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第十五中学——国立荣昌师范学校,从1941年8月开办到1949年8月结束,历时8年。
一、国立第十五中学的诞生。
1941年初,保育总会便与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协商,决定在重庆附近成立一所“专收保育生的中学”,享受国立中学的待遇,这就是孕育中的国立十五中——又习称“保育中学”,是录取保育生较多的国立中学之一。(次年在湘西芷江又成立了另一“保育中学”——国立二十中)。
1941年5月,当时在教育部工作的吴乐孟教师受校长吴若愚的委托,带了一批职工到烘炉场进行筹备,9月初开始接收四川境内各保育院送来的学生。国立十五中就这样诞生了。
各保育院送来的学生要经过严格的甄别考试,成绩优良的编入普通中学班,成绩一般的编入职业班。当时是男女生分部、分班上课。男生在文庙上课,在武庙住宿;女生部设在下场口,上课、住宿都在那里。教师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吴校长原来的学生;二是建校时任总务主任的张民权老师聘请的一批中央大学的学生;三是其他方面介绍来的知识分子。总之,是一批流亡到后方来的具有大专文化水平的知识青年。这批老师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负责,同为流亡到后方的青年,因而在他们的教育下,早期的学生各个学科都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像当时灾难深重的祖国一样,国立十五中是一所十分简陋的学校。比如伙食很差,不仅荤菜极少,由于这个小乡场没有专门的菜农,学生连新鲜的蔬菜也吃不到。又如住宿,虽然也叫双层铺,下层是铺板,上层也是连成一片的铺板。学生不论是睡上层还是下层,都是一个挨着一个睡。到秋雨季节,夜寒屋漏,其苦况是难以言状的。有些同学生活上有三大件:一把量油壶,一个小木桶,一双木板鞋。有些同学连这些也没有。不过在这个交通闭塞的小乡场上有了这么一所学校,多少为它增添了一些生气。特别是有段时间,保育总会发来了一批美国捐赠的兰咔叽布,学校给每个学生做了一套童子军服,还配有领带。有时要求全体学生都穿上这套衣服,并在操场上操练一番,这便引来附近居民,特别是妇女、小孩的围观,可算是这个乡场上的一桩盛事。
二、洪炉场与卧佛寺
各个保育院春、秋两个学期都有小学毕业的学生考进十五中来。洪炉场那个小乡场没有发展的余地,必须另外找个条件较好的校址。
荣昌县城南有一座不高的白象山,山上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卧佛寺,是附近几县善男信女朝山进香的胜地。寺前有一片开阔的田土;再前面是成渝公路,公路的北边便是荣昌县城。象这样的地方正是可以用来办学的所在。于是,以卧佛寺为主,在山坡上和山下一带建了一些平房教室和寝室,还在靠公路修建了一幢礼堂(兼食堂);这就是国立十五中的新校园。这是1942年底的事。
1943年春天,烘炉场的一部分师生迁到卧佛寺来了。女生食宿和上课均在卧佛寺上面,男生则在新修的宿舍和教室住宿和上课。这时卧佛寺是国立十五中校本部,洪炉场变成了分部。凡是新考入十五中的学生,都要先在洪炉场就读,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向校本部转移。洪炉场分部于1945年1月结束。十五中初办时的职业班,1942年底合并到国立十六中,这时的十五中便是一所单纯的普通中学了。
卧佛寺的校舍虽然也很简陋,但比烘炉场的文武庙要好得多。这里交通方便,自然环境也比较开阔。卧佛寺的左侧面山岗上有辛亥革命烈士张烈五的陵墓。卧佛寺的西面山头上有一座石塔,石塔再西去几里许是濑溪和施济桥。这濑溪是男同学洗衣服的地方,夏天则是男同学天然的游泳场。卧佛寺后面是满山坡的橘子林,每天秋天,红橘满枝,少数嘴馋的学生爱去混几个橘子吃,使守林人多费了些口舌。卧佛寺的后山下有一口水井,是女同学洗衣服的地方。
卧佛寺的大部分建筑物成了学校的用房,只有底层一间正殿和紧挨着的一间厢房没有被学校占用国。正殿供有睡佛一尊,这尊瓷质睡像,长二尺许。神龛两边的对联是:“问佛祖缘何睡倒,唤世人不肯醒来”,横联是“睡老乾坤”四个金字。小厢房里住了个老和尚,他的责任是早敲钟晚击鼓。我们在这里读了几年书,没有一天听不到他的晨钟暮鼓。可惜现在卧佛寺已经不存在了。
三、改名国立荣昌师范学校
1944年夏天,国立十五中有了第一届初中毕业生。改名后的学校分初中和师范两部分。读师范的学生,多数使用高中教材,但增加了一些专业课如教育学、心理学、测验及统计等。同时,为了照顾到这些学生今后的深造,还开设了选修课大代数、立体几何和英语。
