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他是第一个报道七七事变的记者,两个月后神秘失踪
2024-08-21 15:41:19  来源:《同舟共进》2017年第7期 文/周树山  点击:  复制链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正式开始。事变爆发后不久,一位年轻人出现在战云密布的卢沟桥畔,他用手中的相机和笔记录下中国历史上这一重大时刻,并且预言:“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他就是第一个报道卢沟桥事变的记者方大曾。

  用相机记录底层中国

  1912年7月13日,方大曾出生于北京东城区的协和胡同。他的父亲毕业于京师译学馆法文专业,曾在民国外交部工作,家境相对殷实。少年时的方大曾受过良好教育,喜爱摄影,母亲给他买了一架照相机。断的练习中,他的摄影技术日渐成熟,并树立起关注社会现实的摄影理念。他更多地把镜头对准了苦难百姓和底层中国,乞丐、流浪者、船工、纤夫、铁匠、请愿的学生……都进入了他的镜头,一幅幅画面中,他倾注了悲悯和同情,满腔的愤懑和无声的呐喊……

  1930年,方大曾考入中法大学经济系,他用“小方”的笔名在画报、杂志上发表摄影作品,有了一定的影响。大学毕业后,方大曾先在北 平基督教青年会做干事,有条件接触到许多国外的报刊杂志,拓展了眼界。1935年,方大曾到天津工作,和朋友们创办了“中外新闻学社”,并在其中担任摄影记者。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东三省,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方大曾深深为祖国的命运担忧。日本为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打着“自治”的旗号,成立冀东伪政权,方大曾以记者身份,用镜头记录下了在冀东伪政权的统治下,经济上走私猖獗,社会上黄、赌、毒泛滥的真实场景。

  绥远前线

  方大曾真正的记者生涯是从绥远前线开始的。就其摄影的成就来说,也以绥远几十天的采访所留照片最为丰富,题材覆盖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各领域。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热河与冀东地区相继沦入敌手,1936年2月,日本在察哈尔得手后,把侵略的矛头指向绥远。5月,日本人操纵蒙古王爷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李守信等地方势力成立傀儡政权——蒙古军政府,同时拼凑了以土匪头子王英为首的一支武装,名为“大汉义军”。这些部队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别动队”。日本关东军制定了进攻绥远的详细计划,准备对百灵庙、红格尔图、归绥、集宁及包头等战略要地分别攻击,进而占领绥远全境。

图片

绥军开赴绥远抗战前线,方大曾摄

  “绥远危机”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蒋介石紧急调派中央军五个师进入山西,抵抗入侵的日伪军。绥远省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35军军长傅作义在军事上作了相应部署。10月30日,阎锡山、傅作义面见蒋介石,研究了绥远前线的兵力部署及作战问题。11月11日,阎锡山以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的身份发布命令:傅作义的第35军及赵承绶统领的骑兵军为绥远前线主力作战部队。11月15日,在日本军事顾问指使下,“大汉义军”进抵红格尔图附近,与驻绥军前哨部队接触,绥远战役正式打响。当天午夜,傅作义、赵承绶抵达前线指挥。18日凌晨,晋绥军全线出击,一举击溃王英所部伪军,击毙敌方千余人。

图片

1936年12月,绥远抗战前线的晋绥军机枪手

  红格尔图一役初战告捷。傅作义决定一鼓作气,发起百灵庙战役。11月24日凌晨,战役打响,很快,百灵庙被一举收复。此后,日伪匪军组织多次反攻,均以失败告终。12月9日,王英率少数残部逃归张北,被日军全部缴械,引起全国人民热切关注的绥远抗战以中国军队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百灵庙收复后,日伪匪军曾疯狂反扑,在激烈厮杀的时刻,方大曾立即起程前往绥远。他在战地通讯《绥东前线视察记》中写道:“为了把绥远抗敌的情形,可给读者一个实际的真确的认识,所以记者乃有前线之行。”

  此时的北方大地冰封雪裹,“十二月四日晚,自北平起程,平绥道上的火车在冽风中挣扎了一个整夜。经过张家口、大同等处, 记者均从睡梦中惊醒,听到车窗外面咆哮的大风,就觉得冷栗,而体会到战壕中守卫国土的将士之身境。啊,冷!冻得死人的冷!”方大曾下车后,搭军用运输车经黄家村到达大六号镇,翌日上午,再次搭乘军用运输车由大六号到达贲红,然后徒步北行前往高家地。“塞北荒原上的路程,比起内地来总要较长一些,这四十里的路程,直走了五个多钟头才到。又因为逆着强烈的北风,所以更感觉特别的吃力,当黄昏时候到达高家地已是疲倦极了”。

