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国开始全面抗战。但是日寇也倾全国之力大肆侵华。仅仅半年时间,中国的十一个省市沦陷于铁蹄之下。日寇到处狂轰滥炸奸淫烧杀,造成了成千上万的难童,他们失去亲人,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线上。向他们伸出救援之手是社会的迫切任务,也是一切幸存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938年3月10日,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武汉成立。李德全担任大会主席。大会之后,举行首次理事会,推选宋美龄为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邓颖超为常务理事。聘请了军政要人、各界名流共286位为名誉理事。会议布置了各地建立战时儿童保育院等工作。
1938年夏,浙江省第一儿童保育院在碧湖镇创建。全称“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第一儿童保育院”。战时儿童保育总会会长是宋美龄,浙江分会会长是当时的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的夫人,第一儿童保育院院长是当时省府秘书长李立民的长女李家应。李家应是安徽含山县人,1910年生,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抗战初期,她父亲李立民应黄绍竑之邀,出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李家应还是当时在碧湖的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夫人孙多慈的好友,孙本人也在保育院兼职。孙多慈也是徐悲鸿的得意门生,具有很强的活动能力。实际上,李家应刚跨出校门,基本上还没有在社会上工作过。但她本着满腔的救亡热情,与同仁们积极地投入了抢救难童的工作。创院伊始,全院只有工作人员十余人,大多是妇女,她们率领着从杭、嘉、湖等沦陷区收容来的百余名无家可归的难童,借碧湖镇天后宫为落脚点,开始了艰难的历程。
碧湖天后宫现已不存,旧址在今日碧湖粮管所位置,面积超过粮管所。是当时碧湖第一大庙。供奉的天后其实就是妈祖。其规模大于丽水城内的天妃宫(解放初改作丽水县文化馆)。碧湖本地人也叫天后宫为“天妃宫”。后来被不知来历的本地人演变作“天兵中”。工作人员一面安顿难童的学习与生活,一面着手创建院舍,1938年底,保育院在天后宫附近的瓦窑埠、柳里、林家祠堂等地段,建成了数十幢平房,围上了篱笆,作为临时校舍。并选择在天妃宫东南建造校舍。抗战以前,碧湖双眼塘以南只有少数几家民居,以及林家祠堂和天妃宫。大片是未开发的空地和荒坟,可以加以利来。
1939年,新的保育院房舍建成,位置大致在碧湖小学区域。院大门距离碧湖渡口600米左右,大门用带皮松树建造。门边挂着“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第一保育院”的院牌。一进院门是一个大花坛。通过花坛中间的小径,可以到达操场。操场与花坛间有一排挺拔的柏树,花坛的西面是简陋的篮球场。操场北面有一排平房,作为教室。操场东边也有一派平房,儿童报社、教师办公室就设在那里。
因为不断有难童送来,很快达到700来人。教职员工也增加到80名左右,其中有几名共产党员。碧湖的保育院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保育院。院内设有总务、教育、医务三个部门。每天数百名保育生在此参加升旗、做操及体育锻炼,还要唱《保育院歌》。
因为保育院不属于行政编制,经费来源与物资供给,都要靠自己争取募集。师生员工近千人,吃、穿、读书、医疗都要花钱,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院长要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争取财政的支持;另一方面依靠一批教工骨干艰苦创业;同时要争取当地开明士绅支持,在占用庙宇、迁走坟墓建立农场等方面给予合作。当时在保育院里流行一句口号:“救亡以外无工作,吃饭以外无要求”,并在全院的教工中实行了供给制;上自院长,下至杂工,每人一律只拿10元。全院工资最高的是聘请来的医生每月50元、理发师每月14元。教师们,既是老师,又是保姆。他们与难童同吃同住,白天上课,晚上料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极其清贫,但都以献身救亡的精神忘我地工作。