由于改为师范,伙食略有改善,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了。他们除了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外,还努力涉猎课外知识。特别是寒暑假,由于无家可归,便成了他们自学进修的好时机;这对大家学业的增进和专长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努力,但学习条件却是极差的。主要是没有足够的教科书。三、五个人共用一册教本就算好的了。有些学科完全没有教本,上课主要是靠自己记笔记。而记笔记也有困难,因为买不起笔记本,保育总会偶然发一点学习补助费,同学们便买一点最便宜的毛边纸片装订成笔记本。就是最孬的纸,正面记了反面还要记,而且字也写得很小……。艰难可以励志吧。越艰苦,学的劲头越大,学习增长了他们的才干,后来他们多数成为学有专长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1949年7月,四川省教育厅决定把它合并到青木关中学。历时8年的国立十五中——国立荣昌师范学校便宣告结束。
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
国立十五中的第一任校长是吴若愚,安徽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不主张在学校建立国民党和三青团等党派组织。他对流亡到后方来的保育生有同情心。他从1941年5月开始任职直到1945年9月,共4年多。吴校长后来曾任东北嫩江省教育厅长。接替吴校长的是王晓春校长。王校长是安徽铜陵人,系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王晓簌的弟弟。王任职期间学生生活略次于吴校长时期。王任职两年(到1947年夏)后由僵体接任。全是河南人,北大毕业,原是学校心理学教师,任职一年多。最后一任校长是王心权,四川忠县人。他属于四川省立荣昌师范的校长。在王任职期间,下是学校混乱时期,学生经常处于饥饿、停课的状态。王任职不到一年,因学校合并而去职。
第一任教务主任是欧阳师,有学者风度,任职一年即离去。接替欧阳主任的是宋子楷,安徽怀远人。校本部迁卧佛寺后宋任烘炉场分部主任直到1945年初。宋后来在台湾大学任教。学校搬迁到荣昌后的教务主任是殷日炎,江苏人。殷之后是余祖训等人。
建校时的总务主任是张民权。张主任对学校的建立和师生生活做了大量工作。张离校后于1945年夏偕同赵粹艇老师以及学生傅兆兰等,通过重庆《新华日报》社的介绍参加了新四军。赵后随刘、邓大军进军西南到重庆,先在市文管会工作,后任市文化局局长,现已离休,担任重庆市中国画院副院长。张主任之后的总务主任是卓祉宜,卓之后为李同瑞。
纪硕夫是第一任训育主任。此人记忆力极强,初次点名即可记认学生上百,但不久即去世。在荣昌时的训育主任是卢治愚、滕久恕等,还有负责管理学生的杨骏如等。
十五中和荣师的都是现在知道情况的有如下几位:美术老师赵粹艇,后参加新四军,现已离休。美术老师郭锡禹及师母治英老师,离开荣师后一直在重庆南开中学任教师,现已退休。美术老师卢光照,解放后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一直活跃在画坛上,出版过画集,现已离休。秦维新(岭云)老师是学校开办时的事务股长,后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周书声、郑淑芳二位都是解放后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教。李乐超老师解放后在青岛海洋学院工作。数学老师张化周、鲁化民夫妇抗战胜利后在北京教中学。英语老师庄麟轩解放后在青岛15中学执教。体育老师胡进解放后在重庆十一中任教,已去世。语文老师吴东盂解放后在重庆十四中任教,现已退休。数学老师修容尔,解放后是修建重庆长江大桥时的总工程师。高群老师是当时学校的文娱指导教师,后来是四川省艺术剧院的著名演员。化学老师罗四维后是华中农学院教授,英语老师骆永殿是四川外语学院教师,生物老师周庆忠后是重庆教育学院教师。数学教师王振雄,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电业局工作。语文教师郭仲衡,解放后是农工民主党重庆市的负责人,已去世。此外还有历史老师王希哲、王国安,语文老师吴希圣、殷馥亭、姚秀芳、王守一,数学老师赵念慈,英语老师石祖泰、查日曦,地理老师关为政,杨云龙,体育老师乔冠石,音乐老师史渭芳,会计苗振华、靳午阳,校医刘一鹏、汪连武等,均不知后在何处。当时有畜牧研究所住在施济桥附近,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学校兼课的不少,如王德镛兼生物课,后任农林部畜牧局高级工程师。还有樊璞也兼生物课,后是江西农学院教授。
五、学校的政治活动
国立十五中——国立荣昌师范的政治活动,从当时当地的情况看,是比较活跃的。进步思想通过四个渠道影响着的学生:第一是《新华日报》的影响,它主要是通过赵粹艇老师产生影响。赵老师1937年曾与地下党组织有直接联系。她在校任教4年中,一直订阅《新华日报》,后与《新华日报》青年组负责人宋语平取得联系,于1945年初夏通过地下交通线到了苏北新四军根据地。赵老师在校期间,团结和影响了一批女同学如傅兆兰、黄文芳、翟文清、翟文静等,她们组织学习《新华日报》和该社印发的有关政治学习资料,还不定期地座谈时局,这样她们便对时局和一些重大的政治活动有较正确的认识。
