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1938年起重庆拯救六千名战时难童
2017-08-30 08:57:43  来源:搜狐新闻 重庆晚报2008年 作者:陈筱莹 钱波  点击:  复制链接


赵君陶和孩子们在一起(老照片)


风华正茂的保育生(老照片)


保育院妈妈和嗷嗷待哺的孩子(老照片)


儿童保育会的张玉金(原歌剧院特型演员)

在给老师李辉耀(右)讲述最近的生活。


2008年3月10日,战时儿童保育会的老师(左一)和同学一起联欢。


当时好心人捐给儿童保育会的支票

  1938年起

  重庆拯救六千名战时难童

  2008年3月10日,重庆动物园,270多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欢聚一堂,簇拥着他们久别的“妈妈”——抗战时重庆保育院老师的手,眼中闪动着激动的泪光。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重庆保育生联谊会理事长崔遇宪说,这些老人当年来自全国各地,但在重庆找到了家,找到了“妈妈”,找到了人生最初的温暖。

  据调查,自1938年起,输送来重庆的战时难童有六千多人,他们在这里获得新生。

  有了名字

  崔遇宪,按身份证上的记载,今年69岁,个子不高但很壮实。一提到保育院,他便感慨万千,甚至潸然泪下,“我爸爸是抗战军官,父母都在抗战中被日军杀害了。”崔老只隐约知道自己是广东人,父母遇害后,一男一女将他骗走,“听说是两个宪兵救了我!”1944年,作为阵亡抗战军人后代,“我被宪兵送到重庆唐家沱保育院。由于没人知道我的名字,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保育老师就给我取名"遇宪",并根据我的身高、长相,在出生时间一栏填上"1939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多大,只知道到重庆后,我才又有了家,有了"妈妈"和许多兄弟姐妹。”

  像崔遇宪这样的孩子,当时还有很多。据调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许多人在炮火中丧生,许多孩子成了孤儿。据1938年9月上海出版的《大公报》记载:中国7000万儿童在一年多内,遭到杀害的至少有10万以上;因侵略战争而流离失所的至少40万以上;在内迁的1500万难民中有难童400万,等待救济的至少十万。

  严峻关头,宋美龄、邓颖超联合各界妇女,发出“欲救中国,必先救儿童”的呼喊,展开了历时八年的营救难童行动,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它是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的,同年10月迁到重庆。”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重庆保育生联谊会秘书长裴钟介绍,总会推举了宋美龄为理事长,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为副理事长,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郭沫若等都曾为此出谋划策,不少共产党人加入保育院的工作。

  “当时,保育会又被称作"烽火摇篮"和"小黄埔"”。裴钟还告诉记者,八年全面抗战中,保育会共抢救、保育了3万余名战争遗孤,仅重庆地区保育会就收养难童两千多名,加上从外地转移来的,多达六千余名。

  艰难生活

  “1938年,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一座又一座城市失守,湖北、湖南等地的保育院接到通知,向重庆等大西南腹地转移。”裴钟介绍,“1938年10月,战时儿童保育会总会迁至重庆曾家岩求精中学,并指挥各地将61所保育院的3万余名儿童向大后方的保育院转移,重庆被作为重点安置区。”

  重庆最早的一所保育院建在歌乐山,也就是今天的胸科医院所在地,“听老保育生们说,当时的歌乐山保育院是示范性的,教室、食堂、儿童活动室都是全新的。”裴钟说,宿舍分八幢,分别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命名,院里还有纵横的道路、整齐的花圃,“还有一座礼堂,是宋蔼龄捐资修建,又称蔼龄堂。”据了解,当时来该院参观的国际国内知名人士很多,包括印度总理尼赫鲁、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等,如今歌乐山镇的“保育路”也因此得名。

  由于经费紧张,这种条件的保育院只是极少数。据调查,当时的保育院大多选址靠近工矿企业的祠堂或庙宇,今年80岁的保育生裴金全告诉记者,“我们住的是座庙子,很大,大庙堂是我们的教室,小庙堂是寝室,塑神像的殿堂当食堂,庙外的空地就是操场……那时保育院的生活很不错,觉得保育院里的人都很幸福,但后来才知道,其实"妈妈"们任务很重,要做饭,要保障我们的安全,还要四处找人募捐,解决我们的吃穿。当时我们太小,不懂事,给"妈妈"们添了不少麻烦。”

