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好生保育儿童——记战时儿童保育会
2017-08-07 08:52:33  来源:中国网中国视窗 整理:王玮 悠然  点击:  复制链接

(一)

  儿童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为了培育民族后代,中国共产党提出“重视保育事业,抚养革命后代”和“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在革命根据地制定了许多儿童教育的方针、政策,组建了儿童保教队伍。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办起了托儿所,免费收托党政军机关工作人员的婴儿;1938年8月20日,边区儿童保育分会根据边区儿童状况并配合抗战需要接收了该托儿所,于10月2日在延安南门外的柳林子成立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分幼稚部和小学部。保育院主要收育抗日将士和工作人员的孩子,以及东北流亡孤儿。到1943年,保育院由最初只能收托几十个孩子发展到收托500多名儿童。1940年,党中央又成立中央托儿所,直接由中央卫生处管理,在蓝家坪设立所址,调选一批由各地来延安的女青年担任保育员。1942年,为感谢由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赠送的从洛杉矶美国友人和爱国华侨中募集的款项、生活用品和医疗器械,中央托儿所改称为“延安洛杉矶托儿所”。抗战期间,延安第一保育院、第二保育院和洛杉矶托儿所共收托婴幼儿近3000名。除此之外,中共中央和边区所属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也先后成立了30多个托幼组织。据1945年统计,共收育婴幼儿2100多人。

  边区政府确立的儿童教育目标是“以适合抗战需要,实现三民主义,争取民族之独立自由,启发儿童爱国思想与发扬民族精神,养成儿童独立精神为主。”乳儿部和婴儿部主要对婴儿进行身体的保育,幼稚部教育主要是通过游戏活动启发孩子对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快乐活泼的性格,在幼儿心中植入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强决心。小学部教育采取与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接近生活,注重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国语、自然、历史、磨灭,公民、体育、音乐、生产等科目。教师在授课时注意新增一些配合边区实际情形的题材,如公民课就增设了劳动英雄建设边区、创作模范村、安置移民和难民的故事;音乐方面教授抗战建国和咏唱劳动英雄的歌曲;自然课设有农艺试验场,试种各种蔬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培养了儿童对劳动和生活的正确认识。

  边区儿童保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将儿童保育与母亲保护相结合。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保育儿童的工作,注意儿童健康,使其健全发育。”1940年9月,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保护母亲儿童的决定》,提议边区政府及各县政府下设保育科,区乡村设保育干事,号召全体党员和妇产科儿科医生护士及从事保育工作的非党同志,积极执行党的决定。1942年4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民政厅规定儿童妇女待遇办法》规定:孕妇生产时发生产费50元,小产发35元,生产前后修养两个月,发修养费20元;儿童自出生到5个月,每月发奶费25元,6个月至一岁婴儿每日发小米六两,一岁至五岁儿童每年发成人单棉衣料各一套。1944年12月18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还通过了关于保育儿童健康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虽然财力紧张,工作难度大,但各保育机构还是还是收育了5000余名婴幼儿。党和政府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已属难得,边区的儿童保育工作,不仅调动了边区内的人民,还团结了边区外的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拓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儿童教养工为今天的儿童保障工作提供参考。

  同时,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推动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在国统区建立保育院,收容抗战阵亡将士子女、革命遗属子女和贫苦儿童进行教育,无论是前线还是大后方都有共产党员参与的儿童保育工作。

(二)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东北、华北沦陷后,战火自北向南蔓延,南京、上海相继失守,千万难民流离失所,在战火中失去父母的儿童处境尤为悲惨。他们或死于炮火,或在饥饿贫病的逃难途中倒下,更有一些孩子被日军掠走,被强制接受殖民奴化教育,甚至有许多孩子被作救治日寇伤兵的血源······

  为救助和教养民族的未来,中共中央长江局及其下属的妇女委员会做了大量工作,邓颖超、廖似光等通过抗日救国会中的共产党员安娥、曹孟君、徐镜平、杜君慧等人为拯救难童四处奔波,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协助支持,得到各界民众积极响应。

