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我印象中的“桐梓保育院”
2017-08-09 10:12:27  来源: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网 作者:蒋亮高  点击:  复制链接

  桐梓——它是贵阳入川的咽喉要道,古称夜郎。历史上负有盛名。提到它,使我想起那硝烟弥漫的岁月,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在这儿的元田坝三座寺的“桐梓保育院”和我在这所保育院生活的一段难忘的往事:

  (一)桐梓院的概况

  桐梓保育院,在川黔公路东侧。北行五里至松坎。南走三里,是元田坝。三座寺(桐梓院址)。面北座南,分上、中、下三座寺庙。中寺紧靠下寺。中寺后面,有一亭台,有花圃,内置沙盘模型,是三座寺面貌。

  下寺为厨房、饭厅、课堂。中寺院长、老师居住,设图书室、后勤处。上寺为学生宿舍,及少数老师住。

  下寺大门前是一片菜地,约四亩许,菜地前有一小溪,潺潺水声,日夜流淌。我院饮用水,靠水车(水力冲动)车水,灌入渡槽,引进厨房,大大地减少了人力。西边大操场,这是我们每天集合的场所。

  靠下寺,有两处古迹:一是“三潮井”。在公路西面。该井一日三次长潮,故称“三潮井”。二是“五福桥”在山的东面驿道上,桥下五孔;故称“五福桥”。

  在东边,距离我院一里路处,有一条自北向南的河。水质清浅,深处约一米,浅处仅几寸深。我们在热天,经常到河里洗澡、洗衣、捉鱼、抓蟹。河对岸有株硕大无比的白果(银杏)树。盘根错节,树冠遮掩半亩地面,那累累自果,每个有乒乓球大,我们经常去摘。

  一九四一年,撤迂并院,桐梓院由黔四院改为黔二院。遵义院撤消,男生并入桐梓院,女生并入青岩院。

  一九四一年,香港失陷,香港保育院学生迁到贵阳,将男生分到桐梓,女生分到青岩。

  一九四二年三月,男女分院,青岩院全部接纳女生。男生被分到桐梓院。

  一九四四年,长沙会战,广西桂林一院,迁来贵州,男生被分到桐梓院。桐梓院学生约300余人。

  我是一九四二年三月,由青岩调到桐梓的。在桐梓生活,一幌就是几年,这其中有欢乐,也有愁苦,回想起来,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二)文化、文娱生活

  桐梓院院长彭述信(湖南人),一个姓柳的教官(山东人),爱毒打学生。一个姓沈的教官(广东人)。也爱打学生,但手段没有姓柳的凶残。

  有一位姓向的;专门抓生产、管后勤。从青岩转到桐梓,有位宋老师,平素衣着简朴,待人和善。专门教珠算、书法、绘画等。彭老师(院长侄儿)。待同学很好,是老师、又象兄长,与同学相处亲密。教算术、劳作等,还有两位令狐老师;是兄弟俩。担任我们级任的是吴光亚老师,临毕业前担任六年级的级任老师是谭保侯(贵州人)。读的书本不够2—3人共一本,只好抄书读。因为是高小了,增添了古文,如:《醉翁亭记》、《吊古战场文》、《陈情表》、《岳阳楼记》、《滕王阁序》

  唱歌:除了《院歌》。平素集合,经常唱的是:《秋收》,

  割啊,割啊,大家努力地割啊,

  不分你与我,人民要合作。

  割啊,割啊,大家努力地割啊,

  稻子堆成了山,今年好收获……

  平时叫唱、跑步也要唱,上山砍柴也唱。不知是姓沈和姓柳的喜爱这歌,还是仅只会唱这首歌?

  院内有图书室、由学生轮流管理。我记得看过的书有:《铁木儿及其伙伴》、《小难童》、《安徒生童话》、还有些“生活书局”出版的抗日战争英雄故事。

  我们的娱乐品和玩具,都是自己制造,不花一分钱。下象棋(棋子用厚纸剪成)。打珠子(用石头磨成)。打蹦子、抽陀螺、吹纸蛤蟆滚铁环、放风筝等。这所有玩具,全靠自己动手做。

  (三)劳动生产、弥补生活

  煮饭烧的柴是在西边高山上砍回的,每次都由沈老师带队上山。砍好柴,歇息空隙,按不同季节,同学们一群一伙,挖野菜、抽竹笋、扯蕨苔。当地有两种野果,是特产:一是茅茨果。全株像金英子。果实酸甜,好吃。二是红果,形似山楂,只有豌豆大,入口味甜。

