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广东第三保育院
2017-08-05 15:17:41  来源: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网 作者:谭细心  点击:  复制链接

  广东第三保育院1939年5月创建于兴宁佛子岭,由李世鉴任院长。同年l2月由徐惠仪接任院长,并增收从花县、佛冈收容的难童共460多人,安置于曲江塘湾。因按有关章程,每所保育院须收容儿童500名,而一院、二院均人数尚不足,故1940年7月,将三院儿童分别拨给一院和二院,三院撤消。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收容的难童逐渐增多,1940年9月又于乐昌坪石镇复建三院,由李粹芳任院长。

  自1940年9月李粹芳主持之三院起,截至1946年3月陈崇龙主持之三院与二院合并改称二院止,历时5年半。为叙述上的方便,院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即1940年秋至1942年夏与原保育四院合并前为初创时期,合并后到1944年6月为全盛时期,1944年7月至1946年3月与原保育二院合并为疏散搬迁时期。

  初创时期

  (1940年秋至1942年夏)

  1940年9月,粤三院因院舍尚未筹建妥当,故暂借用坪石镇一所国民小学(该校疏散暂时停课)为院舍,收容了几十名难童,他们大部分来自珠江三角洲、南海、番禺、顺德等县沦陷区,少部分来自潮汕地区。院长为李粹芳女士。

  这几十名保育生年龄都在10岁以下,经文化测验,编成小学一、二年级及幼稚班,开始过上类似寄宿制小学的生活。几位老师既担任教学,又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相当辛苦。

  当时物质条件很差,时至寒冬,同学们睡的全是地铺(二楼木板地),二人共用一床被子。因他们在沦陷区时大多挨过饿,长途跋涉到内地,体力消耗很大,体质差又营养不良,初到粤北过冬,很不适应,加上缺医少药,管理上缺乏经验等原因,患痢疾、水肿的较多,死亡率较高。

  1941年春,三院自坪石镇迁至老坪石南神步村。神步村是个小山村,位于武水支流南溪河畔,距老坪石镇约8公里。借用村西一座祠堂作为院部。院长、教职员及女生住在里边,将河边的一间小庙扩建为厨房。院部北边山脚下是几间由竹席和杉松树皮搭成的棚子,用做男生宿舍和教室。

  保育生增至百余名。除来自上述地区外,还有来自新会、台山等地的。同年9月,按程度编为小学一、二、三共三个年级上课。这年在后山脚平整出一个操场,靠河边置有秋千、跷跷板等体育设施。当时男生喜欢玩抽陀螺,女生喜欢踢毽子,玩具都是自已动手制造的。

  这里的三院虽有自己的院舍,但居住条件差,环境卫生欠佳。保育生大多年幼,缺乏自理能力。因而身上多长虱子,床铺内有臭虫,宿舍里蚊子、跳蚤、老鼠为患。长疥疮、黄癣(俗称癞痢)普遍,患夜盲、眼疾,还有的患痢疾、肺结核等。院内设医务室后有病才得到及时治疗。此时曾发生李粹芳院长被劫事件:一天深夜,住在院部后楼上的李院长,被破窗而入的土匪劫去由她保管的一笔巨额公款,她本人被捆绑在屋内至次日晨才被发现解脱。报案后,有关方面派几名武装军人来调查,未有结果。此后就派来保安队一个班驻守在院部旁边。

  全盛时期

  (1942年夏至1944年6月)

  三院与四院合并:四十年代头三四年,粤北战局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而粤西南形势却日趋紧张。1942年初,粤四院奉命北迁。这个院是原四院和原五院于1940年9月合并而成的。原四院1939年6月建于茂名(现高州县帅堂),由李朝晖(中共党员)任第一任院长,保育生大多为高州人。原五院1939年6月建于广州湾(现湛江市赤坎),由郑坤廉(中共党员)任院长,保育生以海南人为主。两院合并后由刘嘉彤任院长。1942年4月,四院师生300多人由刘院长率领向粤北迁移。辗转跋涉,经月余于同年5月抵达神步村,与三院合并,仍称三院,院长刘嘉彤。

  合并后全院教职员工近40人,保育生400多人。院长之下设总务主任、教导主任,训育主任,童子军教练,各年级设级主任。原两院的学生混合编班,分设一至六年级。课程有国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公民、音乐、体育、美术、劳作等,成为一所完全小学。教室和教职工、学生宿舍都相应增建。

  保育院与一般小学不同之处,在于全体师生每天24小时在一起过集体生活。如每天的早会晚会(含升旗降旗),多有师长讲话,内容有时事讲解。某纪念日的来源和意义等。既有道德上的教诲,也有刻苦学习的规劝、卫生习惯的养成,还有批评和表扬。每天的晚会,全体保育生必唱《中国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