  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

  1938 年1 月 13 日 ,《新华日报》首先报道:“抗战以来 ,很多为国牺牲的同胞遗下儿女无人照顾令人怜悯。为了救济这些儿童 ,社会上正准备组织‘战时儿童保育会’。”1月 20 日 ,《妇女生活》发表了救国会领袖沈钧儒先生所写的“战时儿童保育会缘起”,呼吁爱国志士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共同完成保育中国儿童的任务,以慰阵亡将士 及死难同胞!在这一期《妇女生活》上 ,还列出了战时儿童保育会首批发起人名单。经过不懈努力,在各方共识合作的基础上 ,1 月 24 日在汉口基督教女青年会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筹备会 ,184 位各党派及各界人士 列入发起人名单。战时儿童保育会筹备过程中,冯玉祥将军夫人李德全被公推为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邀请宋美龄主持保育会工作。

  经广泛动员和充分酝酿之后,3月10日,保育会在汉口圣罗以女子中学举行会议,宣告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总会正式成立。妇女界、中外来宾等 700 余人到会 ,安娥做筹备工作报告。宋美龄致词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拯救难童义不容辞的责任。会议选出了包括国共两党和无党派在内 56 名妇女界人士为理事。会后,宋美龄约见邓颖超,表达了“真诚合作,全力抢救难童”的共识和决心。

  3 月13 日 ,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武昌召开第一次理事会 ,选出 宋美龄、李德全、黄卓群、邓颖超、史良、曹孟君、沈兹九、安娥、孟庆树、张蔼真、陈纪彝、郭秀仪、唐国桢、舒颜昭、任培道、徐瑞、陈逸云等17 人为常务理事;徐镜平、刘清扬、庄静、吕晓道、朱纶等五人为候补常务理事。后来在 9 月中旬召开的常务理事会上 ,宋美龄、李德全被一致推选为正、副理事长。为争取多方支持赞助 ,扩大影响 ,保育会还聘请了 286 位名誉理事 ,其中包括国共双方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蒋介石、林森、冯玉祥、孔祥熙、宋子文、李宗仁及各界知名人士沈钧儒、邹韬奋、马相伯、郭沫若、陶行知、茅盾、老舍、蔡元培、晏阳初、胡适、陈嘉庚、胡文虎和国际友人 斯诺、史沫特莱、司徒雷登、鹿地亘等。

  保育会成立后,在汉口原日本同仁医院筹建了临时保育院 ,李昆源出任院长。为抢救难童,保育会先后派出两路人马北上,在战线上进行抢救,一路是曹孟君带队到徐州台儿庄一带,另一路是唐国桢、徐镜平到郑州、开封一带,先后收容难童550多名。 各地难童历尽艰辛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汉口战时儿童保育院,然后再输送到大后方四川。保育会专门接收沦陷区的少年儿童,将他们送往大后方学习、生活。

  1938年5月1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及部分负责人在汉口合影,中有宋美龄、李德全(冯玉祥夫人)、邓颖超(后排右一)、史良、孟庆树(王明夫人)、郭秀仪、曹孟君、唐国桢、陈逸云、刘清扬、黄卓群等23人。

  5 月 1 日上午 ,汉口第一临时保育院举行了开幕典礼。周恩来、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等参观了保育院 ,蒋介石并发表了讲话。

  邓颖超说:“战时儿童保育会是由共产党提倡发起的,保育会理事多半是中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也包括个别国民党员。战时儿童保育会是抢救战时儿童工作时首先出现的妇女联合战线。”不久,因战局危急,保育会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就被迫于1938年10月随国民政府迁移到重庆。