  当然,“妈妈”们的烦重任务并非只是“照顾孩子”,更多的是经济的拮据。除了重庆的21所保育院外,全国其他保育院也都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内各界及国际社会的捐助,“保育会刚成立时,宋美龄、李德全、邓颖超等就带头捐款,并承担起了特定儿童常年的生活费。”据裴钟介绍,在她们慷慨义举的带动之下,各界人士也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宗旨,支持赞助保育院。此外,美英等国政府及民间援华组织、南洋爱国侨胞组织和香港爱国人士,也不断给予援助,成为保育院经费主要支柱。即便如此,有的保育院还得开办一些小型生产经营项目,引导孩子们“手脑并用”的同时,维持生计。

  珍贵记忆

  “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我们失掉了老家……”今年82岁的李远荣老人,是12岁那年跟保育院的“妈妈”们,唱着这首由田汉妻子安娥作词的保育院院歌,从河南开封来到重庆。“在保育院,我第一次穿上了毛衣,它是我生命中的转折点。”谈及保育院的生活,李远荣感到很幸福,很满足,他还曾想把妹妹接到保育院来,但因家乡沦陷,愿望未能实现。

  11岁进入保育院的裴金全,提到保育院,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保育院是个同甘共苦的大家庭,那些与老师、同学一起躲轰炸的画面,我记忆犹新。”据裴回忆,1940年的一天夜里,他们被老师急促的喊声叫醒,听说又要轰炸了,便跟着老师们跑出屋子,往田坝躲。“当时完全是迷糊的,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知道跟着老师跑没错。”他说,直到第二天听老师们说起,又看到了墙上的炸弹痕迹,才缓过神来。

  70岁的市歌剧院特型演员张玉金,被送进保育院时年龄更小,“父母在我9岁时就去世了,是伯妈把我送进的保育院。”她说,由于当时年龄太小,很多记忆都已模糊,除了像妈妈一样的老师,记得最清晰的要数下山劳动了。“一群孩子你一袋我一包地把米从磁器口搬上歌乐山,没有口袋,我们就把裤口打上结来作口袋……”

  国家栋梁

  “假如收容来的儿童只有保养没有教育,或者教育而不针对抗战建国的目标,那就失去了创办保育会的意义,这是当时所有保育院老师的共识。”如今已87岁高龄的保育院老师李辉耀告诉记者,当时,保育院学生都要上文化课,并接受适当的军事操练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保育院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农场,更是亲密和睦的家庭。”李辉耀说,在那里孩子们对年长的老师称“妈妈”,对年轻的称姐姐、哥哥,同学之间互称兄弟姐妹。“患难之中结成的慈爱亲情,为孩子们的成长、成材提供了太多在当时环境中难以具备的有利条件。”

  “当时,任职合川直属第三保育院院长的赵君陶(李鹏母亲),还曾提议对难童进行心理教育。”裴钟说,之后,保育总会便在枇杷山筹建问题儿童表征院,接收有心理疾病的保育生,上海一批著名儿科心理专家成为该院的首批医生,“后来有专家评价,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开创先河的一件大事。”

  “保育院造就了一大批抗战建国人才。”裴钟介绍,李鹏、李铁映、中国电影剪辑“第一把剪刀”傅正义、中央乐团副团长首席小提琴杨秉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家伍必端、冶金高级工程师张楚骥、地貌专家龚国元、著名大学教授王金陵、刘亚呈、雷汝南(雷翼)、妇女工作者刘萍及散文家魏福茂等,都曾有过一段难得的保育生经历。

  记者陈筱莹/文钱波/摄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30 11:21:4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800保育生逃难到重庆仅存300人 系抗战避难幼童

下一篇:不是母亲胜似母亲——宋庆龄与中国的儿童事业(1)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