  高年级建立社团是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1942年冬,六年级(级主任李重基)、五年级(级主任徐润康)、四年级(级主任梁元竞)先后建立了励进社、晨神社和新生社。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社歌。同学们通过参加壁报,排演节目,处理班级事务等活动,锻炼和提高了办事能力,培养了团结互助精神。在当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更具其特殊意义。

  闹风潮:1942年5月,原四院刚迁至神步村不久(两院学生尚未混合编班),高年级学生纷纷议论刘院长贪污了保育生的伙食费,派出代表向院方请愿,要求按规定的伙食标准给足,以改善伙食,并举行罢课。当时人们对此类事称为“闹风潮”。刘院长利用权势进行压制,公开说这风潮是“别有用心”的人煽动起来的。她还罚原四院全体学生饿饭一天。风潮过后,全院学生伙食稍有改善,个别教师被辞退。

  文娱体育活动:音体美纳入正式课程,各班级利用靠近南溪河的天然条件,组织游泳活动,但严禁私自下河。课外,同学们玩抽陀螺、滚铁环、踢毽子、弹玻璃球等之类的游戏,玩具多为利用废物自制而成。

  歌咏队:两院合并后,在院方支持下,音乐教师梁元竞组建了一支几十人的童声歌咏队,排练并演唱了大量抗战歌曲及梁老师创作的一些歌曲。培养了潘才俊等几名独唱小歌手和几名小指挥。全院集合唱院歌及朝会歌、晚会歌,大都由小指挥出场打拍子。院里每隔一两个月一次的文娱晚会,歌咏队必演出节目。歌咏队还多次到坪石镇、乐昌县曲江市参加演出或比赛。这支歌咏队坚持活动多年.直到抗战胜利。

  健康与卫生情况:保育生吃、住条件仍然较差,由于生活较稳定而有规律,卫生习惯逐渐养成,但因营养不良、患疥癣等皮肤病仍较普遍。院里设有病房,患重病的可住“院”治疗。因病死亡的事仍有发生,但为数已甚少。

  陈崇龙接任院长与迁往新院址乐昌梅花坪:1943年7月,陈崇龙女士到神步村接任三院院长,刘院长任下的教职员工大多数仍留用。神步村的院舍地方狭小,环境差,交通不便,对几百名保育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健康成长不利,故分会为三院另选新院址为离乐昌县城约2公里的梅花坪。陈院长到任后不到一个月,即带领全院师生进行搬迁。

  梅花坪原是一个低矮的荒山岗,经过大兴土木已变成颇具规模、相当漂亮的院舍。院长室、教职员办公室以及医务室为两栋“竹织批荡”的白色平房,师生的宿舍、教室及礼堂皆为鱼鳞板式的房子。校园相当宽阔,宿舍与礼堂之间是个大操场,操场旁边置有双杠、秋千,还有篮球场。校园里及院门前都修了平坦的便道。高年级同学都积极参加了修路和平整操场等劳动。

  当时为极为艰苦之抗战中期,同学们能在这样好的环境下生活与求学,并非易事。尤为重要的是陈院长善于团结全体师生员工,克服各种困难,使工作蒸蒸日上。三院在梅花坪的一年,无论是教学、生活及保育生身心健康各方面,可说是院史上的黄金时期。

  伙食与学生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陈院长主持院务后,在现有供应标准下尽力把学生伙食搞好。有一阵由于庶务先生的问题,伙食搞得不好,师生有意见,陈院长即辞掉该庶务,但一时又无合适人选,只好请骨干教师李重基暂管伙食。李老师认真负责,精打细算,亲自带领工友进城采购菜蔬。他深入厨房了解并参与各个工作环节,解决各种问题,使伙食立即改观。直到来了新的庶务,李老师才重返教学岗位。同时在中、高年级中开展种莱、饲养鸡兔等活动,使学生们锻炼了身手,也增长了知识,并获得较好收获,也有助于改善伙食和增加营养。

  陈院长战前曾留学德国攻读教学与医学,她特别重视学生的健康,采取各种措施防病治病,以提高保育生的健康水平。如请中山大学的医生来院里为学生做体检,聘请该医院的关肇颐医生来院任专职医生,并购置了必需的药品及医疗设备,使患病的学生得到及时医治。关医生和陈院长经常到宿舍探视因病卧床休息的学生。有一段时间,每隔一周煮了掺烟锅子(锅灰)的猪肝分发给患夜盲症的学生治病,煮了眉豆(加大蒜)分给营养不良的学生以增加营养。韩护士给患黄癣的学生一种特效药,虽然有痛感,但终于把癣治好,且无副作用。男女生普遍长虱子的问题,经大力治理已基本杜绝。与此同时,学生的体育及课余活动也搞得较好。如每天以班级为单位坚持做早操,男生可光着上身,女生可穿短裤。在梅花坪的一年,也是保育生健康、卫生状况最佳的一年。这一年确无一病亡事件发生。

