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10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汉口成立以后,四川省成立了分会。经与川康盐务局研究决定,在自贡市和五通桥建立两个战时儿童保育院,经费全由川康盐务局负担。四川分会第三保育院设在五通桥,院长章文。四川分会第六保育院设在自贡市贡井,开始张杰人任院长,下设4个分院和一所简易医院。一院设在井神庙,住小学高年级学生;二院设在天后宫,低年级学生住此;三院设在天池山的天池寺,学校教导处、教室、工厂、农场都在山顶上。学校后面修了一个较大的操场,教室10余间,工厂数十间,农场近千亩。四院是租住的贡井街上的一栋旧式民房(谢家祠堂),女生们在这里学习缝纫、刺绣、烹调等家务活,也是女生宿舍。医院位于井神庙与天池山之间的路边坡上。教室、工厂、农场都是新建的茅草房,收容难童最多时达1000多人。川六院的经费全部由盐务局供给,是那个时代劳苦不堪的盐井工人,用血汗哺育了我们。当我们回忆川六院的生活时,总忘不了那里的盐井工人们!
1938年保育会开始向川六院分配学生,第一任院长由留美获医学硕士的胡惇五妈妈接任。她是江苏无锡人,30余岁,操一口带“下江”口音的普通话,身材矮胖,戴金丝眼镜,是一位可亲的慈祥的妈妈。她原在南京中央医院主持公共卫生工作,川六院各分院的负责人和卫生室的工作人员多数是她的学生。一院保育主任闵华英(武汉人),二院保育主任吴紫英(福建人),三院保育主任许慧子,四院保育主任吴静怡。卫生室的医务人员都是医务专业人员,如胡宝玉、张浣、姜英甲等,她们千方百计地为刚从战地抢救到后方,辗转到川六院的儿童医治多种流行病,如癞头、疥疮、虱子、夜盲症、疟疾、脑膜炎等。
创院初期,主持川六院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是方育庚主任,他是江苏宜兴人,当时30岁,文质彬彬。轻言细语,笑容可掬,颇具江南文人学士风度。他学的师范专业,教学经验丰富,针对1000多儿童年龄悬殊,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室有限等现状,为了读书育人,他和胡院长决定采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半工半读制,即半日学习文化,半日劳动。这对我们后来的成长也是很有益处的。川六院的保育生们几乎每天还要唱陶行知先生写的那首《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饭也吃不饱,用手不用脑,快要被打倒,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方主任从四面八方请来一大批优秀的学师范专业的老师任教,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当时印象最深的老师有许慧子、杨春芳、丁君龙、章慧娥、程景裕、朱美华、汪彩芹和童子军教官耿子初、陈剑秋等。
每周一早上,方主任给孩子们安排一课时事讲话,办公室侧还贴有《一周时事》专栏,孩子们随时可以浏览,自幼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方主任非常注重孩子们的思想教育和品德修养,常引用古人的遗训,激励难童们。像孟轲、岳飞那样胸怀抱负,励精图治、珍惜光阴、发愤学习。他自己首先就是先贤圣哲精神的实践者,常怀忧国爱民之心。在他的办公室里,张贴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抗日救国献身教育事业”的条幅,以此警策自己。
音乐老师宗震名、殷懿、汪旦怀,抗日歌曲和一些进步歌曲,他们都教我们唱,每天吃饭前唱保育院院歌和川六院院歌。院歌词作者是方育庚主任,歌词全文是:“莫伤别父母,莫悲离家乡,把握住现在图自强。贡井西北角,巍巍天池山,是我们的教练场。庞大的井神庙,宏伟的天后宫是我们第二家和乡。这里有农场近千亩,工厂数十间,操场广大教室敞。求学业,勤生产,练刀枪,准备着杀敌的力量。遵照总理的遗训,领袖的教导,亲爱和睦精诚团结,大家齐奋扬。驱逐倭寇,还我河山,发扬我中华民族之荣光!”川六院的院训是“准备着杀敌的力量”,由年轻的文书杜幼佩端端正正的大字楷书在井神庙的墙壁上。唱歌,饱含着抗日爱国的激情。我们的爱和恨,哀与乐和四万万同胞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忘不了的宗震名老师(江苏常州人),汪旦怀老师(四川宜宾人),他们都对乐器的演奏有很高的水平,逢年过节,指导排练保育师生自编自演的文娱节目。在天池操场上搭戏台,用汽灯照明,演抗日话剧,京剧。肖敬训和蔡灵芝合演“打渔杀家”,夏学云和陈正主演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彭珠和邹喜清演的“劝夫从军”,蔡继兴的口琴独奏,程金华的舞蹈等。每年4月4日儿童节,全院老师带领全体学生组编成四方形队伍,前面是乐队,从天池寺整队下山经贡井街上到自流井街上游行,宣传抗日。队伍整齐,歌声嘹亮,抗日口号此起彼伏,是自贡市当时中小学中没有一个比得的。平时还经常组织抗日宣传队上街演出、演讲,得到社会上的好评。
