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记忆中的简阳保育院
2017-08-08 08:48:38  来源: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概述

  抗战八年中,战时儿童保育会在南方各省、陕甘宁边区、香港以及南洋地区共设立了24个保育分会,创办了61所保育院。在四川包括总会直属及四川分会和成都分会共办了保育院23所,其中,成都分会第三保育院即简阳保育院,简称“蓉三院”。

  蓉三院创建于1938年秋,地点在简阳县东溪镇奎星阁(现纸厂地址),主要收养对象是抗战烈军属子女,另有少数由沦陷区转移来的难童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共300多人。全院有小学一至六年级共10个班,固定教职工50多人。其中院领导和部分教职员是由上面派来的,一部分是由战区转移来的,另有少部分是聘请的或地方派来的。每年寒暑假期间,还有不少外省内迁到四川的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如金陵女子大学、齐鲁大学等)来蓉三院担任义务教员。

  保育院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采取因人施教,半工半读,保教合一的教学方法,既学文化知识,又学生产技能,还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使之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蓉三院于1938年秋成立至1943年春停办,历时六年,短短的几年,为抗日救亡工作,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简阳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300多名保育生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和不可磨灭的怀念。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是国共两党真诚合作的产物,是中国妇女运动的杰出篇章,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创举。为这项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忠勇智慧和青春年华的保育生的“妈妈”们,不愧为无私的战士、伟大的母亲、教育事业的先锋、妇女运动的英杰!

  艰苦创业

  1938年夏,杨方女士接受保育总会和成都分会的委派,到简阳来建立成都分会第三保育院。在当时一无钱,二无人手,三无地点,四无援助的情况下,赤手空拳来创业,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杨方从成都来到简阳,与简阳新生活运动妇女委员会取得联系,并邀请县政府官员及部分著名士绅,共商建院事宜。首先考虑的是建院地址问题,大家一同去看了几个地方:一是县城公园里的文庙,二是三倒拐后面的东岳庙,三是沱江对岸的三溪祠。城里两座庙宇虽然宽敞,但是不便于防空,其次用水困难,最后决定选址于三溪祠。

  三溪祠在东溪镇奎星阁旁,位于沱江边,与简阳城隔河相望,取水、购物都很方便。附近还有一大片竹木林和几个岩洞,可以防空。简(阳)乐(至)公路经此,交通也很方便,所以这里是建院的理想之地。但是这里房舍很少,师生几百人的住宿、活动、学习是个大问题,必须新建一批房舍。当时是白手兴家,腰无分文,怎么办?在重重困难面前,她不怕多费唇舌多跑路,八方去求援。在县政府、县妇女委员会和地方士绅的支持下,成立了院董事会,由董事会出面向全县各界爱国人士募集资金和物资,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精神筹建院舍。县里责成东溪乡政府具体负责修建保育院房舍。由乡政府划拨土地,各保甲支援人力,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内便修起了一座大四合院,有教室、阅览室、办公室、医务室、雕刻印刷及活动室,还有一个大食堂。在奎星阁旁还盖了厨房、储藏室、猪羊圈等,其建筑结构均系竹木架涂泥巴,稻草顶,虽简陋,但完全可以容纳几百儿童学习、生活之用。另外,将原三溪祠旧房舍修补改造,再新建部分,建成了师生宿舍和纺、织、染、缝纫、制鞋等生产用房。院中还建了一个水池,可作洗涤和消防之用。在奎星阁底层,利用其宽阔的空间作为木工房。在三溪祠南面约一公里处的山岩边,利用几个古岩洞(当地称为“蛮洞”),经过改造,加深加宽,凿成了五个(其中有两个是互通的)防空洞,可容纳几百人躲警报。除建筑物外,还平整了院内外两个操场,为集会、体育运动和课外活动场所。院舍四周还用小荆竹编篱笆围住,以作安全防范之用。

