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歌乐山保育院生活散记
2017-08-10 09:15:19  来源:今日重庆网 红岩春秋 作者:何延贵  点击:  复制链接

  编者按:他们的童年时代,正值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之时。成千上万的幼小生命,因失去或远离亲人过着流浪生活,处境堪忧。为抢救战区难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各地建立的保育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在重庆歌乐山建成的保育总会四川分会第一保育院(简称“川一院”,又称“歌乐山保育院”)就是其中一所,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历时最久的保育院。今天,那些在保育院度过了难忘童年的孩子们,已是耄耋之年,但万千思绪不断。为纪念那段岁月,本刊开辟栏目,特选编一系列回忆文章,由亲历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记录成长的时光。

歌乐山.jpg

歌乐山

  我的童年是在战时儿童保育院度过的。当时日军强占了我中原腹地,到处抢掠、烧杀,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的家也陷入绝境。1938年秋,我刚满8岁,就和小叔、小姑以及两个姐姐离开了河南信阳吴家店的老家,一起被收容进汉口保育院。

  我们在武汉只待了几天,便被编为第26批入川难童队,随后乘船沿长江西上,经宜昌、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辗转到达重庆。不久,被分配到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四川分会第一儿童保育院(简称川一院)。因院设址在重庆歌乐山,人们通常叫它歌乐山保育院。

  美好的环境

  保育院位于歌乐山下的高店子古镇旁,那是一座偌大的院落,四周由竹篱围着。一进大门,迎面是一座简易的大礼堂。大院内,右边是错落有序的8排长长的平房,每排平房各有10多个小房间,两头是老师的宿舍,中间住着学生。每个房间有4架双层木床,能睡8人。大院左边也有几排平房,分别是教室、图书馆、医务室、厨房、大饭厅,以及老师们的办公室。不远处,有大片的田园,种植着小麦、玉米、高粱和蔬菜,还有几间饲养房,喂养了猪、羊、鸡、鸭等。

  就这样,我们这些从全国各战区收容来的500多名难童,学习、劳动、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并茁壮成长。保育院的同学,除极少数在幼儿班的孩子外,其余都是按正规的小学编班,设1-6年级,每年都有毕业生走出保育院的大门。

  当时歌乐山保育院在四川的二三十个保育院中,算条件比较好的。有人说是“示范保育院”,有人说是“贵族保育院”,是当时中外各界人士参观访问最多的保育院。

  1940年春,恰逢儿童节前夕,那天阳光明媚,全院师生被紧急集合在操场上,同学们低声议论着今天会有什么重要人物要来。不一会儿,只见刘尊一院长引着3位仪态不凡的夫人走进来,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欢迎大会开始了,刘院长介绍说:“孩子们,今天孙夫人(宋庆龄),蒋夫人(宋美龄)和孔夫人(宋霭龄)来看望大家,和小朋友们共度儿童佳节。”我们掌声不断,兴奋不已。宋美龄以保育会理事长的身份代表两位姊妹表示,愿同学们过一个愉快的节日,要好好学习。宋庆龄是总会顾问,她以极其关切的口吻问候,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奋发向上,立志成才。大家都非常激动,饱含热泪地聆听着。尤其是国母宋庆龄,她那亲切动人的音容笑貌,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1942年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到院参观访问。那时美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之一,是中国的友邦,保育院的经费和物资大部分是由美国各界友好人士、华侨和一些慈善团体募捐的。因此美国要人来访,一定要好好地接待。院内上上下下着实忙乎了一阵子,打扫卫生,美化环境,整理内务,张灯结彩。我们当然也得打扮一番。由保育总会拨来一批“罗斯福布”(即斜纹卡叽布),为每人做了一套结实耐穿、做工讲究的童子军装。这套童子军装后来成为我们保育生的一个标记。

宋氏三姊妹到保育院看望难童.png

宋氏三姊妹到保育院看望难童

  躲日机的轰炸

  当年,日本飞机经常对大后方进行空袭,大肆狂轰滥炸。我们三天两头跑警报,生活总不得安宁。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初秋的傍晚,天空黑沉沉的,空气异常闷热,像是暴风雨即将来临。突然间,我们听到日机的轰鸣声,有同学大喊:“敌机来了!”我们不知所措,狂奔乱窜,谁也不知该躲到哪里去。慌乱中,我朝着院外的田野跑去,抬眼一看,黑压压的日机达三四十架之多,已经低空飞临到头顶,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眼睁睁地望着日机真的好害怕,我下意识地趴在地上,一点儿也不敢动,心里呯呯乱跳。日机呼啸穿空而过,好一会儿,我才回过神来,算是又过了一道鬼门关。

