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沪口述 马淑华整理
杨承沪,男,1929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0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保育院公费生),1951年5月入职东北丰满水力发电厂,1955年支援官厅水电站,1964年10月调北京电管局,先后在北京电管局、秦皇岛发电厂、天津大港发电厂工作,1994年从华北电管局退休。高级工程师。2014年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华北分部优秀共产党员。
我叫杨承沪,1929年6月出生在湖南长沙东乡鼎功桥村。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半年之间平津沦陷,沪宁失守。1938年日军铁蹄踏入武汉、长沙,不断用飞机空袭轰炸,数以百万的难民流漓失所、无家可归、四处逃亡。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长沙变成抗日前线,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让我们生活在湖南的老一辈人难以忘怀。
抗日战争在湖南地区进行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最慘烈。日军灭绝人性地在常德、南岳地区展开了屠杀人民的细菌战,人们的处境非常悲惨,儿童的命运更加悲惨。失去父母和亲人的孩子,有的成为日军枪挑作乐的“玩具”,有的成为他们伤病员的“血库”,大一点的孩子经过他们的奴化训练,再送到前方成为“炮灰”。不少孩子死于炮火,也有不少孩子逃亡流落异乡。为了救助当时的难童, 1938年3月汉口国共两党及各界民主人士中的爱国进步妇女,提出建立战时儿童保育院。大家推举宋美龄为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邓颖超为常务理事。全国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分会,建立了61所保育院,抢救了三万余名难童。湖南建有5所保育院,培育难童2000多人,我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
1939年,我十岁,在逃难中来到了位于湖南西北部的永绥县(现花垣县),进入了战时儿童保育会湖南省分会第一保育院,被称作“湘一院”,院址在湖南省永绥县大兴寺。那是抗战开始后的第二个年头,我上小学三年级,为了免遭日军的蹂躏,我跟随家人一起去逃难。逃难的途中,有幸被收容到了“湘一院”,在那里继续上小学。这个保育院里有300多名学生,分别来自湖南、湖北、苏浙皖豫等地,由近30位老师照管,这些老师大部分是来自战区的爱国女青年,她们和我们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保育院的孩子们都是离开爸爸妈妈的难童,在那里边学习,边劳动。由于经济上十分困难,我们也过着缺衣少食的艰苦生活。1941年秋的一天,一群学生到院长办公室要求改善生活,当时的刘辅同院长令院警鸣枪,事态恶化,厨房停伙了,数百人被迫进城乞讨。当时我脸皮薄,宁可饿着也不好意思讨饭,附近的农民见我可怜,给了一些黄瓜、豌豆、玉米等,让我偷偷的吃了。又有一次,我实在饿极了,跑到一户人家门口站立了好久,主人不错,给了我一碗饭菜吃。后来国立八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见我们饿着,就给我们烧点粥喝。
由于生活环境恶劣,疾病也是常有的。有一次,我得了非常严重的痢疾,几乎离不开厕所,夜里睡觉也要垫上黄草纸。生病期间,我有两个月住在专门为生病学生准备的“病房”里,幸好遇到一位管理病房的保姆邓妈妈,她悉心的照顾我,使我的病情有了好转。有一天,邓妈妈要带我去山下的小河洗衣服,因为衣服洗好后要晾在路边的小树上,路人有时会“顺手牵羊”将衣服拿走。邓妈妈要我一起去,帮她看着点衣服不要被别人拿走。我去了。可是中间我又想上厕所,情急之下,脚下一滑摔倒了,头撞在路面的麻石上,当时就昏了过去。邓妈妈见状,求人找来了大夫救治,使我保住了性命,至今额头上还留有一个大伤疤。
我们这些患难的同学在保育院这个新家中,互相帮助,努力学习新知识,大家都有一个想法,等长大了打回老家去,建立新中华。因此,大家学习训练都特别刻苦。早上晚上自觉上自习课,俩人共用一盏油灯,写字用的练习本,都是学校发给每人一张大纸,自己动手做成本子,发两支毛笔,分别写大字小字用。课余时间,大家用圆木棍当枪守大门站岗。大家还自制小玩具,做弹球、风筝、陀螺、空竹等,在苦中求乐,使生活丰富多彩一些。
1943年,我在“湘一院”高小毕业后,投考了专门为保育院毕业生成立的芷江国立二十中学。到了芷江仍然没有脱离日军的围困,芷江有一个飞机场,经常是日军轰炸的目标,有的同学还被炸死了。后来学校被迫于1944年搬迁到贵州玉屏,合并到贵州铜仁国立第三中学,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时期的儿童保育院,培养了许多新中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当中有的还成长为对国家有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1950年,我从上海国立高级机械学校电力专业毕业,从那时起在电力系统工作了43年。参加过东北小丰满水利发电厂、北京官厅水电站、下马岭和下苇甸水电站的工程建设。
1988年,全国妇女联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保育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会上邓颖超作了题为《继承和发扬抗日烽火中育才的光荣传统》的书面讲话,讲话中指出:“这是中国妇女最早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各界妇女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是我国儿童保育事业历史上的一大创举、永放光芒的篇章。”
今年我已步入87旬,回忆当年感慨万千。我们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见证人和受害者,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果有人要否认历史,挑战正义,我们绝不答应!
时隔60多年后,杨承沪(前排左一)与当年湘一院就学国立三中的院友相见合影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14 14:10:3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我在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