  有了住房,还需生活、学习的配套设施。杨方在督促建房的同时,还督促木工为师生们做木床、课桌、凳、小书箱、洗脸盆、菜盘及办公桌、黑板等。

  在建院期间,杨方起早摸黑,熬更守夜,为了抗日救亡工作.为了大批苦难的孩子,她历尽艰辛,洒下汗水,创下了伟大的业绩,建成了蓉三院。

  友爱、和睦的大家庭

  从1938年初秋开始,各乡镇陆续将一批批抗战烈军属子女和部分贫困儿童送入保育院,加上沦陷区转移来的部分难童,直到1939年春,入院儿童已近400人。这批孩子年龄最大的十五、六岁,最小的三、四岁。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从未离开过父母、家庭,更未经历过集体生活,所以初入院时很不习惯,不少年龄小的因想家、想父母,常哭哭啼啼;可是不久,大家就适应了新的环境,习惯了集体生活,因为这里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

  院里有院长(杨方)、副院长(朱永芳)、教导主任(程景祜)、教学老师、生产课技师、医生、服务阿姨、更夫、厨工、饲养员和农场工人共5O多人。他们都十分关心爱护孩子们,就象对待亲生子女一般。特别是杨院长,她亲自到厨房指导厨工为孩子们做饭菜,尽量让孩子们吃饱、吃好。孩子生病了,她亲自送往医务室,亲临病床去看望重病孩子。晚上,她亲自检查孩子们的寝室,给孩子们盖被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所以全院儿童都尊其为母亲,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杨妈妈”。在杨妈妈言传身教感召下.全院教职工对孩子们都十分关怀爱护,全院儿童也都象尊敬父母、长辈一样地尊敬他们,大家都叫院长、副院长为妈妈,叫主任为姑姑,对老师也象对父母一样地尊敬,叫工友为大爷、叔叔。院长、老师还教导孩子们互相尊重、友爱团结、互相帮助。大家共同在一起学习、生活数年,相互之间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有了真挚的感情,象骨肉同胞一样互称兄弟姐妹。当谁有困难时,大家都主动帮助,当谁要离院时,大家依依不舍,这里真是一个充满友爱、和睦的大家庭。

  紧张有序的生活

  蓉三院是一个几百人的大集体,必须生活有序,否则,将成为一盘散沙,“团结、紧张、活泼、严肃”是全院师生的生活准则。院里有统一作息时间,以吹号为信号,大家都按统一规定的时间活动。

  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完毕,集体晨操,举行升旗仪式,仪式毕,值周老师作时事讲话和布置当天应作的事项。

  早饭后,上午半天部分班级上课,部分班级生产劳动。午饭后(夏天有午眠),部分班级上课,部分班级生产劳动(因为实行二部制教学)。晚饭前举行降旗仪式,值周老师总结当天情况。晚饭后课外活动,晚上自习后就寝。

  各班有值日生每天传达、检查、督促同学们对学校、老师布置的学习、劳动任务的完成情况。

  每个寝室有室长,室长负责督促同学按时睡觉、起床和打扫寝室环境。

  每周各班有两次清洁大扫除。每个星期天上午整理内务,检查各寝室整洁,学生各自洗衣服或洗澡,下午自由活动,但不准离开校园范围。

  遇上敌机空袭,随时紧急集合,跑警报,白天钻树林,晚上进防空洞。

  老师、同学每天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亲密无间,大家都紧张有序地生活。

  穿、吃、用、住、医

  学生的穿、吃、用、住、医全部由院方包干。穿的是统一服装——草绿色或浅黄色的“童子军”制服,船形帽、布鞋,冬天有灰色棉衣、棉裤、布袜,四季服装齐全。每人有棉被、床单、席子、蚊帐、毛巾、牙刷、口盅、脸盆、碗筷、菜盘等生活日用品一套,还有一个多用小木箱,可装书本文具,可当凳子坐,可将插板抽出放在膝头上写字做作业;既是书箱,又是桌凳。

  院里伙食一日三餐,早晚稀饭,中午干饭,每餐有两三样蔬菜,早餐有时还有黄豆、花生米,有时还能喝上豆浆。一个星期可吃一、两顿肉,节日加餐有时还可能吃到鸡肉。中秋节能吃上月饼,圣诞节开同乐会,还能吃上水果和糖块。

