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林枫辞世的信息像突来的风暴雷电一样袭击了我的心灵。在大姐走后这段日子里,无尽的思念缠绵不断地萦绕在我心头……
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挑起战端后,在华北长驱直入,大举攻城掠地,当年秋天,豫北家乡已临近前线,屡遭轰炸。我们举家南迁,逃难至黄河以南的禹梁。在这种持久战争的形势下,大姐决定去革命圣地延安。同时还串联了两位女同学一起走。在临走的前两天,她把自己的想法跟爸爸妈妈讲了,听听爸妈的意见。妈妈不知道延安究竟是个什么样儿的地方。她只是听到过社会上流传的只言片语,所以惶惑不安地问道:“投奔共产党?当女兵?以后我们还能再相见吗?”爸爸表现沉着冷静,没有当即表态,他神情凝重地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容他考虑一下,然后到学校上班去了。晚上,爸爸回家来,正式跟大姐谈话说:你既然愿意去,就去吧,家里不阻拦你。说着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从学校借支来的还带有体温的30元大洋,给大姐做路费。妈妈是个明理通达的人,她深信丈夫和女儿做事是正当合理的,她没有再做任何其它的表示,只是流着泪对即将远离的女儿千叮咛万嘱咐。二姐和我是大姐的知心人,她去延安的打算早就告诉过我们,此刻既有羡慕的喜悦,又有依依的离情别绪。大姐能如愿以偿,尽量掩藏起内心的喜悦,亲切地宽慰母亲,一边已动手收拾行装了。
次日清晨,大姐启程去洛阳再转赴延安。爸爸、二姐、小妹和我步行到长途汽车站,送大姐出征远行。那是1938年1月。不一会儿,大姐相约同行的两位女同学也到了。她们是姐妹俩,见到我们说:你们真好,全家送行,我们可是悄悄偷跑出来的。我家父兄坚决不同意我们去,还时常像防贼似的看着盯着我们,防我们出走。今天一大早趁父亲还未起床,我们就离家了,临行前到父亲窗外说:“我们到延安去了,不干到共产主义不回家。”二人咯咯笑起来庆幸得以胜利出走。当时的热血青年就是那么单纯、热情、坚毅果敢。送别大姐的这个场面,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这里顺便说及,那两姐妹中之一,就是后来曾任过北京日报副总编辑的李野同志。
大姐去延安之后,音讯就断绝了。我认为,在1938年的时候,国共合作的局面还是有通讯的可能的,大姐没有写信,可能是工作忙,更可能是出于保护家庭的考虑。后来,大概在1942年,家中突然收到一封自陕西某地农村药店寄来的信,是大姐的信,真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啊。信简报平安,附有她的一张照片,短发,工装,情态端庄。没有说她在哪里,做什么。信中还有一幅照片,是和一群约十来个孩子的合影。他们全穿着普通百姓的粗陋、与身材不相称的衣服,每人身上斜挎着一个装有搪瓷碗的小布袋子。大姐对这张照片没有做任何说明。我一直珍藏着。后来把这两张照片带入解放区。在几年后我见到大姐时,她告诉我这是她带领过的一个孩子剧团。她在到达延安后不久,组织上就委派她带领一个孩子剧团,到西安附近一带进行抗日宣传。这些孩子都是十几岁的娃娃,假称是大姐收留下的战争孤儿,集合在一起,共谋生存。他们每到一地就讲述战火留给他们的苦难故事,唱歌,演活报剧,声泪俱下地将日军侵略暴行展示给人们看。这个小小的孩子剧团竟然能深深打动人心,颇受群众欢迎,以致惊动了国民党某军部当局,怀疑这个剧团的背景。于是一位长官把剧团团长林枫传唤去。那军官用哄骗兼威吓的手段,要把剧团收编,纳入他的制下。大姐装作不懂政治,巧为周旋,说她只是收养了这些可怜的孤儿,靠诉说自己的悲惨经历,求得好心人的同情施舍生活,也就是靠卖艺谋生。大姐在去见国民党军官之前,就考虑到了可能遇到的麻烦,已经与孩子们商量好应变的种种准备。她带了剧团里年纪最小的孩子———9岁的李琦(今著名画家,中央美院教授)前去。大姐事先交代他说,你要一直拉着我的手,当我感到难以应付想摆脱时,我就使劲捏你的手,你就哭闹说肚子疼,闹个不止,以便我们脱身离开。这一招果然用上了,而且奏效了。当那位军官步步紧逼要收编剧团,大姐不表态就不罢休时,大姐紧捏了几下李琦的手。李琦是很机灵的孩子,立时大声哭闹,喊叫肚子疼。大姐怎样哄他,吓唬他不许哭闹喊叫,他都不停止大哭大闹,弄得那位军官再谈不下去,只有让他们暂时回去,以后再谈。
大姐带李琦回剧团后,立即召集全剧团的孩子说明情况紧急,马上转移驻地,并于当夜在东北军进步官兵的帮助下逃出虎口,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当时在办事处主持工作的林伯渠同志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表扬剧团不仅抗日宣传做得好,而且机智地战胜了敌顽势力的威胁胜利归来,称他们是“人小鬼大”,了不起的娃娃。当年的剧团团长林枫,也只是一个19岁的小青年,在林老眼里也还是娃娃了。这些孩子果然是人小鬼大,他们经过战火纷飞和艰难困苦的锻炼,后来都成长为很有作为的人。据我所知道的,除了画家李琦以外,还有著名作曲家刘炽,他为《我的祖国》谱的曲,可谓脍炙人口,“一条大河波浪宽……”,人人爱唱,久唱不衰。还有曾任过中共中央机要局局长的汪道海等。
关于孩子剧团的事,大姐曾写有专文《雏鹰展翅》发表。后来,据此文改编拍摄了电视剧《人小鬼大》,在中央电视台和十几个省市电视台播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
责任编辑:谢妙 最后更新:2017-12-11 09:43:2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女儿童团长3次掩护乡亲安全撤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