  大约是一九四四年秋,有几位同学上山摘野果,错将马桑泡,当成桑椹吃了,引起中毒,由于抢救及时,才保性命。

  院内的菜园,长期由专人搞。同学们参加突击,靠几亩地的菜,无法长期自给。只好买,但缺钱,就做“米豆腐”当菜吃。

  粮食不足,每天只能吃两餐饭,米锅一开,都到伙房抢酽“米汤”喝。有人做了一首打油诗,末两句是:“一日两餐难吃饱,唯有米汤是恩人。”

  青岩院时、衣服专人洗,到桐梓衣服个人洗(每人发一小块肥皂约1/3块),肥皂贵,买不起。就用皂角、茶饼洗衣。

  穿的鞋、先是发草鞋、再后靠自己打草鞋。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那些在爹娘跟前的孩子,早已穿上了棉靴,可怜我们这些失去爹娘(或远离爹娘)的孩子。打着一双赤脚,在雪地中,跑来跑去。脚被冻伤,夜间初睡,双脚冰冷、麻木浑然不知。一睡热脚的冻伤处,疼痛要命,有如刀搅。

  只要我们自己能做的事,都自己做。自己打草鞋。自己做扫帚(用棕叶做)。彭老师还教我们用竹子做工艺品、笔架、笔筒、雕刻等。

  (四)终身难忘的事

  院方对学生管理极严,中寺钟声一响,上、中、下寺的同学要在三分钟内,到操场集合好。迟到挨打、罚站。吃饭、吹哨子开始动筷,十分钟一到,哨子又吹,得放下碗。有的同学干脆不上桌,排上队,边排队边吃。好抢时间吃第二碗。我吃饭快,就是当年练出来的。

  大约是在一九四二年冬,北风怒号,天气严寒,上寺宿舍在山顶,居高临下,大门向北,更觉寒冷。“乃至大寒岁,布絮不蔽身。”况我们衣衫单薄,难以御寒,夜间小溲到厕所,需过走廊,出侧门,下台阶,走20米,难啊!我由于长期患夜盲症,未得到治疗。夜间视力极差,看东西模糊不清。不敢走。只好硬着头皮在台阶上向下撒尿。哗啦啦、哗啦啦……凑巧那夜有六、七位同学同时站在台阶上撒尿。正尿得欢,糟糕,定会惊动姓柳的,果不其然,他被响声吵醒了,悄悄地抄后路把几个同学都捉住了,捉住了就别想有好果子吃。一同罚跪,逐个审问,问到我,拒不认账,也不攀扯同学。答应:“不知道,看不清”。不知是那位同学胆小怕打。背地供出了我。第二天,中午集合,姓柳的叫我趴下,让三个同学执刑。(两人按住头脚,一人拿扁担打)。同学之间,同甘共苦,朝夕见面,实不忍心。摄于姓柳的淫威,只好轻轻的打了几下。柳教官见这情景,暴跳如雷。夺过扁担,跳起脚连打带砍,啪!啪!……按头脚的同学,看到姓柳的来势太凶,早已吓得跑开了。可怜啊!扁担落肉,痛入骨髓,五内俱伤,只打得满地乱滚,恨不能钻入地穴。最后脑子一片空白。人丧失了知觉。

  等我苏醒,姓柳的已无影无踪。慢慢地扭头一看;天哪!大腿根、臀部、已是青一块、紫一块。被砍的地方,已破皮出血。这天,我没有吃午饭,独自一人,坐到溪边的土坎上,望着兰天白云,想到心酸处,痛哭流涕。“望断云山,不见母亲的慈颜。”母亲啊!您可知道,您远离家乡的孩子,如今正在受着残酷毒打吗?

  我愤恨,恨日本鬼子害得我们,离乡背井,无家可归,有家不能回。我恨,恨那姓柳的丧失人性,我想报复,不行啊!那无异“以卵击石。”想去保育总会告他,但身无分文,况关山阻隔,路途遥远,左思右想无可奈何。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由于总会对他们“鞭长莫及”。所以才敢如此猖狂迫害保育生。

  沈教官对我说:“你尿床和尿床班一同编班睡吧”。(天晓得夜尿竟变成尿床)。我想到那儿睡不都一样。爱尿床的有七位同学。睡在上寺的一个破屋内,进去一看,哎呀!真可怜,哪能睡啊?没有床,就地而卧。地面铺的草,早已变为草渣,被子变成了猪油坨。好一点的被面上,一片片黄色尿斑,满屋一股尿骚味。他们是可怜人中的可怜人。睡在这种地方,在炎热的夏天;和滴水成冰的冬天,又是怎么过的呢?一年、两年、以至数年,多么难熬的辛酸岁月啊!无论如何我不在此处睡。回到大寝室,恰巧夏宗富缺搭挡,就和他共床睡。