农场主任是农艺师张志澄(解放后曾任镇江茶叶研究所所长,浙江人),手把手教同学们种菜、种茶、养猪、养奶牛、放羊,防病治虫。蔬菜自给有余,牛奶除供应生病的老师同学外,主要供应自流井、贡井的长期订户。
我们还记得一位郭文海老师,安徽人,身材魁梧,和睦可亲,不但教同学们种菜、种花、放牛羊,要我们向农工们好好学习农业知识,而且成天和同学们打成一片。
老师不但教我们学习文化知识,体育锻练,参加工厂、农场生产劳动,而且教我们学习管理。院部在学生中抽一部份到教导处和工厂、农场当服务生。上课时和同学一样上课。半天劳动时就到院部、工厂、农场搞服务性的工作,如邹喜清、彭宣贵等同学在院部教导处当服务生,搞一些抄抄写写的工作,姚毓霖(现在美国)当工厂服务生,李幼卿(现在台湾)、刘秉轩当农场分管农具的服务生,林德道当分管种子的服务生。农场服务生的小班长是李幼卿。
创办工厂有建树的黎忠杰老师,浙江人,夫妇俩住工厂,织布、织袜、纺纱、打草鞋、编篦器样样都干,认真负责,为人和蔼。黎老师还教导我们好好向工人老大哥们学习技术,所以学生个个都会打草鞋,一年四季穿的草鞋全是自己打的。
川六院学生最多时达1000余人,全院教职员工(包括工厂的正式工人和农场的农工在内)大约200人左右。
川六院的生活,在建院初期,一日3餐,8人一桌,两荤两素,冬有棉衣,夏有单衣(童子军装),寝室睡的上下铺双人床,夏天还有蚊帐。这在当时全民抗战的条件下算是很不错的了。但是好景不长,特别是时逢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共倾向越来越明显,川六院情况愈益恶化,很多共产党派来的院长、教师都撤离转移。随着大后方整个政治经济形势的恶化,加上院方有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贪污,苛扣儿童生活费和管理不善,我们的生活也日趋恶化,有的儿童因营养不良而生病,甚至死亡;也有的耐不住这艰苦的生活而逃离保育院。为了反对院方和管理人员的贪污行为,由年龄较大的一些同学发起组织,闹过几次风潮。有一次一院全体保育生串联好在午餐时大家绝食。都站在饭桌边,值日生喊了“开动”,但谁也不动筷子;晚上就寝时整个宿舍发出了叫喊声,十分吓人。学生们派人和领导交涉,要求改善生活,惩治贪污。院方表面答应了,是为了把风潮缓和下来。儿童们幼稚,同意了院方的要求。紧接着他们就采取高压手段,让盐务局派兵(盐警部队)将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老师抓起来,或强迫离院。然后改童子军教官管理学生为由盐务局现役军官用军事办法来管理学生,以防止风潮再起。盐务局先派来一个赵教官(东北人,四、五十岁),这人性情温和,对学生也较好。他当然完不成上面交给他的任务,当他带着一批儿童去成都报考空军幼年学校时,院里又闹起了一次较大的风潮。当赵教官从成都返回保育院时,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被诬为是风潮的操纵者,被革职调回盐务局,而另调一名叫王旭中的教官来代替他。当赵在一院全体师生大会上饱含委屈作告别讲话时,在场一侧的宿舍里正传出新任王教官刺耳的唱腔:“一马离了……”与会场赵教官低沉的话语形成对照。
赵教官被迫离开之后,王教官对保育生采取高压手段,为了杀鸡给猴看,首先拿一个残疾学生(跛子,叫陈启聪,当时仅13岁,宜昌南津关人)开刀。当着众多男女学生的面,让人脱了他的裤子,按在台上用竹扁担打屁股。陈启聪疼得失声叫喊,王教官站在台上板着铁青的面孔无动于衷,而列队站在场子里的男女学生则掩面而泣。过了不久,王教官因平息保育院风潮有功,调回盐警部队升职,又派了一个姓邱的教官来。此人系湖北人,既狠毒又狡猾,除了用高压手段外,还采取“以保育生制保育生”的办法,不亲自指挥打学生,而是利用年龄较大,力气较大的学生来当学生大队长、中队长,欺压、迫害广大保育生。当时他启用的一个学生大队长叫刘××,湖北大悟县(原礼山县)人,此人大块头,文化低,又极其粗野,凶狠,动则打人骂人,常在大会上辱骂男女同学,不堪入耳。有一次有几十个学生去贡井断桥游泳,被他知道了,勒令这些学生跪在烈日当空,被晒得滚烫的石桥上。彭珠弄掉了一个篮球嘴,晚上点名时,被中队长彭自壮(湖北天沔人,大胖子)用竹片抽打,手心被打肿。金守谟(现名金力,宜都人)与同学一起买了点李子吃,被刘大队长打得双手流血。还有一位女同学年龄比我们大些,同学叫她“大姐”,不知犯了什么错误,被刘大队长当着众多学生的面脱光裤子,按在地下用竹扁担打屁股,被打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同学们掩面而泣,敢怒而不敢言。邱教官确实反动透顶。有个女童被他奸污后不知去向。有的孩子被打成残疾后不治而死。像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不胜枚举。几乎天天有挨打的,但院方并没有因此改进自己的工作,而是每况愈下,死的死逃的逃……,使川六院保育生陷入了一个极其恶劣痛苦的境迂里。特别不幸的是那些年龄较小的学生,他(她)们的处境更加悲惨。
