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主编 李学通
(2008年4月15日)
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工作成果
保育会发起于战火纷飞之时,最直接的目的、“最大目标拟以将战区儿童移送后方”,救成千上万难童于日军铁蹄魔爪之下。以建立保育院的形式,对收容的难童实行集中养育。因此,成立伊始,保育会即派人奔赴战区乃至交战前线,开展现场抢救收容难童工作。4月24日即派出抢救小队赴郑州、开封前线,冒着炮火和敌机轰炸的危险,抢救收容难童。五六天中,抢救队就解救收容难童400余人。此后,在武汉三镇被轰炸及武汉撤退最紧张的时期,保育会又发动了几场抢救运动。由多数女性青年组成的抢救队,一次又一次冒着危险和炎热,英勇出发。
战时儿童保育会以建立保育院的形式,对收容的难童实行全部免费的集中养育。自1938年5月在汉口成立第一个战时儿童保育院始,战时儿童保育会先后在后方及敌后建立了约40余所保育院。这些保育院或由总会直辖,称直属第某院,如直属第三保育院(简称直三院);或由各分会领导,称某分会第某院,如四川分会第一保育院(简称川一院)等等。总会先后设有直属保育院11所,其中第11所后改为思克职业学校。
保育院实行“机关家庭化,行政科学化,教育社会化、生活化”的管理方法。由于难童大多来自战区无力抚养的贫苦之家,甚至就是因战争失去亲人流浪街头的孤儿,加上为躲避战火迁入后方长途颠沛,初入院时他们大多“仅穿着一套已脏得要命,长满虱子的衣服,身上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一个个蓬头垢面,瘦得不像人样”。据李德全讲,难童“初来时多是瘌痢头,生恶疮”,一副病弱的身躯和憔悴的面容,身体健康状况极差。保育院教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既是教师,又是家长,工作从治病、加强营养和大搞卫生开始。不久孩子们逐渐变得清洁、健康、活泼可爱了。
保育儿童安全,使之成为健全的国民;以最经济办法,合理教养,加强儿童的健康;启发儿童爱国思想和发扬民族精神,使儿童有集体习惯、集体纪律之自觉;培养儿童的劳作和独立自主精神等,是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的目的和主要工作内容。
战时儿童保育会一直非常重视难童的教育,把它当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邓颖超同志在保育会成立之始即提出:“保育儿童,是丰富伟大的事业,不仅要救济与教育儿童,尤其要以坚毅的精神,培养儿童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主人。”总会领导一再强调要经常自问,我们是否给了他们适当的教育?我们应使他们自动的有能力地做一个国民,才不负社会及捐款人的希望。
由于总会重视,特别是广大保育教师充满爱心的辛勤努力和积极探索,保育会逐渐建立起比较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保育会依照“保教合一,有教无类,因人施教”的方针,制订了《教育实施大纲》,并于1938年底专门编写印刷了针对保育生的统一教材——《抗战建国读本》,建立起了一种养、教并举的新型教育形式,并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总会每年举办一次院长会议,报告院务,交流经验,研讨儿童教养保育工作。大到“如何培养保育生的国家民族的正确观念”,小到“如何培养保育生节俭惜物的习惯”,可谓无微不至。许多保育院因地制宜,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例如赵君陶同志长期任院长的直三院,成立于1939年6月,院址设于重庆江北合川县距北碚约30华里的土主镇周氏祠堂。赵君陶同志受党的委派从始至终担任该院院长。七年中,先后有800余名难童在她的保育培养下,于抗战艰难的环境中,免于炮火与流亡,并受到较好的教育。在她领导下,直三院的工作受到总会的充分肯定,认为:“院长之能力、人品、学识俱佳,同事及儿童对院长之感情甚厚。”赵君陶也于战后受到国民党政府颁授胜利勋章的奖励。
儿童保育会特别注重时事政治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是不可分割的。诞生于战火中的儿童保育会,从它成立之初,就具有战时性的特点。保育会明确提出以“加强儿童的民族意识、增强其国家观念,培养报效国家民族的英勇坚毅、刻苦耐劳的新生一代国民……”为指针,培养“报效国家民族的国民”为目标,决定了保育会把“教养小主人,培育小战士,复兴民族,自求解放”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劳作教育是保育会较有特色的教育内容。保育会的劳作教育与普通小学不同之处,一是注重对学生灌输劳动意义的认识,二是注重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基本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包括烹饪、缝纫、做鞋、务农、筑路等。劳作教育,解决了书本与生活脱节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儿童勤劳的身手,使他们掌握初步的生产知识和技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是为了以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物质困难,改善办学条件。
在课程之外,集体训练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集体训练包括组织儿童自治团、推行中心训练计划、朝会及晚会、常识讲话、假期生活等形式。集体训练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比如,通过儿童自治团的活动,使儿童明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发挥儿童的自动精神、启发儿童的自觉心理。中心训练计划是针对儿童某一时期出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对儿童进行集中教育,如礼貌教育、节约教育、卫生教育、学习教育等等。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05 09:44: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