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当抗日烽火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时,我很幸运地在歌乐山保育院学习和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在如父母般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我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每忆往事,老师的谆谆教诲,仍回响在我的耳畔,难于忘怀。
做爱国、爱民族的人
那时候,我们年纪还小,在人生的道路上刚刚起步。为指引我们做正直的人、走正直的路,老师常运用古训、格言、标语等启发我们,从中去领悟人生真谛。
在保育院的图书室里,墙壁上贴着一条十分醒目的白纸彩字大标语:“我们不是寄生虫,要做抗战的小英雄”。书架上,摆放着高尔基的《童年》、鲁迅的《阿Q正传》等中外名著。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有关抗战的小册子,譬如《平型关大捷》《八路军出马打胜仗》《李鸭子连升三级》等,以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画报、资料和报刊。每逢课余时间,前来借阅的同学把图书室挤得水泄不通。在这里,教自然课的施老师总是热情为小读者介绍书中的内容。另一位谢老师,则经常为我们讲解国内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当前形势。从国内到国际,从沦陷区到大后方,谢老师循循善诱,教导我们做爱国家、爱民族的人。
当时,保育院组织了战时儿童工作团,下设话剧队、歌咏队、美术队以及小先生队等。院里还请来了戏剧家陈白尘以及“孩子剧团”的演员们,指导我们排演《放下你的鞭子》《八百的壮士》《仁丹胡子》等戏剧。请来了沙梅、常学镛、沙名露等音乐家和音乐教员,教我们唱《黄河大合唱》《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募寒衣》等歌曲。小先生队在教导主任鄷道淳的率领下,向附近的失学儿童进行抗日宣传,帮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和开展文体活动;美术队的同学们经常在保育院和高店子镇出版宣传抗日的壁报;同乐晚会则在农村赶场时上演。王淑英同学有一副清脆的歌喉,每次演唱《松花江上》时,她都双膝跪地,热泪盈眶,双臂伸向东北方向。这时,台上台下,抽泣声不止……
有一次,保育院老师带领部分同学从歌乐山徒步走到重庆市区,参加社会各界为前方将士举行的义卖活动。活动开始后,天空却下起小雨,我们双手抱着义卖品(主要是书报、杂志),胸前挂着装钱的竹筒,坚持在雨中挨家挨户宣传义卖。我和一位同学来到朝天门的一家饭店里,我俩虽然饥肠辘辘,寒气难忍,仍热情地向顾客进行宣传。他们被我俩的热情和真诚所感动,不要义卖品,乐呵呵地直接捐出5元法币。后来,我俩还受到老师的表扬。
做会劳动、有技能的人
保育院特别注重品德教育,老师时常教育我们:从小要热爱劳动,学会劳动技能,用劳动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为此,保育院在院里的东南角建起了小工场、小农场和小牧场,课余时间里,很多同学在那里学习技能。爱学习、肯动脑的刘公泰同学学会了用碱、油脂和松香熬制肥皂,用氯化钾、食盐水,制作再生电池。邬方东同学就地取材,制作了全竹质的自来水笔,其作品还送去参加总会儿童作品展会。另外,有的同学学会了用硫酸镁制作竹画,有的同学学会了用通草制作通草画,更多的同学学会了养羊、养兔、种菜、种粮食、编草鞋等技能。我还记得,学校农场种的白菜喜获丰收,我得到一份报酬,赶紧上街买回两双布鞋,从此不再穿草鞋过冬了。
为了让大家树立勤俭意识和发扬艰苦自救的精神,保育院老师还动员我们自己动手缝制棉衣、被褥。对于从来没有摸过针线的孩子来说,这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教地理课的姚玉清老师鼓励大家说:“有困难,不用怕。克服了,困难变成容易了。”她要求年龄大的帮助年龄小的,女同学帮助男同学,彼此团结协作,做好棉衣。一时间,各班教室变成了“成衣间”“裁缝铺”。同学们飞针走线,忙个不停,欢声笑语,充满课堂。不久,同学们穿上了自己亲手缝制的棉衣,每个人心里都热乎乎的。
有一次,在每天开展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晚会上,一位同学提出不愿吃土豆,希望换自己爱吃的菜时,就有同学发言说:“前方将士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流血牺牲,还打日本鬼子呢!”还有的同学说:“日本鬼子占了俺家乡,俺爹娘逃出来了,没吃没房子住,现在还不知是死是活哩,我们够幸福了。”同学们纷纷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使大家接受了一次艰苦朴素的人生教育,以后更加团结而自律。
做讲卫生、身体好的人
保育院老师特别是卫生室的医护人员,教育我们从小要养成卫生习惯。当时,外地同学初到四川水土不服,大多数人患了疟疾、痢疾、癞疮、疥疮、夜盲症,身上长满跳蚤。作为保育工作者,老师和医护人员不怕脏,不怕累,不怕传染,她们有着慈母之心,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为患病的同学清洗和治疗。王锦诗大夫把听诊器整天挂在脖子上,走教室,串寝室,昼夜忙碌。卫生室的王、刘两位医生每天上课之前来到教室,按顺序检查每个同学的眼、耳、鼻、舌、手,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经过院里的精心治疗,同学们的病情得到好转。为了增强大家的身体素质,院里经常组织爬山、游泳、踢毽子、练武术等活动。有一次,全院师生举行爬山比赛,终点是歌乐山的制高点——云顶寺。大家勇往直前,虽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仍奋力攀登。最先到达终点的,还有奖励。我就得到了两瓶消暑解热的至尊油。
在保育院外的山坡下有一个天然游泳池,那里是同学们和附近居民洗衣涤被的地方,每当炎热的夏季来临,它便成了同学们的乐园。教数学课的余老师总是鼓励和动员我们去学习游泳,锻炼身体。另外,学校还为我们请来了武术教官滕久恕传授武术,很多同学学会了“醉八仙”“满江红”以及其他多种拳术套路。
那是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老师们为培育我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所给予的亲切和真挚的关怀,我们将永留心间。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31 10:41:4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当年的的孩子
下一篇:回忆烘炉场、白象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