约在1942年,邱教官走了之后,川六院发生过一起痛打刘大队长的报复事件。一位姓王的同学带头,将刘按在地上,大打出手,打得他跪在地上求饶。真是大快人心。美好的回忆固然不易忘记,但痛苦的记忆也是不易忘记的。我们丝毫不想否认创办保育院的一批杰出的先辈们,对那些教育哺养过千万难童的老师和工作人员,我们是永远应该感激的。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抢救难童出过力的人都应受到我们的感激和纪念。但是对那些发国难财,剥削、欺压难童,使难童的身心受到摧残的人应如何看待呢?让历史和良心去评说吧!
胡谆五院长调重庆保育总会任总干事和方育庚主任调走之后,上级又调欧阳雅文任川六院院长,她也是一个慈祥可亲的妈妈。随她同来上任的教导主任刘海庭老师,当时我们不知他的政治面貌,但他经常对我们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教育,还用给学生讲故事、聊天等方式教育我们,所以他传播了很多革命道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抗日的认识。后来刘海庭老师离院到重庆民生路新知书店工作。在他的指引教育下,后来一部份同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6年重庆国民党反共最凶的时刻,刘海庭老师需要紧急转移离开重庆,这时正在重庆新开寺中央银行汽车修理厂工作的袁庆发同学,找中央银行运票子的汽车将刘海庭老师安全转移到了大西北。1995年3月,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武汉分会副会长梁屈萍在谈自贡保育院的情况时说,1943年她正在自贡,当时是中共地下党员,了解到保育院的师生条件较好,因而向中共自贡地下市委请示,能否在贡井保育院中发展组织。当时市委答复,保育院已有专门人管,你们不要插手。据此我们现在分析,川六院当时已有中共地下党的组织。
川六院院长和老师变动比较频繁,张杰人、胡惇五、方育庚、欧阳雅文、卢松泉、娄锦明、张铁忠(张拔)等人都任过院长。在我们保育生中影响最深的有胡惇五和欧阳雅文两位妈妈和教导主任方育庚、刘海庭老师。
川六院还有几件事值得回忆的。
一、1942年重庆保育总会办展览会,川六院派李文忠、邓保生两同学去送展品,送去的展品有几十幅学习、生产、生活的照片,工厂、农场的产品和标本。最宝贵的是一幅“绳画”,这幅画是耿、陈两位童子军教官的杰作。他们在一块约20平方厘米的木板上,几笔勾出孙中山先生的肖像,然后用小钉子将大小不等、一段一段的细棕绳,按肖像轮廓线条位置钉上去,形成一幅栩栩如生、维妙维肖、朴实大方的“绳画”。当时的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参观后,赞赏不已,欣然在木板像上题词:“赤子之心,人皆有之。愿人人皆有赤子之心,以保人之赤子。”这幅有题词的“绳画”,一直挂在闵华英主任办公室里,据说当时在展览会上,曾有参观者愿出重金购买,被拒绝。
二、川六院对入院时已有小学毕业文化程度的大龄儿童,学校对他们进行辅导学习后,有十余人考进了自贡市教育家余述怀办的私立旭川中学(这所学校考分比一般学校要高)。他们是刘少安、胡继贤、文彦博、林祖惠、汪国梁、郭培玉、魏章茂、张家钊、丁旭灿、李祖林、姚武训等。还有一部分同学考入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后来保育总会开办保育中学,大部分考入国立十五、十六中学。有些女同学保送重庆南岸海棠溪女子职业学校学习。
三、1941年,川康盐务局为节省开支,经保育总会同意,先后将四川分会五通桥第三保育院和自贡市慈幼院合并到川六院。
四、有一年冬天,重庆保育总会要川六院选派几名保育生代表到重庆总会,蒋夫人要会见。高叔眉等同学被选中了,他们坐盐船取道邓井关、泸州到重庆。胡院长亲自迎接,不料蒋夫人正好去了美国,由她的秘书,一位美国女子接待了保育生代表。胡院长亲自充当翻译,玩了两天并送给一批服装,取原道回到川六院。
五、1940年,宋氏三姐妹视察自流井,保育院选派数十名保育生去欢迎,蔡继兴同学还画了一幅宋氏三姐妹的铅笔画像,当场送上,宋氏三夫人很欣赏,叫她们的秘书长记下了蔡继兴的名字。
六、当时的一些名人、将领曾来川六院参观,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广东将领陈济棠,抗日将军戴安澜,还有张伯苓、戴传贤、李宗仁将军的夫人郭德洁、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李德全等。