  难童的抢救和转移

  保育会日常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是筹集经费;二是抢救和内迁难童;三是后方保育工作。邓颖超等为此人做了大量工作。为动员捐款,在保育会成员的努力下,一夜之间募集善款10万元,这笔善款为战时保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938年6月,保育会派方雪琼、徐镜平负责在宜昌设立难童接待站,将汉口、长沙、襄樊等地1500多名难童转移到重庆及附近地区。转移行程的首站是宜昌,载送难童的轮船在宜昌靠岸后,工作人员上岸购买柴米油盐和蔬菜,以保证沿途伙食供应。途经长江三峡,三天后到达重庆,经数月辗转最后到达大后方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大本营成都。但成都也时有日寇空袭,为了孩子们的安全,1938年7月,保育院又转移到郫县太平寺落脚。四百多难童重新登记,由班主任给每个孩子的家人写信,询问家乡沦陷后情况,父母是否安在等等。至此,经长途跋涉的孩子们终于安顿下来。

  1939年初,日军向鄂西进攻,均县保育院院长罗叔章向保育总会请示后,率该院500多难童撤离到重庆,后转移落脚到江北县大田坎。1944年湘桂战役中,又对香港、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等地的儿童进行了大撤退、大转移转移过程中,上有敌机盘旋,下有山水阻隔,途中跋涉之艰辛可想而知。但成千上万的难童得到抢救和保护,避免了日寇战火的蹂躏。

  自1938年5月10日汉口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共收容战区贫困及流离失所难童16000多人,分二十八批经宜昌、三峡到重庆的万寿宫,在那里等待分送到四川各地的保育院。根据史料记载,全国各地保育院包括香港、延安共收养战区流离难童三万人,孩子们在保育院开始了半军事化的生活和学习,期间得到了各界爱国人士及国际友人的关怀和帮助。直到抗战胜利,这些孩子才陆续返回家乡。

  保育院的孩子们

  湖北均县草垫镇第三保育院院长赵君陶,悉心关爱每一个来到保育院的孩子。孩子们到达后,工作人员为他们理发洗澡、换上干净衣服,然后给他们检查身体。这些孩子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死里逃生,大多都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满身虱子。一些孩子患了严重的沙眼、疥疮。老师们无奈,只好把男孩女孩都理成了光头,以方便治疗和康复。

  失去或远离亲人的流浪生活,在许多难童心里留下阴影,为了安定难童生活,稳定难童情绪,使他们健康成长,保育院首先发动教职人员与难童建立起亲情般的关系,特别对失去父母的难童,给予他们亲人般的呵护。保育生们对抚育他们成长的院长老师永远感恩在心 ,视她们为自己的妈妈。

  老师们尽量保证身体不好的孩子吃上营养品,每星期想方设法给孩子们吃一两次肉,体弱儿童每天喝一碗猪肝汤,服用一定数量的维生素。保育院工作的最低要求是保证每一个孩子吃饱肚子。逢年过节,再难也要让孩子额外吃上胡萝卜和一颗糖、半个月饼。冬天到了,当地爱国人士把募集的钱、土布、棉花送到保育院,地下党同志和草垫镇公所孟宪章先生动员各界妇女,放下自己的家务,夜以继日地为孩子们缝制被褥棉衣。母亲们伟大崇高的爱心驱走了严寒,让孩子们进入了正规的学习生活。院长赵君陶经常夜里亲自到学生宿舍查房,为孩子们盖被子。在院长和老师们的悉心照顾下,第三保育院没有一个孩子因病死亡。在当时生活十分困难、时局动乱的年代,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

  四川第六保育院在四川各保育院中条件最好。这所保育院设在自贡市贡井,院长张杰人,下设四个分院和一个简易医院。收容难童最多时达1000余人,保育生的学习和生活经费几乎都是盐务局提供,孩子们不会忘记,是盐井工人的血汗哺育他们在艰难岁月中一天天成长起来。

  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育院还建立了自己的农场,学生们学习种菜、种茶、养猪、养奶牛,放羊。保育院还创办了工厂,请来师傅教孩子们织布、织袜、纺纱、打草鞋,孩子们一年四季穿的草鞋都是自己打的。他们半天上课,半天劳动。蔬菜自给有余,牛奶除供应生病的老师和同学,还供应自流井、贡井一带的老百姓。1942年重庆保育总会办展览会,四川第六保育院送去生产、生活照片和农场、工厂产品及细绳画等手工艺品,倍受各界好评。

