抗战的一大贡献。
万里安家
日本帝国主义者对我发动侵略战争后,践踏我国土,残杀我同胞,毁坏我田园,掠夺我物资,还有计划地掳掠我大批儿童,秘密运往其本土,强施“同化”教育,以补充其劳力兵员之不足,这是日寇对我施行“亡国灭种”之毒计。我国知名人士有见及此,遂于1938年6月以孙夫人宋庆龄女士为首在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同盟,随即成立中华战时儿童保育会(总会理事长宋美龄,办公机构设重庆),并组织人力抢救沦陷区的难童和逃难走失的或被遗弃的儿童,由战地前线送大后方安置。贵州也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分会,办公机构设在六广门内“毛公馆”。分会理事长陈适云、总干事许碧筠,分会的任务是接收难童进行安置,组建保育院教育难童。
随着战争的进展,难童们颠沛流离,经过豫、鄂、赣、浙、闽、粤、桂诸省,边转移,边收集,几经波折,由桂分批入黔,到贵阳得到安顿。
贵州分会先后3次接收难童1000多人,原定贵阳、青岩两处房舍不能容纳,又分至湄潭、桐梓,建立了4个临时保育院。
八方支援
建立保育院,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难童们来自沦陷区,没有家长,也没有监护人,这一群流亡的集体,地无一寸,瓦无一块,设备更谈不上了。多亏后方各族民众大力援助,一件不容易办的事也就办起来了。以桐梓第一保育院为例,该院院址选在桐梓县城北8公里处的“三座寺”——3个梯级山包上建筑的3座古庙(上寺名高寺,中寺名长寿寺,下寺名庙子)。寺与寺间隔约200公尺,寺外鹿砦莽莽,荆棘丛生;寺内年久失修,斑驳脱落。当地民众听说要在这里建立保育院安置沦陷区难童,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由元田、楚米两联保捐了部分材料,附近3个保的民众出义务工,驻军五四炮团(团长赵刚)和桐业公司(四一兵工厂,厂长钟道昌)捐赠了部分经费。在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把三座寺里里外外修葺一新。泥偶集中到上寺的一间隔离室里,教室、寝室、厨房、厕所、办公室、活动场地一一安排就绪。
难童们入院后,粮食由省征拨的军粮补给。但运粮成了大问题,院方没有车,也无人力,难童们只是十岁左右的孩子。这时桐梓县政府(县长李紫珊)又伸出援助之手,指派元田、上坝、楚米几个联保用人背粮到院方交纳,取据结算。近千名师生的吃饭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1942年我曾带领毕业班的30多个孩子到湖南芷江升学,没有钱乘车,走了两天才到距桐梓40公里处的板桥。孩子们年幼,实在吃不消,正遇到有三四十辆运送军粮的车队,我请求免费把孩子带至贵阳,有个姓魏的司机说运粮重车不搭“黄鱼”,但当他得知是一群难童时,即毫不犹豫地负担起捎带任务,并主动帮助我落实每辆车带一个孩子,3天后全部孩子平安到达贵阳。有的司机还请孩子吃饭哩。
总之,我们1000多难童能够在安定的环境里生活、学习,健康地成长,真要感谢贵州民众的大力支援。我作为孩子们的教师,再一次代表1000多难童向贵州各族民众致敬!
桐梓第一保育院
难童入黔之初,由重庆保育总会直辖,桐梓保育院只有难童200左右,以养为主,按全国系列为第十保育院。随后难童逐渐增多,才移交贵州分会管理。按贵州系列为第四保育院,几经调整、合并,最后改为第一保育院,直至结束。
桐梓第一保育院建院最早,时间最长,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也最突出。笔者在这个院工作几年,现将该院的活动情况和笔者亲历介绍于下:
战时儿童保育院是一个监护、教育、训练的综合体;是一所衣、食、往、行、书籍文具全部享受“供给制”的小学。行政领导不属于省政府;业务领导也不属于教育厅;经费开支不涉及地方预算。至于行政人员的避选、教学业务的安排、教师的薪津标准、学生的生活补给等,全部由贵州分会直接管理,由分会理事长陈适云说了算。
陈适云系吴鼎昌夫人,她对上的呈文、平行的咨文和下发的函件,一律署名吴陈适云。她个子矮小,作风泼辣,对保育分会的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童的成长还是关心的,每学期都要到保育院来视察一次。她一到院里,就忙着检查孩子们的头脸、手脚、身体的清洁,并询问吃肉的次数、蔬菜的品种、学习的情况,还清点孩子们的衣、被、鞋、帽,通过孩子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战时儿童保育院的业务规格与一般小学等同,但人员配备要比当时当地的小学高。院长彭述信(由台江县长调任),总务主任向中尧,会计主任宋传海,医务主任杨墨梅,军训主任沈亦樵,教导主任胡英琪,教师田茂金、田茂植、田畴、何森、谭瑞祥、胡英炳、赵伯仪、杨文亚、彭祖年、方治国等计专任教师18人,兼任教师8人。除院长由省分会直接任命外,其余人员则由院长遴选报分会核委。
我院所需经费,全由中华战时儿童保育总会直接寄省分会转发。其来源主要由宋庆龄女士以她崇高的威望和杰出的智慧,多次在香港发起大规模的募集基金运动,争取到很多的同情者,如世界保卫儿童组织和海外侨胞以及美国援华会、英国联合援华会等,都通过保卫中国同盟给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学童全部享受公费,衣、食、住、行、书籍、文具均由院方包干统发。被褥、棉衣每人一套,单衣裤、鞋袜、面巾、盥洗用具每人二套。每周可吃两次猪肉,蔬菜、豆腐随时配给,主食一律是大米。教师工资待遇一般都比当地小学甚至中学还高,而且是由分会直接寄发,既能按时,又有保障,伙食同学童一样由院方供给,不扣伙食费。所以教师生活比较安定,工作积极主动。