七、1940年,成都空军幼年学校招生,院方组织了几十名学生由赵教官带去成都赴考,先后有汪国粱、汪国勋、姜望臣、肖德培等人被录取。
1944年在“十万青年军”的征兵运动中,国民党军第五骑兵团来到自贡,挑选了100名精壮伶俐的初中孩子,这些纯洁爱国,一心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国土,还我山河的孩子,自愿弃学报名从军。经骑兵团挑选编成为一个骑兵连,开赴印缅抗日远征军战场。时逢战争最激烈的艰苦阶段,可叹这批孩子最后大都长眠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抗日胜利后少数幸存者复员回家。这些参加抗日远征军的孩子们,在文革时,这一爱国行动被说成是反动,使这些人长期受批斗,得不到公正的待遇,直到十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平反更正。
川六院的孩子们忘不了,也是在抗战胜利前一年,冯玉祥将军来自贡募捐的情景。冯将军在川南10多个县游动募捐,仅江津白沙镇一次就得募捐款400多万元,那次老将军为敦促工商界捐财捐物,竟带头下跪,广场上万人随之泣不成声,人们也跟随跪下。冯将军高呼:“为了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为了我们民族的生存,我们向中国人的良心求援。”女学生首先响应,高喊:“要做爱国者,不当亡国奴”等口号。其场面可谓感天地、泣鬼神。许多男女学生们脱鞋脱衣,响应冯先生募捐,迫使银行、工商界从60万元的捐款增加到200万元。冯将军爱国的盛举传到了自贡。这一天飘着小雨,川六院的孩子们集合来到募捐现场,我们排在最前面.一个个仰着冻得红红的小脸蛋,听冯将军慷慨激昂的演讲,忘记了寒冷。感动之中,孩子们竟相脱下身上的棉衣、草鞋带头捐上,他们的行动影响了在场不少绅士,纷纷捐钱物。李德全这期间也来川六院视察,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讲:“前方将士英勇杀敌,后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国团结起来,共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早日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她激昂的声音久久荡漾在孩子们的心间,鼓舞着他们前进。
川六院的同学们!我们现在都已步入了老年行列,抚今思昔,我们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50多年前,我们是流浪儿童,是祖国和人民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1945年8月抗日胜利后,川六院的保育生由保育总会分批送回各自的家乡。解放后,大多数保育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作出了一定的成绩,无私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今天,我们祖国的情况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海峡两岸,世界各个角落的炎黄子孙都密切关注着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迫切盼望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回顾过去,是为了正视现在,展望未来,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了解父辈、祖辈是怎样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今天的。海峡两岸都有我们这批难童的幸存者,我们应该并肩携手,团结起来,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富强,为推动历史前进,尽到我们最大的责任,履行我们崇高的义务。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05 10:55:5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大事汇编(二)
下一篇: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川三院简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