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抗战剧团,是中共宜昌地方党组织直接领导的、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的一支由大批热血青年组成的宣传抗日救亡的文艺团体,他们谱写了宜昌抗战文艺史上的最精彩篇章。1938年10月22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去重庆途经宜昌时,深为宜昌抗战剧团的精神所感动,挥笔题写了“抗战剧团、艺壮山河”八个大字。
1936年夏,在英商怡和轮船公司任高级职员的爱国青年冷善远邀集谭兴邦、张家祥、陈沫潮等一批进步的青年学生,在宜昌城区组成梅安里话剧组。剧组通过救亡宣传活动,激发了一大批青年参加到抗日救亡运动的行列中来,赢得了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拥护和支持。宣传活动从舞台上的公演走向街头、工厂、农村,向广大观众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没有祖国的孩子》等剧目。随着社会影响的逐步扩大,话剧组成为宜昌救亡运动的主要剧团,吸引了学院街小学及四川小学宣传队与其并肩战斗,推动着宜昌救亡运动的开展。
1938年4月,中共宜昌特别支部组建成立后,则直接领导着梅安里话剧组、学院街小学和四川小学宣传队,以及救亡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些群团组织。在复杂的背景下,为使救亡团体和参与其中的中共党员骨干不受伤害,中共宜昌特支决定,通过统战工作,发动宜昌的巨商、名绅和在怡和洋行做高级职员的冷善远疏通上层关系,将梅安里话剧组改组为宜昌抗战剧团,使其活动更加合法化。
1938年5月29日,宜昌抗战剧团正式宣布成立。在环城南路39号剧团团部召开了50多人参加的全体团员大会,推举国民党宜昌县党部干事刘绍安为剧团团长,冷善远为副团长。剧团有简章、团歌和团徽。《简章》中明确规定,以研究艺术,表演话剧于街头、舞台、农村,唤起民众,加强抗战力量,争取民族之生存为宗旨。
剧团成立后,在宜昌城区举行了多次公演。还在街头、近郊、工厂、码头、医院、难民收容所、儿童教养院和航空站进行了宣传演出。除在宜昌县内城乡积极开展演出活动外,还远涉枝江、宜都、荆门、当阳、远安等县村镇50多处和四川万县进行流动宣传演出,行程达3000余里,在峡江两岸和荆当山脉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火种。在剧团参加过演出的成员,先后达210多人,演出剧目有《保卫芦沟桥》、《故乡》、《突击》、《中华民族的子孙》、《古城的怒吼》、《凤凰城》、《民族至上》、《出征》等60余种,公演72场,各种演出共达802场,观众达11万余人次。剧团利用当时的报刊进行广泛宣传,共发表演出消息、剧情介绍、杂文、通讯等各类文章达140多篇。剧团还通过演出的机会,广泛发动民众,以各种形式支援前线的抗日勇士,公演献金2000余元,征集慰问信2000余封,征募寒衣300余件,在沙洋前线抢救难童100多名。
宜昌抗战剧团,从一开始成立便始终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剧团工作的共产党员有30余人,剧团成立后即建立了党支部,先由陈沫潮任书记后由简化僧任书记。在剧团内先后发展党员10余人。先后有中共宜昌特支、中共宜昌区委、中共沿江工委、中共湘鄂西区党委的负责人孙世实、张师载、王致中、何功伟及宜昌县委的负责人徐远、张清华、张泽生、张师载等同志先后直接领导剧团的工作。直至后来,宜昌抗战剧团拟移师重庆,重组益州剧团,在其筹建过程中及抗战剧团部分成员抵达重庆后,还得到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界一些知名人士的深切关怀。
责任编辑:谢妙 最后更新:2017-12-10 17:21:4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