图片

方大曾从绥东前线寄给母亲的肖像照

  方大曾在此停留了一个晚上和一个上午,在他的战地通讯《绥东前线视察记》中,人们看到了战争的酷烈和艰难——张团长住在一个狭小的土房子里,在占满了全屋四分之三的土炕上,正中摆着一个炕桌,他独自睡在一边,另一边则让给记者。他的头旁放着一架军用电话机,留心着每一次铃声。他为款待记者晚餐,特叫侍从买来一块豆腐,加入他平时的美食——盐水煮土豆中。在我们盘腿对坐在炕桌旁吃饭的时,他拿起这足有四两重的大馒头对记者说 :“这两天才有白面吃,从前都吃的是莜面和黑面。”记者询以兵士们是否也吃这个,他说是的,不过兵士们实际并不愿意吃白面,这并非是白面不好吃,而是因为它的价钱较贵,因为他们都是吃自己的伙食。入夜,张团长拿了手电筒出去查勤,经一小时方回。睡到三更时分,记者从梦中冻醒时,见这位英勇果断的团长正把着耳机在和红格尔图方面谈话,原来他夜间总是枕着耳机睡觉的。

图片

1936年12月,绥远前线,严寒中坚守阵地的哨兵,方大曾摄

  方大曾的战地通讯记录下亲历亲见,行文朴实,展现出了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和可贵品格。同在绥远前线采访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在一篇通讯中写道:“我们的将士在这回绥远战争中,决没有一个人在考虑个人自身的利害问题,大家一致的信念是‘为生存而战争’……”

  高家地采访结束后,方大曾谢绝了张团长的劝阻,前往红格尔图前线再行访问,当地驻军派出30人的骑兵马队护送。12月17日上午,方与范长江等前线记者一起,随骑兵七师师长门炳岳同乘一辆汽车离开集宁。1937年1月5日,方大曾完成了绥远前线的第二篇战地通讯《兴和之行》。此时,绥远战地的采访工作已告结束,方大曾检点行囊,还剩下一些胶卷,他决心翻越大青山,到绥北一带考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影像。

  方大曾的采访计划受到军政官员的支持,汤恩伯军长要派汽车送他,但因山路僻远,道路坎坷,汽车无法通行,因此由王万龄师长借给他两匹马,并派一马夫随行护送。零下40度的塞外严寒没有阻退方大曾,他终于完成了这次采访任务。很多年过去了,从方大曾留下的数百张照片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荒原凛冽的风声和呼啸的子弹——这里有快速集结的部队,战前动员中举拳宣誓的士兵,行进在戈壁沙漠上运送军事给养的驼队;有守护在地堡边的哨兵,头戴防毒面具的防化兵、机枪射手,教堂内躲避战祸的孩子……

图片

1936年12月,在红格尔图天主教堂内躲避战火的孩子们,方大曾摄

  目击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很快,方大曾即前往卢沟桥采访。当时的北平已处于一片恐慌之中,许多京郊外的百姓为躲避战火,不断涌向城里。方大曾在战地笔记里写道:“在丰台岔道口,我被几名日军截住,我身边的相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怀疑我是中国军队的高等侦探,理由是新闻记者没有勇气到日军方面来;我递上一张名片,加之态度自若,这个猜疑也就消除了。一小时后,我被放行,穿过涵洞,再行了一里多路,就到了宛平城下。”

  正午时分,方大曾听到两个消息,一是大井村又被日军占领,二是日军有四五百人又从丰台出动,向卢沟桥进发。离开宛平城,方大曾登上了战火暂息的卢沟桥,一路向西往长辛店而去。此时,卢沟桥西端的桥头已布满了我方军队的沙袋。中国守军听说方大曾从北平来,急切地问:“日本兵撤退了没有?”方告诉他们,非但没撤退,还在增援之中。士兵们听后都极其气愤。

  从卢沟桥到长辛店的五里路,是平汉铁路的要道,南下北上的列车因为战事全止于此。在一条街的尽头处,排列着众多阵亡的士兵尸体。抵达长辛店后,方大曾才意识到,自己是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第一位赶到现场的记者。

图片

保卫卢沟桥之我军战士,方大曾摄

  他采访这次战役的指挥官吉星文团长时,对方的手里正拿着一份电报,他对方大曾说:“前方很紧,日本兵恐怕又有新的动作。你还回不回北平?”在一座高坡上,方大曾看到了许多已经架设好的机关枪,路上的人都在往家跑。方大曾急着回去发稿,可卢沟桥是不可能再去了,他不得不沿永定河西岸绕道门头沟回去,就在方大曾离开长辛店后,隆隆的炮声从卢沟桥方向传来,激烈的战斗又开始了。