  陈克平老师每晚讲《水浒传》故事:陈克平是五年级国文老师,他在课堂上往往结合课文讲一点唐诗宋词及古典文学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天黑后到下寝尚有两三个小时,陈老师提着一盏油灯,带着一本《水浒传》,坐在讲台上讲水浒传。每晚一段,讲得有声有色,花了上百个晚上,终于把全部《水浒传》讲完。外班同学来旁听的不少,把教室内外挤得满满当当的。

  三院这一时期,1942年至1944年每年六、七月间均有一届学生毕业。共三届,每届三四十名不等,他们均由分会送至设于湘西芷江的国立20中就读。

  疏散一搬迁期

  (1944年7月至1946年3月)

  1943年前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根本性转折,胜利在望。日本帝国主义为对付逆局,疯狂挣扎。1944年春季开始对我发动大规模进攻,要打通通往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因此粤北形势吃紧,驻粤北的机关学校纷纷疏散。同年7月,三院师生不得不忍痛告别梅花坪,踏上向东疏散的艰苦路程。这次疏散——搬迁,时间较长,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梅花坪疏散至赣南:由乐昌至曲江是乘火车。由曲江沿韶(关)赣(州)公路东迁,经始兴、南雄至江西信丰县这一段,除少数病弱同学乘汽车外,绝大多数同学靠步行。经月余的长途跋涉,8月底到达信丰县城以南几十公里的小江乡,9月份按时开学。在小江住下不久,1944年毕业生,先赴韶关集中,后由分会送至江西石城国立19中就读。这是陈院长接任后送走的第一个毕业班。为了使下一届毕业生得到较好的照顾,在陈院长的建议下,采取学生认老师为干爹干妈的形式,让每位教职员重点关心帮助一至两个毕业生。如陈院长与何敦汉、周兆珠;陈惠荪老师与陈七妹;吴植祥老师与张仲英、谭细心;梁元竞、沈图仪(夫妇俩)二老师与陶汉伟、张铠诚等4同学,结成对子。各个对子分别举行了相当庄重的“上契”仪式。此后,毕业生们无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受到有关老师的特殊照顾。在战时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学生们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至为珍贵,令人终生难忘。

  第二阶段,由小江逃难至和平县彭寨乡:l945年1月底,日寇占领了韶关,并沿韶赣公路向东进犯,小江已非安全之地。因此三院向南迁往粤东。时值严寒下雪,同学们虽有罗斯福布做的棉衣,但裤子大都单薄,而且穿的都是草鞋,冒着寒风和雨雪步行越过九连山,进入粤东北端的和平彭寨,历时一周的路程,确是名副其实的逃难,极端艰苦。三院借用该乡旧四联中学住下,约一学期。7月初,与兄弟保育院一样,四年级以上学生到兴宁集训,准备参加分会举行的大检阅及文艺会演。8月某日检阅那天,三院百多名学生表演的团体操,最后组成英文字母“V”形,一边挥舞手里的中、美、英、苏等国的小国旗,一边有节奏地齐声高呼“胜利”,“胜利”,在检阅者与在场群众中引起巨大共鸣。

  8月14日深夜,日本投降的大喜讯传到各院参加集训的保育生的住处兴宁中学。大家听到这一消息,无比兴奋,立即起床结队上街游行,欢庆胜利。8年艰苦的抗战,终于取得胜利。

  第三阶段,胜利后由粤东迁至番禺高增圩:1945年秋,三院由和平彭寨迁往龙川县城老隆,在此住了一个学期。1946年3月,二院部分学生并入三院(另一部分并入一院)改称粤二院,院长仍为陈崇龙。合并后即开始南迁,自老隆出发,经河源、惠州、石龙至广州,最后到达番禺高增圩。

  1946年6月,广东分会及其下属保育院任务完成,宣告工作结束。陈崇龙女士卸任。原一、二院合并后由广东省社会福利处接收,改名为育幼院。

  保育三院自1940年9月重建至1946年3月结束,共5年半。它汇集了广东省各地几百名难童,组成一个既是学校又是家庭的一个大集体,一起生活、学习、逃难、搬迁,绝大多数挺到抗战胜利,迎来了祖国的解放,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继续奋力上进,成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之材。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05 15:18:1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粤二院简史

下一篇:马鞍山保育院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