  学生都住集体寝室,男女生分住,一个大寝室住4O一6O人。木床,上下铺,床上用品齐全。床头搭洗脸毛巾,床下放脸盆,盆内放口盅、碗筷、摆布整齐划一,整洁美观。

  院里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每年都要带领全院师生到县卫生院去检查身体,种牛痘,打防疫针。院内设有医务室,有专职医生(武汉沦陷区来的),还设有病房、病床。学生病了,由医务室免费诊治,重病需休息调养者,送到病房休息,由大一点的女同学充任护士,打针、送药、护理。院长、老师常亲临病房看望生病的孩子。对特殊病号,院里还安排特殊伙食,有时专门为生病的孩子熬猪肝汤,做营养丰富的菜肴。平时,还给体弱的孩子吃鱼肝油。

  丰富的学习内容

  保育院的教育目标是:要把保育生培养成抗敌战士,新中国的建设者。教育方针是:保教合一,有教无类,注重实施,因人施教,教育学生发扬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养成集体纪律和劳作习惯,树立独立意识和刻苦作风。学习为主,适当军事操练,进行抗日宣传,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农场。

  (一)文化学习:进行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全课程教育,另加抗日宣传教育和基础英语。课程设置有:国语(《抗战建国读本》和选读一些古文)、算术(包括珠算和会计薄记学)、英语(主要认识字母和学习少量单词)、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童军,另外每周还有一节圣经课。针对儿童年龄差异很大,超龄生多的特点,采取因人施教,实行二部制教学,一年办三个学期,没有寒暑假,四年完成小学六年的课程。学习成绩好的还可以跳级,提前毕业。教师水平高,教学认真,方法好,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很强,师生间教与学配合很默契,所以教学质量高,学生成绩好,凡蓉三院小学毕业的学生没有考不起初中的。蓉三院当时的音乐、体育和童军几门功课最具有特色。音乐课教的几乎全是抗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流亡三部曲》、《我们在太行山上》等等,这些歌曲对师生、对群众的抗战激情鼓舞很大。体育课除常规教学外,还加授国术,由专职国术教官任教,学习打拳,舞弄刀、剑、棍、棒等。童军课,除一般军事操练外,还学习战地救护伤员,包扎伤口和防空、防毒知识。

  (二)劳动技能学习:有多种劳动科目,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兴趣分别安排。年龄稍大,个子较高的男生,安排到纺织染科学纺纱、织布、染布或到木科学修理、制作桌椅板凳,或到鞋科学打鞋底,做布鞋,编草鞋。大一点的女生,安排去缝纫科学裁剪、缝纫,自制衣服、被套等,或到医务室学护理,到病房当小护士。其余的分别学习雕刻、印刷、理发等。年龄很小的就去放羊、看守鸡鸭。纺织染、缝纫、木工、制鞋几科都聘有专门技师驻院教学。雕刻科则由院里派大一点的同学到城里“文学斋”雕刻、石印铺去学习,他们学会了回来教其他同学。理发,是请师傅到院来先教会部分同学,然后同学之间互教互学、互相理发,所以多数同学都会简单的理发技术:剃光头、剪光头、平头。

  雕刻科同学曾完成过一项自刻自印《抗战建国读本》一书的任务。因当时纸张缺乏,上面只发了一个样本,院里就布置雕刻科刻印,发给每个同学人手一册。雕刻科的同学按照样本,把不同的单字一个个刻成字钉,用黄泥巴调水揉合成软粘泥,铺在桌上作底板,将字钉按课文顺序安排在泥板上,用木板将字钉压平(使每个字一样高),用棕刷蘸上自配颜料(用窑烟灰调胶水)刷在板子上,将纸铺在上面,再用平整的干刷子在纸背上反复抹几下,一张印满字的书页就印成了。印完后,按页序叠好弄整齐,用铁钉打几个眼,再用线装订起来,就成了一本本的书。现在想起来,在没有印刷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就靠孩子们(在技工的指导下)自已雕刻、自己制版、自己印刷、装订成课本——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工程!