战时儿童保育院的学制,既与普通小学相同,又区别于普通小学。相同的是都实行6年制,每学期都分别考试升留级,读完六下级毕业;不同的是不放寒暑假,假期实行半日制,上午上课,下午集体活动,或建院,种菜,或栽培果木,或旅行参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等。比一般学校多上一些课时,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童的成绩。
学童读满6年,经毕业考试成绩及格,全部升入芷江国立十四中学学习(该校是专为接收公费生而设置的);连续两次留级,从学习班编入劳动班的学童,年满16岁即由分会统一介绍给省、市机关作实习生或勤杂工。
精心教育管理
战时儿童保育院的学童由于没有家长监护而全部住院,因此在教育管理上不同于其他小学。全院仿照军队编制:五、六年级编为第一中队(住上寺称上寺中队),教官杨文亚(兼);三、四年级编为第二中队(住中寺称中寺中队),教官张伦;一、二年级编为第三中队(住下寺称下寺中队),教官柳超俊。中队以下各编为6个小队,小队长由学童中选任。中队教官负责制式训练和生活管理,晨早指导整理内务,睡前集合点名,夜中巡视宿舍。还要负责照顾孩子们日常生活,保管和发放衣物鞋袜,督促洗脸、洗衣,甚至帮剪指甲,简直是个保育员。
该院学童由于来自五湖四海,从小就失去家庭的温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跑的地域广,接触的事物多,懂得一些社会常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难免沾染一些坏气习,因此孩子们的思想比较复杂。我们刚接收时,秩序很乱,不讲礼貌,不守纪律。集体逃学者有之,乱打乱闹者有之,斗蛇、打弹子赌博者有之,小偷小摸者有之。更严重的是拉帮结伙打群架。他们以同乡、习惯、语言接近或入院先后为前提结成“小团伙”。大致分为3伙:广东系(福建、广西附之)学童最多,“势力”最大;其次是湖北系(河南、湖南附之);再次是江浙。其他省人数不多,以爱好、情感接近,分别附于上述3伙。
我们经过研究,认为这些孩子在襁褓中就遭到侵略战争的摧残,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庭温暖,在他们幼小心灵上,刻下了孤独、恐惧、流渡、挨冻受饿的伤痕,他们是无辜的。我们作为他们的监护人和教师,有责任爱护他们,教育他们。尽管他们有一些不正常的行为,这完全是万恶的日本侵略者发动战争给造成的,我们决不能以对待成人的办法去惩戒他们,于是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从爱护、关心孩子们入手,坚决废除体罚,让他们感到温暖;
2、用日本侵略者作反面教材,从他们亲身经历过国破家亡的事实,激发他们同仇敌忾的意志和努力学习的热情;
3、同孩子们交朋友,启发他们辨别是非,并公开宜布以前的错误一概不咎;
4、建立必要的制度,订立生活、学习等公约,并要求教师记教育笔记,学童记学习日记,每周由教导、军训两组会同检查;
5、开展体育文艺活动,取代不健康的嬉戏。
通过以上措施,不到3个月,院风大大改变了,坏习气没有了,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加强了,全院学童都能自觉地遵守纪律。如孩子们满山遍野到处活动,只要听到哨音(规定的信号)立即原地立正,鸦雀无声,静听教师安排后立马行劝。真是“动如猛虎,静若山岳”。有个号称“小霸王”的孩子,主动向教师承认错误,并交出藏匿的岩盐,院方对他不但不处罚,还加以鼓励,此后他学习很努力,一直小学毕业升入中学。还有两个孩子到隔离室去掏菩萨的“金肝银胆”,无意中得到银洋和烟土,也主动交给院方。
学风一转,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能动性发挥了。如院里的体育器械跳绳、腱子、手榴弹、标枪、跳高架、沙坑、沙球、教具三角板、直尺、小米尺、大圆规、放大尺等都是孩子们仿制的,而且质量很好。
战时儿童保育分会和战时儿童保育院的组建和结束,几乎同抗日战争相始终。先后共接收和保育了1000多名难童,他们是一群遭受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的牺牲者,是一群无家可归、有家归不得的流浪儿。在贵州各族民众的爱抚下,得到了安定的环境,正常地生活和学习,健康地成长。这些难童现在已是五六十岁的人了,他们不会忘记贵州人民对他们的哺育。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才,分布在各条战线上,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作出贡献。
作者系杨文亚,当时任贵州儿童保育院教师,原贵阳市政协委员。文章摘自《西南民众对抗战的贡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333-339页)。
责任编辑:于雷雷 最后更新:2024-05-22 15:04:0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湖南战时儿童保育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