  “十日下午开始的二次总攻,日军仍未能得逞,反而遭了比第一次战役的更大的损失,计两次战役死伤达二百三十名之多,而我军伤亡则为一百五十余人。二十九军在这次抗敌战争中,其悲壮热烈,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方大曾笔下的战争之惨烈,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让人心有余悸:“在日军二次进攻的夜里,我军有一排人守铁桥,结果全部牺牲,亦未能退却一步。及后援军赶到,始将铁桥再行夺回。一个伤兵告诉我:他在那天参加夺桥的战役,他冲到日军的战壕里,把一个敌人用刺刀扎死,没有急把刺刀拔出来的时候,旁边的一个敌人把他左背刺伤,他就放弃了枪,右手从背上拔出大刀,立刻把刺他的那个敌人斩去半个头,并且接连着还杀伤两个敌人……”在写下这篇通讯的日子里,方大曾度过了自己25岁的生日。

  1937年7月28日清晨,再次奔赴卢沟桥时,方大曾已不再是孤身一人,与他同行的还有《实报》记者宋致泉及《新闻报》记者陆诒。三人所坐的列车距离长辛店还有25里时,前线的炮声隐约传来,方大曾一下从座位上跳起来说:“听,老陆,这是中华民族争取解放的炮声!”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寇向中国腹地展开全面进攻,大片国土沦于敌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一边退却,一边作战,身为记者的方大曾也在平汉线北段与中国军队共进退,见证了敌人的凶残,亲历了人民的苦难,记录了我抗敌将士为保卫国土与强敌拼杀的壮烈场面。1937年八九月间,方大曾奔走于两军拼杀的战场,写下了《前线忆北平》《血战居庸关》《保定以北》《保定以南》《从娘子关到雁门关》等文,并有《我们为自卫而抗战》《日军炮火下之宛平》《卢沟桥事件发生后之北平》《被日军占领前的天津》《敌机轰炸我保定车站》等摄影报道。这些文字和镜头,向世界揭示了战争的真相。

图片

军队演习,方大曾摄

  从1937年7月10日到9月18日,方大曾的足迹遍布长辛店、保定、石家庄、太原和大同,哪里有战役,哪里有热点新闻,他就赶到哪里 去。采访中,他和范长江再次相遇,范长江回忆:他带上充分的蓝墨水、稿纸和照相器材,急急由石家庄登上北去的列车,临别时,我说:“希望你能写一篇‘永定河上游的战争’!”他很平和坚定地对我说:“我一定有很好的成绩答复你!”这是两位记者最后的告别。9月18日,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向上海《大公报》发出最后一篇战地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后,杳如黄鹤,再也没了消息……

  837张底片

  据方澄敏回忆,哥哥方大曾自1937年7月离家后,中间曾回家一次,席不暇暖,又匆匆离去。自长辛店被日军轰炸受阻,接着就是平津陷落,他有家难归,与家人音讯不通,正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唯有将全部身心投入抗战中去,才能稍稍纾解对亲人的思念。方澄敏说,哥哥带走了几十卷胶卷,他本来准备用它们去拍摄四川大饥荒的,据说四川百姓断粮,以观音土充饥。外敌入侵,他只好把它们用于抗敌前线。

  后人注意到,方大曾自辗转于平汉线战地报道始,影像报道明显减少。居庸关隧道里的前线指挥官,敌机轰炸下逃难的百姓,美国驻华武官大战前夕对中国军队的访问……这一切理应进入他的镜头,随着方大曾谜一样的失踪,它们也永远地消失了…… 日寇进入北平后,因为担心敌人加害,方大曾的父亲把他存留的一些照片烧掉了。妹妹方澄敏保存下一个小木箱,里边珍藏着哥哥拍摄的837张底片。方澄敏明白,这些底片曾经纪录过一个时代,期待它们有一天能重见天日。

图片

方大曾留下的837张珍贵的底片

  台湾摄影师阮义忠先生得知后,登门拜访,说服了方澄敏,带走了50张底片。阮义忠返回台湾,冲洗出了这些照片,并把它们刊登在由他主办的《摄影家》杂志上。照片面世后,引起轰动,方大曾的名字和经历方为世人所知。这之后,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冯雪松拍摄了纪录片《寻找方大曾》,那位以“小方”的 笔名发表战地通讯和图片报道的青年才进入我们的视野。最终,方大曾留下的837张摄影底片被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成为我们民族永久的记忆。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4-08-21 15:47:2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铭记历史缅怀英雄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下一篇:日本关东军如何将“七七事变”扩大成全面侵华战争?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与处置管理办法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