  蓉三院农场在东溪乡集市北面约l公里处狮子桥附近的山坡上,有2O多亩土地,是地方捐赠给保育院的。农场里养有一头耕牛,请了几名雇工,平时各班轮流派较大一点的男同学去劳动。农场里主要种植小麦、红苕、玉米,作为添补师生伙食之用。另外,在奎星阁旁及宿舍旁还有一片空地,大约有两亩左右,种的蔬菜,师生员工都轮流去参加劳动。院里还喂养有猪、羊、鸡、鸭,作为改善师生伙食之需。

  通过在保育院的几年学习,同学们不但学好了小学阶段的全部基础知识,还都学到了一门生产技能。有的同学离院回家后,还以此作为谋生之道,解决了就业问题。

  (三)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同学们课余时都分别参加与自己兴趣相投的课外活动。有的在老师领导下参加歌咏、舞蹈和演剧,有的参加抗日宣传演讲比赛,有的参加球类活动,有的到阅览室看书报,有的自由结合随意活动——做游戏、捉迷藏、跳绳、踢毽、跳拱、荡秋千等等。其中最有趣也很有意义的是“收复失地”。这种活动与一般孩子玩的“跳房”一样,其不同的是,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用鹅卵石在地面上嵌成一幅中国分省大地图,玩耍时,站在“四川省”,将一块瓦片抛入某个“沦陷省”,一步一步从起点跳入该“失地”,又将瓦片一步一步踢回原处,就算收复了某个“省”。大家轮流抛踢,看谁收复的失地最多就算获胜。还有编织蝇拍和做扇子。蝇拍是用竹子劈成竹片,把竹片一端划成竹丝,挽成一个鸡心形,另用竹丝编织而成。做扇子是将若干层废纸用浆糊做成纸壳,干后将纸壳剪成各种艺术形状,用竹片夹上,再画上图画即成。蝇拍、扇子既可自用,还可拿到城里义卖,将义卖的钱,捐献前方抗战。再一种活动就是自制“自来水笔”,方法是,选笔管粗细的小竹子,将一头劈个斜面,在尖端劈一中缝,用石头把尖端磨光滑,即成一支书写流畅的蘸水“钢笔”。

  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保育院紧紧围绕抗战救国这个大主题,对孩子们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的政治思想教育,使大家懂得抗日救国的道理,树立民族自尊心和主人翁精神,明白国仇家恨,坚定抗日救亡的决心,并组织师生参加抗日救亡社会活动。

  (一)参加集会:凡国耻纪念日(“九·一八”、“七·七”、“八·一三”等)和重大节日,县里召开的纪念会或庆祝会,保育院的师生都要去参加。几百学生穿着一色的童子军制服,排列成整整齐齐的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军号、鼓乐队奏着响亮的乐曲在队伍前面开道,教师们走在各自班级队伍的旁边维持秩序,大家雄纠纠气昂昂地唱着雄壮的抗日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行进在简城街道上,从南至北走向公园广场。广大群众见了保育生的队伍,都称赞保育院办得好,学生队伍训练有索。除参加集会外,还参加过全县童子军大检阅。保育院的童子军在全县大检阅中名列前茅。

  (二)搞宣传活动:师生们组织抗日宣传队,到城里和附近乡镇集市去作抗日救国宣传演讲,唱抗日歌曲,演街头剧,揭露日寇强占我国土,残杀我同胞,奸淫掳掠等罪行,激发广大群众爱国思想,团结起来积极抗日,保卫祖国。

  (三)义卖活动:为了支援抗战,政府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将自己手工制作的蝇拍、扇子和草鞋拿到城里去义卖,同时作抗日宣传。把卖得的钱由院方上交保育总会,由总会转送抗日前线,慰劳前方将士或捐献给国家购买飞机大炮。孩子们的贡献虽然微薄,但是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热忱。

  (四)慰劳伤兵:每年“七、七”和“九、一八”,保育院都要组织师生到县城荣军教养院去慰劳抗战伤残将士,演剧、跳舞、唱歌。其中一首《慰劳伤兵歌》唱道:“你们真为着我们老百姓,为着千百万妇女儿童,受了极名誉的伤,躺在医院的床上……”。孩子们的歌声,使伤兵们感到得流下了眼泪。

  毕业生的流向

  自1940年起,部分班级学生陆续毕业,这一批批的毕业学生,院里采取负责到底的态度,分别送往其它学校继续学习。第一批毕业生被保送到简阳县立初中,他们每天早去晚归读通学,保育院即是他们的家。以后的一批批毕业生,有的被保送到荣昌国立十五中,有的被保送到绵阳国立六中继续学习。另有一批年龄较大的毕业生,被保送到成都空军修械所和第三飞机制造厂学技术。这批同学,有的考入了航空机械学校深造,还有个别同学考上了留美空军,他们都当上了空勤或地勤机械师。还有一批年龄稍大的女同学小学毕业后,被保送到成都、资中一些较大的医院去学护理,有的正式当上了护士。