  我们大多是在白天跑警报,每当空袭警报一拉响,同学们便三五成群冲向歌乐山的崇山峻岭,有的躲在树丛,有的藏在山崖夹缝中。那时汉奸活动十分猖獗,日机一到,地面上红色、白色的信号弹就“嗖嗖”地窜上天空,给敌人通报轰炸目标。我们年纪虽小,但对卖国贼的卑鄙行径恨之入骨。

孩子们在练习躲避日机轰炸.png

孩子们在练习躲避日机轰炸

  有一天,天空无云,烈日炎炎,我和几位同学在跑警报途中,看见几架日机忽东忽西,掠空而过。远远地,我们发现一个人鬼鬼祟祟地躲在一棵树旁,正扯出一面大白旗,不停地向日机摇晃。我们火了,大喊:“抓汉奸!抓汉奸!”那个家伙听到喊叫声,一溜烟地逃跑了。我们四处搜寻,始终没能发现其踪影。让这个坏蛋逃之夭夭,大家气得直跺脚,也难解心头之恨。

曹孟君与难童合影.png

曹孟君与难童合影

  童声合唱团的弦律

  童年是一首首歌,歌声绵绵不绝耳。从我进入汉口保育院,到被送往大后方,不论是走在大街上,坐在轮船上,或逢各种集会,总是能听到激昂的歌声,如《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黄河颂》等。歌乐山保育院建成不久,就组建了七八十人的合唱团。那时,我和大姐何延珍、二姐何延珉同住保育院,都被吸收进了合唱团,这事还被老师夸奖过。

  每周课余时间,合唱团都要进行两三次排练活动,并经常在院内外的各种集会、联欢会和晚会上进行演出。一次,我们到附近的一所荣军医院为伤病员进行慰问演出。在露天广场上,面对和我们同样流落在外、受苦受难的伤兵大哥哥们,我们满含热泪、充满激情地唱着《慰问伤兵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打回老家去》等歌曲。唱着唱着,台下不时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的口号声,我们越发唱得慷慨激昂。我们的歌唱不仅博得了阵阵掌声,更激发了听众对日寇的仇恨和抗日救亡的决心。

  在歌乐山保育院,高年级的班级每月都要竞相出刊、出壁报,登载国内外大事,交流同学们的学习心得。我们的级任老师特别注意发挥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采取了轮流编排出报的办法。我上四年级的时候,在一个深秋的晚上,级任女老师周泯,一位灵气秀丽的大姐姐,专门把我叫到她的宿舍里,鼓励我把这期壁报办出去。老师的信任使我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在微弱的桐油灯光下,我匆匆地编排、抄写。老师在一旁耐心地指点,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做标题,怎样剪裁,如何突出中心,怎样安排版面。时间长了,周老师还以茶水、点心款待我,我也更有兴致了,一直忙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壁报如期张贴出去,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劳动成果,真是快乐极了。

  歌乐山保育院里有各类教学设备,在当时算是比较齐全的。院里有图书馆,房间很大,收藏了不少儿童读物,供师生借阅。还有阅览室,摆着各种报刊、杂志。在课外的时间里,我总爱去翻阅,由此得到启迪,既增长见识,又增添了生活乐趣。

  师生情谊深

  重庆一带,雾气大,夏天时间长,气候又潮湿,到了5、6月以后愈加闷热。我们这些下江人(重庆人称呼来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由于水土不服、清洁卫生又不好,入院不久,几乎人人都感染上了疥疮。这种皮肤病的传染十分迅速,全身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红疙瘩,痛痒起来十分难受。

  全院的老师和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想尽一切办法进行防治,帮助挑破水泡,挤出脓水,点上药水和贴上药膏。平日,大家勤洗勤晒衣被,喷洒药水,忙个不停。如此反复,经过两三年时间,全院才算控制住病情。我也被这种讨厌的疥疮折磨得够呛,多亏老师们的爱心和细心,终于给治好了。

  在歌乐山保育院生活的日日夜夜,老师们照料我们的起居饮食,教导和陪伴我们成长。与我们同甘共苦的老师们,只有不多的几位中年男先生,更多的是20岁左右的女先生。她们就像大姐姐一样,思想进步,朝气蓬勃,并且多是从当时的抗日战地服务团转来的,其中不少人还是共产党员。正如《保育院院歌》歌词中写道:她们同我们一样,“离开了爸爸,离开了妈妈,失去了土地,失去了老家”,但她们把全部的爱心给予了我们,默默地耕耘在伟大的儿童保育事业上。

  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老院长曹孟君,她为儿童保育事业呕心沥血,竭尽一切地做了那么多好事、实事,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美好,让我一辈子难以忘怀。

  (作者:何延贵)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10 09:16:1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探究战时儿童保育院的生存危机

下一篇:歌乐山的雨露阳光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