  针对儿童年龄差异和生活集中的特点,保育院实行小教初级和高级两级制和一学年三期制,使儿童六学年的课程四年完成,既保证打牢儿童的知识基础,又能提前完成学业,让他们尽快升学或踏上自食其力的独立生活之路。为此,生存劳动教育成为保育会颇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十岁以上的儿童 大都参加了一种或几种的劳作 。孩子们在劳作中贡献出自己所能时 ,也获得了更丰富更切实的学问。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儿童勤劳的身手,掌握初步的生产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力更生的精神,保育院鼓励儿童的兴趣爱好,支持他们自学并参加课余活动,让他们自愿组成读书会、墙报组、文艺宣传队,学习鲁迅、巴金、高尔基、普希金等人的著作,阅读抗战文学,举办讲座及作文比赛。

  在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两党及无党派人士、妇女界负责人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厚的爱心,关注着保育生的成长。以邓颖超为首的一批共产党人,为大后方难童保育工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她们急难童之所急,力排各种干扰,使保育工作在重庆地区迅速展开。邓颖超在动员时特别强调:“要把难童培养成抗日力量,革命力量。难童保育是国统区妇女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一条重要战线”。 她对保教人员的选用十分严格,提出“必须是大学生,必须有三年教育行政工作经历。”就这样,先后吸收了许多社会名流、学术精英投入到保育队伍中来,其中共产党人不下百人,成为保育事业中坚。 经过这批人的艰苦努力,保育会四川分会第一保育院于1938年在歌乐山建成。曹孟君、刘尊一等共产党人先后在此担任校长并任教 ,开陪都保育工作之先河。1939年6月,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经赵君陶等人筹备,在江北县土主场周家祠堂成立,赵君陶任院长,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三院与歌乐山保育院合并。1940年,新生活促进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在歌乐山龙洞湾先后办起了婴儿保育院和儿童疗养院。1941年前后,直属第五保育院在璧山县大路镇宝光寺成立,饶克勋任院长,先后有欧阳淘承、袁载春、任锐等共产党员和其他进步人士在此工作。1942年,国民政府社会部在歌乐山开办了直属第二保育院。当时,先后有20余分会及数十个保育院遍及全国大后方,其中重庆至少有12所,总计收容儿童近三万人。

  一大批知名的妇女界人士和爱国志愿女青年担任保育院院长和教师,她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才华出众,思想进步,有着丰富的社会服务经历,为了难童,为了抗战的胜利,她们奉献了最可贵的青春年华甚至生命,她们崇高的母爱精神和为抗战所作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保育生的心中!她们是:直属第一保育院院长罗叔章、直属第三保育院院长赵君陶、四川第一保育院院长曹孟君、直属第七保育院院长杜彦桐和直属第五保育院院长曹克勋等。

  1945年底,曹孟君主编的《现代妇女》杂志社邀请二十多位保育工作者座谈儿童保育工作,总结报告说:“在儿童保育总会收容的29751个儿童中,升学的有5160人,习艺的1862人,至三十三年(1944年)底止,除家长领回外,在院教育者尚有 9023人。所有这些儿童,不仅保全了生命,还被培植成为有用的人,这是一件大功绩。受过教育以后,保育院的儿童是坚强、能干的,是能够代表新生一代儿童的。”完成这一大功绩的主要是从总会到分会和各保育院的一批不平凡的女性。正是她们不畏艰难、为国分忧的爱国热情和慈爱之心驱使着在微薄的薪酬待遇条件下,拯救抚育了数万难童。保育生们对抚育他们成长的院长老师永远感恩在心 ,视她们为自己的妈妈。

  (王玮 悠然整理)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07 08:53:3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广西保育院简介

下一篇:湖南战时儿童保育院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