天后宫用作保育院的后勤基地、总务股的大本营,也是礼堂所在地。还设有老师宿舍、粮仓、工场。礼堂后面院子里长着一株大樟树,树冠几乎覆盖整个院子,树干粗壮,五六个人也围不拢。正北是天后宫的后院,后院还有一片梨园和菜地。后院围墙开了个门,可进入林家祠堂,那里还有保育生和教师的两处宿舍。
为了解决供给不足的困难,并让院童更好地成长,院童按照年龄分成职教班、基教班和幼稚班。基教班全天学习,使用初小的全部课程;职教班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保育院还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突击开荒,师生共同开垦的荒地有150余亩,建立了三个农场,还办有畜牧场,饲养猪、牛、鸡、鸭等,作为主、副食基地;除农业外,还有织席、制鞋、洗染、缝纫、织袜、做豆腐等。少数女生任小护士,个别学理发。在当地筹粮困难时,曾组织教工和年龄较大的学生,拉着手拉车,远征二百余里到龙游把粮食运回。尽管这样,保育院儿童的文化学习成绩却是一流的,学业成绩较好的儿童,去考外面的中学公费生。升学费用,除公费部分外,一切由保育院负担。寒暑假仍回保育院这个“家”来。每年省内各中学招生,前几名的公费生,基本是保育院的学生;当地举行的运动会和各种比赛,奖牌也总是被保育院夺回。幼稚班设在天后宫,那里盖了一排平房,作为7岁以下的幼儿班教室和寝室。院子前面有栏杆围着,不让幼儿乱跑。老师上唱游课时,常常可以听到稚嫩的歌声。
保育院还依靠自己的力量,创办了《儿童报》和“儿童剧团”。《儿童报》向社会发行,发行量很大,成了浙江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抗日爱国读物;儿童剧团也经常到周围的农村、工厂和兵营演出,宣传抗日,还曾远出到云和、金华和方岩(省政府临时所在地)等地公演。当时的《东南日报》曾整版介绍他们的抗日剧团和节目,如《放下你的鞭子》、《小英雄》、《帮助咱们的游击队》;也有来自陕甘宁的节目,如《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也有孩子们根据自身经历自编自演的节目,如:《流浪儿》等,小演员演唱着在日寇的侵略下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不禁声泪俱下,往往是台上台下哭成一片,十分感人。
1942年春,蒋经国的俄罗斯籍夫人蒋方良,奉了宋美龄之命,来到碧湖视察保育院。这位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的洋夫人,在院长李家应的陪同下,参观了全院各部门、各班级,慰问保育院的难童。
1943年7月,日寇进攻丽水,逼近碧湖,情况紧急。全院师生向云和撤退。日寇进入碧湖后大肆放火抢掠。碧湖自“天主堂”墙弄至“德和堂”墙弄一里多长的大街商店、民居全部被日寇烧毁。宏伟的天后宫被完全焚毁,天后宫内的保育院校舍也被化为灰烬。
保育院近千名难童,在教职员工的带领下,翻山越岭,历尽艰辛,到了云和。一部分和云和的第二保育院合并;一部分在院长李家应的带领下继续转移到平阳。日寇撤离丽水后,在云和的保育院师生重新迁回碧湖,校舍稍经修建后使用。此后随着难童长大,各奔前程,如升学、参政、参军、就业。有许多学生在共产党员教师的启发下,北上参加新四军。留在保育院人员渐渐减少。
抗战胜利后,留在保育院的小难童,有的被送回原籍;丧失亲人的难童,有的被各界热心人士领去抚养,有的作了其它安排,至此。碧湖保育院完成了历史使命,宣告结束。
保育院结束后,大部校舍移交给碧湖小学使用。天后宫的火烧地基,直到解放后才建成碧湖粮管所及粮库。保育院开垦的农场大多被碧湖地主林华庭占有,称为“华庭菜园”。解放初,学生去碧小上学的路上,还可以见到菜园东侧墙上,留有朱伯庐的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大字。那是保育院的精神遗迹。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萧山韩祖德老人回忆)
作者俞荣森:浙江丽水人。六十年代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对文史有浓厚兴趣,退休后曾有70万字长篇历史小说《大明开国英雄传》在搜狐网发表,被评为优秀历史小说,笔名越飞。为了寄托对家乡的怀念,撰写了一些有关家乡的回忆、散文等。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07 14:13:5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的延安保育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