  为了不再挨打,又能小溲不上厕所,有个夜壶多好。办法是靠人想出来的,“三个臭皮匠,当个诸葛亮”。我们创造了“竹筒夜壶”。(用粗竹子,截成四尺左右长,上节打通,留底)。挂在床柱上,夜间屙尿,极为方便,再不必为上厕所发愁。

  毒打学生,是姓柳的一伙一贯技俩,习以为常。我们学生,没有受过他们打的,恐怕是极少数。有位姓陈的同学,饿极了,摘了老乡几个辣椒,被他们发现后,打个半死。向仁志同学被打跑了,他跑出去后,音信杳茫,一直不知下落。他们(姓柳的一伙)。想尽办法殴打保育生。一人有错,一班连坐,都挨打。不在厕所屙尿。打!规定同学们饭前要交虱子、交臭虫、交苍蝇、交跳蚤。交不上的;除了挨打,还不给饭吃。其它犹可,跳蚤难捉,为这,我没少挨打。但许多同学安然无恙,跳蚤照交,原因何在?通过侦察,天哪!他们在搞“瞒天过海”。把小蚂蚁揉碎,冒充跳蚤交。我和龚距福同学,也相继“仿而效之”。再也不必耽心为此而挨打了。

  在前,我与陈生才同学,常有书信来往,提到桐梓院,他深有感触,他说:“没有一个保育院,象我们在桐梓遭受那种法西斯式的管教方法,我们被打的血泪生活,使人听到寒心,看到落泪”。

  作为保育生,我们是“恩怨分明”,在那抗日烽火年代,国共合作,共御日寇。伟大慈祥的妇女先辈,把我们收集起来,抚养成人,此大恩大德,我们将终身不忘,然而,我们又有几个去报答过她们呢?可不是吗!“谁言寸草心,能报三晖”。

  (五)故园之恋

  尽管我们遭到经常毒打。但同学之间,却是相依为命,和睦共处。闲暇时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摆龙门阵。谈到了各地的丰富物产,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如四川的自贡盐、内江的糖、涪陵榨菜、夔府的柚子、以及负有盛名的川橘。扯到湖北,如:孝感麻糖、青山麻烘糕、巴河的藕、云梦鱼面、梁子湖鳊鱼(武昌鱼)。广东沙田柚子、甘蔗、福建蜜橘、河南大枣、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但更多的是对故乡,对父母的思念。

  在八年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年(具体年限不清楚)远在家乡的父母,带着全家到山区,躲避日寇。适逢新年。父亲百感交集,作《新岁有感》,寄托对俩弟兄思念之情,内容是:

  人云今日是新年,一到新年百感牵。

  二子离乡遗我累,全家避难有谁怜?

  酒肉屠苏无心饮,泪流满面湿衣襟。

  时局如斯真险恶,个种情况不堪言。

  谁使我们流浪?谁使我们逃亡?谁使我们国土沦丧?谁要我们民族灭亡?是日寇。在日寇的蹂躏下,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个家庭,妻离子散……

  祖国啊!——母亲。正带着周身创伤,在痛苦呻吟。您的儿女,处于水火之中,也正在痛苦挣扎。

  (六)到思克职业学校去

  严冬过后是春天,一九四五年春,我们在桐梓已小学毕业,这时重庆思克职业学校在我院招生。招生负责人是雷鸣老师,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是我对他的印象。考试前,彭老师督促、辅导复习。正式考试,尚觉得心应手。记得考语文、有作文和成语注释;一句是:“满面春风”。一句是:“并肩作战”。我将“满面春风”。解释为“迎面的春风”。真是瞎扯、乱弹琴。虽有瑕疵,无碍大局,总成绩尚佳。我被录取了,一同录取的有38人。在我记忆中有印象的有:张明堂、王明祥、穆增信、瞿玉双、姚祖龙、邓衍鹏、屠光楚、石玉录、彭万林九个人。其他同学,在脑海中、印象模糊,九人中能联系上的仅四人。

  离开桐梓保育院的那天,是一个多云天气,到思克职业学校的同学,在雷老师带领下,全部登上了汽车。汽车发动了,司机体会到我们的心情,开车缓慢地绕操场转了一圈,然后驶出西边过道,拐上公路,转向东北,朝着松坎方向,急驰而去。陡然间,我的脑子一沉,一阵心酸,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别了,三座寺!别了,同学们!

  从今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武汉蒋亮高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日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09 10:13:0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平阳的保育事业

下一篇:新津第四保育院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