第二是保育院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各保育院时即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因为许多共产党在保育院工作。有些保育院党的组织还相当强。如泸州川七院,院长杜君慧,教务主任傅淑华,卫生主任朱宝粹,老师刘力生、蒋素瑚、贾岚英、李彬儒等他们或是共产党员,或是和党组织有联系的进步青年。共产党员任院长的有川一院曹孟君、直一院罗叔章、杜贵文、直二院段超人、川六院张杰等人。还有任锐、欧阳陶承(《我的一家》的主人公和作者)等也在保育院工作过。在保育院工作的共产党员对保育生进行了广泛的进步思想教育,政治上启蒙教育使他们在对待国家大事上有一个比较清醒的头脑。学校的形势教育和时局的发展又使他们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敏感性。比如1944年7月,当时政府号召知识青年参加赴缅抗日远征军。同学们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有70多人报名参加。
第三是荣昌地下党组织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948年后,如荣昌地下党的敖以彬、何光文等与荣师学生许治贵、王炳林、郭士国、关昌福等都有过联系。王炳林被发展为荣昌地下党外围组织“新春学习社”的成员;关昌福在这个时期参加了地下党。1947年以后荣师的进步学生与县中老师吕宗衡、伯桥中学学生胡长杰取得联系,又与高农的蓝祯伟取得联系。不久,县政府到荣师抓人,况能华(宁风)、安义麟等不得不暂时离校躲避。
第四是民主党派的影响。1945年前后,以郭仲衡老师(章伯钧的妹妹章伯骏的丈夫)为首在学校建立了一个“中国民主大同盟”支部。参加的有数学老师王振淮、语文老师李穆三、郝仲凡、朱树禾和历史老师王希哲。学生参加的有胡方泰、周世远、张培德等。这个组织的活动在开阔师生的政治眼界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冲击了部分师生的教育救国和读书救国的观点。
在文化活动方面,荣师学生中有许多读书会和壁报社,其中“三三读书会”影响较大,会长先是杜善燮,后是周世远。胡方泰、况能华、祝文霞、赫慈珍、戴金容、刘毅等都参加了这个读书会。这是一个群众性的进步组织,以讲座国际国内形势为主要活动内容。此外,胡方泰、周世远、乐起鸿还组织过一个秘密的“动向社”,刻印过以分析国内政治动向为主的《动向》小报。十五中——荣昌师范的学生还演出过许多进步话剧,如《日出》、《雷雨》、《北京人》、《寄生草》、《重庆屋檐下》、《升官图》、《第五号情报员》等,胡方泰、孙昌金、张宝宝、翟文静、王亚泉等是这方面活动的骨干。
这所学校是“皖南事变”后成立的,直到它结束,都处于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之中。
六、师生大分散
这个学校招生很严格,成绩没达到标准它是不录取的,但入学后流动却不受限制。同学们要参军,要转学,或因经济困难要出去找工作等都可以。比如建校时的初一年级将近400名同学,3年后升高师一年级的只有84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这意味着这些同学在经受离愁别绪的折磨,从天涯海角聚合在白象山后,随着胜利的到来,他们又要从白象山回到天南海北、回到自己的家乡去。
1946年6月,绝大部分荣师的学生由保育总会发给“保育生升学证”复员回乡。
复员之后,荣师还留下一部分学生。他们有的是外省人但还未找到自己的家,有的是四川藉未完成学业的同学。各班人数都很少,学校显得萧条。这时保育总会的工作已经结束,各保育院交给社会部接管。社会部将保育院合并后改称育幼院。1947年育幼院仍有少数小学毕业生被送到荣师读初中。到1949年8月,荣昌师范合并到青木关中学时,也仅有200多人了。
所有十五中——荣师的学生,不论他们在长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们对荣昌都是非常留恋的。那亭亭的塔影,那巍巍的佛寺,施济桥头朦胧的新月,濑水河上轻盈的扁舟……所有荣昌的河山风貌和城垣街巷,都清晰地留在他们的记忆里。
(1985年11月稿,2001年7月修改于重庆求精中学)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07 09:34:3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保育生与国立第十六中学简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