  到1942年,抗战局势日趋紧张,保育经费随之拮据,生活日渐困难。据上级意见,成都分会简阳第三保育院被撤并。从1942年冬开始,陆续安排在院儿童,当地有家可归的都遣散回家,少数无家可归和战区转移来的,就并到成都分会新津第四保育院继续学习。到1943年春,蓉三院撤并工作完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蓉三院收养的几百孩子离院后,都不忘国家收养和妈妈、老师培育教养的恩情,都牢记其教诲,立志报效国家和社会,有的投笔从戎,为抗日救亡、保家卫国英勇战,甚至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有的为新中国的建设勤奋工作一生,工、农、商、学、兵社会各界均有原蓉三院保育生的成绩和奉献。

  几件值得一书的事

  (一)1940年5月,保育总会理事长宋美龄、副理事长李德全到蓉三院视察,对保育生们的学习成绩和爱国表现十分称赞,奖励一头肥猪给学生加餐,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不辜负在前线打仗的父兄,长大后为阵亡的父兄报仇。

  (二)1940年lO月,“游击队之母”赵老太太来蓉三院给全院师生作报告,讲前方抗战形势和游击队在敌后活动,配合前线沉重打击敌人的情况,鼓舞师生们抗战必胜的信心。

  (三)抗战期间,日本鬼子的飞机时常轰炸成都,简阳受到严重威胁,保育院师生们的生活、学习受到严重干扰。“妈妈”和老师们时刻为几百儿童的安全操心,一听见城里发出预行警报信号,马上组织各班学生紧急集合待命,听见空袭警报信号,马上带领学生离院。白天到树林子里去躲避,并在野外上课,晚上到防空洞去躲避。不准说话,不准乱跑,晚上不准明火亮灯。如遇敌机投弹轰炸或机枪扫射,叫大家叭下,两手放在胸前,将口张开,以防剧烈震动损伤内脏。如遇敌机放毒气,叫大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免中毒。白天躲警报穿草绿色衣服,晚上裹上灰色被子,敌人不易发现目标,待解除警报才回校。

  (四)保育院的老师来自四面八方,多数来自沦陷区,各种政治身份的人都有,其中有几位涉嫌“赤色分子”,当地特务机关要抓捕他们(如山东来的巩义德,一位教音乐的女老师等)。院方得知消息,院长便悄悄地亲自把他们送走,避免遭迫害。这些涉嫌“赤色分子”的老师都是学生敬爱的好老师。当时学生们都很小,不识事理,对老师的悄然离去,都感到莫明其妙而已。

  (五)保育院本来是非常纯正的保、教、养机构,它是服务于抗战,服务于社会的,实施的是正规的教育方针。不知为何,1941年起蓉三院每周增设了一堂基督教的圣经课。来院讲课的是一位美国女传教士海尔玛,她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是福音堂介绍来的。自有了圣经课,一日三餐饭前都得先做祷告,感谢上帝的仁慈与恩赐。每年还过圣诞节,圣诞节活动内容丰富有趣,但学生们都很小,学一阵仍啥也不懂。

  (六)1941年秋,驻在白塔坝的军队,一次搞射击训练,将奎星阁为靶子,由沱江对岸向奎星阁射击,枪弹不停地从正在上课的教室房顶呼啸而过,不但影响教学,还伤了三位同学的臂膀。驻军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严重威胁着师生们的安全。当天下午,朱永芳校长便亲自到县城向政府及有关方面反映,并要求合理解决问题,立即制止其行为。次日,县里派来了地方各有关领导,邀请了驻军长官和两位律师,传唤了肇事部队直接负责人,查看了被击现场和受伤学生,证实了肇事者的错误行为,当场给予了直接责任人严厉批评,并勒令其向院方和受伤学生当面赔理道歉。此后,再没类似事件发生。

  简阳保育院院史编写小组

  执笔 马虞如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08 08:49: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碧湖儿童保育院

下一篇:模范保育院川一院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